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的平凡生活(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50

  权衡再三,洪承恩觉得单是一双鞋,也说明不了问题,不提这事,也未必对自己有什么害处,便没有说话。
  范进自也是吃定了洪承恩于法律并不十分了解,更不懂基本侦察常识,才敢做这番安排,图的自然是与县令搭话的机会。范长旺能给的那点经济利益,或者祠堂修在哪里,对他而言都是小事,在知县面前露脸,让知县记得自己的名字,这才是范进真正的目的。
  考秀才又称为小三关,要县试、府试、院试三连考,才能得中。对于广州来说,中秀才的难度并不低,但是在广州中了秀才,中举人的难度反倒不大。儒林原文里,范进中秀才之后,不久就得中举人,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寒窗苦读,等待金榜题名,这当然是读书人科举正途,但是这条路注定满布荆棘,举步维艰。对于范进这种出身贫民的学子来说,与一帮科举世家,名门望族的子弟公平较量,本身就是个笑话。
  比起那些书香门第,科举世家子弟,范进的短板在于读的书少,这不是是否刻苦问题,而是所处环境决定了他的阅读量必然不足。
  认为只读四书五经就算读完了科举教材的,显然是对大明科举看的过于简单,与四书五经相相关的教辅读物,哪本也不能少。以范进本经春秋为例,要读春秋就得读左传、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繁露、春秋榖梁传疏。
  这些书第一价格昂贵,第二不易买。像是春秋繁露,范进根本买不到。再者,就是师资力量不可比,乡间塾师句读发音多有讹误,对于经义的见解更是多有讹误。有限的束脩,也不能保证教师有多强的责任心,很多时候就是彼此敷衍,互相对付。
  而那些科举大族不但家中藏书不是范进这种草根能比,对于经义的注解句读,更是千金难买的科举秘籍,乡间塾师穷一生之力也不能得。跟他们讲公平,简直就是笑话。
  要弥补这种劣势,要战胜这些书香门第的子弟,就只能走捷径。
  县令作为第一关的守门人,在他那里刷了脸,未来的发展,就大有好处。以自己目前的家境及出身,就这么贸然的冲上去,肯定是没希望,就得用些手段,在县令面前搏出位。
  南海府县同城问题,决定了这个知县行事不敢过于跋扈,这次借着人命案混脸熟,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比起收益来,这个险依旧值得冒。当然,前提是不能让他讨厌。
  事态的演变,到目前为止都符合范进的推测,信心也随之变的高涨。侯守用不是洪承恩这种法盲,只从这一个答案就意识到,这案子不能草率处理,否则……陶铁头非要给自己难看不可。他看看范进,问道:“死尸的蹊跷,你是几时看出来的?”
  “回老父母的话,草民家住小范庄,于大范庄事所知不详。今晨族兄相请,方知有此事发生,到范宅之时,即觉此事蹊跷,想书一呈文上陈,却已来不及。且草民乃一白丁,哪敢胡乱判断人命,只有等老父母来到之后,才能当面说明,望老父母海涵。”
  “范进……这个名字本官记下了,你不必过谦,能有这份见识,已经很不错了。忤作,死尸可曾验出些什么?”
  于乡间人命,第一个负责验尸的是总甲,忤作虽然有复验之责,但死尸脏臭,避之不及,大多是随便附署,以第一个验尸结果为准。
  如果范进不来闹这一出,小七嫂的验尸结果多半也就是参照洪总甲的话来办,可是现在既已点出这一条,忤作却也不敢再放水。他连忙回禀,“回太爷的话,下役验得死尸颈部共有两道勒痕,应为死后移尸。另,女尸腹有硬块,似有怀胎之嫌……”
  这句话仿佛在油锅里倒入了一瓢冷水,瞬间让场面变的沸腾。“银妇!”
  “不守妇道!”
  “明明是自己没脸见人悬梁,却要来诬陷族长,当真死有余辜!”
  “间夫是谁!”
  这样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任是几个衙役挥舞着皮鞭,却一时也压不下。侯守用挥着手,阻止衙役们的举动,手拈胡须,沉吟道:
  “如此说来,死者范林氏之死,怕是有些蹊跷。其居孀数载,何以怀胎?她身后必有间夫。范林氏不守妇道,与人私通成孕,间夫却又意图抽身,其走投无路,是故悬梁,也在情理之中。然,是谁将死尸移到范家门首,意图诬陷无辜,这便要仔细访查一番。范林氏居孀而与人有私,其死不足惜,然死后移尸者,罪却不可不查,此事不能这么算了,自当仔细访拿,不可走了罪犯。”
  范进道:“老父母明鉴万里,见微知著,此案水落石出之日不远,我范氏族长也可洗刷冤屈,这全是老父母的恩典。至于私自移尸之贼,学生想来,其多半已经逃离村庄,不敢在此停留,否则早晚之间一露马脚,又如何逃的出恢恢法网?”
