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3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9/1178

  李沐把他拽上台,一字排开。颁奖嘉宾都是各位领导,一个对一个,边上有礼仪小姐拿着奖杯证书。
  许非一瞧,居然还见过面——广电部电视司的司长。
  司长笑呵呵的把奖杯递过去,握手道:“你们今年成绩也很突出嘛,继续努力。”
  “一定一定。”
  “谢谢领导!”
  台上百态齐出,新人老鸟泾渭分明。葛尤连话都说不利索,刘贝拿着奖杯差点砸了人,那大衣松松垮垮,露出一抹土红,白买了。
  “下面请获奖者发表感言。”
  李沐二话没说,推了他一把。
  “……”
  许非心里一跳,真感动了。
  自己在胡同1是策划、编剧、副导演,从头到尾在参与。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他的戏,但在职务上,不能作为代表者。
  他抿了抿嘴,瞧着简陋的演播厅,粗糙的灯光,边上有话筒递过来。
  “呃,怎么说呢?
  确实没想到,观众朋友们会给胡同这么大的支持,感谢大家。
  其实胡同从最初的策划,到剧本,到拍摄,播出之后的反馈,每一步都在争议中前行。尤其播出之后,遭受了不少批评,说形式浮夸,主题不深刻,应该禁播等等。
  但正是由于观众们的喜爱,才给了我们强大的信念,这才有了第二部。
  对,是信念。
  我此刻站在台上,感受最真切的就是这两个字。
  年初开大会的时候,结识了很多同行,聊得最多的就是拍剧太难了。
  如今文艺界处于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好像什么都可以做,又好像什么都不能做,这给创作者带来了极大的迷茫和阻碍。
  其实无论做什么,我觉得都要坚守信念。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对观众负责,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支撑。
  支撑自己拍出心中的作品,支撑自己继续前行。”
  “哗哗哗!”
  “哗哗哗!”
  掌声持续了好久,不管对胡同啥看法,这番话是说到心里了。每年拍剧都很难,今年尤其严重。
  场内的摄像师将机器对准,记录着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同行及观众视野中的点点印记。
  各位记者也纷纷摊开本子,写着简要的稿件框架: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许非。
  代表作《胡同人家》,第七届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为历届第一部斩获三座奖杯的作品。”
第三百一十四章
人生得意
  金鹰奖的奖杯没变过,一个细长柔美的女性形象,双手上举,手上停着一只展翅金鹰。
  尺寸特别大,且长,加上底座颇具份量。
  饭馆里,许非一遍遍摩挲着奖杯,就像摩挲着那两个人的小手,叹道:“唉,真想拿家去。”
  “想想就得了,这是单位荣誉,你拿家算怎么回事?”李沐呛声。
  “嗯,还是我们的好,想拿哪儿拿哪儿。”
  葛尤和刘贝一手攥着奖杯,一手吃饭喝酒,心情同样没平复。
  颁奖结束,主办方搞了个聚餐,谁也不能真吃,主要交际联络。到了晚上,四人找了家上档次的饭馆,这才小小庆祝一下。
  明天下午有座谈会,时间算充裕。
  都喝了不少,一个个脸色通红,葛尤明显飘了,“哎哟,你说我一喂猪的也能拿奖,上哪儿说理去?惭愧啊,惭愧。”
  “我还无业游民呢!这回姐可贵了,再请我演出,没三千块钱免谈。”刘贝又是一嘴牙龈。
  “庸俗!怎么着也得四千。”
  葛尤鄙视,抹了把脸道:“许老师,你说今年胡同1,明年胡同2,明年咱能不能再来一把?”
  “你还想连庄啊?”
  许非又闷了一杯酒,“连庄困难可大,就算观众喜欢,但看你去年得了,可能就不投票了,不过也没准……”
  他转头对李沐道,“《渴望》行,《渴望》绝对行,咱期待期待后年!”
  “哈,有信心就是好!来再干一个。”李沐举杯。
  “干!”
  一帮人吃到很晚,摇摇晃晃的回到宾馆。
  许非进屋往床上一pia,昏迷不醒。刘贝扶着门框保持平衡,奇道:“许老师怎么这么高兴啊?”
  “废话,搁你你不高兴?”
  “我是说,他一直老谋深算,波澜不惊的,今儿难得失态了。”
  葛尤也回头瞅一眼,大着舌头道:“到底才24岁,行了你回吧,我照看着。”
  “……”
  各回各屋,葛尤见他没想吐的意思,自己先洗漱整理。
  不知不觉夜已深沉,许非趴在床上,开心易醉。谁也不明白他的感受,都觉着年轻失态,其实不然。
  他86年加入中心,三年了。甭管《便衣警察》还是《渴望》,其实不怎么重视。因为他知道两部剧铁定成功,自己只是锦上添花。
  胡同不一样,提前引入情景喜剧的概念,策划、剧本、拍摄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心血,才鼓捣出一部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不存在,便是压力。
  尤其自己的原创剧本,就像凭空跳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参照,全是不确定。
  “唔……”
  许老师哼唧着,浑身难受,脑中乱七八糟的东西闪过。
  而在内心深处,却像从高岗之上滚落了一块大石,扑通扑通跌进深渊,刷的一下,恣意轻松。
  ……
  “昨日,第七届金鹰奖举行了授奖文艺大会,现场公布结果。
  由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胡同人家》,一举拿下了优秀连续剧、男主角、女主角三个奖项,充分显示了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
  在第一届金鹰奖,《蹉跎岁月》也有类似成就,但当时表演奖项各有三个名额,胡同的含金量无疑更足。
  自《敌营十八年》开启中国电视剧新阶段以来,十年间涌现出诸多佳作。
  在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电视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观众的喜爱,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到这个行业。
  艺术中心的许非同志,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许非生在鞍城的一个艺术家庭,在曲艺团做评书演员,84年被选入《红楼梦》剧组饰演贾芸。86年加入艺术中心,曾担任《便衣警察》的策划和美术师……
  金鹰奖结束后,记者采访艺术中心的主任李沐,电话联系《胡同人家》的监制郑小龙,无一例外,他们都谈到了许非对该剧的重大贡献。
  情景喜剧,这个几年前完全陌生的概念,如今已被很多人知晓。正是这个年轻人将其引入国内,并成功实践出两部优秀作品……在24岁的年纪,就有如此成绩,堪称年轻人的榜样。”
  金鹰奖闭幕后,很多报纸写了专门评论。
  或讲作品,或讲观众喜好,还有的讲人物。许老师就像那种行业中的优秀青年,被媒体拎出来做楷模。
  因为24岁这个年龄太可怕了!多少人默默无闻,或人到中年才混出一点名头?
  金鹰不是一般活动可比,在全国发行和地域垄断级的报纸宣传下,许老师总算冲出京城二环,从江湖少侠变成名震一方。
  京城,住宅楼。
  桌上摆着面条榨菜,面条已经坨了,里头切着几片天福号的酱肘子,这伙食也说不上是好是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9/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