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204

  谁都知道继嫡皇子夭折之后,皇后再度有妊对所有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天子龙颜大悦,为了给未来的儿女祈福,甚至下令大赦天下,连带贺湛,一时也未能走成,被挽留下来,参加了好几场宫宴。
  就在贺融他们离开长安的半个月后,也就是皇后怀孕消息传出的第十天,突厥伏念可汗遣使前来,要求与中原建交,联姻,并请朝廷岁赐。
第134章
  这并不是突厥头一回提出要与中原联姻了。先帝还曾动念将嘉祐帝仅有的女儿嫁过去,
但后来突厥依旧三不五时扰边犯境,此事也就暂时搁置,无人再提起。
  甘州大捷之后,中原士气大涨,
朝中不乏有人提出趁机收复凉州的,
但嘉祐帝与众臣深知国库空虚,朝廷打不起一场仗,之后这种声音便不了了之,如石子沉潭,
掀不起半点涟漪。
  等到西突厥被灭,
突厥统一,
中原北方的敌人空前强大时,舆论人心又悄然发生改变,原先主战的那些声音悄然湮灭,
直至伏念可汗遣人来朝,
提出联姻一事,朝野震动,
人心浮荡,
战与和的争议有一度浮上水面,像按不下去的葫芦瓢。
  实际上,
突厥提出的条件里,最紧要的,还不仅仅是联姻,而是岁赐。
  所谓岁赐,
明面上是指突厥与朝廷友好往来,向朝廷称臣,朝廷则每年赐予突厥一定的财物,但实际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突厥向朝廷勒索钱财,加以美化的说法罢了。
  嘉祐帝赫然意识到,这个强大凶悍的北方邻居,已经到了明目张胆威胁中原的地步了。
  还没有抵达灵州,贺融在半路上就得到消息,当即上疏一封派人飞驰京城,坚决反对一切和议,联姻自然不行,岁赐就更不行。他在奏疏上说,突厥人贪得无厌,得陇而望蜀,只要朝廷让步一点,他们立马就会窥见朝廷气弱的软肋,进而步步紧逼,等到朝廷反应过来,恐怕早已失去脚下立足之地,悔之莫及了。
  话是这个道理,能硬气起来,谁也不想当缩头乌龟,很多人觉得安王站着说话不腰疼,嘉祐帝更是将他的奏疏留中不发,群臣商议数次,说战的说和的兼而有之。
  左相张嵩、兵部尚书范懿等老臣,认为目前暂时不能打,朝廷可以跟突厥讨价还价,让突厥做出适当让步,谈判不妨慢慢来,简而言之,拖久一些,此乃缓兵之计。
  右相李宽、英国公、纪王贺秀等人,则认为突厥人此为投石问路,所以朝廷不能表现出半点虚弱,以免被对方看出端倪,所以坚决不能让步,建交可以,但联姻与岁赐则一概免谈。
  太子本不想发表意见,但他身为储君,被嘉祐帝一问,不可能不开口,便道突厥人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怀德,非得打一顿才知道疼,否则只当中原是软柿子,根本不会将朝廷放在眼里。
  言下之意,竟是主战。
  一向好战的纪王这回多了几分委婉,而平日喜爱走中庸路线的太子,反倒硬气起来。
  奇也怪哉。
  这一回,突厥人似乎是来真的,还未等朝廷这边商量出个什么结果,丰州、云州两处边城,就遭遇突厥铁骑的侵扰,十万火急。
  中原有数座边城重镇,其中灵州与甘州是要塞,这两座城池,也是最经常与突厥人交战之处,所以甘州有名将陈巍,灵州则有贺融。
  但这次突厥人却不按常理出牌,放弃了最好走的路,转而绕过阴山山脉,分两路直奔云州和丰州。
  云州倒也罢了,毕竟有长城为界,还能勉力抵挡,丰州却完全是猝不及防,兵力不足,又面对凶悍的敌人,加上丰州刺史指挥不力,被突厥人破城而入,大肆劫掠,其中成年男子十有八九被杀,妇孺直接被抓走,府库财物,百姓家中,被扫荡一空,据说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捆住手脚,一串连着一串系在马后,突厥人在马上飞奔,他们就在后面跟着跑,其中不乏被活活拖死的,饶是早知突厥人残忍的,在收到这封加急奏报之后,仍禁不住心惊胆战。
  突厥人风一般将云州治所大利席卷而过,留下满地狼藉,云州刺史没有殉城的勇气,又怕打了败仗被治罪,竟在突厥人破城之前就弃城而逃,不知去向,消息传至长安,举朝震撼。
