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36

  宝珠一拍手:“我跟着三娘学的新鲜玩意儿,县里人都没见过,张大少奶奶肯定也没吃过,就做这个!“
  曹氏连忙拉着宝珠去灶房忙活。
  不一会儿,刘婆子拉着李昭节和李九冬来给李乙见礼。
  不知是不是几个月不见的原因,李绮节觉得姐妹俩好像长高了一大截。
  李昭节和李九冬怯怯地向李绮节问好,姐妹俩怕周氏,连带着也怕李绮节,加上一段时间不见,生疏了许多。
  李绮节把姐妹俩抱到火盆边的罗汉床上,陪着她们玩了会儿翻花绳,看两人兴致缺缺,又让进宝取来行李里的棋盘,和两人一起玩双陆。
  双陆棋本来是最热闹的,李昭节和李九冬很快玩得揎拳掳袖,在罗汉床上蹦来跳去,但李绮节硬是玩得哈欠连连,正是昏昏欲睡的时候,忽然听得外头一阵纷杂的脚步声,丫头们簇拥着张大少奶奶和一个身量高挑的小娘子走出正房。
  张大少奶奶仍是娇小玲珑,粉光脂艳,头梳狄髻,满头珠翠,一身绫罗,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柔弱无骨。
  她身旁的小娘子年岁不大,但已经比张大少奶奶高出一个头,削肩细腰,眉眼秀丽,身着丁香色缠枝四季花卉宁绸袄,梅红春罗裙,行走间裙幅皱褶流动似波动的水纹,色泽艳丽,仿若盛开的红梅。
  张桂花名叫桂花,人却不似桂花,更像落雪时节绽放在枯枝上的一簇老梅,冷而艳。
  周氏拉着张桂花的手,亲亲热热地说着什么,显然十分爱重张桂花。
  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恒在隔间说话,李绮节带着李昭节和李九冬迎上前,送张大少奶奶出门。
  张大少奶奶见了李绮节,立刻笑得合不拢嘴,“三娘回来了?哪日闲了,来我们家坐坐。“
  笑了笑,忽然道:“才刚吃的点心,在别处没见过,是南边传过来的?“
  周氏连忙给李绮节使眼色。
  李绮节意会,含笑道:“难得大嫂子喜欢,是宝珠自己鼓捣出来的。“
  当着一屋子丫头,张大少奶奶不好追问,只得作罢。
  周氏和张大少奶奶给李绮节和张桂花序过年齿,发现张桂花年长李绮节几个月,当下便让两人改口。
  李绮节笑盈盈道:“张姐姐。“
  张桂花眼帘微抬,冷冷地瞥了李绮节一眼,淡淡道:“李妹妹。“
  如果不是周氏在一旁看着,李绮节真想打个哆嗦,屋外北风呼啸,冷得人牙齿打颤,张桂花的眼神,比外头的北风还冷!
  等张大少奶奶领着小姑子告辞离去,李绮节问周氏道:“张姐姐比我大几个月,怎么取名叫桂花?“
  李家几个小娘子的名字是按着四季节气取的,李昭节生在春天,便取名昭节,李九冬是冬天落草的,所以叫九冬。李家另外一支的小娘子,刚好是夏天的生辰,叫朱律。至于李绮节的名字,顾名思义,绮节是七夕的别称,她的生辰是七月初七。
  张桂花比李绮节大上好几个月,生辰在寒冬,按理不该叫桂花的。
  周氏笑道:“咱们这的金桂一年才开一次,桂花出生那年,张家的桂花树却接连开了两次花,所以张老太爷才给她取了这么个名字。村里人都说她的名字取得好呢,俗是俗,可取俗名才好养活呐。“
  周氏话里有些未尽之味,当年李绮节出生时,因为刚好是七夕佳节,周氏便给她取了个小名,叫七巧。李大伯死活不同意,硬是给改成了绮节。周氏总觉得李绮节的名字改得不好,所以小时候才三灾八难,一直体弱多病,心里一直惦记着想给李绮节换个俗气的名字,奈何拗不过李大伯。
  李绮节不知道自己差点就成了李七巧,还在想着张家的桂花小姐,她明明是头一回见张家的小娘子,怎么老觉得这位冷美人有些眼熟?
