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36

  前者笑眯眯和她说话,后者淡淡扫了她一眼,就算是和她打过招呼了。
  美人嘛,多多少少会有点脾气。像李南宣那样美得不自知还态度亲和的,属于凤毛麟角。
  到正院时,周氏迎了出来,曹氏让丫头去叫李昭节和李九冬,宝鹊去灶房准备待客的茶点,大热的天,再心灵手巧的妇人也做不出滴酥鲍螺,刘婆子晓得周氏最恨在张大少奶奶跟前跌份,连忙放下手头的差事,按着李绮节教过的法子打发鸡蛋,预备做烤蛋糕。
  烤蛋糕做好送到正院,张大少奶奶吃了几块,夸赞间试探着问起做法,周氏随口敷衍了几句,只说是厨娘自己琢磨出来的,言谈中不无得意。
  说了一些居家过日子的闲话,用过香饮子,李昭节和李九冬把近日做的针线拿出来给张大少奶奶看,众人品评了一番,眼看要到吃中饭的光景,周氏顺势留张大少奶奶吃饭,张大少奶奶连忙推辞,带着张桂花告辞回家。
  从头至尾,张桂花一个字都没说。
  李绮节好笑道:“真是奇了,这么热的天,张嫂子就是来说几句闲话?“
  周氏也摸不着头脑,张大少奶奶等闲不会上门,上门肯定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儿,想跟外人显摆显摆,今天却绝口没提她自己,只提了几件乡里的琐碎。
  “或许是张老太爷又想一出是一出的,她推脱不了,出来躲闲的。“
  张老太爷架子大,一家老小吃饭,不许媳妇坐着同吃,一定要媳妇站在一旁伺候。可他是公公,避嫌不和媳妇同桌吃饭,张大少奶奶的婆婆早逝,又不用伺候他,根本没有站着的必要。饶是如此,张大少奶奶该站还是得站,有时候还得亲自下厨给老太爷熬鸡汤。如今天热,灶房里一天到晚烧柴烧炉子,像个大蒸笼,喘口气都热乎乎的,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娇滴滴的张大少奶奶?所以一到忙时,张大少奶奶就找借口出门访客,能躲一时是一时。
  周氏叹息一声,“难为她,还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呢!她嘴上不说,我看她手上都起茧子了,富户家的千金小姐,哪里做得粗活。“
  不像她们这些小户出身的,自小便帮着做家务,就是李绮节,虽有宝珠服侍,也会几样灶上的活计,做得好不好是其次,至少要能上手。张大少奶奶一看就是没干过粗活儿的,嫁到张家来,没受过婆婆的罪,硬是被小气吝啬的公公指使得团团转。
  回头吩咐宝鹊,“给张家送两只大西瓜过去。“
  宝鹊不知在想什么,半天没吭声,周氏又说了一遍,她才回过神来,飞快答应一声,“晓得了。“
  午间的饭摆在侧厅,那边临着水,周围栽了几株几十年树龄的老树,卸下四面格窗,南风吹拂,格外幽凉,李大伯平时就在侧厅歇晌。
  仆从们把一张雕刻雨打荷叶湘竹落地大屏风搬到厅里,里外各摆了两桌饭。外面一桌是李大伯、李南宣和孙天佑,里面没放椅子,铺设竹席,只摆了张矮桌,女眷们围坐在簟席上用饭。
  矮桌上的菜色也很简单,凉拌孔明菜、酸醋雪藕片、葱油煎面筋、冬日做的酒糟腌鲤鱼,并一碟切开的高邮鸭蛋,一人跟前一碗水晶八宝饭——今天的正餐是冷食。
  屏风只是隔断用的,并不能真的遮住对面的全部光景,李绮节侧过身子,瞟了一眼李大伯他们那一桌,除了多出几样腌肉、花生之外,也是一人一碗花花绿绿的水晶八宝饭。
  她不由摇头失笑:看来大伯和伯娘真没把孙天佑当外人,大热天,家里人还真不耐烦吃大鱼大肉,水晶饭拿来待客有些失礼,可盛暑天吃这个最对胃口。
  屏风后头一声低沉轻笑,孙天佑似乎察觉到她的目光,眼眉微挑,扬起一脸笑,颊边绽出一个甜丝丝的笑涡。
  多日不见,他的棱角愈发鲜明,眉眼渐渐勾勒出沉稳气质,不说话时有些高深莫测,唯有笑起来的时候,依稀还是那个身披蓑衣,大大方方在湖上纵情高歌的俊朗少年。
  李绮节忍不住勾起嘴角。
  孙天佑脸上的笑愈发张扬,连李大伯和李南宣都注意到了,他丝毫没有掩饰的意思,仍旧含笑望着李绮节。
  李绮节不觉得有什么,大大方方任孙天佑看。不过余光往旁边扫过时,发现周氏、宝珠和曹氏似乎都在忍笑,丫头们也忍俊不禁,厚颜如她,脸上也不由得腾起一阵嫣红,收回目光,低头扒饭。
  孙天佑难得看她露出害羞情态,明明知道以她的性子,这一低头,肯定是恼多于羞,心里还是觉得又怜又爱,同时很有些不满:自己的媳妇,为什么不能正大光明多看几眼?回头得遣媒人上门催催,年底就是好日子,亲事宜早不宜迟。
☆、第83章
八十三
  前几个月雨水连绵,
水位暴涨,焦月之后雨水明显减少,进入下旬,接连几日都是大晴天。李大伯和周氏翻开历书研究了一阵,
