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校对)第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2

  边境小城的捕役毕竟不如京城训练有素,更不要说与解剑府相提并论,裴惊蛰只好留下来,交代刘林把现场处理好,分出一队人将尸体与凶器运回城中,这才骑马回到城中秋山别院。
  秋山别院位于六工城东南,背山面水,闹中取静,赵县令妻家乃当地富户,这座别院就是他妻子的嫁妆,每年新春休沐,他都会携家眷在这里小住几日。这次京城使者还未到,他就已经让人将别院收拾好,待贵客一到,立马便将人迎到这里来。对方若是住得舒服,说不定自己也能少几分罪责。
  裴惊蛰的确挺喜欢这里,尤其现在冬雪未融,枝头新绿,别院比京城又多了几分雅致,每次走进来,心情就会变得很好。
  但他知道,凤二府主现在的心情,却不会太好。
  飞檐下铜铃摇动,廊柱旁倚坐着刚才先行骑马回来的男人,神态慵懒散漫,手指却灵巧地将信笺卷作小卷塞入拇指粗细竹筒中。
  裴惊蛰忍不住放轻脚步,但对方睫毛微微一颤,眼皮略略掀动,已察觉他的到来。
  “派人去且末查一下,这个于阗使者随身带着什么人。”凤霄将竹筒递给裴惊蛰,道。
  且末是位于于阗和六工城之间的一座城池,名义上归属大隋,不过朝廷忙着对付突厥与南朝,暂时没有在这个地方放太多心思。
  从中原前往西域,且末城都是必经之地,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缓冲地带,来自五湖四海的过路客商云集歇脚,解剑府早就在那里设了据点,方便收集传递讯息。
  裴惊蛰应声接过竹筒,忍不住问:“这桩案子,您是不是有头绪了?”
  凤霄随手从旁边抄起一份文书丢给他。
  裴惊蛰手忙脚乱接住,打开一看,发现是于阗王亲笔所写,准备交由使者上呈给隋帝杨坚的金册国书。
  上面清楚写明这位于阗使者的身份,对方名叫尉迟金乌,是于阗王的侄子,于阗王在信件中表达了自己对天朝的向往渴慕,希望两国结为盟好,互帮互助,共同抵抗突厥。
  说白了,于阗王既希望大隋能帮他对付突厥人,又怕隋朝趁机将他吞并,一面讨好,一面防备。
  金册国书原本是呈给隋帝看的,但现在于阗使者已死,为了破案,国书也成了线索之一,自然要先过他们之手。
  尉迟金乌一行人被杀,对方却不劫财不劫物,连国书也还在马车内,安好完整。
  裴惊蛰浏览完毕,合上金册,对凤霄道:“郎君,于阗人死在大隋境内,一则可以灭大隋威风,二则令于阗与大隋生隙,这的确像是突厥人能干出来的事。”
  凤霄挑眉反问:“他们入境杀人,为何要用突厥长刀,如果用的是中原兵器,岂非更加死无对证,毫无痕迹?”
  裴惊蛰挠挠下巴:“突厥人向来行事粗暴,如此张狂也不奇怪,而且,现在突厥与中原磨刀霍霍,他们便是拿准了我们就算知道,也奈何不了他们?”
  凤霄:“你就没发现,那马车之中,还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
  裴惊蛰冥思苦想,最重要的金册国书都在,还少了什么?于阗使者入朝进贡,随身带着的贡品也没少……
  他灵光一闪,脱口而出:“礼单!刚才我找不到礼单!”
  凤霄从喉咙里哼了一声,似觉得他还不算无药可救。
  裴惊蛰早已习惯这位二府主的脾气,见对方认同,已是受宠若惊,忙再接再厉道:“凶手拿走了礼单,莫不是顺手偷了哪样贡品,不想让我们知道?可我们只要去信于阗王,不也能问个明白?”
