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3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8/994

  这声音也传到了周围的官吏百姓耳朵里,然后通过他们传到了东京汴梁之中,闻言惶恐不安者有之,痛苦怒骂者亦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大喜过望。
  究其原因,大宋的官家在金兵南下时候的表现实在是太失民心了,反观自从卢太师掌权以来,京中重新恢复秩序,吏治为之一清,再加上各种工业化进程以及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渐渐普及,百姓们的生活可谓是越来越好了。
  两相比较,有不少百姓其实早就盼着卢太师取代赵家登基称帝了,如今这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他们开始考虑该如何庆祝此事了。
  翌日清晨,东京汴梁黄土铺街、清水撒地,禁军和御前班直侍卫肃立街道两边,赵构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卢太师北伐凯旋而归,许多百姓都自发地在门口设立香案,以迎接卢太师的归来,彻底扫灭金国之后,大宋百姓终于可以直起腰杆说话了。
  领头的赵构面色苍白,双手还捧着一件黄绫包裹、四四方方的物件,但凡还有脑子的稍一思索便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必然是玉玺啊,看样子这次出迎赵构就要代表大宋皇室将玉玺献给卢太师,请他登基称帝了。
  身后随行的官员们大多喜气洋洋,跟随员外哥哥这么久,总算可以看到他登基称帝了,戴宗下意识想起了宋江,不由得长叹一声,如今看来,这公明哥哥和员外哥哥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啊,一个被朝廷折腾的死伤殆尽,另一个却直接夺了大宋的江山。
  当然也有少数人面带迷茫,身为大宋的臣子,眼看着大宋灭亡,心里难免有些抑郁,可一想到卢太师和大宋这些官家的对比,他们又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边是对大宋的忠诚,另一边是对新皇登基的向往,这些人可谓是心情复杂。
  至于那些反对卢太师的死硬派,早就被闻焕章和时迁他们收拾的差不多了,现在都在大牢里面关着呢。
  赵构率领群臣迎出城外十里,稍等片刻,沈隆也率领大军到了,见到赵构,沈隆并未行礼,一来他原本就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见了赵构也只需要稍微拱手意思下就行;二来么,马上就要禅让了,他也懒得给赵构行礼了。
  沈隆到了赵构跟前才从马上下来,就那么直愣愣看着赵构,赵构额头冒出了一层汗水,紧张地差点忘了出发之前柴进对他的叮嘱,还是柴进在后面小声提醒,赵构才想起来自己现在到底该干什么。
  在文武百官、全军将士已经围观百姓的注视下,赵构上前一步,双手高高将玉玺托起献于沈隆面前,口中说道,“恭贺卢太师凯旋而归,卢太师功高盖世,上应天命、下顺民心,我赵氏德薄,不宜继续执掌天下,还请卢太师登基称帝!”
  “些许功劳,何足挂齿,官家莫要如此。”沈隆开始了第一次推辞。
  “我赵氏无能,致使中原屡受异族侵扰,先是辽国、西夏,其后又是金国,就连交趾这般小国也敢欺凌我中原,我赵氏实在是惭愧不已,幸得天降卢太师,力挽天倾,有卢太师在,我中原定然无忧,还请太师不要推辞。”赵构再次将玉玺推了过来。
  心中却是酸涩到了极点,那个皇帝甘愿将皇位让人,更不用说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这种把戏了,赵构憋屈的都快哭了。
  “还请太师早日登基称帝!”赵构话音刚落,闻焕章就带着文武百官齐声下拜,异口同声请求道,禅让不仅仅是赵家和卢太师的事情,也关系到他们。
  沈隆再次推辞,然后赵构第三次劝进,这次全军将士还有周围围观的百姓也一起下拜,十余万人齐声劝说卢太师早日登基称帝。
