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453

  抱着琵琶来,既能体现出她多才多艺,还能化解尴尬,同时在一些诸如需要下腰、回身、起跳时,能以琵琶对身体重要部位做一下遮挡,避免“漏光”这一情况出现。
  公孙大娘作为当世舞蹈第一名家,舞蹈表演上早就有各种成型的方案,以往没人能像杨云这样直接点出来。
  李白想了想,点头道:“杨兄弟所言极是,看来大娘是有意为之,这就是大娘你的不是了,应该罚酒。”
  公孙大娘在欢场混迹多年,已很久没像今日这样在宴会上出“糗”,不过她表现得很坦然,微笑着点头,道:“杨道长说的是,是奴家不对,就此罚酒。”
  这次公孙大娘直接饮下一杯。
  本来没什么,可李白特地拿了高度酒倒给公孙大娘,这一杯酒下去,公孙大娘顿时有些吃不消。
  一杯酒下肚,公孙大娘双颊红扑扑的,她心念电转,笑看杨云道:“不知杨道长对奴家的表演,有何指点之处?”
  提出这个问题明显想挽回败局,让杨云难堪一次。
  让杨云来指点当世舞蹈第一名家的舞蹈,分明是班门弄斧,有意为难人。
  更为关键的是,就算杨云见识卓绝,真能提出意见,可问题是公孙大娘才是权威,说得好也无济于事,还是会被人说狂妄。
  这一来一回,看似简单的问话,却暗藏比拼之意。
  杨云笑道:“大娘的舞蹈绝对是当世无双,在下没什么能指点的地方。”
  如此回答,也算中规中矩,公孙大娘笑了笑,显然她占尽上风,下一步应该是鼓动杨云喝酒,算她扳回一城。
  就在公孙大娘要往这方面引导时,突然杨云话锋一转:“不过大娘的琵琶弹奏,就显得乏善可陈了。”
  公孙大娘本来得意的脸色,瞬间微沉。
  即便杨云贵为国舅,可她连皇帝都见过,那么多达官显贵对她趋之若鹜,一个外戚,不能无端在她面前放肆,这是伤尊严的事情。
  “杨道长,奴家在弹奏琵琶上指法有问题吗?或是你看过琵琶弹奏比奴家更好之人?”公孙大娘的语气稍微变了变。
  李白一看气氛不对,怎么说都是他邀请公孙大娘出来表演的,若是杨云跟公孙大娘之间产生什么龌蹉,他无法收场。
  李白赶紧说和:“相信杨道长并无此意,只是随便交流一下。”
  杨云笑道:“大娘误会了,以大娘弹奏琵琶的技艺,哪怕是在舞蹈表演中弹奏,也可说是当世无双,只是在下认为这首琵琶曲过于单调,听起来好像不能符合大娘这么高的技艺水平。”
  这话说出来,场面马上缓和许多。
  甚至杨玉环还轻哼一声,暗忖:“本以为四郎会帮我找回场子呢,原来他是变着法恭维公孙大娘!亏我还那么信任他。”
第三三一章
名曲
  李白听了杨云的话,神色稍微放松下来。
  他继续用说和的口吻道:“杨兄弟所言不无道理,大娘舞技自然是极好的,可在音律方面或有疏漏之处……”
  此话听起来没毛病,但多少打击了公孙大娘的自信心。
  “既然杨道长认为奴家的琵琶曲不尽如人意,是否有更好的曲子呢?若无对比,怎会有如此评价?定是杨道长在旁处听过更好的琵琶曲……”
  公孙大娘凤目含煞,语气变得咄咄逼人。
  这也是风月女子的习惯,在这种迎来送往的场合,绝对不能落于下风,把主动权拱手让给他人,否则没陪酒女子的好果子吃。
  同时公孙大娘的疑问直指问题核心。
  杨云当然听过更好的琵琶曲,还不是一两首,但那都是后世的事情了,来到这个时代,琵琶曲再好也是靡靡之音,没有形成体系,他提不起多大兴趣。
  李白以为难住了杨云,举起酒杯道:“先不说这个,不如饮酒?”
