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152


翌日朱翊钧便下了旨,直接起用赵肃,入内阁,掌首辅印,并命其教导太子。
按理说,这是不符合常规的,首辅的人选需要通过朝臣廷推,最后皇帝盖章,才算顺理成章,现在皇帝越过这个环节,直接下中旨任命,显然并不准备让朝臣参与。
从古至今,臣强则主弱,主强则臣弱,君权和相权之间,都是互相拉锯的。嘉靖帝强势无比,任命一个严嵩为相二十年,就算不少人弹劾,也奈何不了他,还是皇帝主动厌弃了,才使得严嵩下马。换了隆庆帝,也就是朱翊钧的老爹就不行了,他从来就没想过把握主动权,反而还主动让出权力,让大臣们自己作主,所以才陆续出了高拱、张居正这等强势的人物。
等到朱翊钧登基的时候,众人本想延续隆庆朝的传统,可随着皇帝逐渐长大,逐渐精干起来,众人发现,主动权已经渐渐回到皇帝手里,连张居正也不得不低头,所以就算张居正死后,首辅之位一直空悬着,也没人敢说什么。
现在皇帝一病倒,马上就把赵肃召回京师,还把权柄尽数交付于他,隐隐有托孤的意思,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被演绎出许多种含义来。
有人认为,皇帝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不想在廷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直接任命自己信任的人选,而且这位陛下这么做,摆明了是不信任张四维。
也有人认为,上回张四维家族侵吞田地的事情,皇帝没有追究,反而还将他留下来,这是想让他与赵肃抗衡,以免一家独大,乱了朝纲,正所谓帝王心术,深不可测。
还有人认为,皇帝这是在为身后做准备,太子年幼,必然需要辅政大臣,赵肃和张四维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再加几个人,这样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效果,谁也占不到便宜。
无论这些揣测包含了善意或恶意,赵肃走马上任,已经是毫无悬念的事情了。
仔细想想,他确实是比较适合的人选,因为自从张居正死后,张四维另立门户,原来依附于张居正麾下的人,就没了大将之才,王国光或殷正茂,也只是中上之选,没有足够的威望和魄力。反之,假使张四维来当这个首辅,赵肃那一派的人暂且不说,原先张党的那些人也不会同意。
当然,赵肃任首辅,张四维也不乐意。
他筹谋已久,结果一转眼,煮熟的鸭子就飞了,怎么让他高兴得起来?
所以就算他不会明面上和赵肃过不去,私底下难免也会设些绊子,搞些小动作,甚至他还瞅准机会,开始向李太后那边靠拢。虽说朱元璋定下祖制,后宫内臣不得干政,但是如果皇帝驾崩,太子还小,就算外有朝臣,有时候也需要太后出面主持一些事情,届时他与赵肃两人,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就算抛开这些先不提,赵肃甫一上任,就要面对一个难题。
张居正留下来的新政,到底继不继续?
如果继续的话,那些反对声怎么办?视而不见还是强加弹压?无论哪种办法,对赵肃只会有害无益,最终身败名裂。
如果不继续,他势必要选择与张四维合作,有合作就有妥协,那么张四维就可以从他手中一点点把权力拿过来,最后架空他这个首辅。
想通这些之后,张四维总算转怒为喜,把自己当不了首辅的郁闷稍稍压下,按兵不动,等着看赵肃的笑话。
博弈恰恰才开始。
没过多久,赵肃出手了。
他选择了一条张四维没有想到过的路。
首先,赵肃的人缘很好。
在朝为官,人缘好不是很容易办到的。因为你人在江湖,想往上爬,就需要站队,站了队,就代表着你与某些人成为盟友,与另外一些人成为政敌。如果你不想站队,希望两面都讨好,那么恰恰代表你没有立场,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还有些人比较清介,一心做事,不想掺和党争,这当然也算不上人缘好。
张居正算是一个前期很成功的范例,要知道他当时还是徐阶的学生,徐阶与严嵩父子明争暗斗,他还能在两派之间游刃有余,让徐阶认为他是个好学生,让严嵩也觉得这个人很不错。可惜他晚节不保,或者说他在登上首辅之位后,就失去这种小心谨慎。这是很多人的通病,有时候很难做到始终如一。
赵肃充分吸取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对小人,纵然心里看不上,面上也不会让其难堪,始终以礼相待,对有才干却郁郁不得志的人,也许对方并不赞同赵肃的政见,但赵肃也不介意提拔他,拉人一把。
久而久之,就会在许多人心里形成一种印象,每当提起赵肃,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人,身居高位,却没有架子,对前辈礼遇,对平辈和善,又乐意提拔晚辈。所以乍一听到赵肃回京被起复,就算是张四维那边的人,也大多觉得这不是不能接受的。
