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36

  里长和甲长管理本甲本里的事务,除了杀人之类的重罪,一般的民事纠纷都由公选的里甲老人们裁定,大到财产纠纷、打架斗殴,小到鸡毛蒜皮的谁家牛偷吃了谁家的稻田,里甲老人们都管。
  “诉不出里“,“凡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理断“——在一定程度上,里甲拥有非常广泛的法律裁定权利。
  里甲老人就是乡里的管理者,纳粮多少是推选里长和甲长的首要标准,能当上里长和甲长的,基本都是大族子弟。
  所以古人追求人丁兴旺,能生多少个就生多少个,养不养得活不要紧,人多了,才有可能占据话事人的身份,不会在乡里受欺负。
  李家所在村庄虽然叫李家村,但多是杂居的外姓人,本地的里长是杨家人。而那些德高望重、公选出来的老人,也大多是杨家近亲。
  按着瑶江县的规矩,李绮节和杨天保婚事有了纠纷,要么由里甲老人来裁断,要么两家公选出一户读书人当话事人,读书人有功名,说话和县太爷一样有分量。
  里甲老人全和杨家人一个鼻孔出气,李乙当然不会去找他们主持公道。而本地的读书人,又大多是杨县令的同窗或是旧友,更不可靠。
  所以李乙才会想到李家的嫡支那一派,他们家是望族,读书人多,有功名的子弟应该不少。
  李大伯沉默片刻,把茶碗往桌上一放,“话事人是那么好请的?那个李家和咱们连远亲都算不上,未必肯搭理咱们。“
  周氏瞪了李大伯一眼,“官人又说丧气话了,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咱们每年往李家送的那一大车东西都是白送的?“
  李大伯不服气:“就算那个李家肯帮咱们说话,杨天保在外头和花娘勾搭,在他们那种大户人家看来,不过是寻常罢了,说不定他们还会反过来劝咱们家息事宁人呢!“
  宝珠听到杨天保和花娘勾搭,又是惊讶又是气愤,忍不住高声啐了一口:“王八崽子!”
  周氏在房里听到声音,立即道:“谁在外面?“
  李绮节吐吐舌头,几步窜下木梯子,再把木梯子往肩上一扛,拔腿就跑。古代的医疗水平一言难尽,她怕自己抵抗力太差,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腿脚稳健得很,搬着木梯子照样跑得飞快。
  可怜宝珠还愣愣的站在窗下,眼睁睁看着李绮节跟兔子似的,扛着一截木梯子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正想跟上,周氏掀开青花布帘,神色冷厉:“大惊小怪做什么?“
☆、第18章
胭脂街
  宝珠吓得打了个嗝,拍拍胸脯,小心翼翼道:“才刚张家人上门来,他家仆人去山上的庙里送香油钱,回来的路上碰见二爷和大郎,二爷托他带句口信,说昨夜落雨,山溪暴涨,把过江的竹桥淹了,二爷他们要在山里多耽搁一宿,请太太和三小姐宽心。“
  周氏眉头一皱,“晓得了,三娘呢?“
  宝珠摇摇头,故意道:“我才从外面进来,没看见三小姐。“
  周氏四下里扫了一眼,没看到李绮节的身影,松了口气:“你去灶房帮刘婆子呲鱼,鱼泡洗干净留着。刚刚你听见的话,一个字都不许对三娘讲!“
  宝珠连忙点头不迭:“太太放心,我晓得轻重。“
  周氏淡淡嗯了一声,放下软帘,关上房门。
  宝珠悄悄抹了把汗,一径出了正院,找到躲在隔壁院墙下的李绮节,抱怨道:“三娘好狠的心,把我一个人丢在里头!“
  李绮节笑了笑,拿着一柄棕榈叶制成的蒲扇,给宝珠扇风:“宝珠姐姐,委屈你了,我那糖果匣子里有半匣子梅菜肉馅的金华酥饼,全给你当点心,请你消消气。“
  宝珠哼了一声,抢过蒲扇,把青绿色的棕叶摇得噼里啪啦响,“小姐听见太太的话了?您千万别在太太面前露出形迹,不然我又得挨骂!“
  李绮节眼珠一转,“这事家里人都晓得,就我一个人蒙在鼓里,与其看他们遮遮掩掩的,还不如索性闹开了好。“
  宝珠当即变色:“三娘!“
  李绮节拍拍宝珠的手,安抚她道:“家里人来人往的,连那个不相干的孟四哥都在向我套话,婶婶怎么会知道一定是你漏的口风呢?“