  侯守用点头道:“你这话倒也有些道理,如此看来,这件案子就可以了解了。范林氏家中还有何人,可以具结文书?”
  “范林氏为外乡逃荒之女,我等之知其姓林,余皆一无所知,自也无亲属可寻。具结之事,由乡里可以代劳。”
  侯守用目光看向范进,“范进,你既是读书人,那本官就考教考教你的墨卷功夫,这份具结文书,就由你来写,本官在这看。”
  范进也不推辞,只要来文房四宝,当场研了墨,一份具结文书,不过片刻间即以完成。等文稿送到侯守用手中,其初时只是草草一看,随后却又拿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你这字刚柔相济,很有几分文忠公的风韵。但是年轻人练字,还是应以柳公为先,得其筋骨,复临颜体,得其厚重。心定,学问才能做的扎实,于乡间俗事不必多过问,免得误了自家前程。十天之后便是今科春闱,你的书读的如何?”
  “回老父母的话,学生自知学业为重,须臾不敢放松。”
  “只说是没有用的,明天你到衙门来,本官要当场考校你的功课,若是做的不好,这一科,本官便不准你下场。回去好生准备着。”
  打发了范进,侯守用又对范长旺道:“范林氏与人私通,确有违妇道,然人已身故,不宜细究,身后事还是你这族长出面操持为好。不论如何,不能让她白骨现天,你明白么?”
  “回太爷的话,草民一定把她的丧事办妥。”
  侯守用又看看洪承恩,“洪总甲,朝廷设立总甲,本有治安刑讼之责。你身为总甲,却连验尸都验不明白,大是失职。念你年老不与你计较,以后办差事,可要自己多仔细着。来人,备马回府。”
  范长旺连忙道:“老父母亲临本村,是我合村父老之幸,请容老朽略备水酒,款待父母,以表我等心意。”
  侯守用脸色一板,“这就不必了。范甲首,本官深知百姓艰难,怎忍心让你们破费?不但是我,今后若是吏役下乡,百姓皆不必准备酒食,耗费财力,你们只要安心农桑,保障课税,就是我大明的好百姓。”
  “青天,真正的青天啊。”范进猛的大喊一声,随即带头跪下去,“乡亲们,这是可比海笔架的青天大老爷,我们有这样的父母官,是三生之幸,还不叩谢青天大老爷的大恩大德!”
  一声声青天大老爷的呼喝中,县衙的几骑马,已经渐渐行出村庄。范进心里很清楚,这一轮自己虽然赢了,却只是个开始。与洪承恩的梁子算是结下,今后两下,怕是不可能相安无事。
  这种武断乡曲的村霸,有的是办法恶心自己。要对抗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有功名护身。为了保住自己与母亲的生活,这一科,自己必须中秀才!
第十三章
初阵告捷
  送行的队伍,把侯守用一行送出十数里,开始回返。范进看着洪承恩略一拱手,“总甲,学生说的没错吧?我们要相信朝廷相信官府,有事记得报官,不能私合人命。您看看,心里有灯就不怕黑,我就说报官没事的,这不是皆大欢喜?”
  洪承恩紧盯着范进看了好久,忽然哼了一声,“不愧是读书人,讲话就是有道理,老夫记下了。来啊!”
  他一声招呼,那两名负责看尸的子侄战战兢兢地走过去,还没开口,洪承恩猛地挥起大手,只听两声脆响,两个年轻人脸上,各多了一个鲜明的掌印。
  “废物!没用的东西!大活人看不住死人!回家去,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咱们走!”
  范家庄近年来一直被洪家欺负,在冲突中,鲜少有取胜的机会。这次削了洪总甲的面子,小七嫂的官司也消弭无形,更为可喜者,便是整个过程未费几文使费,开销远比想象中为轻。大范庄的子弟人人脸上皆有喜容,如众星捧月般,把范进围在中心。范志高忽然吆喝了一声,“大家抬九叔回去,好好贺一贺啊!”
