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4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994

  黄药师听完这个故事后,沉默良久,没有开口,挥挥手让沈隆走了,沈隆看得出来,他也想问沈隆,这种酒还有没有,他也有伤心的事情需要忘记,不过黄药师还是忍住了,关于阿蘅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宝贵的回忆,一丝也舍不得放弃。
  “放心好了,三师姐成了这样,我和六师弟都不会怪她,我俩会照顾好她的。”临上船的时候,陆乘风对沈隆说道,一旁的冯默风默默点头。
  顺着冯默风的目光望过去,只见梅超风正在桃花树下,面带微笑静静地站在那里,不知道她是不是在桃花影中,又看到那个粗眉大眼的二师兄。
  从桃花岛出来,前往嘉兴找到了江南六怪,同样把梅超风的故事和他们说了一遍,韩小莹听完抹了一把眼泪,“这也是个苦命的女子,以前的恩怨就让它过去吧!”
  “哼!我江南七怪虽不是什么英雄好汉,却也没沦落到去找一个武功尽失的瞎眼女子的地步!”柯镇恶顿了顿铁杖,他嘴上不肯服输,心里却是已经放弃了这段恩怨。
  “诸位大侠此番恩情我记下了!”沈隆对他们行了一礼,不管怎么说,梅超风也算是当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师傅,这段恩怨也有自己一份。
  “杨少侠,此番我大宋北伐不利,靖儿那边是如何准备的,要不要我们帮忙?”朱聪问道,这段时候前线不断有消息传来。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似乎还十分顺利,全子才从庐州出发,在寿州渡过淮河进入敌境,只三日就到达毫州,驻城的六百余名降蒙金兵转而降宋,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宋军经魏真、城邑、太康三县,最终抵达汴京郊外二十里扎营。
  蒙古将领塔察儿早就闻报宋军北进,便率所部蒙古兵退到黄河以北,故意向宋军示弱,以引诱宋军深入,撤退之前,蒙古人事先掘开黄河南岸的金朝河堤,冲毁了两淮一带的道路,有些道路的水甚至能漫到颈部,宋军进军过程非常艰辛,后勤补给线也遭到严重破坏,运粮队得绕过两淮才能抵达河南境内。
  此时,宋军依旧对胜利抱有希望,全子才到达汴梁后,为蒙古防守开封城的原金朝降将李伯渊杀死主帅崔立,以城来献。
  全子才遂率宋军进入汴京城,实现了岳飞一辈子都没实现的梦想,然而他们看到的,已不是当年那座繁华的都市了,曾经超过百万人口汴梁城只剩守军六百余人、居民一千多家,只有大相国寺和原北宋宫殿变化不大。
  抵达开封后,由于沿途市井残毁,白骨蔽野,加上后勤补给线被洪泛所破坏,全子才军的粮食供给面临着巨大困难,以偏师攻郑州、陈州、蔡州等地,为蒙古守城的金朝降将均望风归附。
  其后宋军又攻破了洛阳,消息传回江南,江南为之欢庆不已,可惜没等大宋的百姓高兴多久,塔察儿命令部将再次渡过黄河,到洛阳东边的龙门地区埋伏,把洛阳和汴京的宋军切断,然后再各个击破。
  龙门、洛东两战,宋军损失惨重,幸好赵昀早先做出的安排起了一定作用,为宋军保留了一定的实力,没有把多年积累的精锐全都葬送在这里。
  而蒙古军有了南下攻宋的借口,根据丐帮传回来的消息,铁木真正在整军,准备派遣拖雷南下攻打大宋。
  “蒙军南下已成定局,重点将在襄阳一带,不过郭大哥早已做好准备,若是蒙军敢来,定会撞得头破血流。”沈隆说道,“襄阳那边暂且不急,在下所忧虑的是,那铁木真定会派遣依附于蒙古的武林败类前来大宋境内闹事,策反大宋境内的武林门派,就如同裘千丈当年所做的那般,此事不可不防。”
