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204

  义阳大长公主蹙眉,似是意外:“你喜欢安王?喜欢他什么?我以为你会说兴王。”
  李遂安:“兴王只知打打杀杀,武夫一个,安王足智多谋,几番立下大功……阿婆,您从小就与我说张子房诸葛亮那些人的掌故,我觉得,安王就像是这样的人,活生生从典故里走出来。”
  义阳大长公主摇摇头:“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他,单从安王几番亲自出手打人来看,他就绝不是什么张子房诸葛亮。”
  李遂安待要说什么,大长公主拍拍她的手,语重心长:“其实,我本想让你嫁给兴王。”
  听见这句话,李遂安不由张大嘴巴。
  大长公主道:“但这并非我的初衷,原先最开始,我希望李家与周家结亲,让你嫁给周相的幼子,周家门第清贵,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但后来先帝赐婚乐平公主,我便不好开口。后来,我又让人去探张家的口风,谁知张家立马婉拒了,当时我便知道,让你嫁给世族这一条路,走不通了。”
  她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其实也怪我,本想弥补对你父亲的疏忽,从小将你接过来亲自教养,却纵得你随心所欲,落在重视门第的世族眼里,自然多了一个拒绝的借口。”
  李遂安想起贺融拒绝自己时说的话,眼眶不由红了:“难道在世人眼里,我真有那么可恶吗?既然如此,为何您还要让我嫁给兴王?”
  大长公主笑了一下:“你在我心目中,自然是最可爱的,可我是你的阿婆,那跟外人怎么一样呢?你是公主的孙女,就该有金枝玉叶的样子,就算骄纵一些,只要无伤大雅,那也不妨事。既然你的婚事,世族这一条路走不通了,那就只能走另外的路子,那些毫无家族底蕴的寒门子弟,将你嫁过去,唯恐委屈了你,而且一旦有事,他们非但不能给你提供任何庇护,反而会连累你。那就只剩下皇子妃一途,所幸当今陛下有好几位适龄的皇子,倒也并非难事。于是我就入宫,和陛下提了此事。”
第84章
  公主府的花园内,
义阳大长公主向孙女娓娓道出自己的想法。
  “安安,
你这样的出身,注定不可能嫁给与世无争的人家,最好的选择,莫过于世族,但既然不成,
退而求其次,
诸皇子中,
也可择一位与皇位无缘,
却又不会引起下一位天子猜忌的皇子,
四皇子贺僖,与五皇子贺湛,年纪与你相仿,又是这样的地位处境,
无疑是最合适的。”
  “但四皇子既已离家,自然作罢,
我便向陛下提议,
想让你成为兴王妃。冲着我是先帝胞妹的面子,陛下也不会驳回我的请求,
但从前他曾为安王指婚,结果安王妃红颜命薄,后来安王、兴王两兄弟从突厥归来,就向陛下提出,希望婚事由自己做主,
当时陛下心怀歉意,也答应了,所以陛下将兴王召来,询问他的意愿。”
  听到这里,李遂安已经明白了:“但兴王拒绝了,他不想娶我。”
  “可惜了,”义阳长公主遗憾地摇摇头,“兴王会带兵,排序又不靠前,只要他循规蹈矩,就不至于遭遇无妄之灾,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但凡他遵守人臣本分,继任天子就不会不用他,于你而言,也是最好的姻缘。”
  李遂安不服气道:“那安王为何就不行?”
  义阳长公主沉默片刻,道:“安王腿脚有疾,脾性不好,动辄打人,阿婆怕你嫁过去,反倒受委屈。”
  李遂安觉得长公主这个理由很牵强,根本无法说服自己:“阿婆,他不是这种人,齐王害死乐平公主,安王气愤之下动手,本来就无可厚非,至于季凌,那是他自己找打,既然已经答应安王要娶文姜,最后还出尔反尔,这等背信弃义的小人,我都想打!”
  她执意问出一个答案:“您希望我远离是非,但兴王与纪王是同母所出,听说纪王跟淮王现在有些不和,难道您就不怕将来淮王当了太子,迁怒兴王吗?反观安王,两边不沾,岂非更加安全?”
  李遂安虽然平日走鸡斗狗,活生生的“女纨绔”,但她的出身毕竟摆在那里,眼界自然不会低到哪里去。
  义阳大长公主深深注视孙女,直到后者不自在移开视线。
  “你很喜欢他吗?”
  李遂安很失落:“我、我上回在万春园与他坦白,他却不肯答应……”
  也只有在最亲近的祖母面前,她才会吐露实情,当面被拒绝,这对任何一个姑娘家而言,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
  “真是冤孽!”义阳大长公主叹了口气,温柔地握住孙女白嫩小手。“不管怎样,阿婆是不会害你的,你不能与安王在一起。”
  李遂安毫不掩饰脸上的落寞之意。
  义阳大长公主:“你现在只是少女情怀罢了,我年轻时也有过,这一缕情思,随着年纪渐长,自然而然,就会消逝了。”
  李遂安既是问她,也是问自己:“那要是消逝不了呢?”
