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谍影(校对)第18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5/1986

  很快,姬昌带着伯邑考入宫拜下,正是那时听黄裳讲课的父子中的两位。
  姬昌演化周易,与黄裳是同类人,只是他服务于贵族百姓,而黄裳则教化底层。
  由于黄裳行走诸天,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倒也不能单纯比较高下,姬昌在这个年代,已是当之无愧的智者,也是一位好的领导者,真要为奴隶平反,反倒是不明智的举动。
  因此落在黄尚眼中,这对父子的头顶,隐隐形成了一头顾盼生威的凤凰之相。
  凤鸣岐山!
  只是相比起大商的玄鸟是堂堂正正,西岐的凤凰气象还未完全展现,属于隐藏状态。
  黄尚感受了一下,发现神移转位的难度,要比纣王要大得多。
  是的,他很想试试将西岐的皮肤也弄在手。
  融合世界灭霸和巫妖王的两阵营通吃,那才叫过瘾,封神世界的局势由于轮回者神将,接下来只会更加复杂,为何不采取这样的思路呢?
  只是如今看来,这确实极为困难。
  商朝传承至今,盛极而衰,国内弊端开始爆发,气数确实是不可遏止地降低了,而西岐则如一轮新生的太阳,满门人杰,有资格竞争天子之位。
  因此玄鸟气数固然浩大,借着微子启与纣王争位,却有可趁之机,反观西岐的凤凰气数将未来的西周,完全保护起来,堪称无懈可击。
  “没事,可以慢慢来!”
  黄尚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命姬昌父子入座。
  “谢殿下!”
  姬昌按照亲戚关系,其实还是纣王的姑父,但此时带着儿子伯邑考,恭敬地行了大礼,入座用宴。
  他心中是十分警惕的,言行举止都拿捏得极为到位,伯邑考温润如玉,在旁边辅助,被问到西岐的强盛之时,也是极尽谦虚,不断哭穷。
  尤其是当黄尚问道:“听说西伯侯仁德四布,信义素着,对待子民一视同仁?”
  姬昌赶忙离席跪下:“不敢当殿下谬赞!”
  黄尚笑道:“不要过分谦虚,西伯侯乃忠良君子,素秉丹忱,忠信为国,教民有方,治兵有法,孤欲殿聚文武,邀西伯侯讲论治国安民之道,如何?”
  姬昌猛然抬头,突然咯的一下,抽了过去。
  “父亲!父亲!”
  伯邑考急扑而出,抱住姬昌,眼泪滚滚而下,戏一下子就起来了:“殿下,父亲素怀忠直,出力报国,久有顽疾,恐怕难以担此大任啊!”
  黄尚配合地叹了口气:“可惜了,宣祭司入驿站,为西伯侯诊治!”
  伯邑考叩谢大恩,亲自背着姬昌,一步一步,出了宫门,眼神里流露出三分痛苦和九十七分忧虑。
  四大诸侯和中央政权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此次登基大典,表面上是庆贺新的帝王继位,实则是次摸底。
  如果中央团结,大商强盛,则诸侯各自发展,历代传位下去,当个小国国君;
  如果大商弱,那么昔日成汤如何反的夏桀,今日就能再度上演。
  而各大诸侯里面,最具反心,也最怕中央政权的,就是西岐。
  这倒也不能完全怪西岐野心大,毕竟最先动手的可是纣王的爷爷,有了那场仇恨后,每代西岐君主,其实都有一柄悬在脖子上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来。
  我不去推翻你,那有朝一日,你又忌惮我功高盖主,实力雄厚,那我的命就没了。
  所以西岐很希望麻痹敌人,默默发展,但其他诸侯看到西岐兴盛,也怕他们吞并四方,壮大自身,然后就有了姬昌圣明仁德的名声,让帝乙恨得牙痒痒。
  众诸侯唯恐天下不乱:打!打!扒他衣服!
  全是阴比。
  本以为帝乙老谋深算,他的幼子却是个空有勇武的武夫,能让西岐更好发展,结果这家伙最狠,决然要让姬昌讲论治国安民之道,那是直接把他架在火上烤啊!
  好不容易回到驿站,姬昌立刻病倒,伯邑考则去准备答谢祭司的礼物,祭司勉为其难地收下后,诊断出姬昌病体垂危,唯有天价药剂调养,方有一线生机。
  西伯侯这边缠绵病榻,剩下的三位大诸侯,也一一入宫拜见。
  尤其是东伯侯姜桓楚,更是备上豪礼,这可是女婿继承大位,东鲁上下都是喜气洋洋。
  结果筵席上,黄尚不经意间的一番话令他心中大凛:“陛下欲效仿西岐,纪纲肃静,严整政事?”