  几个范家子弟七手八脚把范进抬起来,如同坐着肩舆,在一声声欢笑与吆喝中,向大范庄走去。
  等回到庄上,范长旺才问道:
  “进仔,这手段虽然用的不错,可是你怎么知道,县官就会草草结案,若是仔细访查,我们还是有可能被捉住把柄啊。”
  范达也在也旁用心听着,对于这个族弟,他过去与很多人看法一样,认为其只是个书呆子,在得中功名以前,并没有什么作用。今天见了范进手段,却从心里服他,认定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楷模,认真地听着,希望能学几手本事。
  范进则摇头笑道:
  “大伯,兵法上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次的官司,我们所占的优势,就在于地利人和。大范庄的乡亲在我们这一边,众志成城,便可以与官府周旋。洪总甲第一对刑名一知半解,第二读书少,不懂得衙门里的规矩。要打官司,死尸是第一位,他连死尸都顾不上,可不就是等着输?从一开始我就算定,他斗不过小侄。不过要说瞒过侯县尊,却也未必。”
  范达惊道:“怎么,难道侯大老爷看破了我们的机关?那他怎么当时不发作?”
  范进笑道:“侯知县是做老了亲民官的,如果真想查个究竟出来,仔细访查,我们这手段,确实很容易被他问出底细,弄巧成拙。如果是在其他地方,这一招是不敢乱用的,但惟有在南海、番禹两县,可以放心使用。侯大令就算看出什么,他只会当看不见。别忘了,在他上头还有个爱管闲事的广州府,府县同城,两下为了夺权势同水火,人命大案更是要争一争的。”
  “虽然不经县衙的案子不能送到府衙。可是我听人说过,在城里总有府衙帮闲在县衙附近转悠,撺掇着那些官司输了的人去府控。一来,每打一次官司,三班六房就发一次财,二来,官员考绩,不是看他能判断多少案,而是看他们能否做到刑简政清。官司越少,越证明地方官牧民有术,官司越多,就说明他治下无方,闹到上控,更是一大劣迹。不管谁有理无理,只要我们上控,侯守用的头就会疼。”
  范达道:“可是这一案里,我们确实是擦去了死尸脚上的泥,还烧了她的鞋子。”
  范进反问道:“谁证明?府衙不比县衙,陶太守是不会骑着马下乡,让我们这里的泥巴,弄脏他衣服的。再说,身为府官,更在意治下的太平安定。若真是到了府控那步,只要范家村出几十人到府衙门外哭门拉横幅,会哭会闹,官司先就赢了一半。咱们大明打官司,不一定看道理,而是看谁能闹腾。到了府里,即使是为了治下安定,这场官司也不会判我们输。侯县令也是个聪明人,听到我那句府控,就知道这一案我们只能赢不能输。何况小七婶又是个没有娘家的,一边有宗族,一边是外乡人,若堂兄是县尊,这一案该怎么判,能怎么判?”
  范志文在旁听着,却是几次张口,欲言又止,此时忍不住道:“九叔,你这样是不对的。圣人不允许我们读书人说谎,更不要说欺骗官府,以手段裹胁刑名。九叔,你过去是个很本分的君子,小侄很是敬佩你的为人。但是自从两年前开始,小侄就觉得你有些变了,变的事故,也变的不像个读书人……侯县尊今日不扰村民,本以为他是个清官,不想他却有这些打算,看来也比不得海笔架。”
  范进道:“贤侄,圣人也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圣人是不喜欢老百姓遇到事情就打官司,而是希望用道德教化手段,让大家和睦相处。但是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不打官司就要打架。这也就是我们住在省城乡下,要是到了其他府,说不定为了这事就要械斗,几千人上万人的打都是常有的事。官府只管要粮要税,其他一概不问,你且说说看,圣人的话在那些地方有什么用?再说孔夫子拜阳货,可见圣人也是懂得用心计的。我们读圣贤书,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圣人,志文,你这样做人是没问题,但是出来做事,很容易吃亏的。”
  范长旺的烟袋在桌上一敲,“志文,你要多和你九叔学学,只知道念书,是没有用的。你书念的再多,不能给家里赚银子改换门庭,也是白费力气。就拿海笔架说,我听人说过,他一个月都未必能吃上一次肉,日子过的还不如城里几位举人老爷来得舒服,像他又有什么用?只说这次,如果不是有你九叔,我就被带到衙门里去了,即使不吃官司,光是食宿打点,就能让咱们倾家荡产!你白读了这许多年文章,见了县令却连句整话都说不出,这书读的我看也没什么意思!”
