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10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5/1178

  “我……”
  她顿了顿,道:“其实我准备息影了。”
  徐克也一怔,认真道:“除非你对电影完全失去兴趣,否则不要这么讲。你想拍戏了就告诉我,有些角色别人演不了的。”
  “我会考虑的。”
  老王抹身走了。
  徐克瞧着她离开,忽道:“有没有一种,一种……”
  “黄金时代消亡的感觉?”许非接道。
  “唉,就是这样喽。我就算再想拍武侠片,都找不到演员啊。”
  徐老怪叹了口气,心里又想,或者这部片找她客串一下?
  王祖贤三个字,在日韩也是风靡过的。
  ……
  许非休息了一晚,7号去逛影展。
  今年分好几个单元,影迷嘉年华、世界之窗、亚洲视野、中南美洲风情画等等。其实都是展映。
  没什么含金量和竞争力,价值就是宣传,片商也能挑一些独立电影。
  所以很多亚洲电影人过来,许非见到了两位后世熟知的韩国导演,带着作品参展:《漂流欲室》的金基德、《绑架门口狗》的奉俊昊。
  奉俊昊,韩国扛旗的人物,《杀人回忆》《汉江怪物》《雪国列车》《寄生虫》。
  《绑架门口狗》是他的处女作。
  跟着便是那个“中华电影在21世纪的定位”座谈会,意外碰见了陈国傅,作为哥伦比亚公司的亚洲区代表参加。
  还有港岛的一些业内人士,包括《电影双周刊》的创办者舒琪。
  此舒琪非彼舒淇,乃香港著名的电影学者,金像奖便是他发起的。
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水喉
  “每年金像奖典礼的花费,要四五百万港币,包括嘉宾的接待、典礼、酒会活动。
  这笔钱通常来自电视转播权和赞助,近些年行业衰退,经费上很拮据的。今年电视台只肯出50万,根本不够嘛!”
  “电视台为什么压价呢?”
  “收视率低,低就招不到广告,招不到广告只好压转播费。最后由香港电影基金拨出二百万,才解了燃眉之急。”
  “那也不太够啊?”
  “对啊,所以一切从简。有个颁奖嘉宾,我不讲是谁了,她就很体谅,表示自己拿一半的接待费。
  哇,以前怎么敢想?就很尴尬。”
  在刚落成的香港电影资料馆内,文化沙龙的样式,底下有些媒体和观众。
  台上五人,包括许老师。
  讲话的正是舒琪,他虽然发起了金像奖,却早已远离了组织者角色,由“香港金像奖协会”全权负责,现任主席是程龙。
  他直言不讳,道:“去年票房第一《碟中谍2》,3613万。第二《玩具总动员2》,3573万。第三才是本地片《孤男寡女》,3521万。
  这种情况一点不奇怪,整个行业都在下滑,民众对电影的热情消减。原因老生常谈,海外市场丢失,不守商业信誉,作坊式生产等等……
  其实港片的水准并未下降,但外部变化太快,我们没有跟上,还是老脑筋。”
  “那你对今年的《少林足球》怎么看?”
  “票房肯定会爆,但治标不治本,我对香港电影持悲观态度。”舒琪道。
  “陈先生有什么看法?”主持人问。
  “我想说体量这个概念,现在各地市场都受到好莱坞冲击,香港、台湾的体量都不够强大,争不过人家,市场只能被抢走。
  但并不完全是坏事,华语电影,我指的是商业片,缺乏专业精神和工业化制作。我们要学习好莱坞的长处,用来发展华语片。
  比如哥伦比亚,我担任亚洲区的制片总监,我们出资金,集合华语电影人才,拍摄优秀的本土作品,或国际化作品。
  我觉得是目前的出路。”陈国傅道。
  “那你不怕对好莱坞形成依赖,尾大甩不掉?”许非笑道。
  “等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理念和制片模式,自然就不用依赖嘛。”
  “可你没资金啊!你现在靠好莱坞投资,等自学成才把人家一甩,拍拍胸脯说行了……可钱呢?钱从哪儿来?”
  “我认为是这个逻辑,我们交流一下……”
  舒琪扶了扶眼镜,道:“陈先生的意思是,我们先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学习、提升,先出好作品。
  既然好作品有了,投资方的信心也会增加,到时候环境也会变好。”
  “对对。”陈国傅点头。
  “环境指什么?”
  “市场。”
  “哪里的市场?香港?台湾?干掉好莱坞,抢回最高票房1.14亿的本土市场?你们有信心打赢《铁达尼号》?
  还是说服老板投资5千万,拿个6千万的票房?或者抢回东南亚自留地,或者像嘉禾那样进军美国?”
  “……”
  全场尴尬。
  香港票房最高的是《铁达尼号》,1.14亿,被本土电影人视为天堑。而台湾、东南亚以前是港片的主要销售地,现在也被好莱坞攻占。
  许非毫不留情的揭短,让底下议论纷纷。
  主持人见状,赶紧道:“这位许先生我再介绍一下,大陆的著名电影人,出品过《风声》《天下无贼》《天龙八部》等等。
  许先生,你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跑题了,前面几位讲的跟今天主题不挨着。
  中华电影如何定位?
  答案就在题目里,中华电影,当然定位成中华了!
  我的观点是,华语电影在21世纪的发展,将会以大陆为基础,囊括三地的优质资源,共同创造一个市场盛景。”
  嗡嗡嗡!
  底下又议论,这靓仔是谁啊?
  主持人忍不住问:“你的根据是什么呢?”
  “简单,我们先来看现在缺什么?”
  许非伸出手指头,一样样道:“缺理念,缺工业化,缺人才,缺好剧本,缺市场,缺观众热情,缺拍摄资源……总结一个词,刚才陈国傅讲的,体量。
  陈先生说先向好莱坞学习,然后自己单干。可以,但单干之后,你何去何从?你还是需要市场,需要资源。
  只有大陆有这个体量,整合华语电影资源,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对抗阵地。”
  “恕我直言,你的《天下无贼》拿到1.4亿票房,但对大陆的人口来讲,你口中的市场并没有说服力。”一人道。
  “1969年,香港票房冠军131万。79年是786万,80年首次破千万,是《师弟出马》。
  82年《最佳拍档》首破两千万,85年《福星高照》破三千方,90年《赌圣》破4千万……到95年《红番区》,5691万,打破本土票房纪录。
  之后逐年下滑。”
  许非做了充足准备,数据张口就来:“这是一条很明显的抛物线,从起步阶段慢慢提升,到顶点,又盛极而衰。
  诸位心知肚明,此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陆也如此,从1994年才开始有规则的票房统计,相当于你们的起步阶段。
  去年刚刚施行了院线制,首批30条院线,1581块银幕,第一部试水片《天下无贼》,两天3200万票房!两周9000万!
  而今年到现在,不断有影院加盟,已经达到了1680块银幕。江志强先生,他在大陆的影院就在我的院线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5/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