  “诸位在江南德高望重,若是能站出来登高一呼,号召江南的武林人士共同抵御这些武林败类的进攻,料想他们定会无功而返。”沈隆建议道。
  “些许小事,当不在话下,陆少侠手下人多势众,若是他也能加入进来自然最好。”陆乘风去了桃花岛,归云庄如今已经归陆冠英掌管了,陆冠英为人出众,在江南颇有声望。
  “这是当然,稍后我就会去陆兄弟那儿叮嘱一番。”辞别了江南六怪,沈隆来到归云庄找到了陆冠英,把这件事说了一遍,陆冠英欣然领命。
  然后沈隆又同陆冠英说起了另一件事,襄阳挨着长江,想在襄阳作战自然离不了水军,陆冠英手下的太湖水盗之中,颇有长于水战的高手,沈隆希望他能派人前去襄阳支持郭靖。
  “此事在下义不容辞。”陆冠英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做好安排之后,亲自带人跟着沈隆沿江北上,抵达襄阳,加入郭靖的大军之中。
  到达襄阳后,发现郭靖已经在开始准备了,他将襄阳周围的百姓都迁移到后方,以避免蒙古军队俘虏他们,驱使他们攻城;这是蒙古大军攻城时的常用手段,一来可以打击守城军队的士气,二来则可以消耗他们的精力和守城器械。
  城头上已经堆满了滚木礌石、金汁灰瓶等器械,城中的骑兵加紧操练,守城若是只死守,那是没出路的,必须得保留一支能随时出城作战的精锐部队,给敌人压力。
  黄蓉那边不断有消息传来,蒙古大军越来越近了;终于,蒙古人的前锋出现在襄阳城下,然而他们并没有马上就展开进攻,而是看了一眼城头的郭字大旗就退下安营扎寨。
  蒙古大军到达的第二天,一名蒙古使者策马来到襄阳城下喊话,“敢问城头的可是金刀驸马?四王子有请金刀驸马出城说话!”
第1170章
退敌
  这早就该死的人还活蹦乱跳着呢?要是按照真实历史,拖雷都挂了两年了,沈隆在心里暗暗吐槽,不过一想既然连铁木真现在都没挂,拖雷还活着也就不算啥了。
  蒙古大军所到之处,必然会先试着进攻,可如今蒙古军中都知道镇守襄阳的是金刀驸马郭靖,他们西征之时,数见郭靖迭出奇谋,攻城克敌,战无不胜,巨箭破门攻破撤麻尔罕城之役,尤令他们钦佩得五体投地,蒙古军至今津津乐道,此时见郭靖镇守城楼,城头守军戒备森严,一时那敢进攻?
  于是就派人回报南下的主帅拖雷,拖雷念着昔日的恩情,想先和郭靖说说话,所以就先命令前锋安营扎寨,然后让人前来邀请。
  郭靖深知若是自己不答应必然会影响士气,故而爽快地应了下来,旁边的黄蓉则是面露忧色,她饱读史书,深知道帝王心术难测,很是担忧郭靖和拖雷的见面会引起朝廷的怀疑,沈隆却是不担心,赵昀那小子可是坚信郭靖乃是上天赐给他的将星,如若不然,也不会在郭靖身份如此敏感的情况下,还让他来镇守襄阳。
  襄阳要是陷落,长江沿线最大的关键节点就被蒙古军攻破,蒙古军一路南下临安可就没多少险要地方镇守了,能交给郭靖如此重任,由此可见赵昀对郭靖的信任。
  “我陪郭大哥走一趟吧!”沈隆也跟随出城,双方各自带着数千骑兵在城下相会,然后郭靖和拖雷独自上前叙话。
  拖雷飞马突出卫队之前,大叫,“郭靖安答,你好么?”
  郭靖纵马上前,叫道,“拖雷安答,原来是你么?”他二人往常相见,必是互相欢喜拥抱,此刻两马驰到相距五丈开外,却不约而同的一齐勒马。
  郭靖道,“安答,你领兵来攻我大宋,是也不是?”
  拖雷道,“我奉父皇之命,身不由主,请你见谅。”
  郭靖放眼远望,但见旌旗如云,刀光胜雪,不知有多少人马,心想幸好我早有准备,此番蒙古大军定然讨不得便宜,当下朗声说道,“昔日大汗对那摩诃末说,你要战,我便战;如果安答执意要攻打大宋,就先从襄阳开始吧!”