  杨玉环看出杨云被公孙大娘针对,激发心中争强好胜心,主动道:“我就听过更好的。”
  “哦?这位杨公子莫非对琵琶很在行?”
  公孙大娘这话,差点道破杨玉环女儿家身份。
  不然哪里有男子弹琵琶的?
  杨玉环很不服气,刚才暗地里跟公孙大娘斗舞输了,心里便有挫败感,不想在弹奏琵琶上认输。
  可她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杨云挺身而出:“大娘,在下对于音律的了解很粗浅,不知是否可由您来代劳,将曲调转化为音律呢?”
  “哦?”
  公孙大娘很好奇,杨云说的根本难不倒她。
  可她还是不明白,为何杨云会这么言之凿凿,好像胜券在握的样子?
  李白很高兴:“看来杨兄弟真精于此道,连我都想见识一下了。”
  “好吧,请大娘拿出琵琶,弹奏一番……”
  杨云终于要展现一下自己对于音律的理解,这并不是他擅长的事情,但碍于场面,不得不“献丑”。
  ……
  ……
  千古以来,最好的琵琶曲是哪个,无法定论。
  但杨云对琵琶曲的了解,全在于那首著名的《十面埋伏》,其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极其罕见。该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出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其音恢弘肃杀,将琵琶音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公孙大娘是弹奏琵琶的行家,杨云只要能吟唱出音调,就能以指法落在琵琶上。
  最初只是断断续续的音节,后面就是连贯的弹奏。
  等将《十面埋伏》前面的曲调完全连在一起,由公孙大娘弹奏出来,即便这首曲子对公孙大娘来说还不太熟练,但弹奏出的乐曲依然让整个房间的人听了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杨道长,不知下面是何?”
  公孙大娘将前半曲弹奏两遍后,已收起轻慢之心,改而用讨教的口吻询问。
  杨云笑着摇了摇头:“今日不胜酒力,只记住这些,剩下的等回头头脑清醒后再说吧!”
  外人听来,杨云这是有意吊公孙大娘的胃口。
  公孙大娘非常气馁,好不容易学到如此精妙的琵琶曲,一次只能学几节,很不尽兴,对于她这样毕生都追求攀登艺术高峰的人来说,这是莫大的折磨。
  “杨兄弟,看大娘如此诚心,不如再仔细回想一下?”
  李白立即替公孙大娘说话。
  杨云叹道:“真不是我有意遮掩,而是有些地方确实忘记了,等回头研究一下,再跟大娘探讨,现在头昏脑涨的完全记不起来,可不能怨我啊!”
  公孙大娘询问道:“如此天籁之音,莫非是杨道长昔日所作?”
  “在下哪有如此造诣?”
  杨云笑着摆摆手。
  公孙大娘打量杨云,依然有几分不甘心,但看这架势,想让杨云把琵琶曲后半部分拿出来,怕是不易。
  这么好的曲子,只是觥筹交错间就说一部分给她听,已算是难得的礼遇。
  这世上哪有不付出代价,就能得到好处的道理?
  “那我们继续喝酒。”
  李白不太在意,喝了几杯高度酒的他,意气风发,嬉笑怒骂,名句频出,差点儿就要起来亲自表演剑法。
  不过始终公孙大娘在场,他不想太过放浪形骸,且有杨云这样的当朝权贵,做事还是有所收敛。
  杨云看看时间差不多,是该将杨玉环送回去了,毕竟杨玉环出来有些时候,再遇到李隆基找寻的情况可就不妙。
  偶尔一次还可以解释,次次都如此,必会引起李隆基怀疑。
  “几位,时候不早,我们该走了,今日不能让太白兄请客,这里有一点小小的心意,望大娘不要嫌弃。”
  杨云说完直接拿出一锭金子扔到桌子上,不用称重量,足以是眼下酒钱的十倍以上。
  李白再三挽留,杨云还是急着带杨玉环回去,随即姐弟二人出门,到了春风巷外,乘马车归家。
  ……
  ……
  “四郎,你太给姐姐争气了,我早就看那个公孙大娘不顺眼,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不就是会跳舞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