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6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994

  张飞的招式大开大合,有攻无守,每一招都重若千钧,寻常人和他过招就好比小舟置于狂风巨浪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风浪拍得粉碎;然而沈隆就像是海边亘古不变的巨礁岩石,任由风水浪打却纹丝不动。
  “三将军如此攻势,他竟然尚有余力!”黄忠和马超都看出来了,不由得愈加惊骇,就算是他们,面对张飞这样的攻势也会陷入狼狈之中吧?
  “端是不爽利!只挡不攻是何道理?”错马冲过之后,张飞拉住乌骓马喝道,马超和黄忠能看出来,他自然也能感觉到,顿时觉得自己被沈隆小看,于是颇为愤怒。
  “张将军看招!”经过之前的战斗沈隆对张飞的武艺也有所了解,当下就毫不客气地攻了过去,双方再次战成一团,长枪和蛇矛的撞击声不断响起。
  约莫过了二十来个回合,沈隆一招荡开张飞的蛇矛,横过长枪用枪杆在张飞胸前轻轻拍了一记,张飞旋即停了下来,他知道沈隆是留手了,若是沙场交锋,方才那一招就是长枪刺入胸口了。
  “痛快,痛快,除了当年虎牢关前遇到吕布那厮之外,某家还是第一次打得这么狼狈呢!”嘴上说着狼狈,脸上却没有一点儿不开心的样子,张飞就是这么直爽的人。
  “好了,我先歇息片刻,子龙你去试试看?”张飞翻身下马,把蛇矛、乌骓马都丢给张苞,自己则抱着酒坛痛饮起来。
  “子丰先生可要歇息?”赵云不太愿意占这个便宜,所以没有马上邀战。
  “尚且不用。”要是前面打的是别人,那沈隆还会犹豫犹豫,担心自己一场打完就马上和赵云打会不会伤了对方的面子,可张飞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所以继续等候赵云出场。
  于是两名白袍将军战在了一起,这在战场上穿白袍可是非常拉仇恨值的一件事情,因为实在是太显眼了,一上战场就会成为敌人关注的焦点,所以纵观历史,但凡敢穿白袍上战场的,那不是真有本事就是二逼。
  前者就好比面前的赵云,旁边观战的马超,以及日后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至于后者么,沈隆倒是也见过,《水浒传》里面的赛仁贵郭盛似乎就是这样。
  赵云的武功流派和张飞又有不同,人家可是得过名师传授的,出招极为严谨可谓是滴水不漏,一招招使出犹如在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细网,让人不知不觉就步入他的圈套,然则沈隆那也是见识过正统枪术的,杨家枪、岳家枪他都领教过。
  他先使杨家枪、再用岳家枪,同样让赵云也连呼快哉,就像张飞喜欢和猛将过招一般,赵云也对这种正统枪术充满了好奇,一下得见两种不同的枪术可谓是过足了瘾;双方战了六七十个回合之后,赵云主动拔马退下。
  “子丰武艺高强,云甘拜下风!”他自己已经把压箱底的功夫都使出来了,而沈隆似乎还有枪术未出,赵云思量就算继续纠缠恐怕也难以得胜,而场外马超还在那儿等着呢,于是他不愿意过多耗费沈隆的体力,就先退下了。
  “我来!”赵云刚一退下,马超狮盔兽带,银甲白袍,挥舞长枪杀了上来,场上的局势又是一变。
  马超生于西凉,在西北边陲长大,武功套路又是一种风格,恰好比独狼环伺,招式初看平平无奇,实则暗藏杀招,只要稍有不慎他就会露出致命的獠牙。
  双方战了三四十个回合,马超略有不支之感,他现在身体不适已经无法适应久战了,于是寻了个机会拔马退走,待沈隆赶来,暗掣铜锤在手,扭回身觑着沈隆便打将来。
  “来得好!”沈隆大喝一声,抬起长枪缠住铜锤后面坠着的铁链,一抖一甩,铜锤竟然原路返回朝着马超的后心打去,仓促之间马超来不及反应,被铜锤击中后背,输了这一场。
  “老朽年迈,这马上交战还是算了,子丰可会弓箭?”然后又轮到了黄忠出马,双方各持强弓,开始比试箭术,黄忠在百步之外箭无虚发,每一支都正中红心。
  然则沈隆更胜一筹,他让人寻来一支方天画戟,插在百步之外,效仿当日吕布辕门射戟,一连三箭都正中画戟小枝,又是压过了黄忠,获得了这场比试的胜利。
  眼见沈隆先后和四名五虎上将过招都先后胜之,围观众将士皆为拜服,还有人询问起张飞来,若是沈隆和吕布交手,谁胜谁负?张飞思虑片刻之后答道,就算是吕布,要一口气胜过他四人怕也是不太可能。
