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36

  曹氏又气又笑,收走李昭节面前的菜碟子,另给她舀了一碗鱼头豆腐汤。
  李昭节不肯轻易放弃,又把鱼头咬得滋滋响。
  周氏根本没注意到李昭节咀嚼饭菜时发出的噪音。
  她一面忧心杨县令和杨天佑忽然上门求亲,生怕杨家仗势强娶李绮节,虽然李家不怕杨家的财势,可惹上县令家的公子,以后谁还敢向李家求亲?一面因为李子恒和孟春芳的婚事受阻碍而急躁,疑心家里最近是不是风水不大好,想托人去寻个风水师傅;一面还惦记着宝鹊的事。
  李大伯再三言明不会收用宝鹊,宝鹊日日找周氏哭诉,说她不敢再到李大伯跟前去伺候了,李大伯一见她就开骂,她已经被吓破胆子了。
  周氏心里觉得很对不住这个忠心听话的丫头,想为她找一门妥当的婚事。
  不管李大伯有没有和宝鹊发生什么,因为周氏的一意孤行,宝鹊的名声已经坏了。家里的长工、短工们怀疑她想爬李大伯的床,肯定不乐意娶她,那愿意的呢,多半是靠不住的酒色之徒。
  周氏愧疚万分,想给宝鹊找一个门第上既对得上,对方性子又好相处的人家,才能把宝鹊嫁过去,不然,她这一辈子都难以安心。
  事情堆叠到一块儿,桩桩件件都麻烦。
  周氏夹起一块粉糯的菱角米,漫不经心地往李昭节碗里一放。
  李昭节以为周氏在警告她,吓得浑身一颤,握着汤匙,老老实实喝汤,再不敢发出一点异响。
  周氏浑然不觉,不动声色间瞥一眼灯烛照耀下愈显青春美貌的李绮节,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暗暗道:别的先不谈,当务之急是先把三娘送到周家村去!大郎是男儿,婚事磋磨点不妨事。三娘已经被杨家退亲了,不能再出一点差错!听说杨家九郎最近时常带着仆从在乡里走动,他那样的官家子弟,最爱热闹风流,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之前只会在县城里晃荡,从不到乡下来的,近来却总在李家周围冒影儿,若说只是巧合,周氏头一个不信!
  周氏不晓得,她真的冤枉杨天佑了。
  和李家相隔不远的渡口处,船夫把船蒿往岸边一撑,乌篷船像枝离弦的箭,刺破重重水波,在水面上留下一圈圈荡开的涟漪。
  渔火明明灭灭,两岸黑黢黢的山影间,偶尔划过数道晕黄流光,那是山谷里的人家村落。
  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踏枹木屐的半大少年,一脚踏空,身子一个踉跄,差点摔下船头。
  旁边一个穿宝蓝色云纹地绣神仙富贵宁绸大襟直身的少年伸手在他跟前微微一拦。
  半大少年勉强稳住身子,转身往船尾走去。
  桨声欸乃,夜色黑沉,看不清少年的眉眼,只听到他轻轻说了一声:“劳驾了。“
  声音又清又亮,像冬日暖阳底下的冰层在一点一点融化,偶尔冰面裂开一条细缝,能听到里头汩汩的水声。
  杨天佑怔愣片刻,少年已经走远,阿满走到他身旁,缩着脑袋,“少爷,这么晚了,咱们回去是直接回府吗?“
  回县衙?府里的下人都只听金氏的话,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给他开门?老爹在金氏面前,只有挨训的份,也靠不上。
  夜里江风大,杨天佑忽然觉得寒凉入骨,忍不住把领口拢紧了些:“找家客店歇一晚,明早儿再看。“
  原本是不必连夜赶回城的,可这事关系到李家和杨家,他不得不谨慎一点,甚至可能还要借助阿爷的名号去威慑那些人。
  如果不能妥当料理争地的事儿,杨天佑有种预感,他这辈子,多半是不能把李家三表妹娶回家了。
  在杨天佑暗暗发愁的时候,李乙也在房中着急上火。
  李子恒站在他跟前,瓮声瓮气道:“这门亲事,不谈也罢!“
