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7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7/994


第2210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三字经》学了多少?背到那一段儿了?”季宗布根据沈隆的年龄还有胡总管先前说的话猜测,他估计这孩子之前怕是没学到多少。
  “我给您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沈隆麻溜地背了起来,一口气从开头背到了结尾,“‘……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季先生,我背的怎么样?”
  “好,全篇一千一百四十个字,没有一个错的!”季宗布忍不住为之击节叫好,就算是入门级的《三字经》,在沈隆这个年纪,能做到一个字不错的还真不多。
  沈隆其实还有点心虚呢,还好把持住了,没一顺口把“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这几句给背出来,不然季宗布还不得给吓死?
  要知道《三字经》诞生于宋代,其后经历过多次修订,沈隆还是在研究清末历史资料的时候瞅过几眼清代的版本,要是按照现代流行的版本背诵,肯定会出问题。
  季宗布原先只是听说白家找塾师,一时兴起想到了那个胆大的孩子,没想到竟然遇到个神童,这下就越发琢磨着要好好教育沈隆了,“《三字经》既然都会背了,那《百家姓》估计就更不用说,再背背《千字文》吧!”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难度也是依次递增,《百家姓》最简单,《千字文》最难,季宗布见沈隆背会了《三字经》,就直接把难度提升到《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箦,辰宿列张……孤陋寡闻,愚昧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沈隆同样一口气麻溜地把一千字的千字文背了下来。
  “好好好!”季宗布算是如今旗人里面少数争气的,遇到了这样聪明的神童那里还能按捺得住?对他这种读书人来说,教出一个得意的弟子,那也是人生一大幸事,“还学了什么?《论语》读过多少?”
  要说这《论语》,我绝对能当你的老师啊,不过沈隆也没太过显摆自己,他现在怎么说也只是个孩子而已,显摆太多那可就过了,于是摇摇头道,“只背会了几篇。”然后给季宗布背了《学而》、《为政》、《八侑》三篇就算了,没有继续往下背。
  “听说你以前生性顽劣,从来不好好念书,有这样的成就已经算是不错了,但业精于勤荒于嬉,既然你有这个天分,就得好好把心思用在读书上,不能再浪费时间了!既然你已经开始学《论语》了,那我就从这儿开始给你将吧,今天先讲讲《为学》一篇的意思。”季宗布现在是恨不得马上把自己毕生所学统统传授给沈隆。
  然而沈隆却没啥心思去学,“季先生,我不要学这些,你还是教我洋人的学问吧!”哎呦喂,要是继续跟你学国学,那我可是难受死了,要是遇到你讲得不对的地方,我到底是指出来还是装作没听见呢?
  “你为什么就这么想学洋人的学问?”季宗布好奇了,这已经是沈隆说得第二遍了,由不得他不重视。
  “现在咱们不是打不过洋人么?我在院里打不过其它人的时候,都得好好琢磨下他是跟谁学的功夫,都学了些什么功夫,然后下心思把他学的东西学会再打回去,现在既然咱们打不过洋人,可不就得学洋人的学问么?”沈隆回答道。
  这个回答让季宗布当场愣住了,看来沈隆许久才苦笑道,“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个孩子都懂的道理,偏偏朝廷上上下下那些要员没一个懂啊,你说这到底算什么事儿?”
