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1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994

  “徽钦二帝搜尽城中金钱女子试图贿赂金国退兵未果,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自此灭亡!”
  沈隆说完回过头来,王安石父子已经面无人色。
第0473章
救救大宋吧!
  “自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始,至靖康二年止,北宋共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沈隆继续说道,“后世史书将靖康二年之变称之为靖康之耻,其耻辱惨烈不下于五胡乱华,开封城中女子上至后妃公主,下至普通百姓,被女真人掳掠而去,凌辱至死者不计其数,后妃与公主共侍一人,皇后后妃皆成为玩物。”
  “沈道长!这可是真的?”王安石父子二人听闻此言睚眦欲裂、泪如雨下,他们没想到大宋竟然亡的这么窝囊,这么耻辱。
  “自古王朝灭亡,惨烈者有之,耻辱者亦有之,可像大宋这么窝囊羞耻的还真不多见;哦,对了,忘了说了,这些后妃公主不堪受辱自杀者颇多,倒是这两位皇帝还活得好好的,他们被金国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又在东北冰天雪地里苟延残喘了八年、十九年才死,也不知道赵匡胤、赵匡义看到他的子孙后代竟是这幅德行,不知道会是什么想法啊!”从语气里可以听出,沈隆对徽钦二帝也是颇为不齿。
  对方如此评价大宋的官家,按道理说王安石父子身为大宋的臣子,应该拼命驳斥才是,可听了刚才那些话,他们俩实在是不好意思开这个口。
  等他们情绪稍有平复,墙上画面又是一变,大宋的面积缩小了近一半,地图上出现了南宋两个字,“不过此时大宋尚未彻底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匹马南渡,定都于南京应天府;金国从开封府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
  “其后北方有八字军起兵反金,南宋也进行北伐,由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刘豫军和金国的联军。”
  伪齐,怎么伪楚不见了?王安石父子略有疑惑,但沈隆也没说,估计是因为这点小事儿不值得一提的缘故吧。
  “有人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北宋一代少有名将,到了南宋却是名将辈出,岳飞、韩世忠等人屡屡击败金国军队,岳飞更是在朱仙镇一战击溃金军主力,眼看着开封光复在即,可惜赵构这家伙害怕击败金国之后岳飞会赢回徽钦二帝,影响他的帝位,所以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力主和金国议和;之后更以‘莫须有’之罪名杀死了岳飞父子。”
  “有史以来自坏长城者莫过于此事。”墙上的画面又是一变,出现了一座坟墓,坟墓前跪了四个人,“这是西湖边的岳庙,岳庙之前有当年制造冤狱的秦桧、王氏、万俟禼、张俊四人的跪像,后人有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我看来,这儿倒是可以再加个赵构的跪像。”
  “哦,对了,刚忘了说了,此后数百年,许多人都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介甫,大致原因么,是说介甫掀起党政坏了朝政,而且力主联金攻辽的蔡京是新党,若不是他,北宋也不至于如此下场。”沈隆侧过身来看着王安石。
  难道我要革除大宋弊政的想法错了么?王安石的黑脸刷得一下就白了,双眼无神,身子不住地颤抖。
  “几百年之后,史家对此事又有了新的看法,如果不是介甫力主改革为大宋续命,说不定大宋连靖康年间都坚持不到;而且就算大宋不联金抗辽,甚至是联合辽国共同抵御金国,就凭大宋的军力,能办得到么?自身军事乏力,就不要怪他国觊觎了!”听到沈隆这么说,王安石脸上才恢复了一丝血色。
  “我继续说吧,靖康之后百余年,蒙古崛起于漠北,屡屡击败金国,大宋此时又想起了老办法,试图联合蒙古灭亡金国,然而蒙古在灭亡金国之后也像金国当年一样挥兵南下,历经数十年,最终在崖山一战灭亡南宋,十万士子蹈海殉国,南宋一百五十三年国祚终结。”
  “上次我给介甫的宋实录上似乎有衍圣公的册封记录?南宋尚未灭亡时,当时的衍圣公就投向了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其后历朝历代,只要是异族占了中原,衍圣公就屁颠屁颠的前去跪拜,这就是被天下所有读书人推崇的家族啊!”