  范进感觉的到,范志文心内名为信仰的堤坝,在现实的打压以及亲人无情的嘲讽下,随时处于垮塌边缘,本着治病救人以及聪明人有我一个就够了的心态连忙岔开话题道:
  “大伯,事情其实现在还没算过去。”
  “怎么?不是具结了么?”
  “话是这么说,可是县太爷还是给我们使了手拖刀计,小七婶的间夫还未找到,移尸之人未曾访查清楚。随时衙役可以拿了牌票下乡,访拿间夫。若是其有心为害,三五日便有一二差役下乡,光是口粮打点,我们就应付不起。现在县令是在等,看我们是否会做人,再做下一步打算。”
  范长旺心头雪亮,范进这话实际更多是说给自己,外敌既去,一旦范长旺卸磨杀驴,小范庄以及范进,还是得不到好处。这手拖刀计固然是县令悬在范庄头上的杀人利器,又何尝不是范进拿来拿捏自己的杀手锏。
  他连忙道:“进仔说的很对,那按你的意思,我们得备办些心意,给太爷送去?”
  “心意……就不必了。”范进摇摇头,“县令的胃口我们第一不容易喂饱,第二府县同城,人多眼杂,这事办的不妥,反倒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要送的不是财帛,而是人。若是我们范庄证明自己的价值,县令自然不会跟我们为难,反过来若是以为他愚蠢可欺,那接下来,我们就得做好准备,跟父母官过招。而我们范庄唯一的价值,便是让南海县出几个出色的读书人,县令脸上有光,我们自己,说话也硬扎。”
  范长旺嘿嘿笑道:“进仔,你这话便是高抬咱们乡亲了。区区范庄哪里出的了几个出色的读书人?依我看,能把进仔你供出来,已经很不易了。这一科咱们范庄两庄合力,定要让你考中秀才。”
  “大伯,这小侄怎么敢当?志文已经过了县试,怎么看,也是志文更有前途。”
  “他通过县试已经十年了,始终未曾再进,换人如换刀,这回我做主,一定要你去试试!”
  你推我让,兄友弟恭,好一派宗族同心其利断金的兴旺景象。日落西斜,饭菜上桌,范进恍惚间似乎有个感觉,一个女子的哭泣声,在房间里萦绕不去。但他的注意力随即就被桌上那盆鸭肉吸引,任是什么声音,也都听不见了。
第十四章
龙门
  由于次日要进城,应县令的考,大范庄饭菜招待虽然丰盛,却不敢动酒。等回到家时,范进吃的肚皮发涨,人倒是很清醒。
  彼时已是入了夜,胡大姐儿竟然还没回家,正托着腮帮陪着范母说话,帮着范母点烟袋。等范进一推门,胡大姐儿连忙跑过去把范进拉回房里,边走边道:“进哥儿你真了得,居然把洪总甲都斗败了。今天大范庄的人给家里送饭时,还一个劲的夸你有勇有谋,这些年的书没有白念,我和大婶脸上都有光彩。大婶刚才还在笑,说进哥儿长大了。”
  范母举着烛台站在门首,烛光摇曳中,儿子的身影被放的很大。大范庄送饭的人,对范进的夸奖言语远比胡大姐转述的更多,话语里恭敬的态度,更是前所未有。大范庄不少百姓已经把范进当成个秀才,而不是平民来看待,对于母亲来讲,这种夸奖远比食物更为珍贵。一直以来,在范母心里,也是把范进当成个只会考试的孩子,除了学问以外,其他方面的事,基本没指望过他。
  自从范父死后,范母用尽全力护持儿子,保证不让儿子牵扯到俗务之中。固然是为了他一心读书,不至于分心,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儿子缺少心计,与人接触多半要被算计。
  可是今天这件人命官司的了结,让范母忽然发觉,雏鸟竟已经长成雄鹰,是该让它振翅高飞的时候了。读书的作用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大,了能让自己家发财过好日子之外,也能让儿子变得成熟。看来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进仔就该读书,不当扶犁。
  等到听说县令次日要招范进去考,胡大姐儿第一个跳起来道:“真的!县太爷要当面考试?这一定是老天爷开眼,妈祖娘娘保佑,我阿爹明天要进城赶集卖肉,进哥儿可以跟我们一起去。等进了城啊,我先要去庙里烧几炷香,保佑进哥儿上人见喜,太爷一高兴,进哥儿的前程就有望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