其次,赵肃在成为首辅之后的官员任用上,展现了一种春风化雨的手段。
王国光等人,先前是张居正的心腹,屡屡与赵肃作对,赵肃依旧没有动他吏部尚书的位置,反而在官员选拔的事情上与他诸多商量,并不独断独行,因为他深知王国光的为人,大节不亏,算是个君子,这种人用了他,他只会感激你,不会忘恩负义。
先前张居正的新政,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只是张居正操之过急,有时候难免会让底下的人有机可趁,那些土地士绅的反对声也就大些。所以赵肃并没有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反而继续把新政执行下去,去掉其中一些弊病,平反起复一批原先因为张居正刻意打压而蒙冤的官员。他对外也说自己生平敬佩的人,一是启蒙恩师戴公望,二是老师高拱,三就是张居正。
要知道天下无人不知,张居正与赵肃不对头,与赵肃的老师高拱更不对头,赵肃当上首辅之后,不是趁机打击张居正的旧党,反而既往不咎,以德报怨,他的话,更让很多人都看到他的诚意和胸襟。
在面对赵肃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张四维有些坐不住了。
赵肃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揣摩张四维的心思,他现在每天忙于处理政务,处理人际关系,力保朝局稳定,还要担心朱翊钧的病情,忙得不可开交,连久别重逢的贺子重,两人也只是匆匆见了一面,叙了一会儿旧,便又进宫来了。
因为张宏派人来禀报,说皇帝想见他。
进了乾清宫西暖阁,便瞧见一个小身影伏案执笔,认真地写着什么,旁边榻上朱翊钧半卧着,在看奏折。
小孩儿抬头看见他,放下笔,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拱手躬身,声音清亮:“太傅好!”
第156章
赵肃也拱手行礼:“臣见过陛下,陛下安好,太子殿下安好。”
太子朱常洛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太傅。
说陌生,是因为赵肃辞官离开京城的时候他还小,不大能记事,也不知道这位太傅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说熟悉,则是赵肃常常给他寄来一些启蒙字画,串成故事,颇为有趣,让朱常洛爱不释手,加上父皇经常对他耳提面命,所以对赵肃这个名字,又是印象深刻。
细论起来,朱常洛自生下来没多久就被立为太子,亲娘虽然早死,也只是一介宫人,可身为皇帝唯一的儿子,又被皇后亲自抚养,论贵重,没人能越得过他去。想当年,孝宗皇帝朱祐樘也只有一个儿子,为了他没少费心思,请来众位内阁阁臣当老师,个个都是当世大儒,学问无出其右,可结果呢,教出一个贪逸玩乐,建豹房,吃红丸的武宗皇帝,不说他本人是好是坏,起码对江山社稷,对万民百姓,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有鉴于此,朱翊钧对朱常洛的教育十分重视,基本是按照赵肃小时候对他的要求来制定,没有最严格,只有更严格。眼下自己患病,不知时日几何,他对太子的要求就更加迫切,不说能够处理政事,起码要让他具备良好的品格。作为帝王,无须学问顶尖,可一定要会用人,作为帝王,无须三百六十行,行行精通,可一定要有广阔的胸襟,能够容得下天地间不同的人和声音,可又要有当机立断的果决,该下决定的时候不能含糊。
朱翊钧本是想有一番大作为的,在他心底,不说赶超太宗皇帝,起码要与成祖皇帝并肩,可这一切计划都因这场病而被迫中断,所以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而唯一有能力教导处这么一位帝王的,自然是赵肃。
小太子的教育显然是比较成功的,他年方五岁,可行起礼来一板一眼,包子脸上有着故作沉稳的严肃,看起来十分可爱。
赵肃见他偷偷瞅着自己,便笑道:“殿下可有疑惑?臣可效劳一二。”
小太子眨眨眼,脸上带了点好奇,又摇摇头:“太傅要与父皇说正事,我不能打扰。”
赵肃发现他与朱翊钧小时候大不相同,后者当时还只是一个不受宠王爷的小世子,说话做事自由得多,但眼前这个小孩儿,却更加拘束一些,总算不失聪明灵气,如果教育得当,将来也是明君之才,否则若是压抑过甚,指不定就成了另一个武宗皇帝。
思及此,他看了朱翊钧一眼,两人视线对上,朱翊钧清清嗓子:“太子,你有什么话,就只管对太傅说,朕不会责备的。”
得到赦免,小太子终于说出自己的疑问:“太傅不都是老爷爷吗,您为什么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老,也没有长长的胡须?”