  沈隆说话的时候,地图上靠北方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染成了代表蒙元的红色,“蒙元可谓史上最残酷、最强大的征服者,他们占领了前所未有的广袤土地,然而治国无方,残酷压榨百姓,将国内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南人就是指南宋的子民,按照律法,蒙古人杀死一名汉人或者南人最多只用赔一头驴子,而读书人在蒙元也成了下九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也就比乞丐强一点儿而已。”
  这下王安石父子的脸色就更白了,他们可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啊,在大宋处于各阶级之上,没想到到了蒙元成了底层。
  “终元一代,各地起义不断,蒙元立朝不过百年,就有淮右布衣朱元璋揭竿而起,将蒙元逐出中原,恢复华夏旧土,以区区一名乞丐的身份成就帝王霸业,纵观华夏历朝历代,得国之正者无有出朱元璋之右者!”
  按道理说,听闻华夏江山恢复,王安石父子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可看到沈隆脸上那似笑非笑的笑容,他们俩又高兴不起来。
  没办法,谁让他们大宋的开国太祖赵匡胤是靠着欺负寡妇幼子方才篡位成功,要说起得国之正,大宋怕是在历朝历代里都要排在倒数的位置。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吧,之后的事情和你们的关系不大就不用听了吧!”说完沈隆关闭了画面,重新开灯,屋子里恢复了光亮。
  灯光亮起,只见王安石父子胸口的衣服已经被泪水湿透了,眼睛遍布血丝,实在是被沈隆刚才透露出来的信息打击的够呛。
  忽然,他父子二人郑重其事的向沈隆跪倒,“沈道长,还请救救大宋吧!”
第0474章
大宋当自强
  “你要我如何去救?”沈隆没有去扶他们,而是反问道,“若只是击溃金国或者蒙古,此事倒不难办,我直接飞到东北杀死完颜打骨打的祖先,再去蒙古草原撒些药,让他们的牛马死光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就能阻止大宋灭亡了么?”
  “没有女真、蒙古,还会有其它异族崛起,说不定因为少了女真和蒙古的牵制,契丹转而对大宋产生觊觎之心,立刻挥兵南下了呢?要是契丹人和党项人从北面和西面两面夹击,大宋可能抵挡得住?”沈隆说了这么半天,口也有些干了,拿起一瓶黑褐色的饮料喝了起来。
  “既然洪道长可以灭了蒙古和女真,理应也能解决契丹和党项吧?”王雱抬起头来问道。
  “我可没说能灭了蒙古和女真,只是能杀死女真人的首领,让他们无力统一;毒死蒙古人的牛马,冻死饿死上一批人罢了。”沈隆摇头道,“固然,我也可以去西夏的兴庆府,杀死梁太后和秉常,找到耶律洪基的捺钵,把他也杀死,但是杀死他们之后呢?”
  “若是梁太后和耶律洪基突然暴毙,西夏和辽国必然大乱、烽烟四起!我大宋可借此机会北伐燕云、收复灵州……”王雱刚说了两句就停嘴了。
  “北伐燕云、收复灵州,凭借大宋现在的军队怕是不行。”王安石对大宋的认识要比王雱深刻的多,他知道大宋现在也就是西北的西军因为常年和西夏作战还有一定的实力,河北路和开封的禁军完全不堪一战。
  而且西军中的精锐多为当地将门所有,比如府州折家、麟州杨家、姚家、种家等等,就算能够纠结西军的力量扫平燕云、收复灵夏,这些家族也会在战争中不断壮大,到那个时候他们还会和现在一样听大宋的话可不好说。
  “西夏、辽国一乱,又会是烽烟四起,大宋既然没有这个能力平定战乱,就只有坐看其它雄主重整旗鼓了,等北方和西北重新安定下来,介甫说他们还会不会只甘心每年收些许岁币?而放着南边的大好江山不顾?”沈隆叹了口气,“打铁还得自身硬,大宋自己兵力不强,迟早都会亡与异族之手。”
  “二位快起来吧。”说了这么多,沈隆总算抽出手来把王安石父子二人扶起,“不过这样是没办法的事,你大宋得国不正,自从太祖开始就一直防备武将乱国,武人毫无身份地位,好男儿都奔着东华门外唱名去了,军力又怎么会强呢。”
  “可以文驭武乃是朝廷祖制……”而且还是祖制之中最不可动摇的部分,就算王安石说过“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话,也顶多敢弄出保甲法这样小打小闹的动静来,再大他可就不敢了。
  “文官政治是对的,军人干政必然会导致政局动荡,但是这并不是让你们将武将视为仇寇走狗,须知武人也是国之干城啊!若是没有武人,大宋的边境谁来守护?韩琦杀焦用斥狄青,你们大宋的读书人将此事广为炫耀,却不知寒了多少武人的心!”