  李乙叹口气:“就为了一时意气,你连亲事都不要了?“
  “他们家狗眼看人低,我凭啥就得作小服低任他们奚落?“李子恒梗着脖子,粗声粗气道,“我听三娘说过,天涯何处无芳草,不必强求一枝花。既然他们家看不上我,咱们也不必巴着他们家不放,免得他们说咱们不知进退,没有自知之明。“
  “那孟家七娘呢,你不想娶她了?“
  李子恒蓦然一怔,神色有些犹豫。
  李乙不说话,等着李子恒下决心。
  烛火摇晃了两下,屋里渐渐变暗,李子恒挣扎片刻,垂下头,“说到底还是我莽撞了,害得阿爷白白为我忙活一场。“
  烛芯滋滋燃烧的声音忽然变得异常刺耳,李乙拿起银剪子,剪掉烛芯,桌前顿时亮堂了几分:“我晓得了,回去困觉吧,凡事有阿爷呢。“
  李子恒没有立刻走,脚步踌躇着,呆呆站了半晌,终究说不出别的话来,关上房门,静静离开。
  翌日,吃过早饭,李绮节踮脚摘下一只挂在廊前的毛竹花篓子,把一捧晒干的金银花放在里头。
  金银花是留着泡茶喝的,盛夏时家里晒了几大篓子,够喝很久了。前几天周氏无意间发现有一篓子金银花有些发霉,趁着日头好,让丫头们拿出去再在太阳底下晒一遍。
  李绮节把金银花一撮一撮摆放完毕,回头间看到宝珠和进宝姐弟俩站在美人蕉花丛前窃窃私语,两手一拍:“嘀咕什么呢,过来说话。“
  进宝嘿嘿一笑,一溜烟跑远了。
  宝珠走到长廊前:“三娘,大郎和孟家的婚事完了。“
  “完了?“
  “嗯,五娘子今早也上门来了,官人留她吃茶说话,把庚帖要回来了。“
  李绮节真想为阿爷李乙掬一把辛酸泪,女儿前脚让人退亲,儿子后头就婚事告吹,屋漏偏逢连夜雨,阿爷肯定要怀疑人生了。
  “知道婚事为什么没谈拢吗?“
  宝珠摇摇头:“不晓得,官人没明说,孟家似乎不乐意,大郎自己也不肯再上孟家门了。“
  既然是李子恒自己不愿意,李绮节便没接着问。
  李大伯和周氏连道可惜,在他们看来,李子恒和孟春芳,一个勇武憨直,一个蕙质兰心,双方知根知底的,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没想到婚事都快谈成了,竟然又临时出了变故。
  刘婆子、曹氏她们也惊诧万分,颇为惋惜。
  唯有李绮节觉得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孟春芳确实贤良淑德,会是一个完美的好媳妇、好嫂子,但李子恒年纪还小,完全凭一时的喜欢和爱慕便上门求亲,原本就不大妥当。现在他被孟举人当面奚落了一阵,脾气上来,就放弃继续努力的机会,可见他对孟春芳的爱慕没有多深,左右他年纪还小呢,等再过几年谈亲事也不迟。
  既然李子恒的亲事暂告一段落,周氏担心杨家人再上门,立刻着手张罗回娘家的事。吃了午饭,便催促家下人套上牛车,领着李昭节,让李绮节牵着李九冬,叫宝鹊和曹氏跟着,刘婆子她家里人赶车,小厮进宝看守行李。
  一行人先坐牛车到江边渡口,坐船渡江,然后顺着市镇大路走了一个时辰,到得乡镇,拐上山间土路,又走了半个时辰,周家村便近在眼前了。
  周家大郎周大海和妹妹周英莲早在村口的歪脖子大枣树底下蹲着等候多时,一见李家牛车进村,忙赶着迎上来。
  宝鹊掀开帘子笑道:“表少爷、表小姐先家去,太太进了门才好下车。”
  周大海诶了一声,连忙牵着周英莲领头跑回家。
  一路上走过来不少农妇孩童,围着李家的牛车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刘婆子男人赶着牛车进了周家用竹竿、芦草围起来的栅栏院子,周娘子陆氏搀着周老爹站在堂院当中等着。
  周氏看见周娘子和周老爹发红的眼圈,叹了口气。
