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将召唤系统(校对)第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354

  正说话间,契丹人的一个万人队已经突出了大阵,刘基赶快让陈武的一个骑兵营也脱离了己方大阵,迎向了契丹人的这个万人队。
  契丹人这个万人队是右信王耶律阿木麾下的,这个万人队的万夫长是武力值88点的日连蒙鲁,这个万人队并没有参加对墨溪城的攻城战,不过上一次与玳安军、回鹘骑兵交战,这个万人队损失不小,虽然经过了补充,但是人数却只有八千人多一点儿。
  而陈武这个骑兵营也参加了那场与契丹右信王耶律阿木麾下骑兵大军的作战,战后陈武的骑兵营补充了一些回鹘骑兵,可是并没有达到满编的程度,如今陈武的这个骑兵营只有八千五百余人。
  双方两股骑兵在靠近到百步左右的时候,就开始互相对射,双方都有骑兵不断的被射中,跌落马下,而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否被射死,只要跌落战马基本上就等于丢掉了性命,会被后面己方的战马践踏而死。
  很快双方两股骑兵就在两军阵前碰撞到一起,顿时惨叫声、马嘶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双方骑兵的人数都超过了八千,排成的阵型又十分紧密,这样一来,双方骑兵根本不可能击穿对方的阵型,倒是不需要再来回冲锋,可是正因为双方的阵型密集,使得厮杀的场面更加惨烈,双方的骑兵几乎混成了一大团,互相忘我的拼杀着。
  骑兵都尉陈武连续砍杀了多名契丹骑兵,不过他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得意之色,反而十分的焦急,陈武大声吼道:“顶住!顶住!太守大人就在我们身后,绝对不能让契丹人冲过去!”
  契丹骑兵不愧称雄草原多年,个个都有一套厮杀的本事,日连蒙鲁的这个万人队与陈武的骑兵营搅在了一起之后,陈武麾下骑兵营的士兵立即就有些扛不住了,大量的士兵在厮杀中被契丹骑兵砍落马下。
  陈武麾下的骑兵校尉连明催马来到陈武身边之后,急声说道:“都尉大人,这么打下去我们太吃亏,我们的大部分士兵根本不是契丹骑兵的对手!”
  陈武一刀又砍下了一名契丹骑兵的脑袋之后,口中大声命令道:“连明,此战有进无退,赶快收拢一些兄弟,守住我们的后阵,绝对不能让契丹人把我们骑兵营的冲锋阵型击穿!有逃跑者杀无赦!”
  连明一听,没有再说什么废话,不断呼喊着周围的己方骑兵,直接往后阵杀过去。
  陈武麾下的其他三位骑兵校尉铁魁、任忠和汤逢士,也正带着己方骑兵,奋力抵挡着契丹骑兵的突击阵型。
  陈武这个骑兵营的四名骑兵校尉,连明、铁魁、任忠三人都是瓦岗寨四十六友里面的三流武将,而汤逢士则是方腊麾下杭州二十四将之一。
  契丹万夫长日连蒙鲁发现了陈武这员晋人猛将,于是催马就杀向了陈武,陈武看到对方一员将领杀过来,毫不示弱的迎了上去,两人随即厮杀在一起,而且杀的难解难分。
  契丹万夫长日连蒙鲁的武力值是88点,而陈武的武力值同样也是88点,两人的武艺相差无几,顿时都顾不得指挥各自的队伍了,专心的与眼前的对手拼杀。
  刘基看到陈武这个骑兵营与契丹这股骑兵厮杀到一起之后,很快就落入了下风,不禁眉头一皱,可是刘基还没有采取什么动作,契丹大军就又派出了两个万人队,从正在交战的战场两侧,杀向了玳安军和回鹘骑兵的本阵,并且契丹大军还有一个万人队,直接冲向了正在交战的战场,支援日连蒙鲁的万人队。
  刘基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派遣麾下骑兵迎战了,立即让乐进和于禁的两个骑兵营,一左一右迎向契丹的两个万人队,又让潘璋的骑兵营出战,支援陈武的骑兵营。
  刘基不愿意一直等着契丹人出招,在调动了乐进、于禁和潘璋三个骑兵营出战之后,刘基又下令让杨再兴、周凯和华雄的三个骑兵营从左侧绕过正在交战的战场,直接攻击契丹大军的本阵,又让冯胜、林冲和关胜的三个骑兵营从右侧直接攻击契丹大军的本阵。
  契丹右礼王耶律齐看到刘基的调动,马上就明白了刘基的意思,耶律齐轻蔑的笑了笑,就在左右两侧各派遣了两个万人队,去抵挡准备攻击契丹本阵的两股晋人骑兵。
  而后耶律齐又向正面加派了三个万人队,并且是耶律齐亲自带着这三个万人队杀向了正在交战的正面战场,耶律齐是准备在正面战场强行突破,直攻玳安军本阵。
  刘基这时刚准备向正面战场再增派几个骑兵营,这时刘基身边的苏烈说道:“主公,我们这样与契丹人拼骑兵,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对手,属下建议把四个步兵营布置到正面,以步兵战阵硬扛契丹骑兵的冲锋,然后再集中骑兵不断突击契丹本阵的两侧!”
