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453

  最近高力士在朝简直是颐指气使,说一不二,但他最大的隐忧随之出现……牛仙客不怎么听使唤了。
  为了防止牛仙客背叛自己,高力士当然要先把有风闻言事权力在手的杨云收拢到自己一方,虽说杨云没有拜相,但以皇帝对杨玉环千依百顺的态度,怕是用不了多久的事。
  杨云颔首道:“为朝廷效命,理所应当,但在下对于朝事尚有很多不明白之处,今后还望高将军多多提点。”
  “好说,好说!”
  高力士笑着道:“这御史台的差事,无非是监察百官风闻言事,朝中大事小情,或是民间有何异动,要第一时间上报,有时候还要密奏陛下,提请陛下决断。”
  御史台算是皇帝又一情报获取方式,在朝可以监督朝官风气,参劾错漏,哪怕没有实质性的职司,也足以让天下为官之人担忧和惧怕。
  更让朝中人觉得危险的是,杨云本身为道门天师,拥有一身诡异的道术。在很多人看来,杨云根本就是个幸进的佞臣,但这样不知根底的人最难对付,谁知道杨云喜好什么?又怎么维持跟杨云的关系?
  高力士为了不开罪杨云,同时也是为展现自己的本事,不就一上来把王昱给安排成朔方节度使?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讨好杨云的一种方式。
  别人可没这能力,给出如此官位,除非是想办法靠拢杨云,跟杨云建立好一种上下级关系,让杨云对其信任有加。
  说白了,就是给杨云跑腿,这才是最稳妥的投诚方式。
  “高将军,听说之前北方战事,本已停歇,最近又准备重启?这事朝中反响很大,不知御史台能为之做什么?”
  杨云快出宫门时,突然跟高力士提了一句。
  高力士一怔,随即笑了笑,道:“国师不用考虑这个,北方战事开启与否,全由陛下做决定,之前觉得杀了幽州几个将领,或有对不住张节帅的意思,这次给他个表现的机会,可以建功立业,不也很好吗?”
  高力士的意思,即将派遣大军出征草原,给幽州将士一个交待。
  但杨云却明白,其中定有隐情。
  一旦朝廷兴兵,必定有军权旁落的情况出现。
  现在牛仙客为宰执,高力士变相已控制朝廷。但高力士手下并没有控制军权,当然想靠这么一场战事,确定他对边疆的控制权,至于战事最终发展成如何模样,甚至输赢也不重要,高力士就是想趁机把自己信任之人安插到相关重要的位置上。
  其实把王昱送到朔方,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恐怕暗地里高力士早就派人跟王昱打过招呼,看起来是给杨云面子,其实已暗地里把王昱给收拢过去。
  现在王昱多半是个骑墙派。
  杨云点了点头,未再跟高力士多言。
  临出宫门时,高力士好像想到什么,凑过来低声道:“我听说国师从成婚后就一直没有回府,连家中两位娇妻都给冷落了?”
  杨云打量高力士一眼,好似在说,这跟你有何关系?
  高力士笑了笑,道:“国师一定是认为我多管闲事,不过现在您刚居高位,朝中人都盯得很紧,若是您能跟两位娇妻成就好事,等于有了李夕郎和张令公两位帮手,朝中谁还敢对您说三道四?”
  他的话是在提醒杨云,你现在马上就要遭遇上任后最大的危机,就是被朝中清流攻击,主要攻击目标是你出身道门,没有经历过科举考试,不学无术等等……
  杨云提拔速度如此之快,不知抢了多少人的资源,定会被人参劾,问题的关键在于杨云的资历不足以胜任御史大夫这个差事。
  大唐臣子的直谏风气很足,这是从贞观时便留下的风气,魏徵可是以直谏之名留于青史,眼下李隆基自诩清明,允许下臣直谏,也鼓励敢谏之人。
  之前没人对杨云说三道四,是因为杨云只是出任侍御史,地位不高,影响力有限,没人会在意。
  现在高居御史大夫,在朝中属于绝对的重臣,虽然之前就传出风声杨云将担此重任,但朝廷始终没落实,下面的人也就憋着,一旦杨云正式上任,下面看不起杨云出身的人还不挤破头参劾,以体现自己政治正确?
  杨云点点头道:“高将军的话,在下会认真考虑,但眼下炼丹之事刚有眉目,还是不要节外生枝好。”
  杨云以自己正在炼丹为名,为暂时居住在外寻找借口,高力士想不通杨云为何疏远家里两位娇妻,但也不多问,笑了笑便把事情揭过。
  到了宫门前,一人正往宫里行去,正是之前被提拔为侍中的前御史大夫李适之。
  “这不是李公么?不知因何进宫?”高力士见到李适之,并不觉得惊奇,好像早就知道李适之会入宫,远远地便笑着打招呼。
  李适之如今升任侍中,其实等于半个右相,之所以是半个,是因为他在几个次相中资历最浅,名望最低,能分润到的权力也非常有限。
  “见过高公,见过国师,这不在下正有事入宫,高公若有闲暇,不如一路听听在下所要奏报之事?”