☆、第53章
  周氏很喜欢张桂花,
接下来的几天始终桂花桂花不离口,
惹得李大伯道:“快去调碗桂花藕粉来给你们太太吃,
别饿着你们太太。“
  丫头们都捂着嘴低笑。
  李大伯道:“三娘回来过年,你不晓得惦记自己侄女,老是提那个张小娘子做什么?她虽然生得灵醒,
和三娘比起来还是差了点。“
  周氏笑道:“官人又说胡话了。“
  张桂花生得颀长冷艳,和杏脸桃腮、娇俏标致的李绮节相比,
又是一种风致,李大伯说张桂花不如李绮节,
完全是出于偏心。
  曹氏也劝周氏:“三小姐瞧着漫不经心的,其实心思细着呢!这几天家里的大小丫头,
婆子仆役,都得了宝珠送的礼物,连外头几个出远门的都没落下,显见着三小姐特意吩咐的。太太当着三小姐的面夸张家小姐,三小姐难免会不高兴。“
  想了想,
又加了一句:“说句难听的,三小姐只是太太您的侄女,
到底不是太太亲生的,始终隔了一层。“
  周氏有些愧疚,怕李绮节真的会和自己生分,这天便随便找了个借口,来探望李绮节。
  李绮节才刚洗了头,正坐在火盆边烤火,
见周氏进来,连忙起身。
  周氏摸摸李绮节的手心,蹙眉道:“虽然在屋里,也得多穿几件衣裳。“
  李绮节应了一声,宝珠乖觉,已经取了件厚袄子过来,为她披上。
  说了些预备过年的闲话,周氏搭讪着道:“前几天宝珠做的那个鸡蛋糕,难不难做?“
  李绮节把半湿的黑发挽了个松散的发辫,笑道:“不难做,就是有些费糖。“
  宝珠道:“不止费糖,还费油,费鸡蛋,费麦粉,什么都费,要是蒸花糕,能做一大笼呢!“
  说着,把烘蛋糕的步骤一点一点说给周氏听。
  周氏听得咋舌,皱眉道:“法子简单是简单,就是太浪费了,可怜见的,谁家舍得这么吃?“
  李绮节忍笑,周氏俭朴惯了,剩下的肉汤从不浪费,还能再煮一次汤面吃,高糖高油的糕点,她是舍不得常吃的。
  再舍不得,周氏还是吩咐宝鹊记住宝珠说的步骤,“好容易有个新鲜茶点是张大少奶奶没吃过的,下回她再上门,就用这个鸡蛋糕打发她,免得回回都是滴稣鲍螺。“
  上个月李家又买了十几个奴仆,周氏渐渐不再管灶间的事,不过糖、油之类的精贵东西,还是她亲自管理。
  说笑一阵,见李绮节言谈如常,周氏放下心来。
  不想李绮节没有因为周氏厚待张桂花吃味,李昭节那头却闹起来了。
  李昭节和李九冬不是周氏生的,原本就有些敏感,加上家里的仆妇喜欢逗弄小娘子,常常对姐妹俩说些“太太更喜欢三小姐,不喜欢你们两个“、“张小姐生得真好看,太太拉着她的手不肯放,还说要认张小姐做干女儿呢“、“太太有了张小姐,不要你们了“之类的玩笑话,一来二去的,李昭节当了真,竟然趁刘婆子不注意,钻进后院,闹着要跳井。
  李家养着两个小娘子,怕小孩子贪玩,后院的老井早就封了井盖,还上了一把大锁,只有周氏和后厨的婆子才有开锁的钥匙。
  不过曹氏还是吓出一身冷汗,一把捞起扒在井沿不肯走的李昭节,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自己先淌了一脸的泪。
  周氏也吓得不轻,把几个平日里喜欢碎嘴的仆妇们训斥了一通。
  曹氏安抚好李昭节,等她睡下,走到周氏房里磕头赔罪,自责道:“都怪我一时大意,没看住小姐。“
  周氏一挥手:“怪不了你,以后谁在昭节和九冬跟前提起大姑娘,回来告诉我,管她是服侍多少年的老人,我们家是断断留不起的!“
  下人们噤若寒蝉,自此再没人敢提起李昭节和李九冬的身世。
  恍惚间过了腊月,二十三当天,周氏领着李绮节、李昭节和李九冬,聚在一处看刘婆子她们切麻糖。
  乡下人家,每到年时,本族婆子媳妇,都要带上自家炒好的米糖、芝麻,结伴去村里的宗祠搅麻糖。李家只有一个大嫂子周氏,没有妯娌婆媳,只得把几个小娘子叫到一起,按着乡下的规矩,女眷同聚,亲自拌米糖。