噗嗤一声,朱翊钧正接过张宏递来的药,一口刚下去,就听见这样的问题,差点没呛住。
赵肃蹲下身与他平视,笑道:“殿下的父皇,陛下也没有胡子啊。”
小太子歪着脑袋,眉毛纠结在一起:“可是您比父皇大啊,听父皇说,他小时候就是您的学生,那这么算的话,您应该很老很老很老了。”
赵肃被他三个很老搞得一脸无奈,老实说,他一点都没觉得自己老了,放在几百年后,这还没到男人的黄金年龄呢,只不过古代到了三十岁就有蓄须的习惯,有了胡须,看上去总要成熟一点的。赵肃成日里很忙,可他也很注意养生,锻炼和休息从没落下,加上男人本来就不易显老,这模样走出去,说他二十多,也是有人信的。
他想了想,斟字酌句:“因为留了胡子,会很不方便。”
“为甚?”小太子睁大眼睛,打破沙锅问到底。
赵肃面不改色地开始胡扯:“有了胡子,喝汤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泡到汤里去,而且嘛,如果平时没有胡子,等到有一天粘上假须走出去,别人都不认得你是谁了,有利于掩饰身份,假使留惯了胡须再剃掉,别人反而大惊小怪了。”
说到底,就是因为蓄须不符合赵大人的审美观而已。
小太子信以为真,被他那句“掩饰身份”唬得一愣一愣,仔细想想又觉得赵肃说得很有道理,不由萌生了一点分享了别人小秘密的兴奋感。
“太傅言之有理,常洛拜服。”
他正正经经地给赵肃拱手行礼,闹得赵肃哭笑不得,边上张宏也是一脸忍笑的模样。
跟赵肃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身居高位,人却并不古板,私底下经常是妙语如珠的,这也是他好人缘的原因之一,尤其特别是小孩,都乐意与他相处。
太子朱常洛,记事之后的第一回见面,就被赵大人影响了审美观,从此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在若干年后,他喜欢戴着络腮胡子出宫的这个习惯,成为大臣们眼中的怪癖之一。
“太子,你先下去吧,朕有话要对太傅说。”朱翊钧忽然开口。
“是,儿臣告退。”小太子嫩嫩的声音和认真的神情让人有种发笑的违和感。
张宏也知趣地退了下去。
四下无人,朱翊钧终于露出笑容。
“肃肃,你过来坐。”
“陛下把太子遣了开去,可是有何要事要对臣说?”
“过来些。”朱翊钧招手。
“那臣就逾矩了。”赵肃走过去,在床边坐下。
“你明知故问!”朱翊钧牙痒痒的,一见他靠近,马上就把人抓过来。“我一个大活人坐在这里,你居然跟他言笑晏晏,也不理我。”
言下之意,竟连儿子的醋也吃。
赵肃啼笑皆非,还没来得及辩解,便被吻住双唇,亲密交缠,许久方才分开。
两人额头相抵,朱翊钧的气息有些不稳,近些日子总是病着,两人已经很久没有亲热过,刚才那一吻,竟挑起了些许情欲,朱翊钧强自平复下,低声道:“劳你帮我把书柜最下边的那个匣子拿来。”
赵肃捏了捏他的手,走过去,将东西拿过来,交给他。
“你猜里头放了什么?”朱翊钧的手按在上头,嘴角噙笑。
“臣怎么猜得出来。”匣子看起来有些年份了,但开合处被磨得锃亮,看起来是经常打开的,他这么一说,赵肃也起了几分好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1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