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6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0/994

  这首诗的意思是,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诗中所写全都是寒门士子的艰难,所以一传播出来就在寒门士子中广为传播,尤其是那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更是让他们感同身受,自汉代以来,不得志的读书人都喜欢用李广和冯唐来自比,读起来难免会带入自己,引发诸多感慨。
  “士载,你自幼喜好读书,才学冠于汝南,奈何因为出身之故,只能去看守稻草,实在是太过屈才,不若和我等一起去蜀中应考吧。”有人在劝说友人。
  “艾……艾……原本就是荆州人士,若能……若能得中,也算是荣归故里,理当同去!”友人结结巴巴地说道。
  此人正是日后灭了蜀国的邓艾,邓氏原本是荆州大族,所以邓艾小时候才有资格读书识字,赤壁之战后曹操强令当地百姓北迁,年幼的邓艾就被呆到了汝南,因此家道中落。
  其后虽然因为读书识字被选为典农都尉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如果没有沈隆出现的话,一直要到二十年后,邓艾因为要去洛阳汇报工作,遇到了司马懿,这才改变了命运,逐渐登上高位,但是现在,看到蜀中实施科举吸纳人才的方案,邓艾就决定去蜀中一展身手了。
  凉州天水,一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也看到了蜀汉广纳贤才的诏令,他思虑再三后回到家中,禀报自己的寡母,“母亲,自从父亲为国殉难之后,孩儿虽然得赐中郎之官,然我姜氏并非高门大户,上司同僚皆轻视孩儿,孩儿迟迟不能一展才华;如今蜀中以科举选材,不论出身只看学识,孩儿欲往蜀中一试,只是母亲年迈,还要劳动母亲长途跋涉,孩儿心有不忍。”
  “你父乃是汉臣,如今曹丕篡位实属大逆不道,你在曹贼麾下任官,却是辱没了尔父的名声;那刘皇叔原本就是大汉宗室,如今蜀中方是正统,老妇年纪虽长,身子骨倒还结实,随你一起前往蜀中又能如何?”在姜母这些老辈人心中,大汉的正统性可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磨灭的,当即同意和姜维一起前去蜀中。
  东莱曲城,同时有两份文书摆在了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基王伯舆面前,一份是征辟他为孝廉的文书,王朗少年时父亲王豹去世,便与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精心抚养,王基也非常孝顺,孝顺之名广为传之。
  其后王基曾担任东莱郡府吏,因非其所好而辞职,这次征辟则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如若遇到贵人相助,或可平步青云。
  要是以前,王基看到这样的文书定然激动不已,但是现在有另一份文书摆在他的面前,正是蜀汉实施科举的文书,王基思虑再三后起身慨然长叹,“大丈夫处世,当以自身之才建功立业,何须依仗他人青睐,此乃妾侍所为,吾不为之!”
  天下才智之士尽皆心动,自然也少不了蜀中的人才,费祎少时丧父,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刘璋之母。刘璋遣使迎接费伯仁,费伯仁便带着费祎游学入蜀,后来刘备平定蜀中,费祎便留在益州,并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
  费祎早蜀中早有声望,刘备登基之后册封刘禅为太子,征辟费祎与董允为太子舍人;然则费祎在收到科举的消息后,立刻就辞去太子舍人的官职,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太子舍人能够经常陪伴太子,可谓前程远大,等太子继位之后就可以青云直上了,然而费祎则觉得,刘备如今身子康健,要等刘禅继位还不知道要等多久;而眼下蜀汉蒸蒸日上,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所以才做出如此决定。
  科举开始之前,天下士子云集成都,沈隆根据后世的经验安排考试,在审阅士子名单的时候,他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哈哈,邓艾竟然来了,哦,也是,他现在还在看稻草呢,汝南距离荆州不算远;姜维的话,大概是从汉中过来的吧?王基就辛苦了,东莱进入蜀中可就远了。”
  我算是知道李世民当初说“天下英雄尽入毂中”是什么感觉了,多了这么多的人才,何愁蜀汉不兴啊!