  比武暂罢,众人聚在一起饮酒,沈隆趁机给黄忠和马超诊治了一番,黄忠是年纪大了,长期积累的各种毛病都有爆发的趋势,沈隆给他开了药方让他服用静养。
  而马超则是有咳血之症,肺有问题,再加上久离西凉日渐抑郁,所以身体不太好,沈隆同样对他进行了诊治,并安慰马超,数年之后必将北伐,到时候还指望他去收复西凉,让他一定要保重身体。
  马超在西北羌人之中如同神仙一般,羌人无不佩服,要是能保住他的姓名,日后扫平西北肯定能节省不少功夫。
  经此之后没几天,王连就到了成都,然后和沈隆一起前往键为郡上任,到任之后,沈隆没急着号召当地盐工改良技术,而是自己凿了一口盐井,依照新法煮盐加工,众人见他这口盐井产盐既多又好,于是纷纷求教。
  如此以来,全新的技术就飞快地在键为郡诸多盐井推广开来,沈隆不费吹灰之力就让蜀中的食盐产量翻了一倍还多。
  另外,他还采用了更先进的化学技术来提纯食盐,按照标准把键为郡所产的食盐分为三六九等,如今那些豪门大户可是有钱的紧,那些上等的竹盐、雪盐就算价比黄金他们也用得起。
  而就在这个时候,成都传来急报,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病逝。
第1694章
献雕版以兴文事
  使者同时还带来了刘备的命令,召沈隆回成都商议大事,先前沈隆的战略目光已经获得了刘备、诸葛亮的信任,曹操死后北方必然生变,在此紧要关头肯定要让他回去,听取他的意见;沈隆也不推辞,如今键为郡的盐业已经上了正轨,王连已经熟悉了工作,只需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方略行事,就能源源不断为蜀中提供财富。
  所以他让王连暂代自己的职务,并许诺回到成都之后就请刘备封他为键为太守、司盐校尉,主管蜀中盐业,然后跟随使者一起返回了成都。
  “子丰去键为不过区区数月,就让键为产盐翻了一倍有余,实乃国之干才,亮远不及也!”刚一见面,诸葛亮就称赞道,他自负要是让他去当键为太守,或许也能让食盐的产量增加,却没办法像沈隆做得这么好。
  尤其是提纯食盐的技术,还有将食盐分级以不同价格销售的策略,诸葛亮是肯定不会的;他虽然出身于赫赫有名的琅琊诸葛氏,可自幼颠沛流离,成年后又躬耕与南阳,对豪门巨室那些奢华享受却是不怎么熟悉。
  如今蜀中所产最顶级的雪盐、竹盐,在北方和东吴的世家大族之中极受欢迎,这些顶级食盐的销量虽然不及普通雪盐之百一,可收益却是一点儿也不低;而且这种食盐分量小、价值高、便于夹带,很方便就能避开北方和东吴的盐业管制,不仅从北方、东吴获取了大量财富,还让孙权和曹操收不到半点儿税,可谓是大有好处。
  而且,在按照沈隆所给的方法改进了缫丝纺织机器之后,蜀中的蜀锦产量同样大大增加,蜀中原本紧张的经济渐渐变得宽松起来,按照诸葛亮的规划,等攒够粮食之后,就可以发动北伐了,到时候从荆州、岐山两路出击,则曹贼可破。
  “这是在下从键为带回来的礼物,还请丞相过目!”沈隆拿出厚厚一摞纸来递给诸葛亮,诸葛亮接过来一看,只见其纸白如雪、韧如棉,上面写满了文字,漆黑油亮,看起来比帛书上写的字还要清楚。
  “竹简太过笨重,帛书太过昂贵;昔日蔡侯造纸功在千秋,可惜蔡侯纸仍有种种不足,故而世间读书人仍然多用竹简、帛书,如今下官对蔡侯纸稍加改进,则读书人再也不用为竹简笨重、帛书昂贵而忧心了。”沈隆说道。
  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灞桥纸,但灞桥纸太过轻薄、而且颜色黯淡,不适合作为书写用纸;到了汉和帝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降低了纸张的价格,但是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蔡侯纸在诞生之初同样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一直没能被广大读书人彻底接受。
  如今距离蔡伦去世才刚刚百年而已,造纸术依旧存在种种问题,沈隆直接拿出了日后更加成熟地造纸术,造出了质量更高的纸张,绝对能够满足读书人的需求,这就等于又给蜀中提供了一项源源不断的财源。
  诸葛亮取过毛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细细观察墨水在纸上的晕染情况,然后起身深深一礼,“亮幼年读书之时,就曾经深受竹简、帛书之苦,亮替天下士子谢过子丰!”
