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2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7/1178

  84年奥运,深蓝色西装上衣,白色下装。
  88年奥运,纯白套装,度假风,内搭中国红。
  96年奥运,男装用了明快的湖蓝色,女装用的是葡萄紫窄裙和衬衫。
  直到08年,就在家门口啊,大名鼎鼎的番茄炒蛋正式出炉,又土又丑,此后就没逃脱红、黄、白这三色。
  为什么呢?
  因为赞助商变成羊羊羊了,哎哟这种百年老字号审美。
  而此刻,老王搭眼一瞧,他说不出叫什么颜色,感觉就是很舒服。
  男的西装长裤,女的西装裙子,里面统一白衬衫。
  “这个叫孔雀蓝,以前瓷器釉色的叫法。首先它具备时尚感,能体现出运动员的精神面貌,同时又符合大型活动的沉稳感,不会太轻佻。
  白衬衫的领子做了特殊设计,比较高,可以翻出来。
  皮鞋以简约大方为主,女款加了点花边……”
  许非简单介绍了一下,道:“您刚才问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改革开放十年,国家变化这么大,各行各业都得展现出来。
  以前我们的入场服装都是别家设计,别家赞助,可咱们自己的东西不比外国人差。我本职工作是拍好剧,偏偏又跟服装沾点边,便想为祖国尽一份力,为亚运添一份彩。”
  这种话放在二十年后会被人笑的,现在再正常不过。
  “……”
  老王瞧着两套衣服,已然心动。第一不要钱,第二好看,第三自己的产品。
  国家穷啊!有主动来赞助的,就跟见了亲妈一样。目前亚组委能确定的,就是多年的老朋友,梅花运动服。
  “我个人非常认可,您的意思是只赞助入场服装?”
  “我们对其他风格的涉猎不多,但如果国家有需要,我们义不容辞。”
  “好,好。我先跟您透个底,本届亚运会中国队的参赛人数,很可能在五百人以上,甚至更多,你们有困难么?”
  “没有!每人一套正式,一套备用,您什么时候要,我们什么时候交货!”
  居然给两套?
  老王缓了缓,又道:“你们这个名字和标志有些女性化,对男运动员,呃……”
  “我们正打算推出男装品牌,绝对没问题。”
  得!
  老王没话说了,这赤子之心火热火热滴啊!出汗了都。
  “我跟领导汇报一下,尽快给您答复。”
  “好,衣服您留着,我就不打扰了。”
  ……
  “缺人手?”
  大会议室内,领导没有立时表态,问:“先不忙说这些,你们节目到底搞了几个?别告诉我,除了背景翻板就没了?”
  “当然不是!”
  总导演提高音量,道:“开头我准备搞个跳伞表演,从飞机上跳下来,每人带着一个国家的国旗,在空中迎风招展。”
  “这个好,这个好!有新意!”领导连道两声。
  “跳伞之后,军乐团演奏《长城颂》,分为几个乐章,由各部队的军乐队成员组成,预计602人。”
  “军乐团太落后了吧,多少年的东西?”
  “我们是行进演奏,就是一边表演一边排成各种队列。”
  “暂定吧,继续。”
  “还有太极拳表演,1400人,中日两国共同演出。”
  “考虑问题很全面,不错。”领导又予以肯定。
  因为下届亚运会在广岛举行,就是被扔了原子弹那地儿,而且现在是中日蜜月期,关系好的不得了。
  “三个节目之后,便是运动员入场,致辞宣誓,后面的节目还在研究中。”
  “尽快吧,我知道你们压力大,但一国之托,交付于身,切不可辜负。”
  “明白!”
  领导记了半天笔记,才道:“现在说说吧,缺乏人手的问题怎么解决?”
  “……”
  短暂的沉默后,一人道:“其实也简单,从部队文工团调,他们常年搞演出,经验丰富。”
  “可以。”
  “还有各文艺单位,各艺术学校的老师,能帮我们把握细节上的东西。”
  “可以。”
  邓在君忽道:“我们转播人员也不足,能不能借调一些?”
  “京台不现成的么?他们晚会搞的多,经验应该很足……哎,我听说有个叫刘迪的,筹款义演就是他弄的,我看效果很好嘛!”
  “刘迪是执行者,策划另有高人。去年春节晚会,我就是因为他写了份检讨。”
  哟!
  八卦之火瞬间燃烧,去年央视、京台春晚之争,在圈内极为火爆。京台剑走偏锋,用一位老军属赚了全城百姓的眼泪,更影响了当今晚会的风格路线。
  有的知道是谁,有的不知道。
  邓在君没往下说,只道:“您要是同意,我就发函了。”
  啧!
  领导心里也痒痒,不过对方身份特殊,不好直接问。
  “可以。”
  “咚咚咚!”
  正说着,有人敲门,大步走了进来,附耳几句。
  “哦?那得瞧瞧……”
  领导颇为意外,笑道:“刚才有人跑来说要赞助我们服装,你们都是搞艺术的,正好都看看,拿进来吧。”
  助手抱着盒子进屋,刷刷展开。
  两套超出“梅花”审美的衣服呈现在眼前,清新自然,落落大方,基本场合都没问题。
  “挺好看的。”
  “我觉着不错,比汉城那套强,那套太白了。”
  “那叫休闲风。”
  “我没看出来,一身白太不庄重,这个蓝色蛮好。”
  领导瞧着也好,心中满意,“送衣服那位叫什么,说还是个名人?”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叫许非。”
第二百四十七章
是个人才
  “许非?”
  领导略感耳熟,细想又没什么印象,问:“他是导演么?”
  “演员出身,拍过《红楼梦》,后来进艺术中心做幕后。《便衣警察》、《胡同人家》都有参与,还给胡同写过几集剧本,听说第二部变制片人了,从头到尾一手包办。”
  底下都是文艺界人士,自然有了解的。
  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7/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