  而周娘子看女儿穿金戴银,通身的富贵气派,又一眼瞥到她身旁典妾生的两个女儿,想起女儿至今无所出,背过身去悄悄擦眼泪。回过头来拉着李绮节的手,亲亲热热道:“这就是三娘吧?长得真好,瞧这眉眼身段,又灵醒又体面。”
  乡下人说话向来直白,李绮节也没忸怩,眉梢带笑,脆生生叫了一句:“阿婆!“
  阿婆是按着孙女的叫法喊的,周娘子一听,便知李绮节和周氏关系亲密,愈发笑得合不拢嘴,“诶诶,到阿婆家来住两天,阿婆蒸花糕给你吃。“
  曹氏生怕李昭节和李九冬受冷落,推着姐妹俩上前,周娘子又细细看了一回李昭节和李九冬,夸奖几句。
  周老爹神情有些拘谨,搓搓枯瘦的双手,在怀里摸摸索索半天,掏出三枚干巴巴的柿子饼,一个孩子塞了一枚,连李绮节也有。
  李绮节不敢推辞,接了柿子饼,揣在手上。
  李昭节和李九冬回头看了一眼曹氏,向着周老爹草草鞠了个躬,嘴里含含糊糊叫了一句:“多谢阿公。”
  周老爹咧咧嘴,似乎想笑,皱纹挤在一处,黧黑的脸皱成一张剥落的枯树皮。
  一行人寒暄一阵,相携走进堂屋。
  刘婆子男人每个月都要按着李大伯的吩咐往周家送些柴米油盐、丹药布匹,路径已经熟烂于心,一进院子,就卸下牛车,直接牵着老牛去后院的棚子里饮水吃草料。
  曹氏是头一次来周家村。刚下牛车时,她匆匆环顾一圈,不动声色地估摸了一下周家的家境门第,吃了一惊,没料到周家竟然如此穷困,住的是泥土草棚屋子,只有西边有两间像样的瓦房,看年头应该是周氏出嫁时,李家特意派人来帮着修的。专门预备给周氏省亲回家时住宿。
  曹氏心里暗道,难怪周氏急着为李老爷纳妾,周氏娘家如此贫窘,全家都要靠李家接济过活,周氏在李家自然硬气不起来,这么多年又不能为李老爷开枝散叶,更是犯了七出中的“无子“一条,如果是大户人家,说不定要闹休妻的!
  而同样跟着曹氏头一次来周家的进宝则暗暗乍舌:怪道这一趟差事那几个长工油条子推三阻四的,招财更是溜得飞快,原来都知道太太娘家没有油水,所以才使坏让他顶了这趟差!
  李昭节和李九冬同样没到过周家,姐妹俩看着眼前草屑斑驳的土墙、房里泛着湿气的黑泥地,都觉得有些稀罕。李家村虽然也是乡下,但临着渡口,坐船去镇上、县城都很方便,修的都是瓦房院落,住的大多是乡绅人家。而周家村在山沟里,交通不便,村里人大多住着茅草棚子,甚至有直接在山边挖出一个大洞,搭个草窝子过活的。
  李九冬在曹氏怀里咿咿呀呀闹着要下地,曹氏连忙把她放在一张竹木凳子上,她在木凳子上歪歪扭扭,肉嘟嘟的手指头悄悄在屁/股底下的竹木凳子上摸来摸去的。
  李昭节倚着曹氏的裙角,脸上有几分嫌弃,似乎不愿进屋。
  周娘子煮了一锅糖心鸡蛋,加了白糖米酒糟,一个碗里浮着四五个荷包蛋,撒一层细密白糖。
  虽然出发前都吃了一顿饱饭,但因为鸡蛋茶是待客的礼数,宝鹊、曹氏、进宝和刘婆子男人都不敢推辞,坐着一人吃了一碗。
  周娘子看李九冬玉雪可爱,心里稀罕,看她拿不稳汤匙子,想亲自抱着喂她吃,周氏赶忙拦了。她不敢给两个小人吃家里的东西,免得他们肠胃受不住。牛车上带了几袋细粮、干果、点心,都是预备着给两个孩子单独吃的。
  进宝饭量大,头一个吃完一大碗糖心荷包蛋,抹了把嘴巴道:“太太原先住着的屋子是哪间?劳烦亲家表少爷带我过去,也好替几位主子安置床铺行李。”
  周大海连忙放下碗筷,引着进宝往外走。
  周氏出嫁前,李家派人来周家村给她家新盖了两间砖瓦房,说好是给她回家归省预备下的。平时她不在家,周老爹便叫孙子在新房门前挂了新锁。新房里头的家具都是新打的,周老爹和周娘子舍不得拿出来用,一是怕磕碰坏了,二是怕女儿在李家没有脸面。一晃二十年,两间新瓦房还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进宝和刘婆子男人把牛车上的行李包裹都一一取下,送到院子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