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的平凡生活(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350

  “可是……可是咱们手上……”
  “发俸银的事,本官自自己的手上发给他们,至于其他的开支,我向应天府写信借钱。左右已经亏空了三千多两,不怕再多一点。再不行,就向魏国公府借,总是有地方借的。”
  两人也承认,范进不是一般知县可比,就单是一个太后夸奖过的人,就值几百两银子。再说应天府尹王世贞是文坛名宿,自身也是戏剧名家,对于范进这个能写话本能写戏的才子后辈必是青睐,在他那借点钱,倒是没什么问题。至不济也有魏国公府这尊大佛,一个月的钱粮怎么也能应承,只是未来怎么应付,就要看他的本事了。
  范进这时问两人道:“二位,你们这段时间代掌县印,本官有事就要问你们。咱们上元丁口土地的帐簿,可曾有的?另外本官看这江宁人烟稠密,商贾众多,门摊课税收益如何?”
  “土地人口帐簿自然是有,没有鱼鳞册页便没法办公了。不过说到门摊课税,有户部和应天府征收,我们自己手里的并无几文。咱们江宁遍地黄金不假,可是轮不到县衙门去拣。”
  刘鹏尴尬一笑,“县衙门做的事受累不讨好的差,给咱们的就没有发财差事。”
  范进摇头道:“这话不对。咱们江宁是四方通衢,百业兴旺,土地人口比江宁县都要多些,怎么会没有生财之道?”
  陈有方接话道:“我们虽然地皮多些,但是应酬开销也大。别的不说,单是皇宫,每年都要我们出一笔钱负责修缮,这笔数字就很可观。咱们不比江宁县,两下虽是临县,条件却很悬殊。我们的管境北临滨江东接句容,土地贫瘠,物产不丰。江宁县的土地肥沃,粮产丰富,他们那里出的珠子米,饭成时香飘数里。咱们上元便种不出,是以地多但收成少,上面摊派下来的解额是一样的,所以咱们的日子很难熬的。”
  刘鹏道:“除了这些,咱们县内还有大批勋贵的坟茔,像是中山王徐老千岁的坟便在钟山。每年那些勋贵祭祖,都要我们仔细应付,哪里应付不到,便是个篓子。所以咱们上元和江宁虽然是邻县,论起财赋,可就差了好大一截。”
  两人一唱一合,强调的都是财政上的困难,目的当然是让范进收回之前承诺的福利。但这不代表他们说的不是事实,作为老公门,他们不会用说谎这么拙劣的方式骗人,上元县的情形也确实是艰难。
  作为最早的国都所在,应天府的赋税在东南是出名的低,全府的赋税才三十三万石出头,比之苏松同等田地的赋税数字,简直就是天堂。可是明朝税轻役重,上元、江宁两县因为是首县,徭役又是重灾区。
  海瑞和欧阳铎都曾经在江宁实行过一条鞭法,到目前为止,江宁府依旧保持了一部分一条鞭法。但是百姓的负担并没因为一条鞭实行而降低,反倒是增加了。一方面是全部在册民户要把自己服的役折成银子交上去,另一方面,轮到谁服役还是得谁服役,交钱不能减免,至于原因是:找不到人。
  整个应天的户籍管理制度都混乱不堪,上元尤其严重。眼下整个上元县的实有服役户口一万出头,可以征调的丁只有两万多人。
  给他们摊派下来的人头税和服役量,是按着十五万丁这个数字派下来的。至于十五万丁的来源,是来自永乐迁都之后,也就是在宣宗朝以后,地方上的鱼鳞册页就没更新过,还是按着旧的鱼鳞册页管理户口。人户帐根本对不上,拿着官方的户口薄去找人,包准找不到几个。
  在田产上,洪武年,上元县共有田一万一千五百顷,到了当下,田地就变成了九千二百顷多一点。土地当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享受优免的人多了,作为税基计算的土地面积也就缩小了。外加自然灾害,也导致了一部分土地不能作为耕地使用。
  这还得感谢江宁这里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士绅对于土地兼并的欲望不是太强,加上也没有藩王在这里就藩,否则土地只会更少。田地总数减少了,税收却没有得到减免。
  大明的优免制度一大弊端就是优免个人,不优免总数。不管一个地区出多少读书人,优免多少土地,这个县城应上解的赋税总数不变。不会一个县读书人出的多,就从上县变成下县。那些优免田地应纳赋税,会被摊派在其他没功名的百姓头上,朝廷不会吃这个亏。
  眼下情形就是九千多顷田要承担一万一千多顷田的田赋,同时由于江宁是留都,徭役比普通地区要繁重,这部分压力,也要由本地百姓自己承担。
