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1178

  搞定了营业执照,许非又设计了一个logo。
  黑色的底,深粉色的几道勾勒,形成一个剪影般的女人头像,戴着小礼帽。脖子处划出一条艺术感的弧线,有伊莲两个小字。
  他准备元旦开张,必然先卖冬装。
  以各种大衣为主,配各种帽子、围巾、耳罩、手套,还想做雪地棉来着,一问材料忒贵。
  制作加工方面,大批量的还得找服装厂。
  京城现在的服装厂,有一个算一个全亏损,那成本也不小,自己剩那十万块钱,嗖嗖嗖就是往出冒。
  ……
  今年的十月初,并无大事。
  只有一台晚会占据了大量版面,不是红楼梦那个,是京台筹办的亚运义演。
  在首都体育馆,各方面都很粗糙,但立意取胜,尤其找到了亚运捐款第一人——江苏建湖县湖中小学,年仅12岁的颜海霞。
  晚会请了好些明星,有一个环节便是现场捐款。这帮人手里都有点钱,数额几百块起,最多的是蔡国庆,捐了两千块。
  而当临近谢幕时,张副市长拉着颜海霞走到台前,小姑娘紧张又激动的大声喊:“中国加油!亚运加油!”
  跟着全场高喊“中国加油!亚运加油!”
  哗啦啦一整面观众席的观众,拼成了一副巨画。京台专门派了三个人,从不同角度抓拍这一场景,并出现在了隔天所有报纸的头版。
  刘迪得意啊,又浪了一波,京台也再度引起关注。
  而不知不觉中,各方领导竟产生了一种印象:咦,京台搞文艺活动,尤其这种大型晚会好像很不错的亚子!
  亚运可是有开幕式的……
  这台晚会的热度持续了好些天,直到15日,全国人民又被一个重磅消息轰炸:
  湾湾正式宣布,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
  “你看看,你看看!文艺战线跟不上政治战线啊,大政策一变化,咱们得费多少脑细胞?”
  京台会议室里,陈彦民敲着桌子,也不知发牢骚还是兴奋的。
  “别说脑细胞,就算脑死亡了也有价值。要是搁别家的电视剧,怎么着也得拍部长篇吧?我们就不用,写两集往里一塞,全国头一份。”冯裤子笑道。
  “这是重大的政治题材,要写,但不能犯错误。大家先看看报纸。”
  李沐甩过一摞《人民日报》。
  许非一瞧,效率够快的啊,昨天那边刚宣布,今天中央就出台规定了。
  说起探亲这回事,缘由比较复杂,不赘述。总之在初期阶段,湾湾限制的还很严格:
  “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之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
  民众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
  台湾厂商与大陆直接通商的,将采取干预手段,予以法办。旅游行业也不得直接与大陆旅行社接触,不得直接带团进入大陆等等。”
  而这边的规定呢,叫《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基本政策是保证待遇,来去自由,携带、兑换外汇无限额。
  大家翻了翻报纸,心里有了数。
  “这个剧本啊,我觉得要把重点放在亲情上面,隔了三十八年再见面,起初必然有隔阂,然后慢慢了解,终究血浓于水。”
  “期间没有私人联络吧……有么?特别少……哦,那就本想回来看一眼父母祖辈,结果扫墓来了。”
  “哎,那边说话什么味?听说都是闽南语。”
  “当年跟老蒋过去的都是老兵,天南海北全是乡音,说京城话的也不少。不过等这辈人死了,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做主了,那就不一定了。”
  “我觉得有一点要注意,就是钱。听说那边很富,在钱上面要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别把这边写的好像就为了要钱似的。当然这种人肯定有,可以稍微描绘一下,核心还是亲情。”
  “那干脆请个台湾演员过来,准保原汁原味。”
  “不熟啊,那得找外交部吧?”
  “啥外交部,央视请费翔也外交了?”
  “费翔不是美国人么?”
  大家写了四十集剧本,对梗的运用早已娴熟,三言两语就搞定了核心内容。
  冯裤子却挠挠头,问:“那个,现在后二十集都写完了,怎么往里加?把谁顶下去都不妥。”
  “没关系,实在不行我再抠点资金,怎么着也得拍完。”
  像这种题材,李沐交给年轻人不放心,遂道:“老郑,老鲁,你们负责这一块,最好写两集,三集也没关系。
  好了,今天先到这吧,我还得去趟电视局。”
  “哎对,送去快俩月了,怎么还没动静?”郑小龙问。
  “不知道啊,就是不知道我才去问……行了,我先走了。”
  李沐拎着公文包出了门。
  ……
  1979年,市政府成立了一家叫广播事业局的单位,1984年又改为广播电视局。主要职能,就是对全市的广播电视行业进行管理,以及相关的行政执法。
  现任局长叫张永京,以前是《京城青年报》的副总编辑。此刻,他正在坐在会议室里,对着几个人费心费力。
  “好了,这剧也争论挺久的,今天得拿出个说法。再拖下去,还当咱们占着位置不办事。”
第一百八十九章
审查与招聘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倡导的一个东西,就是解放思想。
  但咋个解放法,谁也不知道,因为木有经验,全摸着石头过河。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协会等等,几乎都能笼统的分成三类群体:
  保守派、自由派、事不关己。
  京城广播电视局也是这种情况,为《胡同人家》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于严重拖后。
  此刻张永京一说,马上有人道:
  “我还是老观点,这片子不能放。插科打诨,玩世不恭,对生活毫不严肃。
  而且里面的人物非常有问题,像白奋斗居然能说出‘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主演呢?
  你看他的名字,白奋斗!作者想表达什么,表达我们努力向上,最后都是白费么?”
  话音刚落,立即又有人接:“他都没个正经工作,混迹街头,破衣烂衫,思想上有严重的资产阶级倾向,我也认为不能播!”
  “倾向不倾向的我没觉得,我就看这人挺有意思。”
  另一人笑道,“以前看电视剧,从没有过这种感觉。大杂院那些故事,就像在自己身边发生似的,每个人性格鲜明,各代表一类群体,咱不说接触过,但也听说过。
  而且你也甭夸大,不涉及党政国法的事儿,最好别扣帽子。”
  “哎对,我看的时候贼逗乐,特贴近生活。谁敢说在现实中没遇到过那种人?谁规定电视剧就得一本正经,严丝合缝的?人家本身就是喜剧,你拿严肃说什么事?”
  “行了行了!”
  张永京敲敲桌子,道:“这么下去又没完没了,我说几句吧。
  首先这个剧啊,是一种崭新的形式,我专门打听过,国外已经发展好多年了。艺术中心给翻译个名字,叫情景喜剧。
  所以严肃不严肃,就不用争论了。
  主要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局里的某些同志,以前可能不是做这方面工作的,不太熟悉。但不熟悉不要紧,努力学习嘛。
  政府成立这个电视局,不是让我们摆架子、耍威风的,是把一副重担交给我们了!
  现在国内文艺事业飞速发展,我们也得随之进步。如果我们本身的底蕴和审美水平都不够,甚至根本都看不懂,又怎么去评判作品呢?
  《胡同人家》是一部讽刺喜剧,既然讽刺,就不要用常规的思维去想。”
  “……”
  说玩世不恭的那位,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而张永京话音一转,又道:“不过你们提的人物设定,确实是个问题。我不敢独断,先说说我的观点。
  这个影视艺术啊,主要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作品里也要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它是一个呈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