  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已经诞生好几十年了,只可惜这几十年时间里,却很少有人真正认真学习西方的技术,没办法,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惯性不仅存在于物理运动中,同样存在于社会活动中。
  千年不变的政治体系让上层社会的思维渐渐固化,纵然又少数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他们也很难转过弯来,就算有人转过弯来,也无法同延续千年的利益集团做斗争,因此非得把这个国家砸得稀巴烂才能浴火重生,这是此后百余年的历史早已证明了的答案。
  “好吧,就冲你这句话,洋人的学问我教你了!不过咱们自己的学问也不能忘啊,须知‘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才是正路。’这就是历史的惯性了,就算季宗布这样留过洋见过世面的,也只把西方的科技当成工具,根本不明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要想真正赶上西方,不彻底改变现有的体系是不行的。”
  不过沈隆也没有和他辩解,自己现在只是一个孩子而已,说这些就太耸人听闻了,而且未来的时间还长着呢,有的是用事实说服季宗布的时间,既然沈隆来了,自然不会让季宗布再像电视剧里一样死在八国联军的手里。
  季宗布虽然是满人,但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接下来几十年时间,是中华各民族奋发自强、同外敌做斗争的历史阶段,就算是满人,其中也有可用之才,55年授衔的时候,少数民族就出了三十六名开国将军,其中满族就有四位,以季宗布的年纪,肯定是赶不上这一波了,不过他依旧可以做很多事。
  “今天先讲《论语》,《论语》学完了咱们学洋文!”季宗布说道。
第2211章
黄春
  “我不光要学洋文,我还要学你的功夫!你教我用手把牌九捏碎的功夫吧!”沈隆说道,以后少不了有打架的时候,也得给自己找个会功夫的理由;季宗布可是文武全才,当初在救白景琦的时候,就露过一手用手指把牌九捏成粉末的功夫。
  沈隆的武功自然是高,可莫名其妙就有一身武艺那就太奇怪了,所以干脆一事不烦二主,把这事儿也栽在季宗布身上好了。
  “也行,从今往后,咱们半天学文,半天学武,我算是看出来了,你这小子想学点什么,我不答应都不行。”季宗布翻开书本,正式开始上课,给沈隆讲起了《论语》,沈隆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听着。
  讲完了《为学》,季宗布问了几个问题,沈隆的回答让他非常满意,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哎,可惜了,要是放到几十年前,就凭他这股子聪明劲,我怎么也得教一个状元出来,但是现在,大清国的事儿可不是一个状元能解决的。
  “咱们接下来学洋文,你老师我当年去的是德意志国留学,德意志国的陆军在欧洲那是数一数二的厉害,尤其是他们的枪炮,克虏伯生产的大炮可比咱们的红衣大炮厉害多了;同治年间,克虏伯公司就把大炮买到了咱们这儿。”
  “早年间左文襄公收复西北的时候,就用过克虏伯的后膛炮;前两年,怡和洋行又卖给了李中堂十六门克虏伯大炮,现在北洋水师也在考虑购买克虏伯的大炮,要是有了这些大炮,北洋水师的实力就更强了。”季宗布现在虽然是闲差,可从未放松过对朝廷大事的关注,这些都是他专门打听到的。
  可惜啊,就算有这些大炮也没什么卵用,过几年还是会被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好的武器也得优秀的统帅军队使用才行,就李鸿章那个裱糊匠,这些克虏伯的大炮又能发挥出多大的威力来呢?日后网上给李鸿章洗地的人倒是多,可你真把他拉到大清来,看看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估计他骂得比谁都厉害。
  “你老师我啊,当年去德意志,倒是学了不少练兵打仗的本事,可惜……算了,我跟你一孩子说这些干嘛,我还是先教你德文吧。”说着说着,季宗布苦笑着摇了摇头,开始给沈隆从字母讲起,教他学习德文。
  沈隆学这个可比学《论语》有精神多了,不一会儿的功夫就能标准地读出所有德文字母了,这让季宗布大喜过望,“好好好,你可比我当年学德文学得快多了,可惜你是白家的嫡子嫡孙,老太太肯定舍不得,要不然等你稍微长大点,我真想把你送到德意志去留学啊!”
  这时候去德国留学那也挺有意思的啊,还能遇到爱因斯坦、海森堡、希尔伯特这些名垂史册的超级学霸,不过我这次的任务可不是这个,咱还是乖乖地待在京城照顾老白家吧。
  白景琦这个混世魔王竟然乖乖地在书房待了一早上,听到书房里传来的读书声,这可是把白文氏高兴坏了,所以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季宗布带着沈隆到敞厅院外客厅吃饭的时候,桌上摆好了八个菜,比电视剧里还多了一倍。
  季宗布和沈隆坐到桌前,百草厅的老伙计秉宽满脸高兴地站在一边,季宗布有些奇怪,“不是说好了俩菜一汤么?”