  以眼下江宁城的繁华,对半分城的上元县,肯定不会只有那么一点人。但是明朝户口薄上登记的不是全部自然人,而是纳税人,不纳税的人不会出现在鱼鳞册页上。比如享受优免的士绅,再比如不承担徭役的军户。
  偏偏江宁当初是国都,以四十九卫拱卫,最多时有几十万军人在这里生活。虽然靖难后部分人北上,但是还有有十几万军人以及家属留在江宁。随着人口繁衍,通婚生产,军户越来越多,他们中大部分不是军人,不承担战斗任务,但是也不用承担赋役。
  除了军户以外,还有诸如隐匿户口的流民,又或是人户分离的寄籍者。户口上在别处,人在上元县里生活,比如董小五那种情况。这些人虽然住在上元,但是不承担赋役,同样也不是列籍人士。
  范进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情况,大明立国近两百年,不管多好的制度,到了这个时候都会产生无数弊端以及后遗症。作为基层官吏就是这种弊端后遗症的承受者,怨天尤人没有意义,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少这些弊症的影响。
  现在对范进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手上没有可靠人手。一共从家乡带来小猫两三只,又是武胜于文。关清的功夫过得去,在这里当捕快绰绰有余,范志高做个门子也凑合。可是文案这方面,就得自己赤膊上阵。
  一般的书生到了这个地步,多半就是要束手无策了。毕竟他们一直学的是世界观,在不配备事务官的前提下,骤然让他们搞方法论肯定不行。所以地方官往往受制于胥吏衙役,倒不能说他们没本事,而是确实一个人没法开展工作,更别说很多工作已经超出其知识范畴,无能为力。
  范进此时就得由衷感谢在罗山的那段经历。凌云翼将他看做子侄亲授本领,以虚拟的罗定州训练范进的处理能力,让他当了近一年的虚拟知州,又有一位巡抚在旁随时提点。是以其对于庶务不是一无所知,比普通人要强。另一个优势就是,他这次实际是带了大帽子下来的。圣旨册封,首辅保举,两层光环护身的范进让一般人不敢直视其锋芒,行事上也比普通的知县权力大。
  像是给衙门公人提高待遇这种事,除了他一般人没法做。首先在府里得不到支持,借不到钱粮,二来邻县的意见就可能把你打得抬不起头。如果不是给了这些衙役高待遇,他骤然安排自己两个亲信到衙役中,又会引起广大衙役捕快的不满,这些事一环扣一环,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昨天徐六盘点的亏空是两千多,按照刘鹏他们的说法是三千多两,如果盘库亏空还会增加一些。眼下还不能催逼过急,否则狗急跳墙来个火龙烧仓,损失就更大。范进已经决定使用温水煮的方法,一点点加火,让这般胥吏知道自己的厉害。
  午饭前,衙役胥吏的名单已经报了上来。此时百姓对于档案的重要性还理解不到,由于衙门给口粮给衣服,自然知无不言,范进看了一眼密密麻麻地登记信息,对关清道:
  “你去跟他们说一声,我会按着地址不定期拜访。如果两下信息不符,立刻开革!所以给他们一次改正的机会。今天中午的饭,还是按着现有的人头去做。”
  他又问张铁臂道:“这衙役的位置你嫌不嫌委屈?我知道你是江湖中人,又是东厂出来的,如果不想做衙役,我给你换个位置。”
  张铁臂连连摇头道:“别,千万别换。衙役好啊,您可不知道,当年小的跑江湖时,就想当个正役了。别看正役的子弟不能考科举,可有好大实惠,做一年班头胜过当三年强盗。小人在东厂也就是个没身份的,做了正役可以给子孙后代挣口饭吃,那是求之不得。只有大老爷开恩,将来升转时带着小的,不管到哪,小的都给您保驾。”
  “会说话。不过光会说话不行,也得会干活。我且问你,这半天看出什么来了?这快班里以谁为主?”
  “自是看出来了。快班里的当家姓余,叫余得水,听说他有个拜把兄弟,就是被老爷处置的刘麻子。这姓余的顶不是个东西,老奸巨猾,阴险毒辣,整个快班的捕快不是跟他换贴,就是他的弟子门人。别看只是个衙役,阔气的很,腰带上的搭扣都是赤金打造。大老爷那些好处,他其实不看在心里,也不曾把老爷放在眼内。对小的表面上客气,实际就是把小的挂起来,不让小的干活。说是让小的每天在班房里喝喝茶水,管管邸报就好,分明就是不让小的干活,实在该杀!”
