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8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0/994

  这种情况众人都习以为常,政府也没有想起还有那么多老百姓没有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这一在中国人口占比例最大的群体被人遗忘了;这一现象甚至持续到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沈隆手上握有大量先进的医疗技术,但这些技术如果不能用到普通老百姓身上还有什么意义?所以他觉得,与其把后世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拿出来,供这些城市里的老爷们享用,还不如扎根农村和城市贫民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呦,老七,你可算是回来了!”在院里说话的功夫,白景怡、白景泗、白景武他们都出来了,如今白景怡管着百草厅的事儿,白景泗则在警察部门工作,白景武在北洋政府上班儿,不过白景武对北洋政府的行为似乎并不怎么看得上,反倒是对南边那伙人心心相惜,估计这份工作他也干不了多长时间了。
  自从沈隆去了定县之后,兄弟几个难得聚在一起,所以晚上摆了一桌,大家伙儿一边喝酒一边聊着最近的事儿,白景怡现在彻底不用担心他父亲的事儿了,而韩荣发之前还想问沈隆要那张纸来着,他看着革命成功了,也想凭借这张纸混个革命元勋的名头,不过沈隆直接告诉他,那张纸已经撕了,你就继续安安分分待在村里吧。
  白家两个孩子都进了政府,王喜光也没有来,百草厅的日子比起满清的时候倒是好了不少,不过眼下也不是没有问题,时局眼看着又要动荡起来,政府想要筹集银两以充军饷,而百草厅作为京城有名的老字号,也落到了不少摊派,白景泗和白景武想尽了办法也不管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将来类似的事情只会更多,不管谁占了京城都不会长久,城头变幻大王旗,每换一个统治者,京城的老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白景武私下里觉得,或许等南边那伙人取代了北洋或许会好一些,沈隆则不以为然,说不定到时候还赶不上现在呢。
  “哎,得亏景琦在东北落下了那么大的恩情,现在安国那边的药价都涨了,东北药材还是老样子,要不然咱们的日子还得更难过。”白景怡叹道。
  “别人都涨了,咱多少也给他们涨点吧,人家念着咱们的情,咱们可不能挟恩图报。”沈隆说道,白景怡想想也听了,毕竟如今时局动荡,保住进货渠道才是最重要的,多花点钱倒是其次了。
  第二天,老太太把沈隆叫了过去,要把自己的丫鬟许给他当姨太太,沈隆赶紧拒绝了,教三个孩子已经够累的了,再让我多教几个,我可扛不住,“妈,现在都是民国了,学校里好多人都在倡导一夫一妻制,我怎么说也是校长,可不能让人指着脊梁骨骂去!”
  “奇了怪了,咱们老祖宗一妻多妾的规矩都讲了几千年了,凭啥现在就要改?”老太太对此很生气,沈隆心里倒是嘀咕着,您要是支持,当初怎么没见您给白颖轩多找俩小妾啊?
  不过如今沈隆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所以老太太嘀咕了几句也就不说了,她现在已经不怎么管家里的事儿了,这么说估计也是闲的,让她多看几场戏就好了,反正白玉婷现在已经结婚了,万筱菊来家里再多回也没事儿。
  如今刚好是学校的假期,于是沈隆就在家里休息了几天,陪陪黄春,指导下白敬业、白敬功和白佳莉三个人的功课,顺便看看伍连德给自己发过来的论文投稿,他在定县那边不方便收信,所以每次只能等信积攒一段时间之后,让学生带去定县,然后自己在定县写好回信后再让学生带到县里的邮局发出去。
  把所有的信都处理完毕,沈隆又去了趟中华医学会京城分会这边,听白玉婷汇报了最新的工作,如今医学会的会员是越来越多,但也产生了不小的矛盾,尤其是那些留学归来的西医和传统中医之间,几乎每次开会都会因此引发争吵。
  等把这边的事情处理结束,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沈隆也回到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里面,准备主持开学仪式。
  “汤先生辛苦了,我这当了甩手掌柜,学校里的事儿多亏有你啊!”沈隆当了校长,原历史中的校长汤尔和成了副校长,沈隆把日常管理工作都交给了他。
  “校长您在定县的实验很有意义,我多帮您处理点杂事也是应该的,这是今年新生的名单,请您过目!”沈隆接过来一看,嚯,名人还真不少。
第2279章
群英荟萃
  沈隆第一个留意到的名字是张孝骞,日后的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日后的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
  在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极,为了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国家九个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而出身于京城协和医院张孝骞、林巧稚两位医学大家作为医学界的代表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医学界“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四大天团,其中湘雅医院和协和医院能有日后的地位,都离不开他的贡献,解放前他担任了十一年的湘雅医院院长,解放后他担任了31年的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并先后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重要职务,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协和”泰斗、“湘雅”轩辕。
  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治和医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张孝骞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临床方面,从1921年7月开始看病,到1986年7月看最后一个病人为止,在整整65年的临床工作中,显示出极为高超的技术,拯救了无数的重危病人。