  李适之的话,分明在说,他得事不是对李隆基呈奏的。
  要先过高力士的目,等候高力士做出决断,才会决定是否面圣,似乎高力士才是他的直属上司一样。
  高力士用胜利者的目光望了杨云一眼,拱手告辞,然后便与李适之一同入宫去了。
第三七五章
事在人为
  张九龄被罢知政事,降为右相后,低调了许多,签发的各项政令中规中矩,他知道如今自己不受李隆基待见,尽可能低调行事。
  但朝中落井下石之人不在少数,很多人想让张九龄彻底倒台。
  张九龄之前栽培出的党羽,成为了猪队友,在朝中为张九龄四处奔走,大鸣不平。
  杨云很怕这些人会跟历史上一样再坑张九龄一把,令张九龄彻底失去圣眷。
  随着李隆基谕旨下达,杨云终于荣升御史大夫。
  御史台就此归在他掌控下,目前御史台分为长安和洛阳两院,如之前了解的一样,御史台这衙门在朝职能非常特殊,地位尊崇,但基本负责的是务虚的事情。
  高力士亲自来向杨云宣读圣旨,同时把印信和官服一并送来,这可比杨云当初就任侍御史时正式许多,什么都提前准备好,官服也是量身定制,一送还送两套。
  “以后国师在朝,可说无人敢轻视,在陛下跟前也更能说上话,我以后也要多听取您的意见。”
  高力士一如既往,见到杨云时说得基本都是场面话。
  杨云现在在朝中的地位,跟高力士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但论在皇帝身边的话语权,杨云已能跟高力士一较高低,这正是高力士忌惮之处。
  “目前御史不尽在东都,若国师需要征召,只管跟老身说一声,老身请示陛下即可,不必走上奏之途。”
  高力士的话中带着另外一层意思。
  遇到什么问题不必按照规矩上奏,可以先来跟我说,我们协商一下,我能直接向陛下请示并第一时间做出决定,至于流程什么的根本就是个摆设,你不必当回事,我也不用多浪费精力。
  杨云看得出来,如今的高力士风光无限,并不因为他这个新贵的快速崛起而烦忧,或者说尽管有所抵触,但感觉一切均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心态很好。
  “另外,关于那个李太白,我详细调查过,学问是不错,但到御史台任职怕是不合适,不如先将他的诗文呈递陛下,让陛下鉴定一下他的才学,若可行的话,调他到翰林院,陪陛下游园赏花,不也是美事一桩?”
  高力士如此提议,跟历史上李白的境遇有几分相似,只是时间提前几年罢了。
  到目前为止,李白并没有表现出治国安邦的能力,即便高力士有意提拔,也只能往供奉翰林官这方面靠,直接拔擢李白做官,掌握实权有些不太现实,毕竟李白没有功名在身。事实上大唐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也不会一来就授官,还需要通过吏部和礼部铨选,稍有差错就有可能落选。
  “那一切就依照高将军之意。”杨云能为李白争取到官职,已觉得很不错了,哪里还敢奢谈更多?
  至于李白将来是否能胜任朝中重任,真的很难说,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更适合陪皇帝游山玩水,用诗词歌赋讴歌大唐盛世,其实高力士用人的眼光没大错。
  杨云陪高力士走出宅院。
  高力士看了看四周,有几分感慨,道:“有大宅不住,非要出来住这种简陋的房子,可见国师并非沉迷逸乐之人,陛下接下来要赐国师爵位,毕竟国师乃当朝国舅,另外陛下……嘱咐,希望国师能在某件事上提供帮助。”
  看高力士那为难的样子,杨云便知道李隆基打的是什么歪主意。
  李隆基多半是想借助杨云这个小舅子的力量,接近杨玉环,进而讨得杨玉环欢心……现在能打动杨玉环的东西实在太少了,连杨玉环喜欢什么都不知,李隆基只好求助于杨玉环的亲弟弟。
  等高力士婉转地表达出来,果然是这件事。
  杨云叹道:“有关家姐之事,我不好参与啊,毕竟家姐已是贵妃,是皇家的人……此事不该由陛下自行决断么?”
  “国师言笑了,陛下九五之尊是不假,可你姐姐,乃是上仙在人世间的化身,陛下怎敢得罪?只要国师您有时间入宫面见娘娘时,多替陛下美言两句就好,至于旁的……事在人为嘛。”
  高力士接受了李隆基的吩咐出来求助杨云,但以他自身的利益来说,并不希望促成这件事。
  若杨玉环真成了宠冠六宫的贵妃娘娘,那他高力士又要当皇宫的三把手,当初武惠妃的教训历历在目,现在杨玉环可是有杨云这个强而有力的靠山,实力的上限明显要比武惠妃高许多。
  到那时,他高力士能否应对很难说。
  难得杨玉环对皇帝不感冒,高力士觉得不如保持现状,最符合他的利益。
  “知道了。”
  杨云随口答应下来,既让高力士回去有所交待,又算应承下皇帝的差事。
  至于杨玉环要怎么做,杨云懒得去想,鬼才知道杨玉环眼下在琢磨什么。
  女人的心思,可比男人难猜多了。
  ……
  ……
  杨云荣升高位。
  朝中除了刘衡政外,旁人均有所顾虑,没人明目张胆上门来恭贺。
  所有人都在冷静观察,以便随时见风使舵……明知现在杨云很可能会遭遇到朝中保守派大臣的反对,随时会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倒杨运动,谁会在这节骨眼儿上冒天下之大不韪,亲近杨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