  三辞三让的流程走完了,看到赵家、文武百官、全军将士还有百姓们都支持自己登基称帝,沈隆这才从赵构手中接过玉玺高高举过头顶,现场顿时发出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数次,待众人安静下来,沈隆遂开始了讲话,他先感谢了一番众人对自己的支持,表示等自己登基之后一定善待百姓巴拉巴拉,然后又称赞了一番赵构顺应天意乃是明智之举,并表示自己宽容大度,日后赵构依旧可以安享富贵。
  听到这儿赵构方才松了一口气,起码自家的性命算是保住了,以后定然不要像那李煜一般,再做出什么触怒新官家的举动了,日后就紧闭府门安安生生过日子吧。
  又表扬了一番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之后,沈隆放弃了战马,在众人的服侍下披上黄袍,抬脚登上了赵构带出来的大驾玉辂,队伍重新向东京城内进发。
  出城的时候官家还是赵构,回城的时候身披黄袍的却换成了卢太师,这一幕让无数人心生感慨。
  进到城里,百姓们看到这一幕却是喜出望外,纷纷拜倒口呼万岁,在万众欢呼声中,沈隆缓缓进入皇宫之内。
  正式的禅让还有登基大典还需要一点儿时间准备,在此之前尚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确定新朝的国号,确定沈隆的年号等等。
  关于国号,闻焕章带领文臣们提供了几个选项,其中呼声最高的是齐和魏,这两个国号都是有出处的。
  一般确定新国号是根据新君的籍贯、封地、官爵等而来,卢俊义祖籍大名府,大名府在春秋时候乃是魏国的地盘,故而有人提议以魏为国号;而齐则是因为卢俊义是在梁山起家的,而梁山又属于齐国。
  沈隆略一思索说道,“朕能有今日,皆赖梁山诸位兄弟的支持,既如此,就以齐为新国号吧!”
  众人尽皆领命,梁山兄弟们喜不自胜,心中都说员外哥哥果然是念旧情的人;而熟悉史书的文官们则是另一个想法,南朝时刘宋就被齐所取代,今日又是以齐代宋,莫非冥冥中真有天意么?
第0905章
效韩相天下归心
  讨论完了国号,接下来就该讨论年号了,闻焕章和那些饱学宿儒拿出了许多年号供沈隆挑选,这些年号各有含义,却都不能让沈隆满意。
  于是沈隆打算自己来了,“五代之时武人乱国,致使生灵涂炭,到了大宋却是矫枉过正,只修文德不重武功,须知立国当文武并重方得长久;为清除大宋百年陈弊,重兴我中原尚武之心,朕以为当用洪武当年号!”
  在年号的制定程序上,通常是由翰林儒臣预先拟定几个备选方案,而后呈奏新君从中选择其一作为正式的年号;唯独“洪武”例外,它是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历代开国初期兵事最盛,洪武含义是洪大的武功,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从字面看亦不失淮右豪杰之气。
  由于时代和本人的局限性,朱元璋所制定的种种国策固然有许多不妥之处,但朱元璋带领中原百姓推翻蒙元统治的功绩却是实打实的。
  沈隆选择这个年号,一来是彰显自己击败金国的武功,二来则正如刚才所说的那般,要重振中原的尚武之心,如今北虏虽然平了,兴灵之地却依旧在西夏手中,而西域在归义军被沙洲回鹘所灭后,沦于胡人之手已经近百年时间了。
  未来的中原依旧有许多仗要打,除了扫平西域,沈隆还要让中原的舰队驶向海洋,没有尚武之心可不行。
  众人尽皆领命,于是国号和年号就此定下,闻焕章赶紧带人去准备起草相应诏书,稍后会在正式的登基大典之后公布天下。
  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沈隆的登基大典准时举行,他正是取代赵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真正统治者,而中原的百姓也从大宋的子民变成了大齐的子民。
  登基后封赏文武百官自不待言,跟随沈隆从梁山起家的好汉们根据他们的能力和此前立下的功绩得到了不同的封赏,许多人都感慨不已,这才几年时间,自己就从落草的草寇变成开国元勋了?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好像就在梦中一样。
  再想起跟随宋江的那些兄弟,众好汉尽皆感慨不已,若是他们当初没有跟宋江走,而是留在山上,恐怕又是一番结果吧?
