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9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1178

  当时叫重点片,提前两三天才能买到票,有时还卖站票。到我儿子就不行了,头两年影院着了一场大火,重建后就改小了。
  只能坐300-400人。
  别的地方租出去呗,舞厅、录像厅、游戏厅,还有饭店。也没人看电影了,有时我过来坐,一天都没人买票。”
  “蓉城,胜利影剧院。
  旁边的茶园里,40岁的陈师傅回想着当年的繁华。
  “纪录片5分钱一场,普通银幕的两毛钱,遮幅式的2毛5,宽银幕的3毛。那会放《庐山恋》,真是全城轰动。
  现在票价都涨了,市里有些影院涨到10块钱,胜利还是两块五。可两块五都没人看,一天不如一天,听说过了年就彻底不放了,改成羽毛球场。
  那些座位能留着,退休职工开会用一下……”
  一座城,一座影院,一个见证者,一篇短文,一幅照片。可看在某些人眼里,却似一柄柄刺刀刺进心脏,全身发凉。
  影院经营环境不好,谁都知道,但没有一个人去仔仔细细的调查,然后拿出报告来。
  有报告,没报告,意义完全不同。
  而此刻,就有这么一大篇东西,赤果果的呈现在全国电影系统职工面前,且不断向外扩散。
  “……”
  代表一时说不出话来,“这,这,这不对啊!”
  “你再上网看看吧。”
  代表还不会上网,来人帮他登上搜狐,很多内容都是转载《新影视》,但言辞激烈程度远胜纸媒,尤其那个专题:
  “中国电影将死!”
  “谈判成功,入世在即,这场漫长的马拉松要抵达终点了。而就在我们将迎来前所未有之开放时,中国的电影人却没有雀跃的心情。
  大家高呼狼来了,研讨会一个又一个,却连最基本的前景认识都没有达成一致。
  相对电视艺术的高歌猛进,我们的电影竟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现有的这盘棋能叫市场吗?
  今年在引进片禁映半年的情况下,全国票房预计下跌50%,而细数前五年,进口大片已经占去了2/3的份额。
  ……
  制作、发行、放映,审查、创作、拍摄,从上到下不一而足。
  各省公司的垄断根深蒂固,以不给大片拷贝为由,死死卡住影院的脖子。
  视影院为自己公司的禁脔,视公权为私权,视大局如无物,视改革为绊脚石,视即将到来的开放大潮为自身苟延残喘的乞活养料!
  ……
  以这样的环境迎接入世后的大市场,中国的电影业能回答‘准备好了’吗?
  中国电影将死!”
  早期的互联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啥都敢说啥都能说,比这激烈的数不胜数。
  但这篇内容,已让当前几人心惊胆战,手足冰凉,那点被潜规则保护的龌蹉心思一下子被揭开。
  杀人诛心!
  文章之后,还有个调查投票:
  “你喜欢看电影么?”
  “你觉得中国电影的未来会如何?”
  已有数万人参与,喜欢41%、不喜欢20%、一般般39%。
  会崛起21%、会消亡18%、会被好莱坞侵吞融合34%、不关心27%。
  而BBS上,一篇文章热度极高,评论众多:
  “中国人爱看电影么?
  这是个很微妙的问题,可能许多人回答,电影就是休闲,看也行不看也行,影响不了生活。何况现在有那么多娱乐方式,不差这一个。
  我起初认为自己也是这个观点,但仔细思考,在我28年的人生里,电影居然不似我想象的那么可有可无。
  我现在还清楚记得,在村里放的那场露天《少林寺》,我趴在草垛上看,不知不觉睡着了,被我妈一顿好找。
  后来上了学,组织看《少年犯》,当时不太懂,只觉每次看电影都跟过节一样。
  等上了大学,生活费有限,舍不得去影院。
  再后来工作,闲暇时间少了,可我每年仍去看贺岁片,自然也有大船。
  哪怕现在,我和媳妇热衷于电视剧和VCD,我也不能说自己不爱看电影。
  就在刚刚,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聊起这个话题。她很开心的跟我讲她那个年代的回忆,《刘三姐》《阿诗玛》《卖花姑娘》……
  电影,好像是一种休闲方式,但它又不仅仅是这些。”
  ……
  历史上,在90年代从未有过大规模、详细的,针对影院的调查。
  现在有了,整整花了半年时间。
  白纸黑字,照片清晰,一座座萧条的影院,毫无保留的呈现在百万读者跟前,并迅速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有理有据,这四个字非常非常重要。
  这是广电委托《新影视》做的调查,师出有名。
  而这份报告递到大领导桌上。此后几天,田领导、吴孟臣、韩三坪,包括许老师,轮番被叫去询问。
  电影业不再暗潮涌动,全摆在明面。
  所谓的50万大军横竖睡不着,只从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改革!
第七百六十三章
谁来扛旗?
  11月下旬,《星球大战前传》上映。
  虽说缺乏美国的文化基因,但毕竟是解禁后的第一部电影,热度还算不错。
  京城天气愈发寒冷,许非又接受了某位大领导问询,出来前往吴孟臣家。
  田、吴、韩、许,四位,火锅照旧。
  田领导一向内敛,今天竟然很激动,不停道:“小许这一手玩的好啊,你果然是打宣传战的天才,这下大势已定,他们再反对怕是要戴上民族罪人的帽子喽。”
  “不反对是一回事,具体的还看怎么实施。”
  吴孟臣也激动,他一直都想搞院线制,终于启动了。
  历史上,他1996年辞职,蛰伏数年,上头政策一开放,立马组织筹建了一条世纪环球院线,担任总经理。
  他懂这个。
  而由于他的辞职,导致广电推行改革时没有一个懂行的人把关,只能先发一个笼统意见,第二年才发细则,又浪费了一年时间。
  “首先多厅是基本的,起码4个厅以上。票价不能高,现在京城有的票价30块,太贵。投资大、设备豪华的龙头影院,可以高一点,普通影院在15块比较合理。
  其次,所有影院必须使用计算机售票,数据直接传到票房统计单位。
  然后大体像小许说的,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等等……
  我又补充了一些:
  10家以上,同省影院,计算机售票不少于8家的,可以组建一条省内院线。
  15家以上,不同省影院,计算机售票不少于10家的,可以组建一条跨省影院。
  一个省的院线不能超过三条,签约期不少于3年,一家影院只能选择一条院线,签约期满可以重新选择。
  设定2年期限,也就是到2002年。
  逾期不加入院线的影院,取消放映资质。逾期还没有组建院线的,禁供引进片。”
  啧啧!
  许老师暗赞,老吴就是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