  在基础研究领域,他是我国消化医学的奠基人,为中国创建了第一个消化专业组,并对胃的分泌功能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他第一个在临床上使用组胺法化验胃液分泌,并提出发热对胃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新论点,从病理生理上阐述了发热病人不愿进食的机制之一,这些论文,有的至今仍被国际上引用。
  同时在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消化性溃疡、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胃运动功能等方面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在医学教育方面,他先后在湘雅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只是按照正常的历史,张孝骞报考的应该是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才对,为什么来了京城医学专门学校呢?难道是我引起的蝴蝶效应?在沈隆和汤尔和等人的贡献下,如今京城医学专门学校已经成了全国最好的医学院,能够吸引张孝谦这样的人才也不奇怪。
  这下好了,只要能把他留下,将来学校就不用为找不到合适的校长而发愁了,这学期我也去给大一新生带一门课去,也好认识认识这位日后的医学泰斗。
  这一届出色的学生可不止张孝骞一个,沈隆的目光又在杨步伟这个名字上停住了,她是中国第一个留日医学女博士,回国后,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同学李贯中合办一所私立医院“森仁医院”,不过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在医学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
  这倒不是她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家庭的原因,她的丈夫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结婚后为了照顾赵元任的生活,就放弃了自己的医学事业,将精力全都放在了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身上,她教育出来的四个孩子个个成才。
  大女儿赵如兰是中国音乐博士,哈佛大学教授,与夫婿卞学鐄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二女儿赵新那就读哈佛大学化学系,长沙中南矿冶学院教授,其夫婿黄培云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女儿赵来思加州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毕业,出版过23本书包括一些儿童读物,其夫婿是华盛顿州立大学数学教授;四女儿赵小中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学硕士,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
  以她培养孩子的能力,要是能留在学校,当个教导主任那是绰绰有余啊!只是这位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没有报考京师医学专门学校,在当了一段时间中国第一所“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后,便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求学。
  现在看来也是和张孝骞一样,因为沈隆的改变而选择来这里求学,这让沈隆有点担心,她到底有没有机会和赵元任认识,要是这对贤伉俪因为自己的机会错过的话,那就太可惜了,等赵元任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回国后,我就介绍他俩认识吧!
  沈隆继续查看学生名单,想看看还能找出什么历史名人来,结果汤尔和又给了他一个惊喜,“我这里刚收到一封求职信,一位即将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的留学生,想在回国后来咱们学校工作,这是他的简历。”
  “我看看!”沈隆并没有因为是哈佛医学博士就放宽要求,不过一看简历上面的名字,立刻就决定收下了,这位求职者叫刘恒瑞,是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
  他从哈佛医学院回国后,先是在魔都哈佛医学院任教,然后又来到京城,在协和医院任职,其后进入国民政府卫生部担任高级职位,抗战爆发后奉命成立军医总监部,并担任总监,兼陆军军医学校校长。
  他最有名的事情就割错了梁启超的肾,梁启超因小便出血住进了协和医院,被诊断为肾肿瘤,医生建议切除那个“坏肾”,当时刘瑞恒是协和最好的外科医生。
  这种小手术按道理来说肯定没问题,然而由于护士标记错误,就将梁启超健康的右肾给切除了;术后协和为了自己的名声闭口不言,而梁启超一向推崇西医,竟然也帮着医院遮掩,以至于直到四十多年后,梁思成才从协和医院知道了当年的真相。
  这位必须手下,等将来李宗恩回国了也请到学校来上课,到时候再把林巧稚、裘法祖、吴阶平、顾方舟、吴孟超、黄家驷这些大师都招到京城医学专门学校来,那这所学校可就真的牛逼了,倒时候不管是湘雅、华西还是协和、齐鲁,都无法动摇这家学校的地位。
第2280章
废除中医
  哦,对了,钟世藩现在似乎在魔都一个大户人家那里当仆人吧,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倒是可以再查查资料,瞅瞅他到底在谁家,然后资助他专心读书吧?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比起前几位来可能要差一点,不过人家的儿子厉害啊!