  当然也没人忘记张青、孙二娘等人,他们都很清楚,员外哥哥虽然肯照顾兄弟,但决不允许出现违背律法之事,自己如今虽然成了开国功臣,日后行事也得谨慎才行,莫要送了自家脑袋,更莫要坏了昔日的义气。
  新皇登基、改朝换代的消息传遍天下,天下各州县大多都送来归顺的文书,许多人都想到了会有这么一天,并且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就连李纲也不例外,这固然有点对不起大宋的官家,可对天下百姓却是一件好事,李纲也能接受这一点。
  但也未尝不是没有脑子不清楚的,如何处理这些人就成了沈隆登基以来的第一件难题,在朝会上,有人提起了这事儿,然后众人议论纷纷,有的建议直接发兵讨伐,有的则说不用那么大的动静,只需一封圣旨将那些地方的官员罢免便是。
  等各种意见汇总到沈隆这儿,沈隆却拿出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此乃小事而已,些许不识时务之徒,掀不起什么风浪,如今却是有一件大事需要同诸位商议。”
  说罢太医院院正兼医学院山长安道全站了出来,拿出奏章念了起来,“臣安道全昔日曾与陛下讨论天花一病,陛下言之,唐时药王孙思邈曾用天花病人身上之脓液,来预防天花,可惜收效甚微,反倒容易染上天花。”
  “陛下断言,或可将人痘换成牛痘,许能预防天花泛滥;自此以后,臣就在陛下的指点下细心钻研,历经数年,今日终于找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只需给人种上牛痘,即可免除天花的威胁,臣请陛下将此法传授天下,好让我大齐百姓再勿用受天花侵害!”
  在这个时代,天花可谓绝症,而且为祸甚烈,每年都有无数儿童青壮妇老死于天花,如果能找到彻底解决天花的方法,这可是活人无数的大功德啊!
  所以,沈隆在知道这一情况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韩大锤曾经做过的事情,于是让安道全潜心研究,并不断提供各种支持,到了如今,终于找到了符合这一时代科技水平的方法,并且培养出了大量的相关人才,可以给天下百姓接种牛痘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朝堂上这些官员,有不少家中都有亲人死于天花的,一听说有这种事情,哪里还能忍耐得住?
  沈隆随下旨先在东京普及牛痘种植,然后再从东京扩展到全国,未来的大齐非常需要人力资源,而彻底根治天花之后,就能大大减少婴儿的夭折率,让中原百姓的人口数量出现猛增,到时候不管是开拓北方、凿通西域还是经略海外殖民地,就都不缺人力资源了。
  东京的百姓很快就见证了科学的奇迹,自从种上牛痘之后,天花就真的在东京濒临绝迹了,消息传开,全国各地的官员纷纷上书朝廷,强烈要求迅速派人来自己这儿种植牛痘,好让他们也享受到这种福利。
  原先那些还不肯归顺的州县顿时着急了,陛下会不会恼怒我等不给我们这边种牛痘啊?这下许多官员都赶紧上了请罪诏书,个别死硬不肯上的,直接被当地百姓给赶出衙门。
  沈隆没有派遣一兵一卒,就将这项让文武官员感到头疼的问题轻松解决,并大大收拢了一番民心,等牛痘见效的时候,沈隆在民间的评价高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国内既然已经安稳,那么接下来就该考虑用兵的问题了,于是在大朝会上,沈隆提出了向西夏和西域用兵的打算。
  话音刚落,无数武将都激动起来,纷纷向沈隆请战,这可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他们怎么肯错过?
第0906章
复西域天下一统
  刚刚成立的大齐可不比大宋,文武百官都不害怕打仗,武将们忙着争夺领兵的机会,文官们也琢磨着怎么才能在这件事里掺上一脚,虽说新朝严禁文官领兵,让他们没了上战场的机会,可打仗却不只是军队的事情。
  你们进军西夏要不要民夫帮忙输送粮草?我把民夫管理得好保持后勤畅通算不算功劳?你们打仗要不要兵器?我努力发展工业为你们打造兵器提供原材料算不算功劳?而且打下土地也得治理吧?要是能到新纳的州县去当官,是不是更容易出成绩?
