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994


第0733章
发财书
  鲁冠球这个年过得不太舒坦,十多年前他变卖所有家产,筹集了4000元,带领着6个农民,靠着一只火炉、几把榔头,在一个84平米的平房里,创办了自己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之后的10年间,犁刀、铁耙、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他全部都尝试过。
  四年前,他根据报纸上的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决定砍掉其他项目,专攻万向节。
  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和驱动轴的连接器,像一个十字架,大的长度近一尺,小的长不过一手指,4个头的横断面平光如镜子,磨掉一根头发的1/6就得换新的。
  这小玩意儿的技术含量可不低,要想攻克难关实现万向节的制造,就必须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但是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可不是他说了算的,因为历史的原因,依旧受到上级部门的制约,而他们并不理解鲁冠球的想法。
  认为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干得好好的,又赶上了好时候,现在赚得钱也不少了,为啥要花这个冤枉钱?继续制造那些受欢迎的产品不就行了么?
  这让鲁冠球很是郁闷,厂子自己说了不算,想干点事情实在是太难了,他是个有眼光的人,不仅看到了汽车业的前景,更意识到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存在的危机,以前周围类似的厂子并不多,他们还可以混个温饱。
  这些年随着开放的深入,一家家新的工厂随之建设起来,像农机修配厂这种技术含量很低的工厂不断涌现,分走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不少生意,这几年厂子的业务量已经开始逐渐下滑,再这么下去可是不行的,唯有开发技术含量更高、利润也更好的新产品才能走出困境,但是领导们却不支持他的想法。
  这段时间鲁冠球就一直在为这件事儿发愁,直到有朋友给他推荐了一本书,正是沈隆写得那本《黄土高天》,刚收到这本书的时候鲁冠球还有些纳闷,一本写黄土高原上发生的故事的小说,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但是当他翻开书一看,顿时就被吸引住了,虽然黄原和本地的情况不太一样,可农民企业家创业的艰辛都是想通的,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极其类似,小说主人公秦学安在创业之初也是和他一样,缺少自主权。
  秦少安比他胆大,借了许多外债,甚至把自家房子都抵押了出去,换取钱财将那家原有的集体企业承包下来,其后历经艰难困苦,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鲁冠球受到这部小说的鼓舞,终于下定决心获得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权力,他把自家自留地里价值两万块的苗木拿出来,作抵押承包了厂子,从此以后鲁冠球走上了创业的快车道,将这家小小的集体工厂变成了大型跨国集团。
  而在全国其他地方,有无数像鲁冠球这样的人受到了沈隆这本书的启发,从而避免了许多弯路,将这本书称之为发财书。
  连一些高层也注意到了这本书,他们从中更为直观的看到了农民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意识到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企业,是农民的一个重大创造,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关系到九亿农民的切身利益……
  多年后鲁冠球成了全国乡镇企业协会的会长,有次在主持会议的时候,无意间提到了这本书,立刻就得到了热烈的相应,许多农民企业家都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了这本《黄土高天》,这些书版本不一,有的甚至还是盗版。
  但无一不是被翻得卷了角,打开细看,里面还有这些农民企业家做的笔记,这本书见证了他们艰苦奋斗的历史。
  以至于《黄土高天》最后一部出版的时候,许多农民企业家都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飞到签售现场,规规矩矩排起队伍,买上一套书郑重其事的请沈隆签名,甚至还给沈隆安了个农民企业家导师的称号。
  当然,这一切都是未来的事情,眼下沈隆还忙着给少安的工厂出主意呢,砖瓦厂给少安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段时间少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不仅把所有借款都还完了,甚至还攒下了不少身家,足以扩大企业规模。
  除此之外,孙家还迎来了一件大好事儿,那个在外面晃悠了好多年的王满银不知道受了啥刺激,乖乖地回家了,他似乎收起了流浪的心思,开始安心在家里劳作了。
  见到浪子回头可是把孙家给高兴坏了,少安自然不会让姐夫在地里吃苦,把他拉到砖瓦厂来帮忙,按照沈隆的建议让王满银接待那些来买货的客户,王满意这些年闯南走北虽然没弄出啥名堂,见识却涨了不少,干这个正合适。
  少安原本想着把县里的砖瓦厂承包下来继续烧砖,他原本就擅长干这个不是么?却被沈隆阻止了,砖瓦厂技术含量不高,十分容易复制,利润也不高,如果不能做大做强,在未来的竞争中必然会出于不利的位置。
  于是他旧事重提,再次提起了水泥厂的问题,水泥厂比砖瓦厂的技术含量好,而且石圪节公社就有烧制水泥的资源,和砖瓦厂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少安干水泥厂也不会完全莫不清楚头脑。
  少安想想接受了沈隆的建议,“这就是你在书里写的丰富产品线,规避单一产品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嗯,他也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
  “开始时候咱先弄小点,我去给你找合适的机器。”沈隆拥有诺贝尔级别的化学能力,烧点水泥简直是小菜一碟,他打算先让少安烧制普通水泥练练手,等管理能力和工人水平达标之后,就给他弄几个特种水泥的配方。
  水泥比砖瓦的利润高,而特种水泥又要比一般水泥利润高,或许用不了多少年,少安就能成为黄原首富吧?
