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8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7/994

  辞族结束,他们就该出发了,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四处做生意,赶在年前回家,要是生意好,一家人就能过个好年,要是生意不好,那这个年就很凄凉了。
  陈金水是村里的领头人,干这一行的时间最早,十多年前他在路边捡到了陈江河,刚好他没有儿子,就把陈江河带大,并按陈氏家族的传承教他为人做事,俨然将他视为自己的继承人;仪式完毕陈金水带着乡亲们从祠堂里出来,准备南上北下。
  陈家村围绕着一口大池塘规划建村,村东北方向是一片绿树修竹掩映下的山坡,南边和东边是山泉叮咚的义乌江,它承载着陈家村孩子们童年的欢乐:江滨树影婆娑,翠竹葱茏,长年密密生长着野生芦苇;江水潺潺,清澈见底;江水之上,白鹭点点,鸟鸣清脆。
  小伙伴们从小喜欢在水中捞鱼捉虾,在溪边嬉戏玩水,捕捉到了大鱼就用来红烧,小鱼小虾用来油炸,那不仅仅是对肚子的犒劳,更是童真童趣的巨大满足。
  挑着货郎担的陈金水发现,今天陈江河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小伙伴儿玩打仗的游戏,而是在路边等着他,他上前摸摸陈江河的脑袋,“怎么?舍不得,放心,年前肯定回来,到时候给你买新衣服!”
  “叔,我也不小了,这回让我跟你一起去吧?”咦~沈隆忍不住打了个哆嗦,我都多少年没被这么对待了?
  “嚯,你想跟我走村串乡鸡毛换糖?”陈金水闻言一喜,他没想到这孩子怎么突然间就醒事了,自家这门生意后继有人啊,不过他还是舍不得让孩子跟自己一起受苦,“这可不是好玩的事儿,累着呢,你还小,等过两年再说吧,到时候就算你不去我也要拉着你去!”
  “不小了,你给我说了那么多,我听都听会了!”沈隆一把抢过陈金水手里的拨浪鼓,陈金水的拨浪鼓是老牛皮做的,已经被小鼓锤敲打得发光发亮了,摇起来拨浪作响,沈隆清了清嗓子喊起来,“鸡毛换糖喽~~鸡鸭鹅毛~~破铜烂铁~~换糖啰!”
  嗓音清脆有力,穿透力极强,远非已经有些沙哑了的陈金水可比,几乎整个村子都听到了,同行的乡亲笑道,“金水,鸡毛这嗓子,跟你一起出门,你的生意都能好上不少,我看孩子也不小了,既然愿意去就带上吧!”
  鸡毛是陈江河的小名,鸡毛比什么都贱,可它是敲糖人的宝,鸡毛比什么都轻,可有一阵风他就能飞上天,给陈江河取这样的小命,是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带乡亲们飞上了天。
  “行!我也是你这么大的时候开始出门的,既然你想那就跟我走吧!”陈金水叫人去他家里给沈隆取衣服行礼,按照习俗,辞族结束从祠堂里出来,就要直接出村,不能回家,取来行礼之后陈金水就带着沈隆出去了。
  沈隆想帮他挑货郎担,陈金水却不愿意,他怕累着孩子;他们这次走的是北路,先到苏溪,经大陈往北,过诸暨进入萧山,直赴杭州到达设在南星桥的北路总站,由此再去嘉兴、上海、南京……直到徐州终点站,队伍越分越少。
  然后,又从徐州返回,经南京、杭州、富阳、桐庐、诸暨而回义乌,队伍越聚越多,这一来一回紧赶慢赶,换鸡毛、收破烂、摆地摊,千辛万苦的敲糖路,苦和累自不待言。
  陈金水给沈隆说着陈家人的历史,“我们义乌历史上有血性的名人很多,有‘初唐四杰’之称的文学天才骆宾王,有名留史册的抗金名将宗泽,有金元四大名医之称的朱丹溪,有明代抗击倭寇入侵的敢打敢拼的三千‘义乌兵’等。”
  “‘义乌兵’是四百多年前的事了,书上都记着,戏台上婺剧在演着,更是上了国史的,当时,义乌老百姓都很穷,可是老天爷够意思,我们陈姓族亲居住地倍磊的八保山上发现了不少矿藏,于是大伙上山当起了矿工;挖矿当然比种田更来钱,可是近邻穷兄弟眼红了,永康盐商会同景宁、龙泉等数千人,想要抢我们的矿。”
  “这一下,陈姓族亲不答应了,我们好不容易有了点盼头,现在你来吃现成饭,你算老几?为保护矿藏,先祖陈大成、陈禄为首,带领全村人,又联络陈家村等四方族亲共三千余人,前往阻止拦截,引发了一场惨烈无比的斗殴。”
  “这场斗殴参与人数上万,历时四个月,双方死伤两千余人的斗殴,打出了义乌人的霸气和威风,打出了我们义乌人的血性,后来戚继光也知道了我们的名声,他一次就在义乌招募了四千精悍汉子……”
