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诸天(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21

  秦至庸回过神来,感知到了屋外的人,是杨总旗。
  打开门。
  秦至庸笑着说道:“杨大人今日怎么有时间来寒舍?快屋里请。”
  见到秦至庸温和的笑容,杨总旗心中的烦躁,顿时消散,心情变得舒畅了起来。
  秦至庸租的房间很小,只能放得下一个书桌和一张床。做饭的灶台也在屋里。
  房间虽然小,但是整理得非常整洁干净。
  杨总旗一眼就见到了书桌上写满了楷书字体的纸张:“秦公子,练字呢。”
  秦至庸点头道:“刚才温习了功课,现在顺便练一下字。”
  秦至庸写字的时候,专心致志,把精气神运到笔尖,写出来的字,好像带着“浩然之气”。
  杨总旗称赞道:“秦公子的字……真好。”
  什么地方好?杨总旗说不上来,但心里就是感觉好,看着舒坦。
  秦至庸说道:“不知杨大人来找学生,所为何事?”
  杨总旗看着秦至庸,眼中带着真诚:“秦公子,我打算邀请你加入锦衣卫!”
  秦至庸说道:“杨大人,我后天就要参加科考。”
  杨总旗说道:“加入锦衣卫,不耽误你参加科考。”
  秦至庸问道:“杨大人,我能问问,为什么要来邀请我加入锦衣卫吗?”
  杨总旗说道:“锦衣卫缺人。秦公子你对我们锦衣卫没有偏见。”
  “秦公子你知道我的身份,只是把我当成普通人一样对待,这让我心里很高兴。其他的人,对咱们锦衣卫误会太深,知道我是锦衣卫,就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大家都把我们锦衣卫当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秦至庸能感觉得到,杨总旗是诚心诚意邀请自己加入锦衣卫。
  心诚的人,总是令自己不好拒绝。
  见秦至庸不说话。杨总旗继续说道:“再过几天,我就会被调往京城听差。到时候,秦公子你可以接替我的位置,直接成为总旗。”
  锦衣卫总旗,是七品武官,品级上和县令是一个级别。但是二者的权柄相差非常大。县令是文官,被称之为县尊,在一个县里,几乎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总旗只是在锦衣卫衙门里有点权利,当然,还有监察百官的特权。
  可是,很多人都看不起锦衣卫,认为锦衣卫弑杀,不是正常人。这就令锦衣卫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
  因此,读书人是不会加入锦衣卫。
  能让秦至庸直接当上锦衣卫总旗,是福州府镇抚司衙门最高权限。若是提拔秦至庸做锦衣卫百户,王正元都没有这个权力。必须上报锦衣卫指挥使,得到朝廷的批准才行。
  杨总旗眼神一暗,秦至庸还是不愿意啊。
  秦至庸说道:“杨大人就不怕我不通武艺,做了总旗,缉拿不到罪犯,误了差事?”
  杨总旗说道:“缉拿罪犯,有镇抚司衙门里的校尉和力士,未必需要秦公子亲自出手。衙门里有刀法和内功,秦公子可以修炼。能练到什么层次,那就要看秦公子的天赋和造化。”
  锦衣卫是朝廷里的暴力监察机构,锦衣卫的制式武器,就是绣春刀。镇抚司衙门里有配套的内功和刀法,不奇怪。
  秦至庸问道:“加入了镇抚司衙门,我能不能立刻领俸禄?”
  秦至庸目前是身无分文,忙着科考,没有去赚钱。
  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杨总旗精神一振,说道:“若是秦公子答应加入锦衣卫,可以提前领取下个月的俸禄。”
  第二天早上。
  秦至庸来到福州府镇抚司衙门,拜见了王正元百户大人。
  秦至庸不但领到了一个月的俸禄,二两五钱银子。还拿到了飞鱼服和绣春刀。
  就这样,科考的前一天,秦至庸正式加入镇抚司衙门,成为了一名锦衣卫。
  ……
  青城派经过这些日子在福州活动,终于把福威镖局的底细给摸清楚。
  掌门余沧海的儿子“余人彦”立刻下山,快马加鞭赶往福州府。
  林家的剑谱,青城派谋划了许久,是志在必得。
第115章
惨案,必须彻查。
  科考终于开始。
  秦至庸是锦衣卫。他参加科考,百户大人“王正元”和杨总旗等人都比较关注。要是福州府镇抚司衙门能出一位秀才,那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走入考场,秦至庸顿时感觉到了气氛不一样。
  古代科举考八股文。现代的人都说不好,八股文禁锢人们的思想。
  秦至庸倒不这么看。
  八股文尽管有着种种不好,但它和后世的高考一样,是学子们通过努力读书上升的渠道。
  科举,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是绝对比其他竞争要公平得多。文章写得好,有才华,就算不能成为案首,但是中个秀才举人,还是没有问题。
  想要成为案首,除了文章的质量,还要看阅卷官员的喜好。当然,甚至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运气。
  秦至庸分析了两个月时间的八股文,把八股文研究得比较透彻。至少他可以做到文章格式上的完美。八股文虽然是儒家的文章,但是其根子还是在教学子们规矩,也就是所谓的礼。
  礼,就是规矩。
  规矩,其实是法家的核心思想。
  哪怕是在后世,也有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
  至于说八股文禁锢人们的思想,那是因为心不正,有了偏见,不能正视儒家学问以外的知识。墨家和公输家的机关术,非常了不起。可是那些心术不正,有偏见的读书人,则认为是奇技淫巧。
  心不正,有偏见,可不是真正的儒家学子。
  真正的儒家学子,都应该有着海纳百川,心怀天下的胸襟。
  试卷到手,秦至庸没有急着下笔,先审题。
  写文章,只有心中有了计划,才会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
  对于秦至庸来说,考试的题目不难。不止是科举,世间的事情都是这样,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科考,来不得半点马虎。
  秦至庸把科举考试,当成了一个项目来做。他是数学家,逻辑思维严密,写出来文章有理有据,可以精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计划文章写多少字,那就绝不能多写一个字。而且文章没有一句是废话。
  秦至庸把儒家八股文的“气”和“理”发挥到了极致。
  毛笔在秦至庸的手中,好像有了灵性,笔尖在试卷上滑动,写出正楷小字。
  科举的时间非常充裕。
  秦至庸书写得很慢,那一个个正楷小字,就像是从笔尖自然而然流出来的一样,不但端正,还充满了灵动。
  秦至庸的字,和他的拳术一样,不是“死”的,而是充满了“灵性”,好似带着浩然之气,活过来了一样。
  秦至庸的文章,没有剑走偏锋,更没有标新立异。他追求的是稳中求胜。
  文章根基不稳,就很危险。
  剑走偏锋,会带有赌博成分,若是合了考官的胃口,那么就一举夺冠,但若是考官不喜欢此类文章,就会被打入凡尘。
  当考试时间结束的那一刻,秦至庸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秦至庸做事,追求的是准时完成。提前或者延迟,都不行,不是严谨的做法。
  秦至庸的文章,无论是格式布局,还是字体内容,都堪称完美。要是八股文要找个标准,找个模范样板,那么他这篇文章,就是标准的范文。
  交了试卷,走出考场。
  秦至庸一眼就见到了穿着常服的王正元。
  王正元问道:“考得怎么样?”
  秦至庸笑着说道:“下官觉得还行。”
  王正元说道:“谦虚了不是。你说还行,那肯定就是考得不错了。走,回去之后,为你庆功。你可是我们福州镇抚司衙门的第一个秀才。到时候,要让知府大人他们见识一下,咱们锦衣卫中,同样有读书人,同样有秀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