  宝珠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到底不放心,还是叮嘱一句:“这种事你出面掺和不好看,还是让太太拿主意吧。“
  李绮节淡淡一笑,没说话。
  这天,李乙和李子恒果然没有归家。
  夜里李大伯和周氏带着李绮节、李昭节和李九冬在正房吃晚饭。家里人口少,中秋团圆饭的大菜还没吃完,顿顿都是热的剩菜,排骨藕汤热了又热,藕块都快熬成粉了。
  快撤席时,周氏像是忽然想起来一事,笑着向李大伯道:“杨家送来的鱼一时半会儿吃不完,正合适打鱼糕。“
  李大伯端着一盅滚茶,嘟着嘴唇,胡子尖微微翘起,正徐徐吹去缭绕在茶碗上的热气:“啊?喔,全听夫人安排。“
  李绮节脸上不动声色,接过宝珠递到肘边的一盏泡橘茶,送到周氏跟前:“婶婶吃茶。“
  周氏看李绮节似乎真的对杨天保的事不知情,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接过茶碗,浅抿一口。
  吃过茶点,一家人围着圆桌说了会儿闲话。
  夜色渐深,李昭节和李九冬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小脑袋瓜子一点一点,差点跌到圆桌子底下去。周氏不由笑道:“瞧她俩瞌睡直滴的,带她们回房困觉去吧。“
  曹氏和刘婆子上前,抱起两姐妹,送二人回房,众人各自回房歇下。
  白天落了几点雨丝,有些阴沉,夜里的月色倒是极好,又清又亮。桂花树的叶片镀了层银边,在静夜中散发出淡淡的幽光,不必点灯笼,就能看清回房的路。
  洗漱过后,李绮节披着一件沉香色棉绸对襟薄夹袄,坐在架子床栏边上,等宝珠把汤婆子罩在被子里,连忙把冰凉的脚丫子伸进去,舒服地直叹气,懒懒道:“把我那套直身衣裳收拾出来,明早我要穿的。“
  宝珠收走面盆架上的铜盆,把李绮节脱下的外衣搭在雕刻喜鹊红梅屏风上,手上的动作一顿:“三娘要出门?“
  直身是男装,李绮节只有去镇上才会着男装打扮。
  李绮节粲然一笑,灯火扑朔迷离,摇曳的烛光下她的笑容也有点古怪:“明天我要去胭脂街走一趟!“
  宝珠惊呼一声,踉跄了两下,险些没站稳,“哐当“一声巨响,铜盆摔在地上,残水溅了一地。
  胭脂街是本地有名的一条街巷,长街一面接岸,一面临河。沿河的那面修建了数座雅致的竹楼,楼下宽敞,可供乌篷船出入。楼上桌椅床凳,软榻香案,一应具有,是住人的地方——住的人有些特别,无一例外全是花娘。
  镇上沿河的地方临着渡口,渡口往来船只极多,船工水手和力夫都是靠力气吃饭的,身边没有妇人操持家业,钱钞来得快,花得也快。镇上渐渐兴起一种专门靠伺候往来船工吃饭的生意行当——花娘。
  花娘们昼伏夜出,镇上的居民闻鸡起舞,忙忙碌碌,她们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漫漫长日,她们无所事事,攥一大把盐炒香瓜子,散着头发,趿拉着绣鞋,斜倚在窗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奔流不息的江水,听船工们喷薄着力量的口号声,时不时呸呸几声,把沾着润湿口水的瓜子皮吐进大江里。
  到了夜里,老百姓们酣然入睡,花娘们开始迎来送往。她们梳起高髻,穿上鲜亮衣裳,在脸上抹一层厚厚的铅粉胭脂,一张张粉脸涂得艳红雪白,敞开衣襟,露出半截雪白酥胸,打开楼上的轩窗,和漂流在江上的水手船工们调笑。
  只需花上几十个铜板,客人便能将乌篷船驶入花娘楼前,仆役自会系上小船,搭好舢板,将客人迎入楼中,好酒好菜伺候。
  李绮节下午已经暗暗从曹氏那里打听到,杨天保就是和胭脂街的其中一个花娘私奔的。
  曹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她不仅擅于替小娘子们缠小脚,还会一手好针线活,然而察言观色、探听消息才是她的拿手绝活。她来李家不过短短几个月的工夫,李家附近几十户人家的底细,已经被她摸得一清二楚!周氏在李家村生活了这么多年,知道的都没她多。
  这门功夫没有功法心诀,全靠天分和见识,修炼起来不容易,要价也格外高。为了撬开曹氏的嘴巴,李绮节足足花了三百个大钱哩!