  凤霄道:“一来一去,浪费的工夫也足以让对方做许多事情了。你将那个八宝小柜拿过来。”
  裴惊蛰依言而去,不一会儿就把八宝小柜抱过来,将里头三层抽屉一一拉出。
  凤霄:“少了几样东西。”
  裴惊蛰一愣,又往抽屉里看了好几眼。
  他没察觉少了什么啊。
  不过这话脱口而出,肯定又会挨骂,所以裴惊蛰老老实实道:“小人愚钝,还请郎君指教。”
  凤霄倒没再卖关子:“胭脂水粉。”
  能跟在解剑府二府主身边,裴惊蛰毕竟不是蠢人,略一思索就将前后联系起来。
  “小柜里还有花黄,说明肯定少不了打扮妆容的胭脂水粉,但马车内残余的香气,与那两名侍女的香气不同,说明此行还有另外一个女子,很可能就是尉迟金乌的宠妾,她被凶手掳走了?不,不对,抽屉没有被乱翻,东西摆放很整齐,对方带走的时候应该从容不迫……”
  说到这里,他一个激灵,恍然道:“难道凶手是那失踪的女子?!”
  凤霄拢了拢袖子,“她未必是凶手,但肯定与凶手有关,对方虽然用突厥刀,也未必就是突厥人。去查吧,三天之内,给我消息。”
  裴惊蛰微微垂首:“是。”
  ……
  三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日日懒觉,便觉漫长难熬,但若是有事可做,眨眼便过。
  裴惊蛰深知凤霄性子,说三天就三天,绝不会多给一个时辰,所以凤霄下令之后,他一面发出信鸽,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前往且末城的解剑府据点了解情况,信鸽中途遇上风沙,有去无回,幸而他做了两手准备,在第三天傍晚的时候,派出去的人终于有了回信。
  “说说。”凤霄半阖双目,没去看他双手奉来的信笺。
  裴惊蛰一五一十道:“尉迟金乌几年前来过中原,在六工城遇到一名姓秦的良家女子,当下惊为天人,几番追求之后,终于纳其为妾,将她带回于阗去。据说这秦氏在他身边一直很受宠,连这次来中原朝贡,尉迟金乌也都把她带上。车队被灭口之后,唯一失踪的女子,应该就是这名秦氏了。”
  凤霄:“就这样?”
  裴惊蛰:“秦氏在于阗的行踪起居,已经派人去查了,但毕竟距离遥远,一时难有回音,不过属下倒是查到,她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跟着尉迟金乌走后,她姑母一家也随之搬走了。据秦氏原来的左邻右舍说,她笃信佛道,十分虔诚,出嫁之前,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城中玉佛寺与紫霞观,几乎每月初一十五,都会亲自去上香。”
  凤霄终于睁开眼,轻哼一声:“说了半天废话,就最后这句才有点用!”
  裴惊蛰委屈道:“那属下也得先将前面的说完,才能接后面的呀!玉佛寺和紫霞观那两个地方,属下都找人查过了,玉佛寺本来就是城中香火最旺的寺庙,但紫霞观就有点蹊跷了,这座道观荒废了很久,平时根本没几个人去,秦氏想去上香,为什么不找个更热闹的道观?”
  见凤霄不语,他又继续道:“还有更蹊跷的,就在两个月前,紫霞观忽然来了一位新观主坐镇,立马就将道观香火带起来了,人人都说紫霞观医术高明,道长宅心仁厚,连观里供奉的神明,都有求必应,常常显灵。”
  凤霄:“新观主姓甚名谁,什么来历?”
  裴惊蛰:“姓崔,叫崔不去,据说原来是云游道士,其它暂时还未查出来。”
  崔不去。
  不去哪里,为何不去。
  天下之大,又有何处不可去?