  拖雷心里微惊,暗想,“此人用兵如神,我实非他的敌,眼下襄阳戒备森严,恐怕讨不得便宜。”一时踌躇难决。
  他又想到昔日见铁木真的安答扎木合死在铁木真手中,莫非但凡要成为大英雄,就得杀死自己的安答么?拖雷长叹一声,从怀里摸出一个小筒给郭靖丢了过去,“华筝妹子知道我此番南下,肯定能遇到你,所以让我给你带了封信。”
  郭靖接过一看,却是一个皮革卷成的小筒,忙解下打开,但见革上用刀尖刻着几行蒙古字道,“我师南攻,将袭襄阳,知君精忠为国,必将拼死为国;如今两国交战,愧无面目再见,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终身不履故土矣,愿君善自珍重,福寿无极。”
  郭靖看过默然无语,他又想起昔日在草原上,和华筝、拖雷同在大漠游戏,种种情状宛在目前,心头甚有黯然之意,只是如今自己和拖雷成了战场两边的敌人,华筝又远走西域,过去种种终归是回不来了。
  “郭靖安答,如今我俩各为其主,唯有明日战场上各自为战了!”见到郭靖脸上的神色,拖雷也颇为感伤,一时不知道和郭靖说什么才好,索性先退走了。
  回到城中,把事情给黄蓉说了,黄蓉也不说话,只是握紧了郭靖的手,料想华筝远走西域就是不想看到拖雷和郭靖任何一个人有事吧?
  第二天一早,蒙古大军就开始在拖雷的指挥下攻城,郭靖早已把襄阳周围的百姓撤走,附近的树木也被他砍伐一空,变成了城头的守城器械;故而蒙古大军就不能如同往日一般驱赶当地百姓攻城,随军的工匠要想打造攻城器械还得跑到很远的地方去。
  而郭靖也对此早有准备,他可没有把所有兵力都留在城内,在城外依旧保留了不少机动兵力,专门盯着这些地方,拖雷派去砍伐树木、打造攻城器械的小股军队不断被歼灭,若是派出大股军队追击,这些人又不接战,只往地形复杂的地方而去,蒙古军都不敢追击。
  就这样,攻城战尚未开始,蒙古军就损失了上千兵马,自从铁木真一统蒙古之后,蒙古大军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们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亏。
  气恼之下,一名万夫长不管不顾,带了三千兵马紧追不舍,誓要把这些讨厌的家伙斩杀干净,谁料这一小队宋军骑兵左拐右拐,将他们引入包围圈之内,陷马坑让无数蒙军落马,随即两边箭如雨下,蒙军顿时哀嚎一片。
  战后统计,蒙军折了一名万夫长,又损失了一千多兵马,消息传回大营,拖雷和蒙古众将脸色都难看之极。
  正当他们准备大举进攻的时候,快马送来书信,铁木真近来病势日重,自知不起,召拖雷急速班师回去相见,这回他倒是没说让郭靖前去相见的话,如今郭靖已经是大宋的武将,去见帝国的皇帝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于是,拖雷在告知了郭靖这一消息后,就带领兵马撤走了,城头之上欢声一片,唯独郭靖则遥望拖雷他们退去的方向,他又陷入到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
  “杨兄弟,你说,要是大汗去世了,我大宋和蒙古是不是就不用打仗了?”郭靖转过身来问沈隆。
  沈隆缓缓摇头,“大汗去世之后,窝阔台得先召开忽里台大会继承汗位,稳住汗位还得一些时间,然后他依旧会攻打大宋!这段时间郭大哥不仅不能懈怠,还得多做些准备才行啊!等下次领兵过来的,想必就不是拖雷了。”
  郭靖和黄蓉对望一眼,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
第1171章
大功告成
  “此番蒙古南下,幸好有郭大哥把他们挡在了襄阳城下,若是襄阳被破,恐怕就算铁木真已死,蒙军也不会轻易退兵的,如此大宋可就糟了;郭大哥守住了襄阳,就等于救了无数大宋百姓啊!”见他俩陷入伤感之中,沈隆连忙安慰道。
  郭靖和黄蓉同时想起了自己在撒马尔罕城中所见过的场景,若是襄阳被破,城中这些百姓也会死在蒙古大军的屠刀之下吧?
