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3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8/1178

  沙沙声又响了起来,这回可是真记。
  太有启发了!现在电视台最头疼的就是创作困境,不知道拍什么,不知道拍出来观众会不会喜欢。
  京台简单一提,就像捅破了窗户纸,个个灵感爆棚。
  戴临风往那边瞅了眼,一听就是那小子的路数,当初捧着敲门砖来找自己,就有类型区分这一块。只不过现在讲的更详细,成熟。
  张副台举了几个例子,给大家忽悠的蠢蠢欲动,末了总结:“区分类型的目的,一是让作品明确风格,二是给后来者以借鉴。
  我们搞懂一两部,三四部,自然会有千百部冒出来。与其研究创作题材,不如研究类型的广度与深度,类型越丰富,题材就越丰富。”
  “那个,我插一句啊!”
  魔都台领导忽然开口,笑道:“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像我们就拍了一部《十六岁的花季》。这应该叫什么,叫青春校园剧,目前好像还没有这个类型。
  我们还有一部《封神榜》,跟香港合作的,也在筹备中。这应该叫神话剧,《济公》那个类型。
  这个思路非常好,概念精确化,将题材变为类型,值得研究。”
  “……”
  张副台斜眼瞧,你大魔都台又开始了?
  辽台也跟着插一脚,道:“我们大连电视台拍了部《篱笆女人和狗》,算农村题材,很快就会播出。中国有如此广大的农村,我觉得应该多拍些农村剧。”
  “得等电视机普及吧,村里老百姓都没电视看,怎么拍也没用。”
  “不见得,城里人就不喜欢农村戏了?祖上倒三辈,谁还不是农村人?”
  现场瞬间热闹起来,大领导咳了声,“好了,具体问题放在分组讨论进行,继续。”
  “刚才是创作方面,其次是执行方面。
  我相信全国同行都面临着两大问题,人才不足,经费不足。这两点不足,才导致我们全体粮荒。
  针对此情况,我们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拍室内剧,《胡同人家》应该都了解,是操作性非常高的一种方法。
  第二,如果拍外景,我们可以增强合作。
  我拿到一个剧本,觉得非常非常好,一估算成本太高。如果自己独立拍摄,或许也能拍,但效果不好。
  这样就浪费了一个好剧本,我觉得这时候就可以合作,两家或多家电视台联合,人员调配,资金统筹,成功了都能获益,失败了也能顶住风险。
  此外还有引进剧。
  京台在年初播放了《一代女皇武则天》,反响非常好。但不得不承认,单独承担确实有些吃力。
  港台电视剧产业比我们先进,已经是我们荧幕的重要补充。也可以几家联手,共同承担引进费用。”
  “……”
  会场一下子很安静,各团队眼神交流,都有了想法,同时也很惊奇。
  京台有范儿啊,不藏私,极为实用。如果推广开来,兄弟单位全欠个人情。
  “第三点建议,成立电视剧相关协会。
  协会是一个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虽然我们还没有成熟,但态度很重要。这是整个行业的未来,不仅仅是各自电视台的事情。
  目前我们只有一个广播电视学会,没有编剧和导演组织,在此恳请各位领导考虑……
  好了,我的发言完了。”
  “哗哗哗!”
  掌声如雷,这才感受到了开大会的意义。
第二百八十七章
分组讨论
  其实许非有点可惜,却也无奈。
  他最想搞的,是电视剧统销这一块。十五块钱一分钟,几十年不变,太打击积极性。
  早期大家都落后,固定价格有好处。比如我一个穷台,不能独立生产,但花上一点钱,买上几集单本剧,自己也有节目播。
  那会成本低,差额不大。
  现在不行啊,越来越讲究拍长篇,成本提高,拨款又不够,再按十五块钱一分钟,对生产单位就不公平了。
  历史上,这东西应该跟电影统销统购一块取消的,还得等几年。
  许非现在就想提,放开价格,按质定价,但跟李沐等人一分析,不太可行。
  一个是你喊高价,友台没钱买,还是扯淡。另一个是你弄出这东西,容易往“姓资”上靠。
  危险。
  有了京台打样儿,接下来的代表也开始捞干说。中午短暂休息,下午继续,一直开到了夜幕降临。
  真就这点事儿,没钱,没人才。有了钱有了人才,啥创作瓶颈,啥作品质量,一切不成问题。
  很快两天过去,基本都临时改稿,有意无意的提了合作这一点。央视除外,央视是爸爸。
  此外,便是炫耀加低调。许非跟看大戏一样,特过瘾。
  魔都台在炫耀《封神榜》,我们有香港明星,我们有圣斗士服装,我们有好看的哪吒和妲己巴拉巴拉。
  应该都熟悉,阿毛的歌,“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悠悠岁月,长长的河……”
  里面的服装经典不衰,据说最初是大陆负责,改了好几遍,后来香港突然很强硬,说必须用我们的服装,于是就有了商代圣斗士style。
  再后来有人挖坟,说当时有泰国资本进场,服装是萨瓦迪卡设计的,所以才带着内味儿……当然不知真假啊。
  粤台则在炫耀《公关小姐》,我们在跟港剧干,我们就是行业剧,我们向全国人民展现岭南风采巴拉巴拉。
  在八十年代,粤台也是生产大户,一向被低估。
  第一部连续剧是央视的《敌营十八年》,第二部就是粤台的《虾球传》。此后又有《过埠新娘》、《香港地恩仇记》,地域风格浓厚。
  由于跟香港相邻,80年代初就有人利用天线偷看隔壁台。从鱼骨头到大锅盖,一直到卫星电视,香港电视剧一直在抢夺观众。
  《公关小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炉的,肩负着振兴本土剧的重任,也确实成功了。里头还有袁枚(袭人)。
  巴蜀台也在炫耀,说我们在筹拍《江湖恩仇录》……
  总之实力强的单位都在讲,正筹备或即将播出的剧,就是在同行面前露露脸。
  不行的一水低调,像西藏台,听着就可怜。
  ……
  第二天晚上,招待所。
  许非几人没回家,自己开了个房间研究。他拿着文件又扫了一遍,上面是明天的分组安排,随机抽的,有齐鲁台、吉台、浙台、晋台、潇湘台等。
  “所谓合作,形式上资源共享,内容上就是为了外景。
  京台拍室内剧很成功,但不能止步不前,总得拍一部外景戏。京城资源又少,免不得北上南下,这次是打好关系的机会。”
  “不错,强龙不压地头蛇,有本地台帮衬,可以省很多麻烦。”
  “实力最强的应该是齐鲁,要重点交好。”
  “吉台也不容忽视,自身差些,但他们跟长影厂关系紧密。”
  长影厂,中国曾经最大的梦工厂,不仅拍电影还拍电视剧,像改编自古龙的作品《多情剑客》,就是电视剧分厂拍的。
  “晋台其实也可以,起码那几个人不错。”
  许非见大家不解,笑道:“张劭林、张季中,我觉得都很有潜力。”
  郑小龙抽抽嘴角,“您才24成么?说比你大一轮的有潜力。”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嘛!”
  嘁!
  众人懒的理臭不要脸的,将齐鲁列为首要目标,吉台、晋台依次往下。至于剩下的,在浙台变成中国蓝,潇湘变成芒果之前,只能夸夸山青水美。
  转眼到了第三日,分组讨(shang)论(ke)。
  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木有领导在席,也木有摄像机,只有一个记录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8/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