  陈金水说起了陈家人的历史,同行的乡亲们都挺起了腰板,露出骄傲的神色,他们陈家人敢打敢拼,为了更好地生活敢于冒险的传统,数百年前就有了。
第2358章
鸡毛换糖
  “陈大成率子侄应募,训练后防守台州,在台州,陈大成率领兵马大破倭寇,屡战屡胜,前后告捷共有十二次,显示了我陈氏族人每逢大敌当前,都能奋袂而起,执干戈捍卫家园邦国,歼敌寇于海疆之外。忠勇之性,彪炳史册;浩然之气,常存天地之间。”
  “后来,陈大成率领的‘义乌兵’保卫了大明王朝的安全,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我们陈姓族亲有五十多人当上了将校级的武官。”
  “这些义乌子弟兵,由于走南闯北,门路广,信息灵,胆子比一般民众大,退役回故乡后,有的就步入了手摇拨浪鼓、敲糖换鸡毛的走村串巷行列。”
  根据陈金水所言,陈家人鸡毛换糖的历史倒是要远早于乾隆年间,这也和义乌的环境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义乌这地方群山环抱,光靠种地养不活多少人,所以走村串乡行商就成了他们的传统,联想到处境相似的晋商、徽商,中国的几大商帮里倒是有不少都是被逼出来的。
  货郎担里的姜糖是村里人自己做的,另外还有一些针头线脑、发夹纽扣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些也都是从附近买的,四邻八村有力气出门的就当货郎,其余的也没闲着,平日里就利用农闲时间做这些,给他们备货。
  一副糖担,就是一个移动小百货店铺,很受山区村民,特别是妇女、小孩的喜爱,因为他们想买点东西也不容易,没来得为了几根针头、几个纽扣就跑一趟公社,要么让村里人捎回来,要么等货郎上门,于是就有了陈金水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这碗饭可是吃苦饭,城里和乡里都没多少生意,只能去村里,挑着货郎担一走就是上千公里,这份罪可不好受,一般人可干不了,陈金水他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沈隆再三要求自己挑担之后,陈金水把担子给了他,同时还教他挑担子的技巧。
  “担子一定要挑平稳,支撑住重心,两手一前一后扶住箩筐,绳子要短一些,这样挑的东西多了也不会着地。”
  《新白娘子传奇》里,戚宝山有句话: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说的是人世间最辛苦的几个行当。
  撑船要长年风吹日晒雨淋,穿行风浪间,随时都有翻船丧命的危险,而且很耗力气,在船上也没有邻居可交谈,够孤单寂寞。
  打铁要日夜在炼炉旁忍受炎热,活着就如入炼狱,抡一辈子的大铁锤,劳力费神,又脏又累且不说,长年的烟熏火烤眼睛也受不了。
  磨豆腐要起早贪黑,三更睡五更起,做驴子的工作,得仅能糊口的小钱,做豆腐每天要浸豆子、磨豆腐、烧浆……别人睡了你还没睡,别人起了你早就忙活很久了。
  这三个职业都是付辛苦,挣小钱,可撑船打铁磨豆腐的辛苦和敲糖帮比起来又算不得什么了,要说危险,敲糖帮走的都是小道,稍不留神就有摔落山崖的危险,孤身在外生病也没人照顾,而且乡间也不全是好人,遇到谋财害命一点儿也不稀奇,可谓是比撑船还危险。
  打铁固然辛苦,可总也有歇息的时候,晚上休息还能睡在自己家里,敲糖帮挑着担子一走就是上千里地,风餐露宿远比打铁更苦更累。
  磨豆腐休息的时间少,要早起晚睡,敲糖帮赶路也是如此,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村子,走夜路也是常有的事儿。
  至于挣的钱就更不用说了,针头线脑换鸡毛,再做成鸡毛掸子卖出去,又能赚多少钱?也就比在土里刨食稍微强一点儿罢了。
  叔侄俩在诸暨直埠车站下了火车,挑着担子沿途贩卖,晚上休息就只能在村里找个没人住的房子窝着了,这天他们就在阁楼里过夜,里面还有一副还没有上漆的棺材,陈金水担心沈隆害怕,沈隆却不以为意。
  别说空棺材了,就算里面睡的是粽子那又能怎么样?他敢蹦出来我就能降雷把他给劈了,只要不是将臣这个级别的超级大粽子,来多少都是送菜。
  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起来继续走街串巷,俩人换着摇拨浪鼓叫卖,“鸡毛换糖喽,鸡鸭鹅毛~破铜烂铁~换糖啰!”