  沈隆这边正高兴呢,汤尔和却说出了一个坏消息,“修改过的《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里面还是没有一句论及中医,现在全国的中医群体都打算进京情愿,各地的医学院想法不一,我们学校到底该怎么表态?”
  “这件事我也听中华医学会的同仁提起过,王大燮这是乱弹琴!”沈隆一拍桌子说道,这件事就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了。
  这一事件代表着什么呢?也就是把中医和中药从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撤销,这也意味着中医不再会被列为官方教育机构之中,这一事件的主导者是如今的教育总长王大燮,如今民国北洋政府打算模仿日本,全面推行西式教育,于是当过留日学生监督的王大燮就成了总长,负责编纂“壬午癸丑学制”。
  王大燮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废止“汉医”的刺激,在加上那些外国归来的留学生撺掇,铁了心硬不肯让中医延续下去,于是在颁布的各种文件中都忽视了中医中药的存在,也就是说他打算废除中医中药了。
  “王大燮的脑子难道坏掉了吗?现在全国一共才多少西医?把所有归国西医都召集到京城,都不一定能满足京城人的医疗卫生需求,更何况这么大的中国?”沈隆没有谈中医西医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直接从现实出发来批判王大燮。
  想废除中医中药,没问题,那么请告诉我,你用什么来代替中医中药,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西式医生了么?中国已经能生产基本的西式药物了么?如果能,那好没问题,我支持你这么干,如果不能,那你就是草菅人命,不把中国老百姓当人看!
  “校长你在定县的调查让我印象深刻啊,四十万人的县,只有两位坐堂大夫,医疗卫生人才已经紧缺到这种程度了,王大燮还想废除西医,这么搞下去的话,恐怕很快就会变成整个保定只剩下两个医生了,那怕他们累死累活病人也看不过来啊!”受沈隆的影响,汤尔和对如今中国医疗卫生的现状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废除中医根本不可行。
  “日本和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一百多年前,杉田玄白等人翻译的解剖学著作《解体新书》在日本医界引发轰动,被福泽谕吉等人推广开来,从此兰医(日本对西方医学的称呼,来源于荷兰)就在日本流行开来。”
  “要是从1556年阿尔梅达在丰后的府内设立了第一家西洋医院,亲自负责外科,葡萄牙传教士们开办医院、广泛收徒,开创南蛮流外科开始算起,那日本接触西医的时间就更早。”
  “从1720年德川吉宗将军放宽禁令开始,长崎一波波输入的医学翻译著作从未停止,医术讲习所和医院的创办也源源不断,兰医佐藤泰然开办的诊所兼学校佐仓顺天堂,很快成为日本西医教育的中心。”这个便是日剧《仁医》里仁友堂的原型。
  “这么多年下来,日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西式医生,到伊東玄朴等人设立江户种痘所,在日本彻底消灭天花之后,日本的西医已经完全胜过了汉医,这才是明治维新废除汉医的基础,而我国则因为满清的闭关锁国,开始正式大规模接触西医、接受西医教育才多久?那来的这么多人才?”
  “王大燮这是生搬硬套,恐怕他在日本也只是走马观花,根本没弄清楚日本废除汉医的具体情况吧?日本人之前能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啊!”沈隆叹了口气,在进入近现代之后,中国落后的实在是太多了。
  “没想到校长你对日本医学发展也这么有研究,照我看您完全可以用这个主题给咱们学校的学生做个演讲,然后把演讲的内容刊登在报纸上,希望政府的有识之士看到这样的文章能收回成命!”汤尔和提出了建议。
  “倒是也可以。”沈隆想想答应了下来,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沈隆第二天在学校的礼堂开始了演讲,因为提前发出了通知,现在又是刚开学,学生们没什么课,所以几乎全校师生都来了,将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甚至还有不少外校学生,以及教育、医疗届人士也赶了过来,想听听他这个中华医学会的副会长能发表什么高见。
  到了演讲开始的时间,沈隆登上演讲台,他并没有开始演讲,而是先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应不应该废除中医?”