  刘基一听苏烈的话,仅仅考虑了一下,就扭头对四位步兵都尉沉声问道:“高顺、徐荣、李信、蒙武,你们四个步兵营能否挡住契丹骑兵?”
  高顺、徐荣、李信、蒙武四人互相看了看,几乎同时喊道:“请主公下令!”
第二百七十二章
墨溪大战之步兵
  刘基麾下十六个骑兵营的将士来源十分复杂,很大一部分都是草原上的胡人战俘,虽然经过各营将领的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但是照比契丹骑兵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从上一次与契丹右信王耶律阿木麾下骑兵大军的那场仗就能看出来,玳安军的骑兵不如契丹族的骑兵。
  不过刘基麾下的步兵营,倒是刘基手中的一大杀手锏,特别是步兵营配备了克制骑兵的长木枪,如今的长木枪都装上了铁做的枪头,杀伤力又增加了很多,并且长木枪的长度增加到了五米,枪杆也更粗了一些。
  这次救援墨溪城,刘基几乎舍弃了大部分辎重,可是四个步兵营以及近卫营所配备的长木枪,却一杆也没有舍弃,都带到了墨溪城外。
  步兵本来就是晋国的立国之本,而刘基麾下十二个步兵营的将士,基本上都是晋人,可以说每个步兵营都是刘基的嫡系部队,高顺、徐荣、李信、蒙武这四个步兵营,更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
  高顺的步兵营就不需要多说了,刘基从系统那里得到的陷阵营将士,如今剩余的人都被分配到了高顺麾下,另外高顺这个步兵营的四名步兵校尉分别是丁奉、程轶、赵贲和史敬思,他们四人都是二流武将,丁奉武力值79点,程轶武力值78点,赵贲武力值78点,史敬思武力值79点,史敬思是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十三太保中的十一太保。
  高顺也是二流武将,武力值是78点,虽然新的陷阵营没有一流武将和顶级武将,但是经过高顺和四位步兵校尉的训练,如今的陷阵营八千将士,武力值最低的也在30点以上,再加上有真正陷阵营将士充当骨干,新的陷阵营可是说是十二个步兵营里面战斗力最强的。
  徐荣的步兵营,四名步兵校尉分别是武力值78点的杨志,武力值79点的徐宁,武力值78点的索超,以及武力值78点的康君立,康君立是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十三太保中的十二太保。
  李信和蒙武的两个步兵营,虽然是以原上源城的守军组建起来的,不过刘基对这两个步兵营也是非常重视,特意把武力值77点的李存勖、武力值78点的李存信、武力值76点的李存进和武力值77点的李嗣本,这四位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二太保、四太保、五太保和六太保,抽调到了李信和蒙武的麾下。
  郑玮和王季这两位童斌的徒弟,还有原上源城的孙汝越和牛志这两位三流武将,也都在李信和蒙武的麾下。
  刘基听取了苏烈的建议,没有再派遣骑兵加入正面战场,与契丹骑兵硬拼,毕竟他也清楚,自己麾下的骑兵,在战斗力上照比契丹骑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而是让高顺、徐荣、李信、蒙武的四个步兵营,立即把排好的战阵向前移动,随即刘基就给正面战场的四个骑兵营下达了向两边撤退的命令。
  这个时候契丹大军已经向正面战场投入了七个万人队,陈武、乐进、于禁、潘璋四个骑兵营已经抵抗的非常艰难,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之后,四个骑兵营剩余的将士不再与契丹骑兵进行纠缠,立即向北面和南面撤退。