  这仅仅只是开始。
  突厥人的习性注定他们不会像中原人那样追求统一天下,长治久安,他们更喜欢去劫掠富裕之地,把牛羊财物带走,等到将这些财物都消耗殆尽,再进行下一轮的劫掠。但伏念可汗似乎有点不同,他并没有将掳掠过去的百姓充作奴隶,反是再次遣使前往长安,言道他愿以这些百姓作为人质,交换先前的条件。
  也就是说,如果朝廷答应与突厥联姻、岁赐,那么这些百姓就会被得以放还,如果朝廷不答应,那突厥就会把这些人杀光,然后拉着尸首去丰州灵州等地,丢在城门口,让天下人都看看,朝廷枉顾百姓性命,宁惜财物,也不惜民心。
  贺融得知此事时,一行人刚刚抵达灵州,薛潭亲自出城相迎,却不是因为安王喜爱排场,而是为了告知贺融这个消息。
  “突厥人其心可诛!”张泽听罢,咬牙切齿道。
  朝廷若应下岁赐这种条件,百年之后,史书之上,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会背负上耻辱骂名,煌煌天朝,竟要被异族蛮夷勒索,这对高傲的世族与士人而言,比让公主去和亲还让他们难受。
  薛潭拧着眉头:“我们本以为突厥人会来打灵州,谁知他们竟直奔云州而去,想来是早已打听到如今殿下在此地加固城墙,秣兵历马,所以改了目的。”
  贺融缓缓道:“是我小看了伏念,早在他吞并西突厥,统一突厥之时,就该意识到此人既有野心,更有手段,不同于一般突厥可汗,是个极为棘手的敌人。”
  真定公主也道:“不错,历任突厥可汗,顶多仗着铁骑剽悍侵扰犯边,每年劫掠一番,若是朝廷肯舍出个公主,再加些财物,便能让他们安分一阵,就如我从前出塞和亲,在那之后,前朝与西突厥就有了长达十年的和平。”
  往事已矣,如同在诉说旁人遭遇一般,真定公主很是平静。
  但她话锋一转:“因此,伏念才显得格外不同,他提出岁赐,又抓了中原人为人质,摆明是想以武力为要挟,长期勒索朝廷。草原上有句话,与其将肥羊杀了吃肉,不如用把钝刀子一刀一刀慢慢割,每回都能喝一碗羊血。”
  薛潭沉声道:“现在我们就被当成那只肥羊了。”
  张泽急道:“最重要的是,朝廷会如何回应?”
  众人回到都督府,热火朝天议论了一圈,却都没什么结果。
  灵州只是中原其中一个州府,位置固然重要,可也只是帝国一隅,谈不上中枢,更无法左右天下。
  “殿下,您以为呢?”薛潭见贺融很少说话,便问道。
  这一问,众人的目光就都落在贺融身上。
  贺融终于开口,他道:“以我的了解,朝廷很可能不会答应突厥的条件。”
  张泽:“也就是说,朝廷不想赎回那些百姓?”
  贺融点点头:“赎回百姓,就要答应岁赐,伏念已经明确说了,和亲、岁赐,缺一不可,朝廷丢不起这个人,就算陛下答应,张嵩他们也不会答应的。”
  维护朝廷脸面和尊严当然也不能说错,这里头有舍小保大的因素,开了岁赐这个头,让突厥人发现中原人的弱点,以后肯定还会狮子大开口,朝廷最终必然会舍弃那些百姓的性命。
  但是,这样做同样会寒了人心,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
  这句话,薛潭没有说出口。
  ……
  不出所料,没过多久,以嘉祐帝名义下发的一道诏书由使者送往突厥,明确拒绝了伏念可汗提出的岁赐要求,并言辞严厉指责蛮夷贪婪无度,说伏念若肯安分守己,朝廷不是不能考虑和亲一事。
  伏念收到信件之后,再次遣使入关,觐见天子,表示岁赐绝无可能让步,但岁赐的数额却可以谈。
  嘉祐帝与众臣看见此信,只当伏念有所软化让步,朝廷大可与其再讨价还价一番,于是同样派遣使节前往突厥王庭,表示天朝历来与邻和睦,不愿轻启战端,如果突厥那边愿意放回俘虏,朝廷可以答应派出公主和亲。
  伏念收到信件之后迟迟未有回应,根据朝廷派去的使节传回消息,据说突厥内部也有主战与主和两种声音,伏念可汗似乎犹豫不决,但似乎暂时没有再用兵的打算。
  谁知一个月后,也就是嘉祐七年的春天,元宵刚过,朝廷官员休沐刚刚结束之时,边境烽烟再起。
  这一回,是以萧豫为首的凉国兵马,与突厥人两面夹击,围攻甘州。
  与此同时,伏念可汗亲自带兵,奔袭云州。
  又是云州!