  “韩琦又打过什么胜仗?我倒是听说好水川大败之后张元题诗云‘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将韩琦耻笑的体无完肤。”说到这儿,沈隆也有些丧气,显然这种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
  “哎,罢了罢了,不说这些了;文人是应该遏制武将的野心,但却不是该如此遏制的;近日说了这些有些厌了,就说到这儿吧。”说完沈隆准备起身送他们出去。
  可现在这种情况,王安石父子那还能安心回去睡觉啊,直拉着沈隆的衣袖不肯离开,“还请洪道长教我该如何挽救大宋。”
  “呵呵,我一个外人,不过是看了几页史书方才知道这些,那有介甫、元泽对大宋了解的透彻?该如何挽救大宋,还得介甫你们自己想办法啊!介甫力主变法是对的,但是实施变法的手段还有变法的内容都值得商榷,我去找找神宗年间的实录还有史书,再找几本后人对介甫变法的评价,你们先拿回去看看吧。”说着沈隆把手伸到袖子里摸索起来,实际上却是在随身空间里找东西。
  这袖子虽然宽大,但看起来好像没装什么东西,可沈隆却能不断地从里面掏出书来,不一会就堆满了书桌,这些书封面上写着《神宗实录》、《宋史》、《王安石变法史》等字样。
  “《宋史》是蒙元的宰相脱脱编纂的,多有疏漏;而实录是依据档册及起居注等原始资料修撰而成,可不管是起居注还是档册都不敢保证和事实一模一样,这些介甫能明白吧?”沈隆指着这些书说道,“至于那些关于介甫变法的评价,间隔的时间就更久了,著书之人对大宋的了解或有出入,看法也是根据他当时所处的环境给出的判断,就比如苏老泉写的《六国论》一般,这些当做参考资料没问题,切不可完全当真。”
  苏老泉就是苏轼、苏辙二人的父亲苏洵,他在《六国论》里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用意却是讽刺大宋给西夏和辽国的岁币。
  “在下明白。”王安石当然知道档册和起居注也会有人刻意修改,流传到后世的资料和当时的真实情况肯定有区别;而史论他自己也写过不少,很清楚里面的门道,毕竟后世之人和当世之人的看法不一样,后世之人的建议可以当做判断问题的一个角度,原样照搬来做那就是刻舟求剑了。
  就比如让苏洵回到战国,他就算力主六国不可赂秦,怕也是没用,秦国的兵力就摆在那儿,只要六国打不赢秦国,就必须得割地。
  “对了,介甫应该看完《商鞅传》了吧?不知有何想法?”不等王安石回答,沈隆又从袖子里抽出一本书来,“切不急作答,这本书和《商鞅传》类似,介甫也可以看看。”
  王安石接过来一看,只见封面上写着《张居正传》四个大字。
第0475章
大宋风华
  “这莫不是后世那位的传记?”王安石猜测道,或许这位是一位商君般的人物。
  “正是,淮右布衣朱元璋建国两百年后,大明所面临的局势和大宋如今的情况颇有相似,张居正也像介甫一样试图力挽狂澜。”沈隆答道,“商君变法法家的痕迹重了些,介甫或许不喜,张居正却是科举出身的儒门中人,介甫或可借鉴一二。”
  “当然,大明和大宋的制度不同,就像大宋的制度和大唐又有不同一样,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介甫不可照猫画虎。”沈隆继续说道,一条鞭法放在大宋估计并不合适。
  “在下知晓,多谢沈道长。”王安石深深一揖,“今日多有叨扰,等在下回去读完这些书再来找道长商议。”
  “去吧,也不可太过辛苦,免得伤了身子,我看介甫今日的气色却是有些差了,若是介甫不嫌弃,不如我帮你诊诊脉吧?哦,刚好,也借此机会帮元泽诊治一番,争取把病根给去了。”王雱的病可还没有开始治呢。
  光是王安石自己,他或许还有些抗拒,觉得自己的身体并没有问题,但史书上可是清清楚楚写着自己儿子英年早逝,王安石自然不愿看到这一幕,于是客客气气答应下来。
  沈隆重新打开窗户,拿出脉枕、银针,以及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用的、银饼状的东西挂在脖子上,开始替王安石诊治起来,先是诊脉,然后又拿着那个银饼伸到王安石衣服里面按来按去,冰凉凉的让王安石觉得很是别扭。
  不一会儿,沈隆收回银饼,开口说道,“介甫身子还算康健,只是这些日子忧虑过甚、用眼过多,只需要放宽心,稍微休息些日子就行了,读书每天最好也不要超过三个时辰。”
  王安石摇头苦笑,“看了道长给的那些史料,再听道长说了我大宋的下场,在下那还能心安啊?”但凡有点信念的,听到大宋下场这么惨,恐怕都没办法淡定吧?