  当然这个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玳安军的骑兵将士,已经无法撤走了,被数量众多的契丹骑兵围攻而死,唯一幸运的是,这四个骑兵营的四名骑兵都尉和十六名骑兵校尉,全都逃出生天,没有陷在数万的契丹骑兵之中。
  契丹右礼王耶律齐看到玳安军的骑兵向两边败退,并没有带兵去追击,而是继续指挥着七个万人队冲向了玳安军的本阵,至于摆好了战阵的三万二千余名玳安军步兵,耶律齐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四个步兵营的三万二千余名玳安军步兵将士,摆出来了一个长长的战阵,头一排就有两千名士兵组成,而战阵的后面则还有十五排步兵将士。
  第一排的士兵把长方形盾牌竖起来放在地上,直接就把整个人都遮住了,剩余的十五排将士也把小一些的长方形盾牌举了起来,在头顶上形成了一层防护墙。
  这样一来,契丹骑兵向步兵战阵射来的箭,就几乎威胁不到盾牌保护下的步兵将士,就算有箭从盾牌的缝隙中钻进去,也可能会被铠甲挡住,三万二千余名玳安军步兵可全都披甲了,而且很多人配的还是铁甲。
  看到己方的弓箭手没有给晋人的步兵战阵带来什么损失,契丹骑兵们都没有在意,而是催马就冲向了三万二千余名玳安军步兵组成的钢铁战阵,草原各族对付晋国步兵战阵的办法,就是依靠着手持重武器的披甲骑兵,撞击晋国的步兵方阵。
  可惜契丹人还没有见识过玳安军的步兵战阵,当契丹骑兵靠近钢铁战阵不足二十步之时,战阵里面就传出了多个相同的喊声,“竖木枪!”“竖木枪!”
  随即在第一排士兵手中长方形巨盾的空隙之间,一支支长木枪就伸了出来,并且竖起了四排长木枪,也就是八千支,以40度左右的斜角对着即将靠近的契丹骑兵,这是由战阵第二排到第九排的将士,两个人控制一支长木枪,用右胳膊紧紧搂住长木枪,而他们的左手依然高举着长方形盾牌。
  这时第十排到第十六排的步兵将士,把举起来的长方形盾牌放在了地上,身体都蹲了下来,拿起了弓或者弩。
  契丹骑兵倒是看到了突然竖起来的长木枪,可是二十步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也就几息之间,根本没有办法停下来,就算是勒住了战马的缰绳,也会被后面紧跟的契丹骑兵撞上。
  “噗——噗——噗——”数不清的契丹骑兵,就这么硬生生的撞上了长木枪大阵,整个人被穿在了长木枪上,有的长木枪还一下子穿透了两名契丹骑兵,一些被穿在长木枪上的契丹骑兵没有马上断气,发出了凄惨的哀嚎声。
第二百七十三章
墨溪大战之强弩
  就在大量的契丹骑兵撞上了玳安军的长木枪大阵之时,战阵里面第十排的弩箭手立即起身,用手中弩箭向战阵前面的契丹骑兵进行抛射,同时第十四排的弓箭手也起身向契丹骑兵放箭。
  这一轮弩箭和弓箭之后,第十排的弩箭手以及第十四排的弓箭手迅速又蹲下,而第十一排的弩箭手和第十五排的弓箭手随即起身,再向契丹骑兵发射了一轮弩箭和弓箭。
  玳安军步兵战阵之中,第十排到第十三排,一共有四排弩箭手,第十四排到第十六排,一共有三排弓箭手,弩箭手可以形成四段连射,弓箭手也可以形成三段连射。
  于是当契丹骑兵受阻于玳安军战阵前面密密麻麻的长木枪之后,连续不断从战阵里面射出的弩箭和弓箭,给予冲锋的契丹骑兵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
  契丹右礼王耶律齐虽然亲自带兵发起冲锋,不过却没有冲在最前面,他在后面看到玳安军的步兵战阵,使用了长木枪阻挡己方冲锋的骑兵,又在战阵里面布置了大量的射手,不禁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即做了一个手势,就带着身边数千契丹骑兵停了下来。
  这时跟在耶律齐身边的登格日勒请战道:“主上,让属下带人去冲阵吧!属下一定把晋人的战阵冲垮!”
  耶律齐手中铁槊向前一指,“登格日勒,给本王冲垮晋军的这个步兵战阵!”