  到了下一个村次,爷儿俩把糖担歇在了村边一座院落外,看见一头大肥猪满院子乱跑,屋里的老太太急得直跳脚,陈金水和沈隆就赶紧上去帮忙抓住,送回猪圈里。
  老太太连连道谢,陈金水借机向陈江河灌输起做人经商的道理,“我们敲糖佬一年到头在外谋生,难免会碰上各种困难;常言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你想遇到困难时,有朋友来帮你;你在平时能出手帮人家一把时,就不能偷懒,得做有情有义之人,敲糖经商以‘义’为先,这是我们义乌人的理儿,平时看着没什么,生意却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我们敲糖人有个‘出六进四’的规矩,什么意思呢,就是赚到钱时得把其中的六成用于酬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就是送出要多于进入,大家都经商赚钱,也得上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人家,宁可人赚九我赚一,也不能光想着自己赚钱。”
  这是古老的商业道德,也是义乌敲糖帮能延续至今的原因,依靠行骗固然能得一时之利,名声却坏掉了,下次你再来这个村子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人再和你做生意,甚至这种信任会扩散到所有的义乌商人,只要是听到义乌口音的,都不会有人搭理。
  所以他们对名声看得很重,一旦敲糖帮里出现不守规矩的人,义乌人比外人还要着急,做下这种事的在村里也抬不起头来。
  因为帮了人家的忙,所以老太太不仅请他们来家里坐喝热水,换了不少东西,还招呼自家亲戚过来挑选,陈金水的善行得到了回报。
  到下一个村子的时候,沈隆道,“叔,要不这回换我来试试吧!”
第2359章
糖画
  沈隆穿着一双橡胶底的解放鞋,挑着货担,深一脚,浅一脚,警惕地走在乡村的小路上,鞋太大了不服脚,这是别人穿破不要的,用一根顶针加两颗糖换来的。
  进村之后他没急着叫喊,而是先观察了一番,现在这年月还不允许经商呢,他们这种行为往大了说就是投机倒把,遇到领导死板的村子,是要被抓起来的,不过他们做的都是小生意,送来的也都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所以一般情况下那些人大多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等确定这个村子比较安全之后,沈隆才开始摇起了拨浪鼓,敲糖帮祖祖辈辈干这个,拨浪鼓也被他们玩出了很多花样,沈隆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摇起了拨浪鼓,顿时吸引了不少孩子的关注,他们跟在沈隆后面又蹦又跳,好奇地看着他手里的拨浪鼓。
  一直走到村里的晒谷场上,身后已经聚集了不少孩子,还有大人闻声赶了过来,用鸡毛、牙膏皮之类的玩意儿换点针头线脑之类,孩子们则望着那层被塑料纸蒙着的生姜糖、桂花糖,不停地吞咽着嘴里的口水。
  沈隆忙完了生意,看到这些孩子依旧不肯走,于是用一块铁铲,从一整块圆盘大的桂花糖上,敲出了一块块指甲盖大小的碎糖片,然后依次分到孩子们手中,送他们糖吃,只让他们帮自己喊几声“鸡毛换糖”就行了。
  “小换糖佬大方!”孩子们含着糖,兴冲冲地满村子乱跑,把换糖佬来了的消息传到每一家每一户,这可比沈隆自己满村子跑省力多了,于是更多地人或是带着鸡毛鸭毛,或是带着零钱过来,从他这换取必须的小零碎。
  当然,也少不了有尝了姜糖滋味的孩子,硬是缠着父母要换糖吃,有的父母一时心软就给换了,骂上几句败家的玩意儿,然后把糖塞进孩子嘴里,看到孩子美滋滋的表情,他们疲惫麻木的脸庞也难得露出了一丝笑容。
  有些家长不愿意惯着孩子,于是就有一些馋坏了的孩子从家里偷来东西找到沈隆想要换糖,成色十足的铜酒壶拿出来,只想换一小疙瘩糖,这种生意自然是不能做的,赶紧把酒壶给人家送回去,再免费给孩子一块儿糖,还得拦着家长不能把孩子打坏了,过意不去的家长多少也会在沈隆这换点东西。
  陈金水远远地看着这一切,等沈隆在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挽留下走出村子的时候,他才出来满意地拍了拍沈隆的肩膀,“好好好,你算是把我们陈家人祖祖辈辈的手艺都学会了!规矩也守得牢,照我看,我再跟你几天,你就能自个儿挑着货担去做生意了!”