  秉宽陪着笑脸说道,“二奶奶说季先生管教有方,特意亲自下厨敬您几个菜。”这可是真心实意的,只要白景琦能乖乖待在书房里,他们这些伙计能少多少麻烦啊。
  “承情了,景琦这孩子有主见,遇到这样的学生也是我的荣幸,劳烦给太太说一声,中午我带景琦出去,他想跟我学武,在百草厅可没办法学。”季宗布朝着白文氏的屋子拱了拱手,算是谢过白文氏的看重。
  季宗布这人说话算数,当天下午就带他去练武,先从站桩开始练起,然后是基本的套路,沈隆也是一学就会,季宗布每天都乐得合不拢嘴。
  季宗布这人教书并不死板,没有死死把沈隆拴在书房里,有时带沈隆串花房,向他讲述花卉知识;有时带沈隆逛大街,指着牌匾讲书家掌故;甚至串到古玩店,也能给沈隆讲一大堆奇闻轶事儿……
  沈隆接着这个机会把古老的京城好好地逛了一圈儿,感受了一番老京城的风土人情,天桥底下卖艺的,大栅栏里卖小吃的,东来顺、便宜坊、全聚德这些老字号也是一个都没有放过,好好地品尝了一番原汁原味的老京城美食。
  甚至连神机营季宗布都想办法带沈隆进去逛过,让他看了看清军现在的装备和训练情况,看得沈隆是连连摇头,这还不如我当年在东北拉起来的保险队呢。
  不过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去的,比如白三爷当年带白景琦去过的八大胡同,季宗布可不会带沈隆去逛,沈隆也没多大兴趣,他可不喜欢小脚妹子。
  看到他这么教沈隆,百草厅上下有点不知道说啥才好了,最后还是白文氏一锤定音,既然白景琦也不调皮捣蛋了,那就由着老师教去吧,反正白家也不指望他考进士,能把这坏毛病改了就行。
  沈隆也不操心百草厅的事儿,别看现在白颖宇他们闹腾地厉害,可沈隆知道,和白文氏一比,他们什么都不算,迟早白文氏都能把他们给收拾了;于是沈隆就优哉游哉地跟着季宗布满京城晃悠,顺便学习德语。
  这天季宗布有公务要忙活,就给沈隆放了假,让他自己学习,沈隆把季宗布布置的作业写完就出去溜达去了,秉宽他们见怪不怪也就没拦着,只是叮嘱他按时回来吃饭。
  沈隆出了百草厅,溜达着就到了容华史神父的教堂里,容华史是个德国神父,沈隆以学练习德语为理由找到他,陡然遇到个能说德语的中国孩子,容华史高兴坏了,很快就和沈隆熟悉起来。
  然后沈隆就看见了一个小姑娘正在教堂后面洗衣服。
第2212章
时光荏苒
  麻蛋的,老子的媳妇,才这么小你就让他干活儿?信不信老子一道雷劈了你的教堂?这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白景琦的正房媳妇黄春,黄春是贝勒爷贵武和詹王爷大格格偷情生下的女儿,詹王爷将这孩子送到乡下一户农家收养。
  这事儿一般人不知道,但是却被百草厅的三爷白颖宇给知道了,他和武贝勒有仇,于是就想到了利用孩子来报复他,于是到乡下找到那户收养黄春的农家,将她带到了教堂里,因为白三爷信了洋教,所以容华史神父不好拒绝,就先让黄春在育婴堂干一些杂活儿。
  要认真说起来,容华史神父这行的也是善事,不过看到自己未来老婆受苦,沈隆肯定是于心不忍啊,但是他现在年纪还小,暂且不方便收留黄春,季宗布那边也不好开这个口,就只能继续让容华史神父帮忙了。
  沈隆给他了一笔钱,让他别让黄春干这些杂活儿了,顺便找人教黄春读书识字什么的,哎,要想教育好孩子,母亲的素质至关重要,教育得从母亲抓起啊。
  容华史神父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沈隆给了钱,不用教堂额外支出,再加上在京城难得遇见这么一位能说德语的孩子,容华史还想和沈隆多多交流呢,于是就把这事儿答应了下来,免去了黄春在育婴堂的工作,开始找人教她读书识字。
  沈隆也用学德语为理由,经常来教堂和容华史聊天,顺便看望黄春,不用干活儿,每天吃得饱睡得好,这小姑娘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健康,出落得也是越来越水灵了。
  容华史神父也帮忙瞒着白颖宇那边,好在白颖宇这人办事儿不怎么牢靠,把黄春丢在教堂就算了,只要她不跑,他就懒得理会黄春到底过得如何,因此倒也没出什么事儿。
  一转眼就到了白文氏的四十大寿,如今百草厅在她的主持下已经渐渐走出危机,恢复了当年的元气,百草厅掌门人过生日,自然得大办,这可不仅是老太太一个人的事儿,关键还是让京城人都看看,咱们百草厅又抖起来了。
  所以百草厅变得异常热闹,白家下一代也都忙活起来,一溜条案,十几个孩子:沈隆和白景怡、白景武、白景陆、白景双、白景泗等都在伏案作画写字,白雅萍来回走动,俨然一位监考官,“今天是二奶奶四十大寿!都给我好好写,等会儿二奶奶要看你们的真本事,谁学得好,重重有赏。先不许落款儿啊!”