  “应该,中医的阴阳五行经脉理论全属谬论,我等在中学学得都是科学,入了大学却要学习这种落后迷信的东西,岂不是退步?”有学生从中医的理论问题出发,全盘否定了中医,对王大燮的方案表示支持。
  有支持自然也有反对,他话音刚落,便有一名同学站了起来,“我父亲前番病重,遍寻京师各大知名西医,并无一人能治,其后不得已去寻找中医诊治,谁料仅仅花了几角钱买药便药到病除,由此可见,中医未必没有胜过西医的地方,故而理应保留。”
  这是从临床诊治的角度出发来支持中医的,这种支持中医的原因,就算是在后世的网络上也不少见,中医治好了西医治不好的病,这种案例屡有出现,当然中医治死人的例子同样多的数不胜数,马上就有人拿出了这样的案例来反对。
  学生们踊跃发言,或是支持或是反对,言辞也越来越激烈,甚至有人撸起了袖子,这让沈隆想起了日后网上中医粉和中医黑吵架的热闹景象。
第2281章
不了了之
  “据闻王总长乃是在日本担任学生监督期间,了解到日本废除汉医,才有了废除中医的想法,那么我今天就先给你们讲一讲日本为什么能废除汉医!”沈隆开始从阿尔梅达、杉田玄白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绪方洪庵、福泽谕吉。
  “……综上所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有了大量接受过西式医学教育的医护人员,基本能够满足社会所需。”当然,这个仅指上层社会所需,底层的那些农民显然是没有机会接受医生的服务的,上层社会也不在乎。
  “而我们呢?我们开始学习西方医学才多久?一共培养出来多少人才?根据中华医学会的初步统计,全国两千个县,一共才一千多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医生,连一个县分配一个医生都做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彻底废除中医,让老百姓怎么办?”
  “而且这些医生主要都集中在京城、魔都、津门等大城市,东部、中部的省会城市或许多一些,到了下面的县,除了东部沿海少数城市之外,内陆的县城很少有西式医生的存在;当然,王总长是不用担心找不到人为他诊治的,他要是生病了,京城这么多医院,那里还找不到给他看病的医生?”沈隆说道。
  但他旋即就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喊道,“王总长病了有人医治,但全国那么多老百姓怎么办?他们生病了就只能等死么?难道他王大燮的命是命,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
  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就算是再支持废除中医的学生,在这个问题面前都无言以对,他们毕竟都是学医的,说不出来让那些老百姓等死的话。
  “在场的诸位大多来自于大城市,家境也比较好,可能不太了解小地方的情况。”穷人家庭如今那里供养得起大学生啊,沈隆的语气缓和了些,然后拿出他在定县调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四十万人的县,只有两名坐堂医生!”
  “而且这两位医生的医术水平很糟糕,但这已经很难得了,在更西更北的地方,甚至好多县城连一个医生都没有,生病了只能依靠偏方甚至是求神拜佛来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废除中医?”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日本在废除汉医的时候,原本打算连汉医方药也一起废除,但是很快日本政府就发现,他们本国的化学生产能力,并不足以生产出足够多合格的西药,所以只能默认汉医方药继续使用。”
  “就连日本也没办法生产西药,我们中国就行了么?我们假设现如今中国的西医数量陡然增加了成百上千倍,保证每一个县城起码都能有一所医院,有多名医术精湛的西式医生坐诊,但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问题怎么解决?”
  “自己生产么?试问我们国家现在有几家西式药厂?几家医疗器械厂?能生产那几种西药、西式医疗器械?每年的产量能达到多少?能不能满足全国老百姓的需求?”沈隆一连串的反问让学生们哑口无言,以中国工业能力之薄弱,生产可供全国老百姓所需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毫无疑问是痴人说梦。
  “复杂的就不说了,我们能生产温度计么?能生产听诊器么?能生产合格的医用酒精么?能生产医用纱布么?”沈隆都没提那些难度比较大的,只拿出了几样最基本的医用工具和药物,可就算是这些民国也做不到。
  “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些外国都能生产,我们找外国人买不就行了?可买东西是要钱的啊,我们有这么多钱来买么?”而且就冲现在这局势,就算国家有钱,那也是先买枪买炮准备打仗,那还会给老百姓买药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0/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