  沈隆同样起身还礼,然后又拿出来了一样好东西,这是一块梓木雕刻的木板,上面用阳文刻着《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何意?”诸葛亮有些不明白了。
  “丞相且看!”沈隆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木板上细细刷上一层墨,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匀称,最后把纸从雕版上剥下来,这一篇《论语·学而篇第一》就清清楚楚印在纸张上了。
  “啊!”诸葛亮看到这一幕,犹如被闪电劈中一般当场就呆住了,醒过来之后连忙夺过沈隆手中的纸张,细细查看起来,他赫然发现这上面的文字完全正确,并无一处错漏。
  “亮能否试试?”在征得了沈隆的同意之后,诸葛亮也试着用刷子在雕版上刷墨,然后盖上白纸用干净的刷子刷匀,最后把白纸揭起来,定睛一看,同样没有一处疏漏。
  “若是能有百余块这样的木板,再加上若干熟手匠人,岂非一天就能弄出数百本《论语》来?”诸葛亮领会了印刷术的好处,“哈哈,自此以后,读书人再也不用为无书可读而发愁了!吾再代天下读书人谢过子丰!”说罢又是深深一礼。
  在现在这个年代,书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寻常人想找本书读那可是比登天还难;昔日蔡邕受皇命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书成后,蔡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自此,天下读书人云集太学之外,为得就是读到真正的六经文字。
  然而石碑是无法移动的,全天下也只有太学门外能看到这些石经,外地的读书人想要通读六经,除非他家就有传承,要不然只能去长安太学门外。
  读书人平日里只能问别人借书来抄,这样一本书的成本可就太高了;可有了雕版印刷术就不一样了,如此以来印书的成本大大降低,一本新书的价格可能只有此前的十分之一,如此有资格读书的人就会大大降低。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初,兴盛于唐朝中期,这和世家大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是重合的,这固然有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的功劳,可根源还是印刷术的发展让世家大族垄断学识的奢望彻底破产。
  沈隆可不想等天下一统之后,权力依旧掌握在那些世家大族手中,可如今知识都垄断在世家大族手中,贸然实施科举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他提前拿出了印刷术,等读书人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或许就可以利用科举选拔人才了。
第1695章
受禅让曹丕篡汉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等成都可以大规模生产纸张、印刷书册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向东吴、曹魏境内输送;如此以来,东吴、曹魏境内的寒门就有了不依附世家大户就能获取知识的渠道,这样他们必然会同世家大户产生冲突。
  东吴、曹魏境内还是以世家大户为主,而蜀中的政治势力则可划分为三部分,很早就跟随刘备的北方寒门,关张二人自不必说,一个是屠夫、一个是卖枣子的,都不是大户人家,赵云也不过是下层武士,简雍孙乾等人俱是寒门出身,糜竺糜芳兄弟虽然广有财货,却也只是一介豪商而已,比不上卫家陆家。
  然后是荆州士族,比如徐庶、庞统、诸葛亮以及刘巴等人,但刘备得到他们的信赖可比得到简雍孙乾等人困难多了,三顾茅庐想表现的可不仅仅是刘备求贤若渴;荆州士族大多都看不上刘备,故而在刘表故去之后大多数都投靠了曹操。
  最后是蜀中的本土豪强,例如张松、严颜等人,法正虽然是扶风人,但也可以算作这一波,另外还有巴郡太守张裔等等。
