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2/1178

  白玉兰86年开始,两年一届,今年没有。而且它是国际性质,很多外国电视剧参选,本土剧拿奖概率很小。
  所以整个下半年,全国最重大的文艺活动,一个是刚闭幕的电影节,一个就是10月下旬的金鹰奖。
  业内和媒体极其关注,发了不少评论性文章,结合金鹰奖阐述近年电视剧发展,和暴露的诸多问题。
  卧室,晚饭刚过。
  几盘残羹剩饭摆在桌上,谁都懒得收拾。
  小旭抱着热水袋在床上看电视,许非坐在沙发上看报纸,随口道:“我过阵子去魔都拍广告,你去么?”
  “不去。”
  “那我得走上十来天,还有个金鹰奖要参加。”
  “跟我有什么关系?”
  “告诉你一声啊……”
  许非微微转头,见一只小手搭在旁边,遂握住把玩,“十来天也是估计,不过月底前我一定赶回来。”
  小旭抽了一下没抽动,抿着嘴不吭声。她也知道自己抽不动,可就是拧。
  而他轻轻摩挲着,忽然不动,直盯盯看着一篇文章。
  中青报,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什么张志新、张海迪,就是他们报道的,以前每周三刊,今年才变成日刊。
  这是副刊的一篇评论:《国内电视剧的地域性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文化风俗喜好自古不同。如今又包含了电视剧。
  东西南北中,南北相差最大。北人不爱看南戏,因为听不懂;南人不爱看北戏,因为不对味儿。
  电视剧也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剧到了北方就遇冷,到了南方就水土不服。
  如何消除这种隔阂?
  首先我觉得原因有两个,语言和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别说南北,就一个县,一个村,都有不同的方言。国家近些年推广普通话,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电视剧也一样。其实现在做的非常好,荧幕上基本都在讲普通话,对消除地域差异是良好帮助。
  至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我觉得要提高立意,去挖掘一些社会共性……说到这里,不得不想到本届金鹰奖,有几部呼声很高的电视剧。
  比如魔都台拍摄的《东方大酒店》、《家春秋》。虽以本土为背景,但讲的是全社会的问题。
  《家春秋》是名著,虽发生在蓉城,但真切反映了那个时代,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东方大酒店》发生在魔都,但描写了年轻的改革家面对守旧官僚势力的种种磨难,直指改革浪潮中的假丑恶。
  此外还有《末代皇帝》,严谨端正,讲述了那段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人物。
  三部剧的共同点,都是立意高远,超脱了地域束缚,讲人与社会的共性。而且全篇采用普通话,观众毫无压力。
  反观《胡同人家》,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环境下,反其道而行,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角色。
  虽在内容上深刻,关注现实问题,表现手法却不是那么令人接受。男女主角讲的是半文不白的‘京片子+普通话’,剧中体现也是京味儿文化。
  这对消除地域隔阂是不利的,尤其很多年轻人在模仿剧中的台词腔调,视为一种流行……只有当普通话普及,创作者都在关注共性问题,电视剧才会适用于所有观众……”
  小旭见他半天没吭声,好奇道:“你看什么呢?”
  许非把报纸递过去,她瞧了瞧,笑道:“好靶子,好靶子。”
  “什么好靶子?”
  “人家点名批评,你反击回去,一来二去热度不就有了?”
  “诶,我可没那个心思!”
  “少装蒜,瞧你那眼神,指不定正谋划这个呢。”
  “啧!”
  许非忍不住揉她的脸,“你说你这么聪明干什么?”
  “放开我……唔……”
  他吧唧亲了一口才松开,道:“不过这次不容易,人家文章写的好,说的也有道理。胡同确实存在地域缺陷,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喷,啊呸,怎么讨论。”
  ……
  这篇文章引起了一些骚动。
  以前喷胡同的,都往情景喜剧的形式,或内容不深刻上走,结果被啪啪打脸。后来就没人说了,但看不惯的仍然看不惯。
  文章作者或许没有恶意,人家也承认胡同内容强大,但从普通话、方言、南北差异这个角度讲,就有些新颖了。
  符合主流观念啊!
  要知道,国家在文字和语言上经历了非常激烈的改革和思考。
  先说文字,单讲建国后。
  1964年,国家颁布《简化字总表》,共2236字,也就是今天通行的简体字。
  又搞出个《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这根本就不叫字了,比如雪,没有雨字头,只剩下半部分。
  蛋,变成了旦。
  傅、副,都变成了付。
  动乱结束后,二简字很快被废除。但国家想继续改革,甚至某些干部想直接废除汉字,用拉丁化拼音代替——这是民国时期就有的说法,某些大名人就倡导过。
  幸亏这些都没成功,不然我们今天写的可能是偏旁部首,或一些字母了。
  文字和语言是一体的,1985年国家才统一思想:要大力推广普通话;汉字是国家的法定文字;拉丁化拼音只作为语音符号使用。
  同时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共2235字,只对第一版中的6个字做了调整。
  跟着在86年,推广普通话活动在全国铺开。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胡同的方言非常扎眼,只不过之前都被它的形式内容吸引,还没人掰扯这个。
第三百零八章
论战(2)
  上午,某家属院。
  陈长本带着许非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个老太太,疑惑道:“您找谁?”
  “刘主任在家么?我们特来拜访。”
  “老刘,找你的!”
  不多时,屋里又出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先辨认了一下,才道:“哦,小陈啊,快进来快进来。”
  此人以前是京城市高官,退休后临危受命,当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主任。85年上任,87年退。
  时间很短,但汉字和普通话的调子,正是他走访调查上报中央,才得以最终确立。
  三人到客厅就座,许非自我介绍,胡同没看过,提书却知道。
  “影视剧自我修养,每期不落,我还剪下来了。”
  老先生找出一个剪报本,还真有那十篇文章。
  剪报,八九十年代的流行现象。读书看报时发现感兴趣的文字图片,便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跟笔友一样,极具时代感。
  “刘主任……”
  “退休就别叫主任了。”
  “呃,好。今天来是有个事情想请您聊聊,不知方便不方便?”
  许非递过中青报的那篇评论,老先生戴上花镜一瞧,“哦,这个我看过,挺有道理的。怎么了?”
  “我也觉得挺有道理,但太绝对,也有些片面……”
  他有备而来,巴拉巴拉聊了半天,心满意足的离开。
  ……
  “论电视剧的语言统一,方言不可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2/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