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诸天(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621

  张三丰说道:“秦先生的掌法,真是令贫道大开眼界。若是贫道没有看错的话,秦先生的掌法是属于道家的武功吧?”
  秦至庸笑着说道:“张真人慧眼如炬,我练的这套掌法,叫八卦掌,的确是属于道家的拳术。张真人,您是武林前辈,对养生之术应该颇有心得。不知可否向我讲解一下您的养生精髓?”
  张三丰哈哈一笑:“秦先生过奖了。道家最擅长的就是养生,不过,儒家也有养生之术。秦先生,咱们到那边的亭子里坐下慢慢谈。”
  秦至庸点头道:“好。张真人请。”
  杨逍、张松溪、莫声谷他们都有点疑惑,二人都是武道高手,为何不谈论武道,反而谈什么养生之术?真是奇怪。
  武功是属于搏击杀戮之术,秦至庸和张三丰早就超越这个阶段。追求武功的杀伤力,是低级阶段。追求强身健体,是属于中级阶段。学会养生,追求生命真谛,才是武道的高级阶段。
  不论武功如何强大,只要还是在追求杀伤力,那就是属于低级阶段。就像是杨逍、灭绝师太、白眉鹰王等人,攻击力虽然强,但都还是在低级阶段混。
  秦至庸和张三丰,已经在追求养生之术,参悟生命真谛,是真正地踏入了高级阶段。
  坐到了亭子里。
  秦至庸讲起了自己的修行,重点讲了对心灵修行的理解。
  儒家的修身,重点是修心。
  正心诚意,知行合一,心念至诚。
  秦至庸了解最多的还是儒家和佛家的理念。道家的理念,他接触不多。秦至庸只是读了《道德经》和《易经》而已。可是这两本书,太过于深奥,秦至庸说是得了点皮毛,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张三丰的养生之术,不像秦至庸那样刻意,那样精准地控制身体,而是做到“顺其自然”。
  人的寿命,有极限。想要突破极限,就必须增强身体的潜能,减少身体元气的损耗。
  秦至庸的身体素质已经达到了人类的巅峰,心境更是达到了“静”之境界,为什么寿命依然达不到人类的寿命极限150岁?
  以秦至庸的估计,肯定是自己小时候,生活条件差,营养不良,造成了身体的亏损。
  生命潜能,是先天决定,损耗元气很简单,可是想要增强潜能和元气,就相当困难。
  秦至庸和张三丰论道养生,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
  秦至庸站起身来,说道:“张真人的一席话,令秦某胜读十年书啊。养生,重点在一个‘养’字,而不是追求绝对的控制。”
  秦至庸的养生,走的就是绝对控制的路子。
  控制筋骨肌肉,控制气血,控制内分泌,控制细胞的新陈代谢。层层递进,以求达到生命进化,突破寿命极限的目的。
  因为秦至庸觉得,若是连自己的身体和意识都不能控制,那还谈什么修行?
  可是,秦至庸忽略了养生的真意,就是那个“养”字。更是忽略了儒家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念。
  生命的演化,有些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粗暴地干涉,而是要顺其自然。
  就像是一粒种子,埋入土里,浇上水,种子自然就会生根发芽,给种子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那么种子将会生长成为参天大树。
  身体最重要的部位是大脑。人的精神意识,就是由大脑诞生。可是其他器官,或者说身体的其他各个组织,甚至是细胞,尽管没有思维,但是它有生命,有生机。有生机,就有潜意识。
  大脑想要掌控身体的一切,显然是不可能,有些时候,身体的潜意识,或者说本能,还会和大脑的意识起冲突。
  让大脑意识,和身体各个部位的潜意识,达到完美的协调,才是最佳的养生状态。才能让生命诞生出奇迹来。
  和张三丰讨论了养生之术以后,秦至庸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真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万物并育,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可是秦至庸就是没有将其运用到养生方面来。
  秦至庸深吸了一口气,放弃了对身体的刻意控制,让各个部位自然放松,把意识状态做了个微调。
  顿时,浑身前所未有的轻松。
  秦至庸每天如履薄冰,克己修身,想要把身体掌控得精细,再精细。以“至人居若死动若械”来要求自己。其实他的身体各个器官,已经出现了疲惫。现在大脑意识不再掌控身体,各个器官组织,自然就感到轻松,发出了“欢喜”的信息。