  黄尚点头:“西伯侯义施文武,礼治邦家,今闻西岐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之为西方圣人,孤心羡之,自欲效仿。”
  “与微子启一争,寿王确实性情大不一样……”
  姜桓楚思索片刻,觉得自己不要大惊小怪,静观其变。
  因为他也不知道,寿王到底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真的能坚持下去。
  即便坚持,大商和西岐之地的情况是不同的,也没办法一味模仿。
  他说了些讨好的话,绕开话题后,问及了最关心的问题:“不知子郊与子洪近来可好?”
  子郊与子洪就是殷郊和殷洪,即将成为皇后的姜氏,所生的两位嫡子。
  他们可没有微子启那种尴尬的庶出身份,未来的天子,必在这两位之中。
  虽然现在寿王还没登基,就考虑下一代未免太早,但姜桓楚作为东伯侯,自然是要未雨绸缪的。
  一位老人想看看外孙子,总不能拒绝吧?
  黄尚唤了内侍过来:“两位公子现在何处?”
  内侍禀告:“禀告殿下,两位公子正在学舍,还未回宫。”
  姜桓楚脸色微变,明知故问:“学舍?莫非是那黄裳先生?”
  黄尚点头,不吝盛赞:“先生道合天地,德配阴阳,两位公子能在他座下听讲,乃是幸事!”
  姜桓楚这下坐不住了,赶忙道:“殿下,那黄裳来历神秘,不可轻信啊!”
  黄尚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东伯侯言重了,孤欲拜先生为上大夫,被其婉拒,朝中各大夫与其论学,皆甘拜下风,这等学究天人,博古通今之辈,乃是真正的道德之士!”
  姜桓楚苦劝无果,顿时觉得食不知味。
  那黄裳的讲学,如今已成为朝歌一景。
  姜桓楚都去偷偷听过,一时间惊为天人,方知卦象还有那样的演绎之法。
  商朝时期是没有春秋左传,更无四书五经的,贵族所学的学问,都与卜卦有关,且都是人族三位圣皇留下。
  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即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即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即归藏八卦。
  至于后世所言的《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等,并非黄帝和神农所著,而是代代口耳相传,再由后人归纳总结所成。
  因此现在能选择的课程很少,翻来覆去都是卦象,但在有限的条件中,黄裳的易经道藏衍万物,问天地,因材施教,开窍明智,借着八百诸侯聚朝歌的时刻,不仅每日都有大量的听讲者,座下已有三百弟子,为其宣扬学问,在诸侯百姓中游说。
  大诸侯对其十分排斥,即便是姬昌也是视之不见,但小诸侯却有不少敬若神明,更为其弟子赐姓,笼络人才。
  在这个年代,有姓氏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八百诸侯,又称为百姓。
  是的,百姓并非日后的庶民大众,而是指商王宗室之外的贵族阶层,即各地姓族的族长。
  他们是统治集团的基石,所谓百姓千官,百姓的位置还在千官之前。
  由此可见,这些诸侯居然为了收拢黄裳座下的弟子,主动赐予其姓氏,这是多么看重的一件事。
  没办法,在这个诸子百家还未诞生,诸侯里面也有许多文盲的时期,黄裳所传授的学问,真的太宝贵了。
  越是如此,姜桓楚越是极力反对,乃是保守贵族里的中坚,他甚至已经与朝中不少贵族官员窜连,要对这群弟子下毒手,没想到现在连殷郊和殷洪都被“毒害”了。
  万一他们也成了开明改革党,后果不堪设想!
  姜桓楚再无宴饮的兴致,身体也马上不舒服起来,匆匆找了个借口告退后,立刻唤来儿子姜文焕:“你今日去了哪里?”
  姜文焕满身尘土,脸上也是黑不溜丢的,却是笑得很灿烂:“我与苏全忠比武,各有胜负!”
  苏全忠是冀州侯苏护的儿子,也是天生神力的猛将,此次随着苏护入朝歌,与姜文焕不打不相识,整日厮混在一起,摔跤为乐。
  姜桓楚本来对于儿子的勇武是很赞赏的,但一想到那些平民都有了高超的文化,姜文焕身为东鲁小侯爷,笑得还像个文盲,就气不打一处来:“整日就知逞凶斗勇,成什么气候,从明日起,你去那黄裳的学舍,好好学习八卦易经!”
  姜文焕大张嘴巴:“啊?我不要!”
  姜桓楚下意识地压低声音:“殷郊和殷洪两位公子也在那里,你作为他们的舅舅,如果能带他们出来玩耍,为父倒是不会反对的!”
  姜文焕明白了,笑嘻嘻地抱拳:“遵命,我一定将两位公子成功扭转过来,读书有什么意思,练武才是我辈该做的事情!”
  第二天,姜文焕兴冲冲地去了。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很快,姜桓楚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见了,甚至都不再回驿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