  “我能想到,一个衙门里肯定有这样的人存在,尤其是上元这种地方。当初县里能出刘麻子,现在出个这样的人,最正常不过。对这个人我有办法。不过我得问一句,如果动手你是他对手么?别到时候还得本官跟他过招。”
  “那自然不会。姓余的五十多了奔六十的人,有手段也没了气力,小人制他不废事。”
  “那就好。张铁臂,你想不想过一把捕头的瘾?我不敢保你当多久捕头,但是本官在任一天,你就是一日捕头,没人能动你的位置,想不想?”
  张铁臂点头道:“想!自然是想!”
  “好。那你先做一件事,到衣帽店里买两双最结实的快靴,然后用一个月的时间把两双鞋全部跑烂。一个月后,本官要江宁城内上元县管境内每一家每一户的实际情形。每家有多少人,姓甚名谁,住处何在,以何为营生,都要问的清楚。城内城狐社鼠都要知道有你张头儿这么个人物,让他们全听你调动,这捕头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起步
  在前世的影视作品或是范进所从事的戏曲工作里,往往将知县描述成一个侦探兼职法官,主要工作是审问案件,平反冤狱,顺带还要惩办个恶霸之类。微服私访,偶尔还要被人抓起来打。直到在罗山任虚拟知州时范进才知道,其实审案问案这一部分,在知县的工作里所占比重并不大。
  文教、农桑、祭祀、水利兴修、基础武备……看看衙门的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与朝廷六部一一对照就知道,实际上县衙就是最基层的迷你小朝廷。县令如果比做皇帝未免大逆不道,可事实上皇帝的工作下放到基层时,确实就是有县令完成。一县的民生系在县令一人之身,于审案问案这方面其实倒是个小节。
  以上元县为例,怎么让自己管界之内的百姓生活好些,减少逃亡,怎么振兴经济,怎么让民风淳朴,老百姓遇事想到打官司不是打架,这些都比问案来的重要。之所以古代官员希望民无讼甚至严格打击讼师,一大因素就是希望减少自身工作量,让自己少操点心。比起审问案件来,怎么和吏员争权才是县令最需要做的工作。
  举个例子,范进看到的田地和丁口数字,来自于县衙的鱼鳞册,那东西只能看看,压根不能当依据。这册子是二十几年前整理的,人口迁移土地变更,现在还按这个收税就纯属是缘木求鱼。
  那些管粮官之所以敢挟制上官,就在于他们手上有一本底帐。那上面的数据和信息才是最真实有效的信息,但是这种底帐父传子继,概不外授,是吏员书办的传家法宝,外人拿不到手里。
  县令为了完成工作,最后只能向这些人妥协,换取彼此的合作。如果胥吏书办都不和上官合作,这个知县是很难做下去的。另一方面,上官也得敷衍。虽然大明有规矩府县不见面,但是如果知县不给府里表达一些诚意,也会被人视为狂悖,未来也必然给你找麻烦。
  范进第一时间便写了信,打发范志高挨个衙门去送,包括兵部殷正茂,应天王世贞,没一处落下。等到下午时分,范志高满面通红的回来,一看就知是吃了酒。
  范进冷着脸道:“你倒是好造化,中午有人请酒?”
  范志高憨厚地一笑,“还不是托九叔的福?顺天府王老爷的家人王三哥请我吃了一顿酒,是在衙门附近的一家酒店,那里的老板娘的身段真是……”看范进朝他瞪过来,他才住了口,讪笑道:
  “九叔面子大,人家非要请,小侄也不好拒绝别人好意。小侄牢记九叔吩咐,没敢去和那女人搭讪,给九叔留着……”
  “留你个头!扑街衰仔!”范进一拍桌子,怒骂道:“不要以为你姓范,就怎么都好。越是自己人,越要从严管束,你敢坏我的事,我就把你打发回家种田去!混账东西!我打发你去是做正事,谁让你去喝酒!”
  “正事也在做啊,府里答应了,先借五百两银子给我们使用,秋粮征收的时候归还就好。只等明天派人去办了手续,就可以支银。那位王三哥说了,看在九叔的名气上,府里只扣三成。”
  “多少?”