  然后他把这些名字都一一记下,准备等科举结果出来的时候一一核对,免得出现什么疏漏,导致人才流失。
  对了,安排考场的时候可得记住了,一定不能让费祎和姜维做一块儿,要不然他们俩万一打起来了可怎么办?沈隆心里嘀咕着。
第1708章
降孟获蜀中安定
  这届科举没有神马乡试、会试、殿试的套路,直接把所有人都一轮考完就算了,如今的读书人比例可不能同日后相比,而且刘备毕竟还没有统一天下,可供他挑选的人才极少,一批考完倒还勉强安排得过来。
  沈隆和许靖、李严等人担任主考官,至于题目么,也不算难,一些经义的填空题,一些基础的律法知识,然后就是策论了,主题自然是如何一统天下,中兴汉室江山。
  判卷的标准也不难,只要文笔通顺,内容但凡有一点儿可取之处都统统录用,然后根据成绩委以不同的官职,或是县尉,或是主事。
  沈隆格外关注的那几个表现都异常不俗,邓艾根据他在汝南屯田的经验,提出了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等方略,沈隆看了觉得切实可行,就奏报刘备,让他去荆州帮着关羽屯田去了。
  荆州刚好是邓艾的故乡,能够荣归故里邓艾当然高兴,而且关羽在荆州实施的是军屯,也能接触到练兵打仗的事情,不至于让这个三国后期的名将荒废自己的军事天赋。
  而姜维则在他的考卷了提出了军事解决曹魏的方略,同样颇有可取之处,沈隆就将他安排到马超麾下,马超如今在汉中,距离西北不远,姜维对这里的地理风土很是熟悉,而且姜家还是天水大族,将来若是攻打这里,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至于费祎则在答卷上写了如何树立蜀汉内部政务的内容,显露了他在内政方面的不俗造诣,兼之他人品宽厚、为人清廉,沈隆就建议让他去成都周边某县担任一任主官,先在地方上积累经验,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调入中枢,以备将来大用。
  王基乃是文武全才,像这样的人手不可让他偏废,于是就把他派到了和曹魏交界处的某县,让他同时可以发挥这两方面的才华,一边梳理内政、一边抵御曹魏的进攻;嗯,让日后曹魏的大将来对付曹魏,倒是刚好不错。
  不久之后,这些寒门子弟得官的消息传遍天下,许多先前尚在犹豫之中的寒门士子也动心了,于是许多出身东吴、曹魏的寒门士子也纷纷前来蜀中,等候下一次机会。
  等到了蜀中,他们赫然发现,许多世家大族轻易不示外人的经书,赫然就摆在州县的图书馆之中,只要登记姓名便可进去随意翻阅,甚至叫上一笔押金还能把书借回去诵读,这可是让他们大开眼界,连忙写信让亲朋友人快来蜀中。
  你就算是不在蜀中当官,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吧?你还留在老家,那有这么多书可以读?想当年我们为了读书吃了多少苦啊,忍受豪门巨室的冷嘲热讽,还得低三下四的赔笑脸,耗上几个月半年的功夫,运气好才能得到人家的认可,进入藏书阁看那么一小会儿。
  现在可不一样了,只要你肯来蜀中,想看什么都随便看!哦,当然,涉及军事天文谶纬之类的书,一般的图书馆还是没有的,毕竟这些东西在如今的时代还犯着忌讳,不过也不用着急,等进了国子监之类的机构,你还是有机会看到这些书的。
  一传二,二传三,这下子来蜀中的读书人就更多了,刘备为之欣喜不已,他回想起当年在诸葛草庐外等候的往事,当年我想找个人才多难啊,现如今可好,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往我的蜀汉来了,这就是民心所向啊!
  沈隆也没忘了给他泼一瓢冷水,陛下您别高兴地太早了,来得这些都是寒门子弟,您瞅瞅看,颍川士子可有人来?江东朱张顾陆这加大家族可有子弟前来?没有吧?别说主支子弟了,就连旁干侧枝也没有一个人来。
  而且这些人里像姜维、邓艾、费祎、王基这样的人才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中人之姿,将来他们能管好一个县就不错了,别指望他们独挡一边、成为朝廷栋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此前知识一直垄断在豪门巨室手中,寒门子弟读书不易,而且也缺少师长解说指导,只能全靠自己摸索,学习的效率自然不高,才干也远不如荀彧、荀攸、诸葛亮、陆逊这般名门之后。
  不过也不用着急,现在条件已经给他们了,只要他们肯努力,终究能有所成长,若是全天下的寒门都心向蜀汉,区区几家豪门巨室又算得了什么呢?毕竟天下才有几家袁杨曹夏、朱张顾陆这样的世家大族?