  “杨兄弟说得对,眼下的确还松懈不得!”郭靖想起了岳武穆直捣黄龙的意愿,心下想着若是自己将来能重复北地,恢复大宋旧土,该是多好的事情啊。
  “如今蒙军已退,我也该回江南了,料想朝廷很快就会颁发旨意,让郭大哥回临安接受封赏,那咱们就到时候江南再会吧!”沈隆辞别了郭靖,迅速赶回临安,然后潜入皇宫之中,再次出现在赵昀的面前。
  “仙师,如今战事到底如何了?”一见到沈隆,赵昀就连忙问道,这些日子他一直忧心此事,每天都睡不好觉。
  看到赵昀虽然慌张,眼神深处却仍有几分坚定,沈隆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像是当皇帝的样子么,“官家勿用担心,郭将军在襄阳城下斩首两千余,杀死了一名蒙军万户长;随后铁木真传来急令,召集所有大军回归,大宋暂时无忧矣。”
  “列祖列宗保佑!”赵昀长长松了一口气,连忙追问道,“可是铁木真已经快死了?所以他们才退兵的?”这些都是梦中发生的事情,他还记得。
  “然也,铁木真一死,窝阔台想稳住蒙古,消化金国、西夏留下来的地盘,还得几年功夫;如今外患暂歇,官家可以大肆施展手脚了!”沈隆说道。
  其后数月,朝堂之上乱成了一片,先是郭靖、孟珙、王坚等在同蒙军作战中立下功劳的武将被召回朝廷,赐予封赏,郭靖的官职又往上升了升,他的权力从襄阳一座城池扩展到整个襄阳战区;而孟珙和王坚的权柄也得到了大大的扩张,在大宋和蒙古交界的地方,全都安排了得力的将领。
  借着赵昀利用端平入洛的惨败将史弥远余党驱逐出朝堂,终于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对于那些败退回来的宋军将士,赵昀却是好一顿安抚,赏赐钱财之后,将他们安排在郭靖、孟珙、王坚等人的麾下。
  随后又一改南宋尊崇理学的传统,而选用了更加具有活力的学说对朝堂上进行改革;推出各种政策促进海贸的发展,打破了大食人对大宋海贸的垄断,让大宋的海船取代大食人,成为海贸的主宰。
  无数丝绸瓷器茶叶从大宋运出去,换回来许多对大宋有用的物品,比如产量更高的稻米等等,同时也为大宋积累的无数的财富。
  等有了充足的资本之后,赵昀又开始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许多沈隆传授给他的神奇器械被打造出来,大宋百姓日益富庶,大宋军队的装备也是越来越好,战斗力更是直线提升。
  而反观蒙古,窝阔台虽然顺利继承汗位,并在忽里台大会上得到了蒙古各部的认可,但铁木真将太多遗产留给了幼子拖雷,导致窝阔台对拖雷一直非常忌惮,于是窝阔台不得不想办法来解决拖雷了。
  忽一日,窝阔台突然病倒,萨满在和长生天沟通后断言,要想大汗病好,就得一位亲王喝下大汗的“洗病水”,而拖雷作为和窝阔台关系最近的亲王,不得不接过了这一任务。
  喝下“洗病水”之后不久,拖雷就得了重病,一日不如一日,眼看着就没多少时间可活了,就在拖雷的妻儿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神秘的萨满,施展秘法救回了拖雷的性命,并断言此事乃是窝阔台和那位萨满合谋所为。
  他甚至把当初给拖雷喝“洗病水”的萨满带了回来,拷问之下,萨满向拖雷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一切,这下窝阔台和拖雷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了,两家兵马打成一团,拖雷手下精锐颇多,而窝阔台则占据了大汗的名分,两家战了个不相上下,蒙军损失惨重。
  蒙古人的战争相持了一段时间,拖雷再次想起了自己的安答,于是他给郭靖送来书信,邀请他一起对付窝阔台,并愿意在战争结束之后将大宋的旧土还给大宋。
  这似乎又一个类似联蒙灭金的机会摆在大宋群臣的面前,可如今同往日却是大不一样了,如今大宋日渐强盛,反观蒙古则因为内战不断衰弱,两国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故而赵昀立刻命令郭靖、孟珙、王坚等人整顿军队,和拖雷合作,共同夹击窝阔台。
  在大宋和拖雷的南北夹击之下,窝阔台终于倒下了,但是拖雷也损失惨重,再也无力觊觎中原的土地,时隔百余年,大宋终于夺回了北方的土地,甚至还有扩张,幽燕之地和原属于西夏的兴灵之地全都落在了大宋的手中。
  郭靖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在民间的声誉已经可以同当初的岳武穆相媲美了,等战争结束之后,他就在黄蓉的建议下辞去兵权,回归中枢,只挂了个虚衔,每日就在牛家村中陪伴家人。
  赵昀也不时送上各种赏赐,上演了一处君臣相得的好戏,如今的郭靖可以同安史之乱后的郭子仪相比,那怕自己的儿子打了公主,他们家也不会有丝毫危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