第0734章
大暴雨
  帮少安搭好水泥厂的框架,等到第一批水泥顺利烧制完成,就已经快到夏天了,期间沈隆只是趁着消息来黄原采访的时候去见过几次,还真有点想念晓霞了。
  于是等这边一忙完,沈隆就辞别了家人,前往黄原,在去省城之前,最好去见见田福军,眼看着他马上就是自己的老丈人了,要是路过不去看看,人家怕是不高兴。
  到了田福军家里,沈隆得到了一个新消息,“少平啊,过阵儿我去京城开会,等开完会就要调到省城工作了,到时候可要经常来家里坐坐啊。”
  “您这是要高升了啊!”沈隆开了个玩笑,他知道田福军这次去省城将担任省里的副书记还有省城的一把手,这是实实在在的高升。
  “其实啊,我接到这个消息很突然,心里有些没底。”田福军叹道,“你知道,我这些年做得一直都是农业方面的工作,这一套工作能不能适应省城那样的工商业城市,还真不好说,而且我年纪也大了,身体和精力都没办法和以前相比,这对我是个巨大的考验啊。”
  田福军不只是将沈隆当做自己的女婿,经过之前的几次交流,他发现沈隆的视野很开阔,考虑问题也颇有政治家的风范,再加上他去过美国,去过国内这么多地方,所以想先和他交流交流,看看他有什么好建议。
  “您现在身体好着呢!”沈隆这也是实话实说,到了田福军这个层次,相关机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身体自然差不到那儿去,“而且五十出头正是一名政治家最好的年纪,经验丰富,身体和精力也能跟得上,刚好出成绩。”
  “而且我觉得,您去省城肯定是当一把手,而不是副手,对您来说最重要的是团结好班子,这些经验您可是丰富得很,就算去了省城也能干好。”田福军其实也清楚这些,只是刚接到消息有些过于激动罢了。
  “果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田福军笑了,未来的女婿简单几句话就直中要害,是啊,当好一把手的关键并不在于具体工作,而是管理好班子,省城的关系虽然复杂,但他有省里一把手乔伯年的支持,自己在本省干了这么多年,也积累了一些关系,对省城那几位的性格也比较清楚,这份工作要是都干不好,组织部门也不会找他了。
  “不过要是对工商业不够了解,还是不行啊;少平,以后要是遇到好的资料,记得给我带回来,就像你之前给我的那些一样。”田福军说道。
  接着自然而然地聊起了省城,“你在省城也算是呆了这么长时间,本身又是作家,观察力肯定敏锐,和我说道说道你对省城的印象吧?”