  义阳大长公主并未回答,而是继续先前的话题,道:“兴王宁可得罪我与李家,也要拒绝这门婚事,强人所难不美,你父亲便向我提出,将你许配纪王。”
  她望着李遂安,柔声道:“安安,阿婆近日越发觉得身子沉重,从前还能爬小半段山的,如今连走这几步路都喘气不已,不知还能照拂你多久,我希望看着你嫁人生子,有个归宿,你父亲答应过我……”
  不知为何,话到一半,义阳大长公主又戛然中断,她摸着孙女的脸颊:“纪王已经北上驻边了,陛下说过,一年后就会召他回来,届时,阿婆再亲眼看着你们成亲,就放心了。”
  李遂安红了眼眶:“阿婆,我不想嫁给纪王!”
  义阳大长公主:“以后,你会明白我的苦心。”
  ……
  五万人不是一个小数目,人员加上辎重,注定他们不可能快马加鞭,三两日就抵达岭南,但因着广州府失陷,岭南五府经略使被杀,行军速度也不会慢到哪里去。
  贺湛一路上兴致勃勃,他的身体已习惯这种长途跋涉,不以为苦,反能苦中作乐。眼看即将抵达洪州,他忍不住诗兴大发,吟诵道:“莫愁前路无知己……”
  “贺家五郎狗不理。”旁边一骑漫不经心接道。
  贺湛还未反应,后面听见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见贺湛回头,对方忙将笑声改成咳嗽声。
  “我、我喉咙痒!”为表示自己没说谎,他还故意清清嗓子,用力咳嗽了几声。
  这清嗓子的不是旁人,正是贺融他们的老熟人,前房州刺史谭今。
  在谭今身后,还有一骑,与贺融他们同样熟识,则是谭今的老搭档周翊。
  当年竹山之围一战,谭今拼上自己的前程性命,配合贺家一家子,死守竹山,最后终于等到援兵,他也从此踏上青云之路,很快就顶替了司马匀的位置,被擢升为房州刺史。
  说起谭今此人,他才能不过中等,但有一项长处,就是为人懂得变通,很会审时度势,不似一般迂腐之辈,而他身边也有一位好幕僚,不仅足智多谋,最重要是对恩主忠义双全,立功之后,贺泰原是想请先帝给周翊也封个县令之类,以彰朝廷恩德,但周翊居然拒绝了,说谭今对他有知遇之恩,自己不能得了功劳就弃谭今于不顾,先帝知道之后,也没有强人所难,反而赞赏周翊所为,将他破格提拔为房州主簿,让这两人不必分开。
  这些年,谭今在房州刺史任上颇有政声,贺融知道,这一切离不开周翊的辅佐,没有周翊,谭今很可能到现在都还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县令;而没有谭今,周翊也很可能不会有人愿意如此毫无保留地信任赏识,至今依旧郁郁不得志。
  他一直留意谭今的表现,见他已经在刺史任上磨炼得差不多,这次南下平乱,就向嘉祐帝提出请求,让谭今他们跟着大军南下,嘉祐帝也还记得这两个人,自然不会不答应。
  于是谭今和周翊就出现在这里,当然,他们身上的官职,也已经不是房州刺史和房州主簿,而是兵部侍郎与兵部员外郎。
  在本朝,兵部侍郎的品阶与中州刺史相同,但在中央跟在地方为官,这差别就大了去了,谭今这种任命,明为平调,实则升迁,是大大的提拔之举。
  不过也没多少人羡慕他,毕竟刚上任就要远赴南夷那等瘴疠横行之地,而非在京城享福,这侍郎的福,也得有命回来享才行,多少官员去了岭南,因水土不服染上疾病,英年早逝的更大有人在。
  谭今生性小富即安,接到任命之后还有过犹豫,心想要不要辞官回去种田算了,万一在岭南染上什么疟疾,丢了小命,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结果被周翊指着鼻子骂了一顿,这才打消念头。
  如今他跟在两位殿下身后前往岭南,累是累了些,但他们随行有太医,还有早就准备好的草药,就地休整时,安王就下令士兵们以营为单位生火烧柴熬制草药,每人一碗喝下去,这一路过来,得病的人居然寥寥无几。谭今这才觉得自己完全是杞人忧天了,以当年竹山之战时安王表现出来的谨慎细致,又怎么会没注意到这种细节?
  此时听见自家三哥的埋汰,又听见谭今的笑声,贺湛没好气道:“我哪里狗不理了!”
  贺融:“你这一路又是唱曲又是吟诗,嗓子都快嚎哑了,上回有条狗在路边听见了,立马扭头就跑,这不是狗不理是什么?”