  这名字在凤霄舌尖滚了一圈,带起他唇角微微的弧度。
  有点意思。
第3章
  正对着秋山别院的六工城西北角,有一处道观,名曰紫霞观。
  这座道观始建于前朝,老观主死后,底下的道士几乎全跑光了,年岁一久,香火没落,道观越发无人问津,本城年纪稍小的人,兴许都没听过紫霞观的名字。
  一切颓败止于新任观主的到来。
  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诞辰。
  这一日,紫霞观几乎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几乎半个六工城的人都涌到这里来。观内,人手三炷香,观外,消息灵通的摊贩们早已在这里摆起早饭鲜果,供给那些赶来上香的人。
  换作两个月前,谁也不会想到,这座近乎荒芜的道观,还能枯树逢春,迎来这么多香客信众,明明道观还是那座道观,也没见如何修缮,顶多就是把漏雨的屋瓦换上新的,再把观内荒草拔掉,但在当地百姓看来,香火袅袅升起,檀香弥漫四散的紫霞观,怎么看都比以前多了几分神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估计是道观里来了新主人的缘故。
  张氏手里紧紧攥着刚在油灯石台点上的香火,在人潮中艰难前行,为的就是在院子中央的大香炉里插上自己的香,祈求今年阖家平安。
  人这么多,她却半点也没有打退堂鼓的念头,反而还觉得自己起晚了,可能神明会不高兴,心说等会上完香,得去求个签,最好是让那小道士说说情,请观主亲自出马给自己解签。
  整整花了小半个时辰,她终于插上香,向神明祝祷完毕,并奉上贡品,此时日头早已挂上中天,张氏脸上的脂粉被热气一熏,微微有些黏腻脱落,周围依旧人声鼎沸,接踵摩肩,许多人像张氏一样,丝毫没有散去的打算,反倒还兴高采烈,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神圣的任务。
  张氏家住城东,丈夫在城中开了两间布铺,家境尚算殷实,夫妻感情也不错,只是在子嗣上一直不如意,好容易中年得子,夫妇二人对儿子视若明珠,谁知两个月,幼子突然一场大病,几乎命归西天,二人不知找过多少大夫,去城中有名的玉佛寺烧过多少香,最终都无济于事,这时听说紫霞观来了位医术高明的新观主,连同紫霞观的香火也变得灵验起来,张氏病急乱投医,也管不了那么多,赶紧求上门,结果误打误撞,儿子的病居然被医好了,从此张氏每月供给玉佛寺的香油钱,就全部转到了这边来,
  六工城说大不大,张氏夫妇幼子痊愈的消息很快传遍,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紫霞观一夜之间名声鹊起,很快就与玉佛寺并立,成为六工城第一大道观。
  张氏掏出帕子擦拭额头汗珠,好不容易挤入侧殿,却被告知今日观主不解签,而是在中庭讲道,张氏目不识丁,但冲着对崔观主的盲目信任,还是打算去听一听。
  刚来到中庭,她就吓了一跳。
  院子里几乎已经坐满了人,还有不少站在外头,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但居然没有发出什么大的动静,偶尔几人窃窃私语,也都尽量压低声音。
  张氏遥遥看见那位崔观主了。
  对方盘腿坐在屋檐下的台阶之上,眼睛因望向院中而微微眯起,张氏看得心头一动,顿时想起正殿之中那些神像,也是如此微阖双目,慈悲注视人间悲喜的模样。
  崔观主的脸色,比起上次见面似乎又苍白了不少,不过也可能是身处室外,被阳光照到的缘故。
  张氏经常过来上香,隐约听观中道童提过,崔观主的身体似乎不大好。至于为什么不好,谁也说不上来,张氏妇道人家,也不好再仔细打听。
  虽然距离有些远,但周围没人说话,崔观主的声音,也能传入大多数人耳中。
  不疾不徐,轻缓和气。
  像一杯不烫不冷,刚好可以握在手里的茶,清香袅袅,沁入心脾。
  此人在处,仿佛神佛在处。
  “今日要讲的,是因果。”张氏听见那位崔观主如是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