  据曹氏说,胭脂街中有一个顾干娘,家中养了十几个年轻娇嫩的小花娘,不仅个个生得娇艳妩媚,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加之她家特意费钞从南边扬州府请来一位厨子,做得一桌好酒饭,是胭脂街中一绝。一年到头,不管溽暑寒冬,慕名光顾她们家竹楼的客人都络绎不绝。
  杨天保的一位同窗早就仰慕顾干娘的干女儿们,极力撺掇杨天保陪他去胭脂街见识见识,杨天保推却不过,只得去了。
  谁知一来二往,他那位同窗过足了瘾,并没有流连风月,杨天保倒是一次又一次故地重游,比同窗去得还勤。
☆、第19章
私奔
  杨天保年纪轻,耳根子软,家中富裕,出手阔绰,身上有功名,样貌又生得端正,花娘们每日里和那些粗莽汉子打交道,见着他,就跟见着宝贝似的,怎么可能容得他脱身?
  其中一个姓黄的花娘,因为嗓子好,会唱几首小曲,楼里的人给她起了个诨名,叫小黄鹂。
  小黄鹂很有几番心计,趁着杨天保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甜言蜜语,装怪卖俏,渐渐哄得杨天保对她死心塌地,一心一意想替她赎身,把她接到家中养活。
  瑶江县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十里八乡的人家都连着亲。杨家是本地望族,高大姐和杨老爷膝下只有杨天保一个儿子。杨天保也争气,已经过了童子试的前面几场考核,只等院试了。高大姐几乎逢人就说杨天保像他的叔叔杨举人,以后肯定也是戴官帽的大老爷,县里人谁不知道他是县太爷的侄子?
  有人看杨天保天天往镇上的胭脂街跑,怕他被花娘哄骗,偷偷向高大姐报信。高大姐知道儿子小小年纪就沉迷酒色,气得倒仰,预备等中秋夜那晚,趁家家户户都在渡口看戏,带上几个壮实仆人,冲到顾干娘家,把那个胆敢勾引杨天保的小黄鹂狠狠打一顿,最好能划破她的脸蛋,看她还怎么狐媚勾人!
  李绮节听曹氏说到这里的时候,像是夜空里忽然炸起一线闪电,心头一阵雪亮:不必猜了,那个报信的人,肯定就是孟云晖!
  难怪孟云晖怕她那晚也去镇上看夜戏呢!原来高大姐当时正在胭脂街怒揍小黄鹂呀!
  结果中秋那晚,也就是昨天晚上,高大姐果然亲自杀到胭脂街,把小黄鹂打了个半死不活。
  富家太太气不过家中官人眠花卧柳,带着仆人到胭脂街上寻花娘们的晦气,这种事胭脂街上的花娘们常见,根本没人管。
  高大姐以为家里出了个杨举人,县里谁都得让着她,我行我素惯了,不仅打了小黄鹂,还让人把小黄鹂捆了,要把她卖到北边的大山里去。
  顾干娘当然舍不得把花了大价钱调养长大的干闺女送走,她还指望着小黄鹂能给她招揽更多客人呢!
  两厢一言不合,厮打起来,把官府都给惊动了,事情传到县里,闹得沸沸扬。
  李乙早就听县里人议论过杨天保流连胭脂街的事,之前曾亲自去杨家试探真假。
  当时杨老爷对李乙连连发誓,说外面的谣言都是以讹传讹,信不得真,一口咬定杨天保本分孝顺,知书达理,绝不会踏足风月场所。
  李乙当时将信将疑,怕惹恼杨老爷,也没多问。
  没几天就听人说高大姐要带人去胭脂街找一个小花娘算账,李乙知道杨天保的传言是真的,心里气归气,终究还是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依旧忙活着替李子恒求亲的事。还阻止李绮节去镇上看夜戏,怕她听见风声,心里不好受。
  曹氏说完这些,劝李绮节莫要往心里去:“谁家没经过这种事?杨五郎年纪小,才会被小黄鹂哄住,等他再长几岁,自然晓得好坏轻重,经此一遭,他以后才能擦亮眼睛。小姐不必挂怀,人都是这么来的。“
  李绮节知道,不止曹氏这么想,李乙应该也是同样的想法。他在得知杨天保确实迷恋小黄鹂之后,急着找话事人为李家主持公道,不是为了退亲,而是想向杨家施压,让杨家人彻底解决小黄鹂这个麻烦。
  不止曹氏和李乙,李大伯和周氏,大概也是同样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少年郎君都爱风流,虽然杨天保的所作所为实在可气,但只要他改过就行,还不至于要闹到退婚的地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