  在多个方面,文官依旧大有可为,至于这一仗会不会有问题,不管文官还是武将都不存在这个想法,现如今连金国都被击败了,西夏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今中原的军队已经装备上了热兵器,西夏那边还在用冷兵器呢,这仗还怎么打?获胜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沈隆从上次没有参加北伐、留守东京的武将之中选出这一仗的领兵之人,然后再加上折家、种家、杨家、曲家、刘家等熟悉西北形式的将门子弟,这一战的指挥框架就搭起来了,然后让他们来拟定进攻方案。
  在商讨方案的时候,沈隆也和这些西北将门说了,从今以后朝廷肯定会收拢军权,要想像之前那样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在经济上给他们补偿,这些人见识了热兵器的威力,很清楚自己肯定没办法继续像以前一样了,于是纷纷答应下来。
  准备完毕之后,沈隆在校场为他们誓师出征,林冲等人率领大军出西门,向京兆府行去;听闻中原要讨伐自己,西夏小朝廷顿时吓尿了。
  你要是放到以前,他们或许还不会害怕,西夏也是多次击败过大宋的存在,可如今他们还没有从被童贯打败的损伤中恢复过来,又失去了辽国这个盟友,如何能抵挡得住中原的进攻?于是西夏匆匆派遣使者前来东京求情。
  他们甘愿放弃帝号,向大宋称臣纳贡,但是既然实利能拿到手中,谁又会在乎这点虚名呢?沈隆告诉西夏的使者,除非无条件投降,否则一切休提,于是西夏的使者只能失落地回去了,当他在回程路上,看到中原的威武军容时,他知道,西夏还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事实也正如他预料的那般,西夏的军队在林冲大军面前一触即溃,几乎没有给林冲大军造成什么损伤。
  他们还想用灵州的坚城来阻挡大军,可惜关于如何破城,武学院早就制定出了详细的策略,他们先用炮火压制住城头的守军,然后挖掘地道将大量火药埋在城墙下方,只听霹雳一声巨响,灵州的城门就飞上了天。
  周围的士兵死伤无数,远一点的也被爆炸声震得晕晕乎乎,根本没有能力起来再和林冲大军作战,曾经屡次抵挡住宋军的灵州城就这么被攻破了。
  等林冲大军抵达西夏都城兴庆府的时候,城中守军听说了灵州的消息之后,干脆放弃了抵抗,反正守也守不住,何苦送命来着?于是城中守军直接请降,西夏皇帝李乾顺自缚出降,西夏提前近百年成了历史。
  拿下西夏之后,大军稍事休整,就继续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域进发,以俘虏的西夏军为前锋讨伐西域,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光复了归义军所在,并在当地搜寻张议潮的后人厚加赏赐,以表彰他们祖上的功绩。
  随后,大军继续向西进发,一直打到了后勤补给的极限方才停歇,林冲的大名威震西域,能止小儿夜啼。
  沈隆随即颁布命令,让大军暂且停止西进,并重新设立汉唐时候的西域都护府,册封林冲为大齐首任西域都护府大都护,让他继续留在西域镇守,约束境内各部,并防御西方的进攻,查探消息,为日后继续西进做好准备。
  陆路上恢复了西域都护府,在海洋上,水师也不甘示弱,李俊再次讨伐交趾,直接将交趾拿下,重新恢复了交趾郡,这片一年三熟的粮仓成了中原的领土。
  这里则成了沈隆用来奖励功臣的地方,在当地划分种植园赏赐给那些文武官员,让他们也能获得向外扩张的红利,等他们收到那些种植园送回来的金银之后,相比下次再要向外扩张,这些人就不会有意见了吧?
  如今中原周边的金国、西夏和交趾接连被灭,吓得周围小国瑟瑟发抖,纷纷上表归顺;而在西南,大理现任国王段正严,也就是段正淳之子备受国内权臣欺压,一时义愤,向沈隆上了求助的奏折。
  收到奏折的时候沈隆还认真琢磨了下,不知道这位是不是就是段誉啊?他到底会不会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和六脉神剑?
  朝堂上的官员们可没有像沈隆这般胡思乱想,他们在大军东征西讨中得了诸多好处,眼下正琢磨着该朝那儿进军呢,一看到这封奏折,这不就是送上门来的理由么?然后迅速鼓动出兵。
  如今西北暂且稳定,军队完全有余力攻略西南,于是大军再次出征,翻越群山进入大理国境内,将大理国也纳入了中原的统治之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8/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