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1178

  “暖耳?”
  第二天一早,许非听到这个词还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就是保暖耳罩嘛!
  后世很常见,现在比较少,因为条件不好,冬天太冷,光戴这东西不实用,得把脑袋都包起来才行。
  不过没关系啊,加个帽子就OK!
  说起帽子,他可太深刻了,想起小时候女生戴的那种毛线帽,粉色的,白色的,红色的,顶端有个小揪揪,可爱又漂亮。
  男生戴那种能拉下来的,把脸罩上,露个眼睛,跟反恐精英一样。
  当然现在不行,容易被遣返,但女帽和耳罩可以,小孩大人都能用,跟自己的店格调也搭配。
  许老师欣慰,感受到了妹子们的成长,索性把这一块交给她们去做。
  ……
  转眼到了6月初。
  整整烧了28天的大兴安岭火灾终于扑灭,5万多人参战,丧生211人,直接损失5亿多元。
  期间发生了各种传说和操蛋事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老百姓谈论。
  比如有个“四不烧”,即松苑公园、清真寺、厕所和坟地没有烧。
  当时民间传言:松苑不烧,因吉祥之地,火魔不忍也;茅厕不烧,因污秽之所,火魔不屑也;坟地不烧,因鬼魔同宗,火魔不犯也。
  剩下那个,嗯。
  再有什么怪尸事件,巨蟒事件,某县县长调动消防车,率先保全自家房子等等。最牛逼的,就是一个气功大师,非说是自己发功给扑灭。
  总之,正是这场大火给中央敲响了警钟,下决心从林区逐年疏散人口,后来又有了90年代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而与此同时,播了一个月的《红楼梦》终于播到了后六集。
  风向顿时一边倒,专家、媒体、观众都在骂,之前夸的也不夸了。
  首播版有很多未删情节,比如妙玉的结局,“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采用高鹗续书的一部分,自行发挥了一部分。采用续书的,是妙玉在庵中被强盗掳走;自行发挥的,是妙玉未能保全白璧之身。
  最后,妙玉流落街头,不知所踪。
  有合理之处,但观众不接受啊,更别提流落风尘的湘云,在雪地里被拖拽尸体的凤姐……大观园诸芳流散,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六集,让《红楼梦》的热度到了一个巅峰。
  新华书店的书再次售罄,观众买了回去,一边看电视一边对照书本,然后一边骂街。
  一时街谈巷议,盛况空前。
  以至于电视剧艺委会、《红楼梦》学会,《中国电影报》、《中外电视》等红学界、影视界、评论界、观众代表,专门举办了一次研讨会。
  本来有王扶霖的,结果被骂怕了,连会都没敢参加。
  “很多逻辑不通,抽掉了以‘理’为基础的金玉良缘,和以‘情’为基础的木石前盟的对立冲突。这条线索处理的失当,是导致全剧失败的关键。”
  “王熙凤为电视剧增色不少,美中不足的是对她结局的处理,远不如原著‘哭向金陵事更衰’来得深沉有意味。”
  “人物总谱铺排失当,导演应保一线人物,不应让宝黛钗逊于凤姐儿,而现在凤姐压倒了一切。”
  “没抓住贾宝玉的灵魂,揭示出他的叛逆精神,刻画失之细琐平淡,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压不住全剧的阵脚。”
  林黛玉受到了一致批评。
  “没展现出她的内心世界和美好真挚的情感追求,反而将一个‘妒’字作为主要特征,使人反感。导演亦没利用影视手段,有效地弥补演员造型优势与表演劣势之间的差距。”
  薛宝钗没有受到过多批评,却也没有赞扬,讲真,宝钗的戏份在87版确实很少。
  最集中夸赞的,是探春线。
  “编剧大胆尝试了一条新线索,丢失了一桩好姻缘,转被送去和亲,初觉不合情理,细想却在情理之中,且对应前文诸多铺垫。”
  “在探春远嫁这场戏中,机位和拍摄角度代替全剧过分倚重的文学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环境空间造型介入情绪,和人物心理活动紧紧扭结在一起,使这个人物的处理卓而不群。”
  “续作改编的部分,除探春线外没有任何闪光之处,且一些重要人物的行为和关键情节发展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根据,有的甚至不符合人之常情。可以说后6集的创作基本上是失败的。”
  贾环、妙玉、紫鹃、尤三姐、湘云、秋桐等各因形象,气质,表演而受到批评。贾芸也捎带着提了一句:
  “贾芸探监一场戏,将其塑造成了一种任侠风范,这是错误的。他外貌斯文清秀,是读书人的一种心机钻营,失之准确。”
  许非看了摇头,只能说不同时代的理解不同。
  自这部剧起,国内正式掀起了红楼热,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专业的非专业的纷纷著书写作,尤其探春线的改编,引来一大堆学者支持或反对。
  这时候,周汝昌和冯其庸两派还没势同水火。
  周汝昌写了首诗,“朱楼搬演多删落,首尾全龙第一功。”
  冯其庸也认可其成功之处,写道,“这是自有《红楼梦》以来最大的一次普及。”
  说到点子上了,87版之前,人人知道红楼,看过的极少,电视剧最具价值的一点,便是普及。
  至于观众方面,将剧情和演员分的很开,骂剧情不骂演员。
  里面稍微有些特点的角色都红了,一帮漂亮姑娘,更惹得社会人士仰慕。
  尤以黛玉最甚。
第一百六十五章
八十年代追星
  “风吹着杨柳唰啦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呀哗啦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呀走的忙呀……”
  “噗哧!”
  张俪车把子一歪,差点摔了,笑道:“你唱什么乱七八糟的?”
  “怎么乱七八糟,多好听。”
  后面的陈小旭非常开心的样子,继续唱:“原来她要回娘家……”
  话说俩人又跑了几天,季节因素,冬装未上市,但她们问了好多家,真没有暖耳这东西,全是帽子,还是皮和绒的。
  这意味着自己的想法大有可为。
  “我们明天去问问毛线、棉绒价格,要大批量买,这个能做好长好长时间。帽子手工编织太麻烦,再问问厂子,能不能便宜些。让许老师管电视台要个条子,不用白不用。”
  “哟,你越来越像个小老板了。”
  “我是小老板,你就是老板娘。”
  “啊!”
  俩人齐齐惊叫,车子要进胡同的时候,突然从旁边窜出一人,年轻,戴个眼镜。
  张俪反应及时,一条腿撑住地,才没翻车。
  “黛玉!”
  那人见着陈小旭,连眼睛都在放光,就像肥宅见着洛天依一样。
  “你,你是谁?”
  俩人往后缩了缩。
  “你别误会,我没有恶意,我就是想见见你,见见黛玉。”
  那人也特紧张,脑门上全是汗,连忙摆手。
  “我不认得你,没什么好见的!”
  陈小旭催促张俪快走,俩姑娘慌慌的,车子都顾不得骑,推着进胡同。
  边走边回头,那人居然还在后面,就不远不近的吊着,遂愈发害怕。
  “怎么办?怎么办啊?”
  “先别回家,他可能不知道我们具体住哪儿,往里走,往里走!”
  俩人匆匆过了25号,继续往前,都快走到新街口了,前面猛地又跑来一人。穿西装,白胖,气喘吁吁。
  “陈小姐,哎呀,张小姐也在,太好了!我在这蹲半天了!”
  好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