  若论绝对人数,寒门比世家多多了,基数大了出人才的概率自然会提高,蜀汉的人才储备超越曹魏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与此同时,好消息也不断传来,简雍再次去了江东之后,孙权很快就歇了进犯荆州的意思;而马超到了汉中,轲比能一听说他的名字就跑了,再也不敢进犯汉中,如今马超已经开始联络羌人,曹魏开始头疼了。
  在马超最近写给沈隆的书信之中,对姜维可是赞不绝口,言称此人习武天分不俗,军略更在自己之上,他已经打算把姜维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了,再过些年,姜维便可成为蜀中年青一代中的第一人。
  咦,姜维这是从诸葛亮的徒弟变成马超的徒弟了?不过暂时也不要紧,日后找个机会让姜维跟着自己混一段时间就行了,他肯定不会变成和马超一样的猛将的。
  而诸葛亮征讨雍闿、孟获也是大获全胜,斩杀雍闿之后,他七擒七纵孟获,打得南中诸多大王洞主溃不成军,让孟获等南中土蛮首领心服口服,纷纷发誓终生不敢叛蜀,于是南中自此平稳,蜀汉终于可以将注意力重新放到曹魏身上了。
  “丞相终于要回来了,待丞相回来之时,朕要出城三十里迎接。”刘备听说诸葛亮要回来开心极了。
  沈隆则在思考诸葛亮为何要七擒七纵孟获,这可不仅仅是为了装逼。
第1709章
兵分两路蜀汉北伐
  孟获“素为夷汉所服”,也就是说他在南中汉人、夷人之中拥有巨大的声望,要不然雍闿造反也不会拉上他帮自己壮声势。
  在蜀汉没办法对南中蛮部进行直接管理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才是稀缺的,你要杀一个孟获很容易,但孟获死后南中蛮部继续叛乱那可就麻烦了;孟获还在的时候,南中蛮部还是能拧成一股绳,在他的指挥下势力虽大,击败起来也容易。
  可要是孟获一死,那南中蛮部可就成了一盘散沙,什么孟获的老婆祝融夫人、他的部下三洞元帅阿会南、祝融夫人的弟弟带来洞主、孟获的弟弟孟优,再加上木鹿大王、朵思大王、乌戈国主兀突骨等人肯定会继续起兵造反,而且还是各自为战。
  这样的叛乱肯定不如孟获势大,可要彻底收复就难了,南中必然成为一座烂泥潭,就算耗费蜀中无数人力财力也无法轻易平定。
  所以笼络像孟获这样在夷人当中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对朝廷效忠,然后,再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安抚当地的百姓,接受朝廷的统治,就成了最好的办法。
  然后诸葛亮就一次次把孟获放走,让他找来南中各大蛮部的首领,被诸葛亮打了个遍,明明白白地告诉孟获,你们想造反是没有一点儿成功希望的,所以到最后孟获也是彻底服了,带着那些蛮部首领向诸葛亮投降,并发誓永不反叛。
  这样南中才算是彻底平定,只是苦了那些之前死在蜀汉手中的蛮部士兵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孟获就和申公豹一样,都是专门坑队友的祥瑞啊,谁要是和他染上关系,那可就倒了血霉了,不大出血一把是可不能的。
  而且,诸葛亮在收服孟获之后可不是直接把大军撤回来就算了,打一棍子顺便给个甜枣,然后分封孟获等蛮部首领官职,将他们纳入蜀汉的体质之内。
  刚开始的时候孟获等人可能还不觉得什么,毕竟原来他是那个山头的主人,现在依旧是,原来那些人是自己的部下也同样没有改变;但是等到日后可就不一样了,等他们挂了之后,该后代继位的时候,是不是要获取蜀汉朝廷的认可?到那时候就有很多文章可做了。
  他们以为自己得了蜀汉的官职是好处,却不知道这是让蜀汉有借口介入到他们内部的权力继承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对蜀汉心怀不满的蛮部首领显然是不能上位的。
  最后,诸葛亮还从南中收集金银、丹砂、朱漆、耕牛、战马等物资,将南中的经济牢牢掌握在蜀汉手中;还从蛮部青壮之中选拔精锐,编练成军,归属蜀汉管辖,这样就彻底绝了南中蛮部反叛的可能。
  要想造反,你得有钱有人啊,要不然谁听你的?现在财源被蜀汉控制住了,能打仗的各部勇士也在蜀汉手下当兵,你找谁和你一起造反?做梦吧你。
  如此,南中才算是彻彻底底平定,要是完全依靠孟获的誓言,那绝对是不可靠的,且不说孟获会不会违背誓言,就算他不违背,只要南中蛮部有这个能力,谁敢保证不会有人干掉孟获,自己带兵造反?
