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谍影(校对)第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986

  传颂天下时,文人们会研究你的经历,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生活中的一切,还有你作诗时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柄柄实锤落下来,就不是粉丝是我家人开挂死全家的问题了,所有黑料都给抖出来,身败名裂。
  只要写出有悖于经历的上佳词句,哪怕那词句以前没有出现过,也会被认为是剽窃。
  而只要沾上剽窃二字,声名就毁了,各个领域都会遭到针对。
  同理。
  即便再嫉妒,再眼红,陈升的眼泪只能往肚子里流。
  即便黄尚没有后台,刘易也不敢抄。
  一旦被发现,别说科举,这辈子都毁了。
  不仅如此,还要宣扬。
  果不其然,刘易和陈升走后没几日,就有文人上门拜会。
  然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当默默无闻之时,穷,就是穷。
  当四句流传东京开封府时,穷,就变成了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甚至这四句,都被冠以陋室四句。
  黄尚反倒愈发谦逊起来,并没有应那些文人之邀,去整日参加文会,反倒是一心苦读。
  这份态度,打动了暗中观察他的文坛大佬们。
  这一日,当黄尚吃饭归来,一匹高马停在院前。
  遥遥见黄尚回来,一位刚正严毅的男子下了马来,上前行礼:“在下游师雄,表字景叔,见过黄晟仲,冒昧来访,望勿见怪。”
  黄尚还礼。
  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终于见到第一位历史名人了。
  游师雄,北宋名将,因平定西夏犯敌和保护文物有功而名垂青史,其文章诗词书法皆流传,是文武全才。
  当然,此时站在面前的游师雄还是个年轻人,未考中进士,没有官身,来此是其他目的。
  他是张载的弟子。
  黄尚之前就了解过,张载如今正在开封府。
  当听了这四句,张载引发共鸣,赞叹不已,让游师雄前来结交。
  “该把这四句还回去了!”
  黄尚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四句传入轮回者耳中时,自然会有怀疑,对此他有个全盘的计划,关键一环就是张载。
  张载发出邀请,正中下怀,赶紧拜师,没有邀请,他也会主动上门拜会。
  这个年代,没有好的师承,想要在文坛上出头,难度无疑要大上许多。
  黄尚估计以“自己”的天赋,一直到三十五岁才考中状元,正是没有拜一个好老师。
  张载本就是合适的人选,再加上横渠四句,正是天作之合。
  于是乎,黄尚直接言明,自己的四句,正是受到张载《易说》的启发。
  游师雄见他对老师敬佩,又如此谦逊,更生好感。
  然而就在两人相谈正欢之际,仆人入内禀告。
  又有人登门拜访。
  这一回来者,代表着司马光。
第七章
第一批轮回者降临
  “儒者当有何为?”
  “为天地立心者为儒!”
  “天地本无心,传习圣道,为儒者,大其心,体天下之物,可以己心合天心!”
  “为生民立命者为儒!”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为往圣继绝学者为儒!”
  “汉儒崇章句,唐儒耽佛老,溺于外道,岂可为之,应传习圣人之学,承袭儒门道统!”
  ……
  张载中等身材,相貌平平无奇,可当他立于上方阐明大道,寥寥数句,振聋发聩,坐在蒲团上的黄尚,由衷升起了钦佩。
  作为现代人,对于古代的书生,往往是有偏见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很多时候,文人只会拖后腿,反倒是武将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更让人热血激昂,心怀向往。
  但当黄尚真正来到张载门下,听其讲学,才明白了何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何为胸怀天下,继往开来的使命!
  第一次,黄尚感觉自己学习,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有远大的追求与责任。
  这才是大儒。
  拒绝司马光,拜入张载门下,确实值得。
  现在的宋朝,可谓群英荟萃。
  放眼望去,光是语文课本里让人背诵全文的大佬就扎堆。
  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苏洵、程颐、曾巩……
  至于有名有姓的文豪,那更是多了去了。
  若以如今朝堂上的地位,司马光无疑比张载强得多,甚至张载这辈子都没怎么得到重用,司马光却是四朝元老,如果投入他的门下,在朝堂上可以获得的助力无疑更多。
  但黄尚依旧贯彻原计划,拜师张载。
  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他就感到自己进步不俗,更体会到了学霸的感觉。
  当怎么也学不进去的时候,学习是痛苦煎熬,当能飞速理解老师所讲,并成为全班的佼佼者时,就变成了我爱学习,学习爱我。
  此时当张载的目光望来,黄尚便起身接道:“上辅君王,下安黎民,外服夷狄,内平贼寇,开万世太平之基业,此数事,非儒者谁人可当?”
  铿锵有力的声音中满是激昂,充满着鼓舞人心的力道,引得堂内人人侧目,张载眼中更是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好!好!好!”
  学生选择老师,老师也在选择学生。
  儒家发展至此,已经分成了不少派系,教出好的学生,方能光大门楣。
  张载如今也有不少得意弟子,但黄尚的才学,依旧是顶尖的,自然得到看重。
  讲学完毕后,张载再解答了每位弟子的疑惑,才施施然离去。
  老师一走,堂中的学子唰地一下围过来,中心赫然是黄尚。
  张载鼓励弟子要“大其心”,不是狂妄胡吹,而是合理的设定目标。
  因此当黄尚说出这四句纲领,“无意”契合了他们的追求时,自然引为知己。
  一时间,气氛很是融洽。
  这些都是同窗,将来守望相助的存在,黄尚和他们谈笑风生。
  当然,同窗也分远近关系,当黄尚往学堂外走去,跟在身边的只剩下两位好友。
  一位是游师雄,另一位年纪极轻,才十一二岁,却是少年老成,名叫种(chóng)师道。
  在北宋名将中,他可比游师雄有名气多了,抗击西夏,出征辽国,抵挡金国入侵。
  就这么说吧,种师道不死,就不会有靖康之耻。
  而种师道还不是个例,他出自种家将。
  提到北宋的杨家将,人尽皆知,了解种家将的,却寥寥无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