  “三……三成……”范志高怕范进再恼,连忙道:“人家说了,这已经是关照了。如果其他人来,最少是要扣一半的。从府里借钱就是这个规矩。”
  “一帮混账,自己人放自己人的债还扣三成!”范进哼了一声,暗自问候了应天府一干公人的祖宗三代。
  江宁是个有钱的地方,而最有钱的地段莫过于秦淮河上那些秦楼楚馆,那一条河流的不是河水而是黄金。虽然花捐是礼部进项,可是那些脂粉客以及清楼女身上随便刮一点,也足够吃饱喝足。
  江宁上元两县以秦淮河划分管片,东、北两城区属于上元,西、南两城区属于江宁,而秦淮河本身,归应天府管。这些秦楼楚馆只需要给顺天府打点奉承就好,于上、江两县不需要搭理。
  府里拿走了城里最大最好的财源,借公款的时候还有扣三成,这种常例自然让人愤怒,他们都扣了,范进自己的那份在哪?再者这利息快赶上高利贷了,也难怪一般人不敢借。
  按照范进给的福利标准,这三百五十两银子,大概也就是两到三个月的开支。而且眼看就到了端午,这三大节日之一衙门不放假就算了,总不能连点福利都不发吧?这一算,就又是一笔使费。
  最后一步就得是卖画筹款……范进心里暗自想着,如果不是自己现在不能离开管界,到秦淮河上去画一圈画下来,倒是可以收入一笔。眼下么,就只好去给境内的富翁大贾那里打打秋风,先借贷一笔资金,只要能运转起来,其他怎么都好说。
  范志高道:“九叔啊,王三哥其实也跟我说了,九叔是好心,但是不知胥吏们的可恶,对他们太好了些。其实小侄也想说啊,咱们在乡下时,与这些人打交道打得多了,对他们是什么人最清楚不过了。一帮坏心肠,怎么配享受那么多好处?王三哥说……”
  “他说什么?”
  “说如果肯送他五十两银子,他就在他家老爷面前说句话,让府里下个公文,把这事叫停。这也不算九叔失信,也不用开支那么多了。”
  “他要多少钱?”
  “五十两啊。”
  “看着我的眼睛再说一次!”
  “四……四十……”
  “我再给你最后一个机会!”
  “二十……”
  一块砚台飞下来,范志高狼狈的向外跑去,范进在后面怒骂着:“这个月你的工食钱没有了!如果再让我发现一次,我亲手打断你的腿!混账东西,骗到我头上来了。大家一个村子的,你说谎的时候喜欢眨眼睛这个毛病,我从小就听娘说过,还想骗我?”
  新官上任之后,第一次发火不是针对衙役公人,也不是针对犯人,而是针对自己的仆人加上本家。范志高虽然事后诚惶诚恐地认了错,并表示了痛改前非的决心,但是范进心里很清楚,他是不会改的。而范志高想必也很清楚,自己是不会把他赶回家的。
  身在大明,就得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比如亲亲相隐,比如善待亲族,再比如任人惟亲。即便范进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把人的私心割除掉,那属于神灵的范畴,非人力所能到达。
  小门小户的悲哀就在于此,缺乏足够的底蕴,家族里没有能拿出手的人物。太忠厚如范志文、范志良那样的,除了念书一无所长,来身边对自己也没有用处。够聪明的,又难免有自己的小九九。
  那种既聪明又没有私心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可遇不可求,范家这种小家族里更是很难出现。相比而言,像是徐六这种迷妹或是郑婵这种除了自己再无依托的,倒是比较值得信任。可问题是女人能出现的场合有限,太多的工作只能交给男人来做。
  范进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张网,自己如同蜘蛛一般在网上爬来爬去,用尽心力保证这张网的完整结实。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觅食。可是这张网又何尝不是牢笼?在帮助自己觅食同时,这也是自己的牢狱。
  午后的范进就这么坐在书房里,沉默无语,直到访客到来时,他的情绪还没有恢复过来,让本与他算是熟人,又在昨天刚一起喝过酒的杨世达一瞬间竟生出一种莫名地畏惧感,没敢开口招呼。
  还是范进先开口向他打了招呼,又问道:“昨晚手气如何?”
  见县令开口问的是闲事,杨世达悬着的心才放下,笑道:“小公爷手气太好,同他赌十战十败。好在老父母福气保佑,所输有限,不过八十多两银子。”
  “那就不少了。五口之家三年也花不了这许多。本官这衙门里要是有这么多银子,日子便好过多了。不知杨兄到此,有何指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3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