  “介甫勿忧,就算再差我也能给契丹和党项制造点乱子,让大宋多延续几年;如今大宋安危系于介甫一人之身,若是介甫病到,谁还能只手挽天倾?”沈隆安慰道,“就算为了大宋,介甫也应该保重身体才是啊。”
  沈隆招呼王雱,“这样吧,我口述个食补的方子,元泽记下拿给家中管事,让他们每日按照方子上所写给介甫安排饮食,总归能好一些;我倒是不怎么会写毛笔字,就不露丑了。”
  咦,看这位的样子,不像是没进过学读过书的,为何不会写毛笔字?王安石父子又好奇起来,莫不是日后连笔墨纸砚这些也改了?
  房中本来就有笔墨纸砚,王雱连忙磨墨润笔,铺开纸张,按照沈隆所说飞快地将方子记下;王雱并不以书法闻名,但是就算沈隆这个外行人也能看出他的字写得非常好,这又让他产生了新的想法,反正王安石看完这些资料还要一些时间,那么不如趁着这段时间……
  “好了,就是这些,先就这样吃一段时间吧,若是介甫的情况有所好转,我再调整方子;现在轮到元泽了,你坐下把手伸过来。”然后沈隆开始给王雱诊脉,一旁的王安石明显比刚才紧张许多,王雱刚三十出头就英年早逝,莫不是有什么隐疾不成?
  诊脉之后,沈隆又拿出来一个奇奇怪怪的铁盒子,盒子里面是一根琉璃般的透明管子,管子里装的似乎是水印,铁盒子连着一根非金非木、不知是何材质做的管子,管子又连着一块厚布,沈隆将厚布包裹在王雱大臂上,按了几下旁边的小球,厚布就鼓起来将大臂紧紧包住,铁盒中的水银立刻开始上升。
  “元泽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而出现头痛、头晕、易怒等症状……”沈隆诊断一番后得出了结论,王雱有点高血压的症状,还好发现的早,并不严重,“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元泽今后在饮食方面须要慎重才行,另外要戒嗔戒怒,同样不可大悲大喜,否则一旦发作恐有性命之忧。”
  沈隆又让王雱自己记录药方以及饮食方面的禁忌,“好了,只需要多服用几回药,平日多注意饮食,控制情绪,过段时间病情就可缓解。”
  “多谢沈道长救命之恩。”王安石父子再次拜谢,这一番手段看得他俩眼花缭乱;王安石甚至想起了宫中的官家,官家的身子骨似乎也不怎么好,是不是可以请沈道长进宫帮忙诊治一番?
  可沈道长身份实在太特殊了,而为官家诊病又兹事体大,王安石一时间还没办法下这个决心,只能暂且告退,“如今天色已晚,就不打扰道长了,道长好生休息。”
  “介甫和元泽也不要太过辛苦,时间还长着呢,今日也早点休息吧。”沈隆说道。
  这个时间还长又是指什么?是说大宋距离亡国的时间还长,不必急于求成,还是说他留在开封的时间还长?王安石忍不住琢磨起来。
  “哦,对了,明日元泽好像不用上朝?不止可否陪我出去一趟?”沈隆问道,大宋每十天休息一日,是为休沐日,另外还有寒食、上元、天圣等诸多假期,一年到头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多天的休息日。
  “正是,明日四月初一,乃是天祺节。”王雱应道,天祺节是宋真宗赵恒所设,据说他在位期间某年四月初一,有天书降于皇宫,这可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儿啊,于是就定为天祺节给大家放假。
  实际上却不过是为了在澶渊之盟后挽回面子的手段而已,利用天书让天下百姓认为天命依旧在宋,只是这天书下凡的次数有点多,光是假期就增加了好几个。
  “不知道长明日想去那儿?在下也好早做准备。”王雱心下琢磨,该不会又要去青楼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