  “省城想要发展工商业其实是有很大优势的,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便利的交通,还有诸多高校可以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另外建国以来国家一直重视省城的工业建设,省城的工业基础并不落后。”沈隆侃侃而谈,“但是自从改开之后,省城进步的脚步明显比沿海城市落后。”
  “这其中固然有地处内陆,不便开展外贸产业的缘故,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到后世都没解决好,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发展速度明显配不上它的历史和政治地位,沈隆也颇为遗憾。
  “您肯定听过这么一句话,八百里秦川,养一群懒汉。”听到这句话,田福军果然笑了,沈隆接着说道,“这句话虽然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关中地区是咱们省少数土地肥沃的地方,这里的老百姓很少为吃饭发愁,久而久之就有点不思进取了。”
  “十三朝古都是省城的辉煌,生活在省城的人是骄傲的,这也养成了他们排外的性格,城市的包容性不强,在农业社会或许还不太严重,商业社会就有些不适应了;想要搞好商业就该有进取精神,就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说起来,沈隆自己也是本省人,也在省城待过很长时间,说起这些也是颇有感慨。
  “你说的这些我也知道些。”田福军颇为感慨地说道,其实他看出沈隆还有很多话没说,他也理解,有些话他说出来不合适,“你那觉得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您这个问题可是有点大。”沈隆笑了,这可不是一个一把手就能解决的问题。
  田福军也笑了,他也意识到自己是在难为人,于是改口本着交流的态度和沈隆聊了许久,倒也不是没有收获。
  畅谈过后沈隆回了省城,又开始忙碌起来,要配合吴天明、张艺谋完成《老井》的拍摄,还要和张艺谋讨论《红高粱》的剧本,肯那边还在不停地催稿,杨潇那边的银河奖评选活动还要他帮忙,文联这边还在询问他下一部作品的计划。
  搞得沈隆颇有些忙得不可开交的意思,这种忙碌一直持续到八月份,吴天明和张艺谋完成了《老井》的拍摄才好一些,这时候田福军已经来省城上任了。
  沈隆原本想着趁这个机会和晓霞找个地方玩一圈散散心,然后再去见见她的母亲和哥哥,谁曾想,天气却突然起了变化。
  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锋进入本省,一场多年未见的大暴雨倾盆而泻,并以迅猛之势潜入该地区西部,范围之大,足数百公里。
  田福军带着省城班子忙于防汛,而原本应该休假的晓霞也接到报社通知,让她去本省南部采访那里的汛情,晓霞接到通知后马上收拾好东西,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前往事发地点采访,对于工作,她总是这么火急火燎。
  是了,算算时间也该到了,沈隆当下明白,这就是将晓霞带走的那场大雨,他说什么也不能让晓霞独自前往。
  于是沈隆强烈要求跟随晓霞一起去,晓霞有些不愿意让沈隆冒险,她其实在去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危险,但在沈隆的坚持下她还是同意了,俩人迅速赶往南部。
  根据统计,《大宅门》得了十四票,排名第一,那下本就写《大宅门》好了,去踢世界杯得了八票,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啊,然后是《亮剑》六票,《小时代》五票,《芳华》三票,《钢铁侠》一票。话说写《大宅门》有点蛋疼,白景琦的妹子太多了,全收麻烦,不全收又漏女,好纠结啊;其实有点想写郑三旦来着,作者把郑三旦写得太可恶了,这要是放到其它作品里,就是潘东子啊。
第0735章
晓霞那儿去了
  省城和那座本省南部城市中间隔着一座巨大的山脉,就是韩愈那句“云横秦岭家何在”所说的秦岭,到了秦岭之上,沈隆脑海中飘过秦岭的影子,旋即又把注意力放到了车窗外。
  本省南部,夏季经常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的康藏高压影响,地面则受黄河西部走廊、南方邻省盆地热低压影响,冷暖空气交汇而暴雨濒临;进入秋季时锋面活动更加繁密,常常形成连绵的阴雨天气;再加上秦岭的阻拦,阻滞抬升气流运行,秋夏必然形成暴雨区,随时都可能引出灾祸。
  云就是水蒸气组成的,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当云遇到山峰或遇到冷空气或者遇到强对流气体时,云中的微小水滴就凝结成雨点降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降雨,这是基本的地理常识,现在冷热空气交汇,而这座城市又位于秦岭南边,在这场暴雨中,必然是全省最容易发生危险汛情的城市。
  等晓霞和沈隆到达这座城市的时候,沿江最大日降雨量的县份,已高达140毫米,第二天中午,副冷锋之旅掠过城市上空,大雨如注似倾,袭击了这座人口有十万之众的城市。
  入夜,该城上游一百多公里处江上最大的水电站,入库量一万六千秒立方米,出库量一万五千七百秒立方米,据水文部门预测,不久,该地区江段洪水流量很快将达到二万秒立方米!而且,这决非最高位数,接下来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城市处于一发千钧的危急时刻!