  纵观这三路人马,世家大户并不是主流,所以他们会欣喜于造纸术、印刷术的盛行,以及知识的传播;而世家大户占据主流的东吴和曹魏就不一样了,今年陈群推出的九品中正制才更加符合他们的利益。
  九品中正制在后世饱受骂名,但从现在的形势而言,却也不能说都是错的,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人才的选拔角度而言,如今世家大户垄断了知识,也的确比寒门更容易培养出人才来;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他们确实能垄断知识,在依靠借书抄书传播知识的年代,他们或许还能做到,可到了印刷术盛行之后,他们就做不到了。
  到那个时候,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在知识上能够和世家大户一较高下,他们还愿意位居其下么?想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思虑深远,等他想到这一层之后既忧且喜,忧的是他所出身的琅琊诸葛氏恐怕很难延续兴盛了,喜悦的则是有了这项技术,就能为蜀中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人才来,还能扰乱东吴、曹操境内的局面,如此以来蜀中一统天下的机会就大了。
  都说诸葛亮处理政务不厌繁琐,大小事务都要经手,是生生被耗死的;于是就有人因此将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罪名丢到了诸葛亮头上,说正是因为他不肯放权,才导致蜀国难以培养出人才来。
  但从诸葛亮重视姜维的情况就能看出,他并不是不重视人才;只是蜀汉地处偏僻,没办法像东吴、曹魏那般有世家大族可以源源不断提供人才罢了,既然没有足够的人才,那可不就只能诸葛亮多多操劳了。
  “亮这就奏明主公,请求主公在成都择址兴建工坊,造纸印书,广发天下!哦,尚需号召蜀中大族献出藏书,以供匠人雕刻印版。”诸葛亮说道,如今想要印书可不是光有纸张和雕版、墨水就行了的,你还得有原版书才行。
  “若是他们愿意献出自然好,若是不愿也勿用着急,在下倒也读过些经史,丞相想印什么我去默出来便可,只要不是连山归藏、八索九丘之类,大多数经史在下倒还勉强能记起。”沈隆淡淡地说道。
  以王安石的记忆力,对大多数经典经史都能倒背如流,就算有王安石没看过的,沈隆空间里还装着台平板电脑呢,那里面可是从国家数字图书馆古籍资料库里下载了大量的影印本,只要是流传后世的经典,什么找不到?
  诸葛亮可是被沈隆给吓了一跳,竟然敢说这种话,然后他连问好几本典籍,沈隆都流畅地背了一段儿开头,和诸葛亮的记忆丝毫无差,就算是诸葛亮问起了他早就想读却一直没能找到的经典,沈隆也背了出来。
  诸葛亮连连称奇,“子丰究竟师从何人?学识竟然如此渊博。”我的师傅水镜先生司马徽恐怕远远比不上啊。
  “亮向来自负博学广识,不过与子丰一比却是落了下风啊!”诸葛亮叹道,起码他读书肯定是没沈隆多的,武功更是不用说,就连木工机械上也是大大不如啊。
  “子丰可懂得医卜星象?”诸葛亮问道。
  “略懂。”医术那是自然不用说,天文学么,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凑到一块儿也不够沈隆一个人打的,至于占卜他也跟黄药师学过点。
  “算学术数可懂?”诸葛亮再问。
  “实非在下大言不惭,若是论起算学,在下敢称天下第一!”就不说在各个任务世界的收获了,就凭我上过大学,高数没有挂科,三国那位数学家能做到?
  “阴阳五行可懂?”诸葛亮又问。
  “略懂。”咱可是跟着秦始皇学过正统的秦汉方术,不过诸葛亮在这方面似乎也会不少好玩意儿,于是沈隆饶有兴致地向他请教起“八阵图”、“禳星术续命之法”来,诸葛亮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原来也有你不懂的东西啊,于是细细给沈隆解说。
  刘备很快通过了沈隆的请求,让王连接替他的职位总管蜀中盐政,并拨下钱粮土地工匠,让沈隆在成都开设造纸、印刷工厂;同时让沈隆出入宫中,商议各种要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