  对身体的控制,和教学生一样。太严格,控制得太死,会让学生变成学习机器,丧失灵性,缺乏创新力。若是管得太松,学生就会变得散漫,学习不用功,荒废了学业,将来变成废人。
  其中的平衡点,很不好把握。
  道家,讲万法自然,一切向自然学习。当然有好处,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迷失自我。
  为什么道家高人,几乎都是太上忘情?不是没有道理。
  儒家的修身,养浩然之气,又太容易出现正邪之分,太过于自我。因此,在向自然学习的时候,又要保持真我,才是最困难的事情。
  修行,就是不断寻找平衡点,让精神意识和身体,都达到平衡。
  现在,秦至庸对养生,对修行,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
  意识精神做了微调,虽然没有没有让心境提升,但是让秦至庸的生命潜能增强了一点。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小小的意识改变,就让秦至庸的细胞活性增加了。
  秦至庸可预知时至,自己能活到146岁左右。尽管增加不过数年的寿命,但是对于秦至庸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秦至庸目前的状态,每增加一年的寿命,都是巨大的挑战。
  ……
  刘伯温外出归家,心情很好,他觉得自己可能找到了“明主”。
  遇见朱元璋的第一眼,刘伯温就惊讶了。
  朱元璋落魄,刚从一个破庙里离开,加入到明教的一分坛,做了最底层的弟子。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相面,发现他是一条“潜龙”。将来,朱元璋有可能一飞冲天,问鼎天下。
  天下即将大乱,具有“潜龙”的潜质的人,肯定不止朱元璋一个。像陈友谅,像张士诚,其实都是“潜龙”,都有着问鼎天下的资格。
  至于朱元璋是不是值得自己辅佐的人,刘伯温还要观察一下。若是朱元璋依靠自己的能力,能坐上明教分坛坛主的位置,刘伯温就决定出山,一心辅佐他。
  刚踏进了家门,刘伯温就见到妻子正在哄儿子睡觉。
  妻子看了刘伯温一眼,说道:“相公,秦先生来信了。”
  刘伯温说道:“秦老弟来信了?书信呢,在哪里?”
  妻子说道:“在你的书房。”
  刘伯温走进书房,拿起书信,拆开一看,点头道:“嗯。是秦老弟的笔迹。秦老弟跑武当山去了,让我去海沙派学堂讲学?秦老弟说过,要去培养人才,也不知道开办的学堂怎么样了?现在我正好去看一看。”
  刘伯温对妻子说道:“娘子,娘子,收拾东西,咱们带着儿子去海沙派。”
  妻子不解地问道:“去海沙派干什么?”
  刘伯温笑着说道:“秦老弟来信,让咱们去海沙派住些日子。家里的银子快花完了,生活拮据,咱们去海沙派吃香喝辣。娘子你还不知道吧,海沙派可是富得流油。咱们家里吃的雪盐,就是来自海沙派。”
  妻子说道:“那要去住多久?”
  刘伯温说道:“怎么也得要有几个月的时间吧。娘子,别舍不得,家里没什么东西,没啥好惦记的。几个月之后,咱们再回来就是。”
  妻子点头道:“那好吧。”
  刘伯温安装好了牛车,妻子背着包裹,抱着儿子,坐上了牛车。刘伯温一扬鞭子,黄牛开始缓缓前行。
第206章
缘分已尽
  杨雄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跳绳,手脚配合得算是比较协调,终于找到了点“手与足合”的感觉。
  握刀拔刀,变得更加顺畅。
  杨雄觉得,自己的刀术将要有所突破。
  只是,秦先生离开了海沙派,学堂里没有了夫子讲学,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鸡叫的时候,杨雄就起床练习跳绳,然后再练刀。
  想要变强,不努力可不行。
  没有高强的武功,杨雄怕不久之后,自己会像元广波一样,被拉下马,失去帮主之位。
  为了变强,杨雄现在是真的做到了“闻鸡起舞”。
  太阳升起的时候,杨雄的妻子做好了早饭。
  杨雄家的早饭,非常丰盛,荤素搭配相对比较合理。这些饮食搭配,是秦至庸给的配方。反正海沙派贩卖私盐,不缺钱,日子过得滋润。
  秦至庸不提倡浪费,同样不提倡让大家过苦日子。
  穷苦,不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生活状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6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