  各级部门立刻行动起来,但是这一地区的一把手高凤阁,也就是沈隆之前干掉的那个包工头胡永州他家表哥,在这个时候竟然跑回临省老家去给儿子操办婚事去了。
  尽管其他领导马上做出反应,立刻开始进行全市广播通知市民撤离,但还是耽误了时间,而且巨大的暴雨声,还有救灾的车响声盖住了市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广播,现在可不是后世,电视还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网络还不存在。
  市民们大都没有听见这命令,有些人听到了,又以为是吓人话,不予理睬,毕竟这座城市上次遭遇同样级别的洪涝还是明朝时候的事了,除了本地方志办的几名工作人员,谁也不知道本市还曾经遭遇过这么大的洪水。
  敬老院的人还在打扑克消遣,其中有倚老卖老者说民国,道清朝,明明水就要到来了。
  还在举例论证不会发水,他们实在是太麻痹了。
  更关键的是许多人不愿撤退,他们离不开自己的安乐窝,贪恋家里的那点盆盆罐罐,这并不能埋怨他们,现在的老百姓实在是太穷了,他们就算打算撤离,也要把家里为数不多的家当全部都带上。
  即是开始撤离的人群,行动也极其迟缓,甚至还有人不时转身回去,或许是他们看到别人带着盆盆罐罐,也想起了自家的那点零碎吧?
  然而大自然并没有因为他们可怜就放过他们,浪头很快吞没了堤坝,这座沿江而建的城市很快沦陷了,大水中到处都是呼救的声音。
  沈隆和晓霞两个拿着喇叭一路大声呼喊,把嗓子都喊哑了,以期能挽救更多性命,同时祈祷自己临走前给田福军留得那些话能多少起点作用,省里能尽快反应过来,做出正确的应对,田福军可不光是省城的一把手,他还是省里的副书记,有能力做出影响。
  省里的领导们比小说中描写的时间更早抵达这座城市,沈隆稍微宽了点心,这说明自己在田福军那儿做的准备发挥作用了。
  省里领导到达现场并非没有意义,他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稳定住了人心,看到省里最大的领导都到了灾难现场,灾民们渐渐安定下来,秩序也逐渐恢复了。
  在看到现场的情况后,乔伯年马上致电更高级的领导,中央也作出回应,首先到来的是周边驻军的飞机,他们根据地面点燃的篝火,将医药、救生器材等眼下最为紧缺的物资空投下来,空投完毕后他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散开飞往城区各个地方。
  直升飞机尽可能地降低高度,用大喇叭呼喊那些还恍然未觉的市民们离开,这同样是小说里没出现过的,是沈隆在和田福军交流时候帮他出的主意,现在看来起作用了,他们听不到广播声,直升机在头顶轰鸣的声音总该能听到吧?
  而且见到这幅架势,谁也不会怀疑洪水的到来,国家都把直升飞机派过来了,那还能有假?一群群百姓赶紧从家里出来,按照直升机的指引朝高处跑去。
  然后,一支军队急行军赶到现场,顾不上喘口气就开始救人,不到二十分钟,该部队就有三十多人为抢救群众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看到这一幕,沈隆和晓霞的眼睛都湿润了,他们都被这些可爱的子弟兵所感动,晓霞用颤抖的手指不断按下快门,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年轻士兵的身影,或许她现在拍下的就是某位士兵人生中最后一张照片……
  沈隆这是也忘了自己进入这个世界最紧要的任务,他没办法站在这里看着那些年轻的士兵冒险,他拉过晓霞大声喊道,“你保护好自己,我也去和他们一起救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