  能想到用孩子来招揽生意固然值得可喜,可更让陈金水高兴地,还是他不贪小便宜,一个铜酒壶或许可以赚不少钱,但他要是接了,下回义乌敲糖帮就别想进这个村了,这表明这孩子守规矩,存着长远的打算,在加上刚才劝说家长时候的机灵,陈金水也放心让他单干。
  所以,又跟了沈隆几天之后,陈金水就和沈隆分开了,“你就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吧,两个月之后再往回走,要赶在腊月初八之前到诸暨,然后咱们一道置办年货回家过年!”
  “好勒,肯定准时回去!”沈隆高声应着,然后挑着货郎担不紧不慢向前走去,陈金水在身后看了他许久,一直到沈隆的背影消失在山湾,他才转身去了另一条路,可走了没多远陈金水又转了回来,大步追了上去,又在暗地里跟了沈隆一天,这才离开。
  沈隆又向前走了三天,路过一个镇子的时候,听借宿的主家说后天逢场,四里八村的人都要来镇子上赶集,于是他有了主意,光靠敲糖换鸡毛赚钱还是太辛苦了,附加值也不高,得想办法玩个新花样才行。
  他找到镇子上的铁匠铺,讲了半天价,给铁匠的儿子一些糖,又给他媳妇儿和女儿几根发夹,再添了一些钱,让他帮自己打一个小玩意儿。
  沈隆说话好听,他手头的这些玩意儿也确实漂亮,于是铁匠乐呵呵地答应了,忙活了小半天功夫,把东西按照沈隆的要求打好了。
  沈隆在镇子上留了一天,等到赶集那天,他没有直接挑着货郎担出去,而是先空着手出去看了一圈儿,这个镇子的领导似乎比较开明,并没有太管农民用自家东西交易的情况,这在如今可是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过对沈隆来说却是好事儿。
  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稻草把,挑着货担出去了,找了个地方把东西放下就开始摆摊儿了,这回他可没有摇拨浪鼓叫卖,而是先把铁匠帮忙打的炉子拿出来,等炉子烧热了之后,从货担里取出一块麦芽糖放进勺子里烧热,不一会儿糖香味就四下散开,不少人都下意识吸着鼻子,流起了口水。
  “敲糖佬,你这糖怎么换?”马上就有人过来问了。
  “您先稍等会儿,我这儿还没好呢!”沈隆笑着回应,手上却一点儿也没有歇着,这时候勺子里糖已经烧化了,他把勺子举到胸口,然后一条糖线便流了出来,滴在了他准备好的大理石板上,拿着勺子的手微微移动,一条肥美的鲤鱼便出现了大理石板上。
  然后稍加修饰,把鲤鱼黏在竹签上,用铲子铲起来插在了稻草把上,“嘿,年年有余嘞,吃了咱的大鲤鱼,保管明年地里庄稼有个好收成!”
  “好手艺!这鲤鱼做得真像啊!”人群中响起了一片叫好声,如今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了,稍微一点儿新鲜的玩意儿就能引得无数人观看,不一会儿,沈隆身边就围了一大堆人,而稻草把上的糖画也是越来越多,有寿桃的,有大公鸡的,有猴子的……
  感觉人已经够多了,沈隆这才停下开始招揽,“鸡毛鸭毛鹅毛,破铜烂铁都能换了啊!”
  “爸,我要这个大鲤鱼!”
  “我要猴子,猴子!”孩子们闹了起来。
第2360章
赶紧跑吧
  糖画这种传统艺术可以上溯到明代,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也有人把它和唐代诗人陈子昂扯上了关系,不过沈隆觉得似乎明代更靠谱一点儿。
  中国虽然很早就有了甜菜制成的饴糖,但甘蔗制作砂糖的技术则要到唐朝,王玄策孤身横扫天竺之后,才会带到中国来,在很长的时间里,糖都是一种奢侈品,一般的民间艺人想用糖来玩花样似乎不太可能。
  这项技术多流传于北方的手工艺人之间,在南方的小乡镇看到这门手艺,大家都觉得非常新奇,沈隆一下就招揽到了许多客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7/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