  灶间熬了一大锅糖稀,炉灶里烧得通红,红糖、白糖、麦芽糖熬出黏性,咕嘟咕嘟直冒泡。这一锅糖浆,要不停搅拌,牵扯出老嫩适宜的拉丝,把备好的米糖、花生、熟芝麻、桂花倒入其中,翻炒、搅拌均匀,整块铲起、倒入木盆之中,徒手摊得均匀,再盖上一层木板,拿一根大木棒,跟擀面皮似的,隔着木板来回不停碾压。等糖块压实压紧,再倒出来,铺在干净簟席上,切成一块块麻糖。
  切麻糖要趁着温热松软时下刀,经验老道的婆子拿着蒲刀,沿着麻糖,手起刀落,“咔嚓咔嚓”,眨眼间已经分出整齐的七八块。
  周氏坐在院子里看婆子们整治,说是亲自拌米糖,也不过是走一个过场,无须她亲自动手,只需趁着翻炒的时候,帮着把熟芝麻撒在大锅里就行。周氏平日里会亲自为李大伯做饭熬汤水,熬糖稀却是做不来的。熬糖稀需要时时刻刻注意火候,火旺了糖稀发苦,火小了不成型,只有力气大的婆子能熬出好糖稀。
  满院子都沉浸在一股强烈而馥郁的甜香之中,丫头们都在偷偷咽口水。
  别人还尤可,素来最爱甜食的李子恒闻着浓厚的香气,顾不上矜持,找了个由头跑到灶房,搓着两只大巴掌,围观了一阵。
  婆子拣松软的麻糖切了一小块,一顿揉捏,搓成拳头大小的糖团子,与李昭节和李九冬两人俩甜嘴。姐妹俩并不饿,不过是觉着好玩,捧着糖团子,一边啃,一边笑,比赛谁先吃完、谁吃得多,身后掉了一地的米糖渣子。
  李子恒在一旁眼巴巴瞅了半天,最后还是曹氏切了一大块麻糖,给他解馋。
  李绮节不爱吃甜,规规矩矩坐在周氏身后,面前只放了一盅掺了金橘丝的桂花茶。
  周氏见第一锅切麻糖做好了,让李绮节先尝一块——这是求个好兆头的意思。
  李绮节一看到麻糖上乌褐色的松软糖丝,心口一阵发腻,接过一块麻糖,慢慢吃完。刚切好的麻糖还是温热的,丝丝甜意快要甜到肺腑里去了,糖浆黏牙,扯开来依然柔韧有丝。她吃完一块,接连喝了两盅桂花茶,心口犹觉腻得慌。
  而李子恒,吃完一块麻糖,竟然还嫌不够,又偷偷摸摸藏了几块在袖子里,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李绮节有些发愁:李子恒太爱吃甜,以后得让进宝提醒他天天刷三遍牙齿,免得他将来犯牙疼,瑶江县可没有专门为人看牙齿的大夫。
  已近除夕,李家各样大菜都已准备妥当,年礼都往各处送过,门前都换了门神、桃符,领了乡里送来的“福”字,丫头、婆子们从库中取出积年的金银器皿,摆在案前,各院各屋都打扫干净,装饰一新。
  因为家中人口简单,今年还和嫡支那一系闹了些不愉快,年礼都是随便敷衍的,所以身在内院的周氏和李绮节的年过得很清净,不用开门待客,也不用出门交际,正月里也无须摆年酒:不必费钞,逍遥自在,今年这个年,倒是过得轻省。
  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恒身为外男,还是免不了四处应酬,一直到正月过完,几人才空闲下来。
  到正月底时,估摸着开春各家都要忙着桑田之事,不会上门拜访,周氏带着李昭节和李九冬回娘家周家村省亲。
  这一回李绮节没跟着一起去,留在家中看家,免得有女眷上门时没人招待。周氏知道李乙正在为李绮节张罗订亲的事,想让李绮节历练历练。
  李绮节隐约猜出周氏的意思,老老实实待在家中料理内务,花庆福几次来信催她回城,她一拖再拖。
  花庆福知道李绮节是未出阁的小娘子,怕来往的口信太多了给她惹麻烦,没再催请,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时,便让花娘子坐船到李家村问她的意思。
  年后落了几场雪,放晴之后,春日融雪,比年前还冷了几分。瞧着金灿灿的日头晒在白墙黑瓦上,泛起阵阵热乎乎的流光,一伸手,仍旧是寒风透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