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1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6/1178

  “停停停,你不用讲,我肯定不投资。”
  许非一听就是《太阳照常升起》,道:“但我可以给你介绍别的投资方,也可以推荐一下演员。”
  “你如此好意?”姜闻怀疑。
  “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他塞进去最后一片火腿,站起身:“吃完开会啊,别迟到!”
  ……
  大会议室,大投影仪。
  徐克居首,许老师在侧,张国师、姜闻、冯裤子都在,底下围了两圈。
  “我们有若干个小组,我先介绍一下……”
  徐克指向左手边,道:“这是我们邀请的几位作家,负责剧本的完善和整体设定。他们已经完成了大概20万字的设定集。”
  “设定集指故事背景么?”张国师问。
  “差不多,故事发生在未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要重新梳理。
  有一部完整的设定集,对各项目的展开都有帮助。”
  “哦,我提一个小建议,政治这东西纸上可以写,拍的时候务必留神,能模糊就模糊。”
  张国师自打《活着》被禁,心里就有阴影。
  “OK,我有留意的,许先生也格外强调这点。”
  徐克指向右手边,道:“这是我们的美术组领队,共38人,负责设计概念图。这部片最难的就是把想象的世界具象化,我要求他们多多益善。
  目前设计了500多张,大到天空、城市、自然界,小到一个道具的开关。”
  “那边是道具组领队,我们和3家特效公司合作,包括工业光魔。许先生很早就启动这个项目,他们已经做出了一些东西,剩下的我们要参与进来,协力完成。”
  “老实说很惭愧,刚找到我的时候,说搭个太空舱。我心想,我这辈子都没搭过太空舱,完全不会。
  但我腆着脸来了,来学习锻炼,我们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这次做了,以后就会做了。”许非笑笑。
  徐克继续介绍,在场的都是代表,真要扩展下去,约莫得几千人。
  随后,剧组以他们的进度开始讨论。
  今天研究的是防护服。
  “这是建造、维护遂道时,那些工作人员的防护服。”
  “这是地下船人员的防护服。”
  “戏里有一个时间上的跨越,所以我们设计了两版,代表技术上的革新。一共二十四张设计图。”
  屏上显示,手里也有。
  许非认真看了一遍,有宇航服类型的,有盔甲类型的,有奥特曼类型的……
  “设计的总体思路,徐导应该跟你们讲了,不要好莱坞化,要符合我们的审美习惯。
  或者说,可以模仿一下苏联的重工业风格。
  我觉得这些,这些……”
  他点了几张:“把脑袋全包上,只露出五官或者只露出眼睛的,都是变形金刚那种画风,很奇怪。”
  许非差点把钢铁侠说出来,托尼还没火呢。
  “这种就可以,整个头部露出来。”
  “我也觉得这个OK。”
  徐克的美术造诣也很好,点着一张图,一个男人的侧面。
  戴着防护头盔,然后合上什么样,掀开什么样,款式皆有不同,一种又分出三个类别。
  “第一个塑料感太强,掀开都跑到脑袋后面,会很难看。”
  “第三个金属感倒足,但有点像,像……”
  “拼接起来的机器人。”
  许非拿起笔,在黑板上刷刷刷:“线条太丑了,好像一块一块焊上去的。”
  “对,你前面那个像摩托车头盔的罩子,也过大,整体臃肿。”
  张国师也拿笔刷刷刷:“稍微简洁一点就好。”
  “第二个不错。”
  “第二个OK啊!”
  冯裤子美术师出身,徐克也不用说,都上手。
  哎呀!
  姜闻焦躁,挠头,我只会画火柴人怎么办啊?
  讨论半天,许非拍板定下。
  以第二个为基础,又完善了一点点。
  还是男人的侧面,前边是透明的罩子,把整张脸和前额头发露出来。后边包着金属,连接处有细节,罩子好像镶嵌在里面。
  金属贴合后脑和脖子,呈现出很圆润的弧度。
  这些人,基本都没做过科幻,但审美水准在那里摆着。大家很兴奋,接着又讨论运载车的造型。
  就更激烈。
  年轻作家脑洞大开,还建议在《红警2》里汲取养分,防空履带车、武装采矿车巴拉巴拉。
  而许非的一句“苏联重工业”,给了美术组大量灵感。
  立马搜集资料,然后就很嗨。
  ZIL-E167、MAZ-535、MAZ-543……简直重工业的暴力美学!
  当张国师等人觉得饿时,发现已经到晚上了,匆匆吃过饭,许非领着一群人来到那个大摄影棚。
  “我们至少需要四个棚,你协调好时间,实在不行就推掉。”
  “没问题。”老黄道。
  “开门!”
  工作人员把大门拉开,刷刷刷灯光大亮,露出里面的真家伙。
  那是许非提前准备,让好莱坞做好的一些东西。
  最中央,最大,最显眼的,赫然是一条可以翻转简单移动的地心隧道,以及一辆地心列车!
第九百四十三章
这是开端3
  原著中的隧道,一头是南极大陆,一头是漠河。
  模样是圆筒状的深井,但不是笔直的,而是考虑地球的自转因素,与地轴成一定角度。而这个弯曲度,正好能让列车平滑通过。
  直径才十米,井壁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环绕光圈。
  隧道和地下船的建造材料,便是那种新物质“新固态”。
  摄影棚的门一打开,众人就看到这么一个微缩版的大家伙:竖立的深井隧道,可以合拢,可以打开,里面一层层的发光环圈。
  限于摄影棚的高度,它并不太高,但依然能称作震撼。
  另有一辆貌似“和谐号”的缩小版列车在旁卧着,一条平轨,一条竖轨。
  “……”
  众人到近前,一个个忍不住伸手触碰,冰冷强硬,当当有声。
  张国师看着那条竖轨,问:“这车能附着隧道上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6/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