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7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8/1178

  2,抓好剧本创作。建立创作中心,增加创作费用,可考虑与生产成本或放映利润挂钩。
  3,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做到一流的剧本、导演、演员、工作班子、管理、经销。让精品出明星,明星出精品。
  4,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扶持。国家电影资金集中用于支持精品电影,要给予重奖,给予荣誉。
  5,加强对精品的宣传。组织新闻媒体从各角度大力报道,要在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针对生产单位普遍反映的资金困难问题,要采取措施拓宽渠道:
  1,增加电影专项基金。将现在每张票收5分钱,改为票房收入的5%。
  2,从引进片的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从电视广告的收益中,提取3%。
  3,国家对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影片,给予专项补助。
  4,继续免征拷贝税。
  5,鼓励部门和企业投资拍片。”
  “……”
  话落,鸦雀无声。
  大五条小五条,共十条,外加九五五零的总方针,这便是未来数年的电影路线。
  所有人都涌出一个念头,主旋律最好的时代真的来了!
  ……
  领导讲了很长时间,上午光他自己发言。下午又轮到另一个大佬讲,讲完也该散会了。
  当夜无人外出,全跟相熟的闷在房间里研究。
  卧房内,灯光晕黄。
  韩三坪捏着厚厚的一摞通稿,只觉脑门发痒,随手一抹,又没有汗,哑着道:“要素太多了,小许你怎么想的?”
  “我们一条条来……”
  许老师亲临历史,心情激动,拿笔划了几道,“先看免征拷贝税,这个每年能给制片厂省掉多少?”
  “按全国讲,能有一二千万吧。”
  “好。再看专项基金,以后每部交5%的票房。去年总票房10亿,按这个标准算,就是5千万。
  引进片卖票得交一次,票房出来还得交一次,好莱坞只拿13%,还得被扒两次皮。
  呵,谁再说老吴是买办,除了坏就是坏!
  电视台最委屈了,好端端要拿出3%的广告。”
  许非摇摇头,简直绝了,这可是全国各级电视台都得交啊!拿京台举例,去年广告8亿多,一家就得交2千多万。
  免拷贝税、拿票房补助、拿电视广告补助、拿引进片补助,还有国家专项补助,政府奖金,拍完还集中力量帮你宣传!
  如此多的资源,全部投入到主旋律电影。
  许非终于明白,为啥国产电影断崖式减少,都去拍主旋律了。我要是制片厂厂长,我特么也拍啊!一本万利!
  那话说回来。
  初衷真是好的,确实为了保护发展国产电影,关键方向弄错了。如今还强些,他起码把范围拓宽了,无形中给了很多生路。
  “……”
  许老师原本还觉得,自己要做的电影成本太高,这么一看,who怕who啊?
  他捧着本子,在各种补助上狠狠划了一道。
第六百零二章
风声
  第一天大佬讲话,之后便是座谈会。
  许非再度步入会场,摸过茶杯,又在喊:“同志?同志?”
  “您要大枣是么?”小姐姐笑问。
  “嗯,加俩。”
  韩三坪昨天没好意思,今儿见了也道:“给我也来一个。”
  “好的,稍等。”
  一屋子人又斜视斜视斜视,许老师捧着大枣茶,照例美滋滋。
  没多久,座谈会开始。广电的孙领导主持,道:“昨天xx同志、xx同志都做了重要讲话。今天我们就围绕讲话内容,进行全面讨论。
  我先说说吧。
  近些年啊,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电影的创作主流常常受到干扰。一些作品远离群众的现实生活,追求非主流化、边缘化、文化消费主义。
  淡化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甚至把电影变成个人偏激情绪的宣泄口或狭隘观念的图解。
  还有的作品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情感,美学品位低下等等。
  究其原因,还是‘电影要弘扬什么样的精神’的问题没有解决,电影艺术品位高下之分、文野之分的问题没有解决。”
  “……”
  许非在底下转笔,脑子里想别的事。
  90年代中后期,第六代集体亮相,除了管琥等寥寥数人,余下全被禁过,所谓的“边缘化”。
  师爷们热血沸腾,政治挂帅,像《小武》,都能被扣上“影响我国正常对外文化交流”的帽子。
  这些导演也不愿意送审。
  其实很多作品操作操作,是可以上映的。比如《苏州河》,就讲了一个可怜的爱情故事,很像坏人的男主最后还死了,符合恶有恶报。
  时运不济,刚好撞上这个时期罢了。如果到两千年初,《苏州河》算什么啊,直接就过审了。
  这也是国产片产量锐减的原因:拍别的不容易过审,没有补助,还赔钱,索性就不拍了。
  孙领导说完,众人各抒己见,主要以“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为核心。
  长影厂厂长表示:“有精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当前的问题就是精品太少,形成不了冲击波。所以背水一战,多出精品。”
  北影厂厂长念了自己的小稿。
  峨眉厂也道:“现在广播冷、电视热、电影难,必须以多出精品为驱动力。”
  潇湘厂道:“电影精品,是一个国家电影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电影繁荣的方向。抓精品是迫在眉睫!”
  哇!
  许老师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说的好好哦。
  跟着又探讨精品的标准,什么样的电影算精品。
  新任电影局刘局长道:“内容要精粹,艺术要精致,制作要精良,要深受群众喜爱。今年我们要生产30部左右的优秀影片,其中10部要称得上精品之作。”
  大导演谢铁骊道:“XX同志说的很准确了,思想性、艺术系、观赏性的统一嘛!”
  桂省制片厂道:“电影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介实现,人物苍白、艺术粗糙的影片,即便思想正确,观众也不会喜欢。
  所以要做的雅俗共赏,情理交融。”
  张梓恩也在场,属于西影厂,道:“电影是精神产品,也是商品,要拍的好看。”
  《过年》的导演黄健忠道:“出精品就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无其他捷径可走。”
  “……”
  许非无聊,在本子上记了几段。
  大概分成三个群体:一是刘局长这种假大空,二是桂省制片厂这种思想灵活,但没弄明白市场需求的;三是张梓恩这种心里明白,嘴上不敢说的。
  说什么?就是娱乐化嘛!
  他不敢讲,只说要拍的好看。
  讨论了半天,孙领导也在记录,发现大多雷同,直接点名道:“小许,你作为民营代表谈一谈。”
  “呃,各位老师、前辈说的都对。只是我有些疑惑,想请诸位指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8/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