  诸葛亮这一连串的手段使出来,却是让南中蛮部根本没了造反的能力,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手段,沈隆细细琢磨之后都觉得佩服,不愧是多智近乎妖的诸葛孔明啊。
  所以等诸葛亮回来之后,他就对诸葛亮的手段大加赞赏;诸葛亮先是谦虚一番,说些要不是陛下支持,沈隆给了能够解决瘴气的药方,才让自己能够平定南中的话。
  然后又开始夸赞沈隆利用科举、图书馆等收拢天下寒门士子之心的做法,结果这场交谈就成了两人的互送高帽子;搞得沈隆心塞不已,人家诸葛亮那是真本事,我这确实占了穿越者的优势,套用后世的成功经验罢了。
  不过不管是真本事也好,抄袭也罢,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的,经过这两件事之后,蜀中的国富民安,以及渐渐积累起了一些资本。
  而就在这个时候,被沈隆忽悠去寻找牛痘病例的华佗也回来了,华佗还不知道自己已经逃过一劫,乐呵呵地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沈隆,他果然发现了牛痘对天花的抑制作用,并且整理出了一套大规模应用的方案。
  沈隆看过之后稍微更改一番,就将方案献给刘备,刘备见了大喜过望;如今连年征战,中原人口不断减少,而天花又是新生儿最大的敌人,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再过数十年,中原的人口就能恢复到黄巾之乱前的鼎盛时期了。
  对于三国人口急剧减少的原因,沈隆也认真研究过,这不仅仅是连年征战的原因,同样还有三国时期世家大族权力日盛,隐匿了无数丁口的原因;这样的事情通过观察某个王朝早期、中期、末期的人口数量就能看出端倪来。
  华佗在蜀中展开实验,确定新方案有效后,刘备就立刻下令安排专门的人手为百姓接种牛痘,并听从沈隆的建议,将这个新部门命名为保赤局,取保护赤子之意。
  一时间,蜀中百姓尽皆归心,朝廷威望大涨,就连东吴、曹魏也有颇多百姓扶老携幼前来投奔蜀汉的,为得就是保住自家子嗣后代的性命。
  南阳、汝南两地因为曹丕围困樊城,导致大量土地出现了撂荒,现如今百姓又大批量逃往荆州,南阳、汝南两地的官员情急之下派出兵马拦截,和镇守荆州边境的邓艾、王基等人所部发生了几次冲突,曹魏和蜀汉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起来。
  沈隆和诸葛亮都意识到北伐曹魏的时机已到,要是连忙找到刘备召集群臣商议,准备举兵北上讨伐曹魏。
  商议再三,决定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诸葛亮统帅,出祁山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威逼长安。
  另一路则荆州北上,直指宛城,进而窥伺许都,这一路则由沈隆领兵。
第1710章
秦宓使吴陆逊北上
  诸葛亮率领赵云、魏延、马超等老将出兵,而沈隆麾下则是关兴、张苞、关索、赵广、赵统、邓艾、王基等小将,黄忠、张飞镇守蜀中,关羽依旧坐镇荆州提防东吴。
  但是蜀中此番北上,动用了半数以上兵马,若是东吴来攻,依旧有抵挡不住的风险,于是在此之前须得派遣一名舌辩之士前往东吴晓以利害,说服孙权攻打合肥、徐州等地,以分散曹魏的实力,同时解除蜀汉的后顾之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0/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