  “是,主上!”登格日勒随即催马就带着身边一些契丹骑兵冲向了玳安军的步兵战阵。
  不过没有多长时间,登格日勒就灰头土脸的又骑马回到了耶律齐身边,并且在登格日勒的身上还插着三支箭。
  登格日勒尴尬的对耶律齐说道:“主上,晋人这个步兵战阵有些邪门,那些长木枪让我们的兵器根本无法攻击,步兵战阵射出来的箭又一直不停,其中还有一些强弩发射的箭,属下要不是撤的快,就被射成刺猬了!”
  这个时候在玳安军步兵战阵的前面,已经布满了契丹骑兵的尸体,而步兵战阵的玳安军将士,伤亡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耶律齐皱着眉点了点头说道:“本王都已经看到了,这个大晋鸠虎果然有些门道,你自己怎么样?身上的伤要不要紧?”
  登格日勒看了看身上被射中的箭,摇头说道:“主上,属下穿了两层铁甲,这三支箭只穿透了外面的一副铁甲!”
  耶律齐麾下四大金刚之一的述律和建议道:“主上,不如从两侧绕过晋人的这个步兵战阵,直接攻击晋人步兵战阵的两翼或者后面。”
  耶律齐看了看玳安军步兵战阵的两侧,摇了摇头说道:“这支晋军里面有着十几万骑兵,这些骑兵不可能让我们轻易攻击步兵战阵的两翼和后面,本王亲自带你们冲阵,本王就不相信一个小小的步兵战阵,能挡住我们契丹数万精骑!”
  接下来耶律齐亲自带着身边数千契丹骑兵加入到了对玳安军步兵战阵的攻击当中,而耶律齐选择突破的位置,正好是高顺麾下陷阵营的位置,耶律齐身边的这数千契丹骑兵,绝对是契丹骑兵里面精锐中的精锐,耶律齐麾下四大金刚都在其中。
  正在步兵战阵里面指挥的高顺,随即就发现了耶律齐的动向,立即命令身边数十名真正的陷阵之士,使用强弩专门对付耶律齐,不再射杀普通的契丹骑兵。
  玳安军步兵里面弩箭手配备的弩,大部分都是晋国军队所配备的制式弩,这种弩的有效射程只有三、四十步,威力并不算大,而从系统那里召唤而来的陷阵营士兵,配备的强弩有效射程却可以达到二百步,威力巨大,可惜一共只有三百多把,现在还无法仿造。
  耶律齐的武艺,高顺刚才已经见识过了,要是让这样的猛将靠近到战阵前面,弄不好就会在战阵打开一个缺口,所以高顺命令数十名陷阵之士,绝对不能让耶律齐靠近步兵战阵,最好能一箭把他射死。
  耶律齐催马靠近步兵战阵大约一百八十步的距离,就有十几支强弩发射的弩箭射向了一马当先的耶律齐。
  当然耶律齐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被射死,耶律齐用手中铁槊快速的左抵右挡,就把十几支弩箭都拨飞了,随即又有十几支强弩发射的弩箭射向了耶律齐,这次十几支弩箭虽然依然没有伤到耶律齐,不过却有一支弩箭射中为了耶律齐的战马,并且射穿了战马的脖子。
  在战马要倒下的瞬间,耶律齐双脚一用力,就跳下了战马,多亏耶律齐反应快,不然很可能被死去的战马压住。
  这时候跟随耶律齐一起冲锋的契丹将士,纷纷使劲勒住战马的缰绳,不过因为距离太近,还是直接朝着耶律齐撞了过去。
  耶律齐也知道后面跟随自己的契丹将士不可能马上就停下来,他双脚一落地,就用铁槊的一端狠狠向地上一跺,随即耶律齐的身体就腾空而起,直接落到了一匹失去主人的战马上面,这匹战马的主人刚刚被射向耶律齐的弩箭射杀了。
  耶律齐重新上马之后,让跟随他冲锋的契丹将士不禁都松了一口气,不过看到晋人步兵战阵之中的强弩又向耶律齐射过来十几支弩箭,立即又紧张了起来。
  这次耶律齐非常小心,不但护住了自己,也把胯下战马同样护住了,可是耶律齐的脸色却非常难看。
  接下来耶律齐突然做出了一个手势,随即耶律齐以及他带领的这股契丹骑兵就直接在步兵战阵的前面绕了一个“U”型,不再继续向步兵战阵冲锋了。
  耶律齐带着数千契丹骑兵远离了步兵战阵至少四百步,耶律齐才挥了一下手,让这数千契丹骑兵停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3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