  贺湛忽然嘿嘿一笑:“那你还理我,不是比狗还……”
  谭今在后面听他们兄弟俩信口胡扯,又有点想笑了,得亏这回及时忍住,不然安王殿下斗嘴输了,估计是要发作到自己身上来的。
  看着安王的背影,谭今就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仕途际遇,他人生的几次转折,都与这位安王殿下挂钩,而当年在竹山时的瘦弱少年,如今也已长成高大秀颀的青年。
  那时候他也想过,皇长子这一家此去长安,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就不用再过从前的苦日子,但谭今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天降紫微星,从被废庶人,居然还能一步步重新登顶。
  他知道,嘉祐帝有今日,离不开眼前这位安王殿下的筹谋。
  也因此,谭今对贺融怀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比面对贺湛时更甚。
  他看不清自己未来的路,但他懂得顺应局势,跟随强者,在听说自己的调令是贺融向皇帝亲自开口要来之后,谭今与周翊商议了整整一个晚上,毅然决然上了安王这艘船。
  行军十多日,大军终于抵达洪州地界。
  洪州刺史姜寻提前得到消息,早已带领洪州一干大小官员等候在官道上。
  姜寻从未见过贺融贺湛,但也听过他们的事迹,也许朝廷不乏因为贺融贺湛年轻,而怀疑他们是否能完成这次的差事,但姜寻却不敢小看这两位,因为当初贺融他们从甘州出发,前往西突厥,与甘州刺史梁昱打了不少交道,而梁昱正是他的好友。
  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姜寻也比别人多知道不少关于贺融贺湛的事情,是以看见贺融下马,他忙迎上去,恭恭敬敬行礼寒暄,命人将大军安置在城外兵营,又将贺融等人迎入城中官驿歇息。
  “此地简陋,还请两位殿下包涵,下官已经让人准备了饭菜和热水,为殿下与诸位洗尘。”
  “不忙!”谁知贺湛表现得比姜寻想象的还要急切。“岭南如今形势如何了?”
第85章
  姜寻没想到钦差如此迫不及待,
幸好他早有准备。
  “那些叛军本是南夷人,
在山野居住惯了,根本不可能在广州城久住,他们杀了经略使,又劫掠一番之后,还未知是否已经退出广州,
只听说如今岭南一带车马凋零,
备受摧残,
百姓轻易不敢出门,
甚是风声鹤唳。”
  贺融问道:“上奏朝廷的奏疏里语焉不详,
我一直想知道,南夷六部内乱,缘何殃及汉人?就算那些南夷人不像归义夫人那样,愿意归附天朝,
也不至于贸然挑衅朝廷大军,为何黎栈竟敢如此大胆?”
  姜寻叹道:“下官略知一二,
此事说来话长。自古岭南此地,
南夷人众多,至前朝时,
中原朝廷打败当时的南夷王,将南夷并入中原版图,但朝廷依旧将岭南视为蛮荒之地,将南夷人视为未开化之民,朝廷派去驻守的官员,
也多数不了解当地民情,到了前朝末年,中原兵荒马乱,朝廷对岭南课以重税,引得南夷人奋起反抗,直到高皇帝建立本朝,归义夫人率南夷六部归顺,但中原人与南夷人的矛盾,并未因此消失。”
  贺融亲手递给他一盏茶,姜寻赶紧道谢接过,润了润口,继续道:“高皇帝为了治理岭南,从内地迁了不少百姓过去,但两者生活习俗截然不同,难免矛盾重重,加上许多官员对南夷人抱有偏见,断案的时候难免偏颇,下官听说这回事情闹得这么大,便是由一个案子引发的。”
  宝安县两户人家在争一头牛,这本是乡里之间再寻常不过的小事,但此地为汉夷混居之地,情况复杂,两户人家,一户为中原侨民,一户为南夷人,结果争执时侨民失手,将南夷人给杀了。
  双方闹到县衙,县令先是偏袒中原人,从轻发落,将其罚钱了事,南夷人自然不服,纠众闹起来,黎栈带人将宝安县县衙给占了,县令吓个半死,赶紧将失手杀人的百姓交出来,但愤怒的南夷人不肯罢休,黎栈趁机联合几部的头人打上广州。时任岭南五府经略使兼广州刺史的郑奇指挥失误,不仅让南夷人攻入城中,自己还丢了性命。
  “这么说,他们还占着广州城了?对方有多少人?”
  姜寻道:“南夷六部,据说有四部跟着黎栈起事,号称十万人,这些南夷人个个骁勇善战,剽悍无比,郑奇当时轻敌大意,消息滞后,竟被这些人冲入城去,据说他们还挟持了宝安县令。”
  贺湛看着眼前的地形图,须臾就有了判断:“南夷人巢居崖处,必不惯住在府城这等平原之地,他们不可能长久守着广州城,迟早都是要退兵的。朝廷大军过去讨伐并不难,难的是就算一时镇压了他们,但南夷人对朝廷的仇恨,却就此延续下来,以后大军一退,他们三不五时,又会与当地百姓发生矛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2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