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1178

  她没办法,只好收下红包。
  ……
  许非不想孤家寡人,也请假回家了。
  跟京城相比,鞍城似乎没啥变化,许孝文自己巴适的很,每天泡泡茶社,说说书,馄饨店基本交给齐柔柔。
  今年的春晚很好看,赵丽蓉首次登台,跟游本昌演了个小品;阿毛唱了《思念》,姜老师说了梁左的相声《电梯奇遇》。
  当然还有牛哥的《巧立名目》,“领导,冒耗……”
  其实1988年的春节前后,是挺特殊的几天。就在许非合家团聚的同时,其他地方也发生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事情。
  京城,汪朔家里。
  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米加山,正在拜访汪朔。
  这货去年结了婚,媳妇怀孕,跟父母住一块,婆媳融洽。他已经不是几年前的穷酸,在文坛声名鹊起,读者群迅速增长。
  他那种口语化的写作风格,正逐渐影响着年轻人,最明显的就是废掉了量词。以前人们都说“我一个哥们儿”,汪朔火了之后,就变成“我一哥们儿”。
  “这是短篇小说,撑不起一部电影,剧本还得麻烦您。”米加山道。
  “成啊,过几天你来拿。哎你准备找谁演?”
  “还没定,不过肯定得京城的,不然出不来那味儿。”
  “嘿嘿,冲你这话,我就没白打折,走,咱们吃饺子去!”
  米加山此番来,是为了一部小说的改编权。因为媳妇快生了,汪朔急着用钱,谈了三千块,提前预付八百。
  双方聊完正事,到楼下饭馆吃饺子。
  米加山可是正经的官二代,爹是蓉城前市高官,取了个媳妇叫潘虹,虽然离了,但堪称人生赢家。
  他十分看重这部片子,为此跟厂里立了军令状,所以格外谨慎,“那个说句不该说的,我们既然谈好了,那就……”
  “你放心,我不干那不仁义的事儿。”
  汪朔今儿高兴,啪的一拍桌子,“就算科波拉来,我都不卖给他!”
  这小说叫,《顽主》。
  ……
  西柏林,皇宫影院。
  一部电影播放完毕,当银幕暗下,灯光亮起,震天的掌声刹时冲刷着一个面若老农的男人的神经。
  “没事吧?”旁边人问。
  “没事没事。”
  他一个劲摇头,又揉了揉眼睛,跟着听主持人在台上道:
  “下面有请《红高粱》的主创人员上台,导演张艺谋……”
第二百零七章
顽主
  “我现在颁发本届电影节长故事片最重要的金熊奖,获得者是……”
  评委会主席古格列莫顿了顿,吐出了一个名字:“来自中国的《红高粱》!”
  轰!
  全场鼓掌,雷鸣一般,其中还带着莫大的不可思议。
  张国师整整西装,走上领奖台。
  西装是出国前新做的,廉价,特别硬。他一直拒绝穿这套衣服,包括今天,若非陪同的电影厂领导说有损国格,他依旧不会穿。
  张国师接过奖杯,高高地举过头顶。嘴巴大小,眼睛眯成一条线,短粗浓厚的眉毛拼命向眉心挤,使得嘴角沟线愈发鲜明。
  像极了村里的生产队长。
  几百架机器瞄准他,闪光灯交织成五彩缤纷的礼花,纷纷飘落——姜闻巩丽没来,没办了签证。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一刻,在此之前,国人从未在三大的最高领奖台上出现过,国旗也从未在电影宫的门前升起过。
  若在后世,前一秒得奖,下一秒就知道了。现在不行,资讯极为落后,张国师载誉而归的数天之后,国内媒体才纷纷报导。
  老百姓不懂,就觉得特自豪,好比李娜拿下大满贯的时候。
  张国师一跃成为国内顶尖大导演,第五代也开始广为人知。
  关于这个称呼的缘由,无从考证,但很多人说,是先有了第五代的定义,再往前推出前四代。
  纯扯,没有一二三四,哪来的五?
  许非看到报纸时,已是过完年回来,铺天盖地,热浪滚滚。
  他只觉得当下的时代愈发熟悉,距后世越来越近。
  当然他也就听个响儿,关注点并不在《红高粱》身上,而是中央刚刚下发的一份文件:《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执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
  88年房改,影响巨大。
  核心便是住房商品化,在提高工资的同时提高租金,鼓励员工实房。
  这里要详细说一下:
  在福利分房时代,由国家定面积、定标准、定租金(收上来维护房子),无法转卖、限制转租。
  但不同单位的情况不同,有些单位完全不收费,有些象征性地收一点,非常微薄。
  现在国家要房改,可没有足够的钱去建商品房,那怎么办呢?让老百姓一下子接受买房的观念很困难,所以第一步便是提租补贴。
  适当提高租金,同时给你涨工资、补贴,就为了鼓励你买下这套房子。
  这样政府就可以筹措到钱,建立住房基金,然后去盖商品房,再出售赚钱,再盖,如此循环。
  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以白菜价出售公房,从中渔利,搞得中央很快又发文制止。
  甭管怎么说,这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了!
  意味着许非终于可以买楼,可以用上冲水厕所,可以有暖气,可以不怕被大雨淹……
  当然不是现在,现在还有很多屁事,建房质量不好,户型小,不讲究采光、交通和配套设施,真要买还得等两年。
  嗯,关键是户型小。
  ……
  清晨,火车站。
  站口一开,人群汹涌而出,其中有一男一女,女的小个子,相貌大气;男的其貌不扬,留着薄薄的小胡子。
  手里提着大包小包,裹着厚衣服,长途跋涉,极为狼狈——正是邓洁和张国利。
  “咱们等会吧,别走岔了。”
  “这么早能来么,天还怪冷的。”
  俩人找了个花坛坐下,张国利摘掉围巾,吸了一口首都的空气,又爽利又刺骨。他在川中小有名气,此番舍下一切来京,是没留后路了。
  “许老师说话算话,何况对朋友。”
  邓洁捶着老腰,灰头土脸,哪有半点王熙凤的风采。
  “老邓!”
  “许老师!”
  等了没多久,双方会面。张国利大十岁,却非常谦卑,双手去握,“你好你好,久仰大名!”
  “我都没出过镜,怎么就久仰了?”
  “诶,邓洁可是天天说起你。”
  “别介,天天说就出事了,来我拎一个。”
  许非拎起一个大包,带他们坐公交,转到三环边上下了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