  甘州告急!
  云州告急!
  嘉祐帝始料未及,他根本想不到伏念居然说翻脸就翻脸,一个月前明明还相谈甚欢,有软化迹象,一个月后突然就毫无防备地发兵!
  先前贺融贺湛,乃至真定公主等人,都曾上疏提醒,言道伏念此人性情反复,不可掉以轻心,嘉祐帝虽然看在眼里,但见伏念几回态度越来越平和,也难免认为对方需要休养生息,暂时不想打仗,谁知这一切由头到尾,竟都是麻痹他们的手段。
  因裴皇后有孕而滞留京城,未回岭南的兴王贺湛首先请战,请求前赴云州拒敌。
  但当很多人都以为求战心切的纪王同样也会请战之时,却是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上疏要求出战。
第135章
  “太子上疏请战?”
  右丞相府内,
贺秀将茶杯往桌面上重重一放,面色狐疑,百思不得其解。
  “打从一开始,太子就不赞成打仗,
口口声声以和为贵,
国库空虚,结果现在反倒一改口风,主动请战了,总不会是忽然之间开窍了吧?还是说,
他只是在做做样子,
给陛下看而已?”
  “很突然吗?我倒觉得一点都不突然。”李宽微微一笑,
将茶杯递至鼻下,嗅了嗅茶香,方才入口。
  时下流行在茶里加盐加八角加花椒等佐料,
喜爱放入蜂蜜的达官贵人也不在少数,
李宽却是个例外,他就喜欢喝干净的茶叶,
犹以野茶树最佳,
先苦后甘,回味无穷。
  云州与甘州告急的消息传至京城,
虽也让许多人惶惶然,但大家下意识认为长安依旧是固若金汤的,外边再如何打,也打不到这里来。
  长安之春,
杨柳灞桥,丹凤朝阳,安稳如初,仿佛天宫人间,不受半点影响。
  “太子急了。”
  贺秀不解道:“此话怎讲?”
  李宽慢条斯理道:“先前我就说过,太子寸功未立,仅因是皇长子,得陛下偏爱,方才得封东宫,但陛下的喜爱是会改变的,正如他老人家今日喜欢酥饼,明日可能就喜欢糖酪了,上回太子为东宫讲官求情,已经惹恼了陛下,父子之间生出裂痕,他急于寻找机会弥补。现在突厥人来犯,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贺秀哂道:“话虽如此,可他压根就没上过战场,他周围也全都是只会空谈的寒门子弟,指望他们是不可能的,难道太子还想亲自上阵?”
  李宽反问:“有何不可?”
  贺秀一愣,旋即皱眉:“他把军国大事当成给自己试炼的机会了?”
  李宽道:“原本,太子可能还不会主动请战,但是兴王殿下请战之后,他就急了。兴王与您一母同胞,最是亲近不过,这次云州和甘州同时告急,甘州有陈巍在,一时半会还无大碍,但云州不行,先前云州已经被破城一次,城池不稳,人心涣散,如果再失守一次,突厥人就可以从此地南下,直入关内,所以陛下一定会派人前往。如果只有您请战,太子还可以拦阻,但如果是刚刚平息南夷之乱,经验更加丰富的兴王,陛下很可能就会同意。这就是太子着急的原因,他不能再让兴王出征,不能再让你们兄弟俩掌兵权立战功了,否则你们凯旋之日,他太子之位,就会更加摇摇欲坠。”
  贺秀并非愚钝之辈,此言入耳,转念一想,随即恍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2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