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2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1178

  “《上海滩》主题曲,浪奔浪佬,万雷偷偷肛水涌扒嗅……”
  “停停!别跟我提上海滩,我陪我媳妇看了二十多遍,做梦都是许文强。”
  “那就《铁血丹心》,一代天骄郭大侠,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更没劲,有没有非港台的,翻唱欧美的也不要,我都快听吐了。”
  “你算找对人了,四九城搞街头文化的,就我这不同凡响。只能拿出我的传家宝,新到的货……”
  葛尤摸出本磁带,放进录音机,一按开关。
  开头就是一段唢呐,高亢,刺耳,一个女声立马跟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带着民歌腔调的曲风,简单大气的歌词,不光震住了剧中人,更震住了剧外观众。
  老刘瞪大眼睛,这特么什么歌?!!
  “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就这个!就这个!”
  那哥们砰砰拍着葛尤,“我老家就西北的,这味儿对,太对了!真没看出来啊。”
  “嘿嘿,外头这些是混饭吃的,里头才是给自己的,您满意就行。”
  “这话说得好。”
  他啪的甩出五块钱,“不用找了!”
  “诶!”
  葛尤麻溜把钱揣兜里,高声道:“您走着?”
  “走着!”
  “走好?”
  “走好!”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这么一下子,老刘整个人都陷进去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社会话题1
  中午,前门地铁站。
  张白杨骑着自行车,到了地铁站出口处,打开后座绑着的大纸箱,里面整整齐齐全是磁带。
  这门生意很好赚,一辆自行车,一箱子磁带,随便找个人流密集的地方,足够一家子吃喝。
  直到录音机没落,MP3流行,卖磁带的才慢慢消失。
  前门是大站,人流极密,除了他之外还有几家。不过张白杨看了看,今儿有一人没来,没来好啊,少抢生意。
  他摆好摊,很快迎来第一波客流。
  一帮人从下面上来,分出一小股驻足。几个年轻人在摊前翻了半天,问:“有黄土高坡么?”
  “啊?”
  张白杨一愣,“是新歌么?”
  “我也不知道,电视里听过,可能叫这个名。”
  “那没有,连名都不知道。”
  几人失望的走了。
  没多久,又过来俩妹子,“老板,有黄土高坡么?”
  “没,没有。”
  “怎么都没有啊!到别处看看。”
  妹子走了。
  跟着第三伙过来,“有黄土高坡么?”
  “……”
  张白杨直接自闭,“您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歌么?您唱两句我听听。”
  “行啊,这歌特好记!”
  一个小伙子咔咔亮嗓,唱道:“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啧!
  张白杨就奇了怪了,哪冒出来的一首歌,怎么都要买?
  再看其他同行,一个个也很郁闷,没听过啊!
  约莫到下午三点,不断有人问黄土高坡,说是一部电视剧《胡同人家》的。几人糟心透顶,妈蛋的,晚上一定得瞅瞅是啥玩意。
  “哟,你咋才来?”
  “嘿嘿,你们消息不灵通吧?”
  正此时,缺席的那哥们突然骑着自行车出现。他也没多说,扯开纸箱子就喊:“《黄土高坡》,最新到货,先买先得!”
  嗡!
  一帮人全挤了过去。
  ……
  “近两年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大部分人已经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音乐类型。尤其引进电视剧的热播和春节晚会的巨大影响力,使得相当数量的青少年沉迷于港台音乐。
  但当我们接收外来事物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极度缺乏原创土壤,大街小巷充斥着港台歌曲、翻唱歌曲和西方的士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之声,对比我们节节升高的生活条件,原创音乐却始终没得到重视。
  不过这种情况近来得到了改观,从去年的《信天游》开始,内地乐坛接连涌现出了几首类型相似的歌曲……
  最近又有一首新作《黄土高坡》,非常值得大家讨论和欣赏,只是它出现的方式有些意外——在一部电视剧里。”
  许非放下报纸,心中暗叹:我也很意外啊,第一篇挑起观众脉搏的报道,居然是音乐评论文章。
  他在设计剧本之初,就决定捧这首歌,正好梁左写了个流行音乐的单集,便将《黄土高坡》放了进去。
  现实中,张婧林在一场晚会上首唱,因为传媒落后,没有后续跟进,没红,结果让范琳琳唱火了。
  如今京台肯定大赚,张婧林版的《黄土高坡》红了,可惜她也出国了。
  《胡同人家》晚上八点播两集,播完重放昨天的。
  开播两天后,社会上没啥反应,台里领导全冒烟。李沐不断安慰,再等等,再等等。
  终于在六集之后,以这首歌为起点,酝酿的观众群开始爆发。
  首先是各路报纸:
  “既市井又有内涵,既通俗又深刻,与众不同的幽默感。”
  “《胡同人家》不仅从细节上呈现了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且始终带着一份包容与关怀。
  每个故事都与时代呼应,比如时装模特、夏夜大停电、流行歌曲等等,都能让人联想到社会现实,联想到自己。”
  “《胡同人家》堪称今年的最大惊喜,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以于佳佳的文章最具代表性,她舍弃了媒体人立场,完全主观:
  “情景喜剧,其实是《胡同人家》创作方自译的。英文是Situation
Comedy,在西方广为传播。有固定的主演阵容,场景简单,以台词为主,单集故事。
  先说场景和人物设置。
  将场景放在大杂院这个地方,无疑很聪明,它本身就充满了浓厚的市井气息。人物也非常丰富,老中青少四代人,有退休的国营员工,有当过兵的文艺干部,有知识分子阶层,有普通职工阶层,有无职业者,有学生,有外地人。
  从年龄、身份、文化程度、籍贯各方面来说,几乎包含了社会上大部分群体。
  这么一群人聚在一起,自然妙趣横生。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喜剧电影,电视剧却始终空白,还好现在弥补了这一不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