  白景怡在画一幅牡丹,沈隆在扇面上写百寿字,白文氏与太医院的申大人、魏大人等男女贺客一行十几人缓缓走下山坡,白颖轩默默跟在后面,申大人心情不错,“今年也是太后老佛爷的六十大寿,皇上和荣大人正筹划着给老佛爷庆寿呢,听说要普天同庆啊!”
  众人说着老佛爷的六十大寿还有甲午海战的事儿,不知不觉就到了门口,白文氏等人走进,看着他们的作品,白文氏笑道,“请申老先生给评一评,咱们这儿就属您的学问高了。”
  申大人笑了,“那我就倚老卖老不客气了。”旋即开始慢悠悠地边走边看边评点,“要说画儿,这幅牡丹一品最好。”
  等走到沈隆写得百寿扇面前面,申大人倒吸一口冷气,把自己胡子都揪下去几根,“这字写得好啊!谁写的?”
  “景琦写的。”白景怡回答道。
  申大人拿着景琦写的扇面儿欣赏,眼珠子都快贴到扇面上了,“这孩子多大了?这笔字我都比不过,你们白家后继有人啊,这是跟谁学的?”
  “景琦今年才十四,平日里跟着季宗布读书。”白颖轩一边回答一边伸长脖子打量,这字真有这么好么?
  “这人我知道,是个有本事的,听说要进军机处了,不过季宗布的本事不在字上,他的字只能说过得去,可教不出来这么好的学生吧?”申大人纳闷了。
  白文氏想找白景琦过来问,谁知道沈隆早就跑了,此事只好作罢,等到第二天,白文氏还没来得及感谢季宗布,季宗布却要辞职走人了,“如今日本人打朝鲜打得紧,到了鸭绿江了,恭王爷复出,调我去军机,我懂洋文;李鸿章大人去日本和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国运日衰,我也不好推辞,做个章京罢了,可以后就没有功夫教景琦了。”
  白文氏不禁道:“这是怎么话儿说的,景琦刚刚有点儿长进,全靠季先生栽培,可是您这一走……”
  季宗布叹道,“哎,这些年说是我教景琦,实际上我俩是亦师亦友啊,有时候景琦说的话,我都要好好琢磨;我又不离开京城,以后有什么要问的,还可以去找我。我也留下儿心,以后有合适的先生我再举荐给二奶奶!”
  “那就有劳季先生了!”事到如此,白文氏也无话可说,又给季宗布送上一份厚礼,然后让沈隆送他出去。
  走在街上,季宗布又像以前一样和沈隆讨论起眼下的形势来,他现在已经不把沈隆当成一般孩子了,再说现如今十四五岁也不算小了,“现如今老佛爷暂且退了一步,让恭王爷出来管事儿,恭王爷一向支持兴办洋务,你说咱们大清能不能趁这个机会变得好起来?”
  恭王爷因为喜欢洋务,又排行第六,所以被人安了个鬼子六的名号,他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兴办民办工业为辅,同时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以培养人才。
  但也因此得罪了倭仁为首顽固派,在朝堂上几起几落,这次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复出了,这时候他已经年老体衰,折腾不出什么花儿了。
  所以沈隆摇摇头,“我看怕是悬乎。”
  “为什么?你不信我的本事?”季宗布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7/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