决定趁着好日头曝衣、晒书。
  衣裳一箱箱抬到院子里晾晒,架子、树枝上挂得满满的,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一院子樟脑陈味,空气中粉尘浮动。
  晒书就更简单了,李大伯附庸风雅,平时只看笔记小说,
正经的经文书籍基本没翻开过,
买回来是什么样,
拿出来还是什么样。书匣子一只只搬到外院打开来晒,
等傍晚再一本本收进匣子里,不认字的丫头也能按着笔画数排好顺序。
  李绮节特意叮嘱宝珠,不许丫头们翻动李南宣的书本和笔墨文具。
  宝珠道:“我晓得呢,读书人讲究,不爱让别人碰他们的东西,
三少爷的书案是松柏收拾的。“
  松柏是周氏为李南宣添置的书童,
他的丫头叫结香,周氏就给他的书童取了个名字叫松柏。
  下人们私底下说:“松柏长寿,三少爷早慧单薄,
不是福寿之相,太太这是盼三少爷能够像松柏一样健壮。“
  松柏人如其名,生得高高壮壮的,拳头一捏,比蒲扇还大,不像个书童,更像个跟着少爷公子逞凶斗恶的打手。难得他老实忠厚,跟着李南宣进进出出,手脚利落,做事周到,短短半个月,把李南宣的大丫头结香都给比下去了。
  李绮节抬头,透过交叉的树枝,看到几缕明晃晃的日光,“三哥的衣箱交给结香,书箱让松柏照管。要是落雨的话,先收书,再收衣裳。“
  连晒几天,秋、冬两季的大衣裳全曝晒了一遍。丫头们整理箱笼时,发现几件蕉葛衣裳让虫蛀了,报到周氏跟前,周氏连道可惜,请来县里的裁缝,为家里人量体裁衣,预备做新衣。旧衣交给家里的婆子缝补,留着平时家常穿。其实县里有回收旧衣的布店,男女老少的旧衣裳都收,甚至连贴身穿戴过的小衣、鞋袜、帽巾也要。旧衣卖到店里,也能换一笔钱钞,周氏舍不得,宁愿把旧衣缝缝补补接着穿,等到实在破得不能穿了,还能做成被罩、桌布。
  裁缝和李家相熟,知道李大伯、周氏等人的尺寸,平时家里裁剪衣裳,只需要把尺头送到他家就行。这回周氏特地把他请到家里,主要是为李昭节和李九冬量尺寸,两人正是窜个子的年纪,几个月不见就变了个样儿,衣裳年年都要做新的。另外就是给李南宣量身,虽说他还在孝中,但既成了李家人,李大伯和周氏怎么着也得给他添上四季新衣,心里才舒坦。
  外边是裁缝忙活,里边女眷的尺寸是裁缝娘子量的。周氏想起孙天佑送到李家的几匹云锦,请裁缝娘子帮着出主意,云锦价高,家里几个婆子不敢动手剪裁,怕糟蹋了好尺头。
  裁缝娘子摸了摸云锦,笑道:“尺头是好尺头,礼衣的料子也没这么好的,做衣裳倒是可惜了,府上结亲的是哪户人家,好大的手笔!三小姐一看便是个有福的,日后只怕福气更大呢!“
  说的是讨好的话,但意思却很明白,像李家这样的人家,平时来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云锦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处,礼衣袍服她们不能穿,裁成家常衣裳穿不出去,而且也太可惜。不像大户人家的小姐,什么时候该穿什么衣裳都是定例,云锦、蜀锦、宫绸,一样不能少,出一趟门见客,要换三四套衣服。
  裁缝娘子也是深知李大伯和周氏平素节俭,知道他们不是争荣夸耀之人,才敢暗暗相劝。
  周氏听懂裁缝娘子的暗示,叹了口气。
  曹氏抿嘴笑道:“太太不必发愁,现在做不了衣裳,谁知以后不能裁?不如全给三小姐陪嫁过去,留着以后给姑爷、小公子裁方巾、礼衣。“
  方巾、礼衣不是人人能穿戴的,曹氏的话,暗指以后孙天佑必有出息,就算他不能光宗耀祖,还有以后的儿子嘛,反正家里不缺钱钞,李绮节又是个有成算的,迟早能供出一个官老爷。
  周氏转忧为喜,同时暗道自己竟然着相了,李家从没想过要和官宦人家结亲,大脚的官太太会被其他官太太嘲笑,三娘嫁过去肯定要受气。他们家只求姑爷知根知底、人品靠得住、模样不差,能踏踏实实过日子,便没其他奢望了,谁管他能不能做官?
  杨县令是个官老爷,县令夫人穿金戴银,吃喝不愁,可瞧瞧这些年杨家传出的风声,她哪一天享过清福?
  想到这,周氏又暗自庆幸,还好孙天佑改了姓氏,脱离杨家,不然单单一个金氏压在头顶,他们家绝不会同意这桩婚事。
  不过纵然改了姓,孙天佑始终是杨县令的亲子,万一他也是个风流种子,以后到处沾花惹草,岂不是误了三娘?
  周氏的脸色一时阴,一时晴,一时恼怒,一时担忧,短短几瞬间,变了又变,吓得裁缝娘子和曹氏面面相觑,不敢说话。
  夜里周氏和李大伯诉委屈:“我晓得九郎心诚,可人人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谁知他以后会不会犯和杨县令一样的毛病?“
  李大伯摇着蒲扇,哈哈大笑,“九郎不是那样的人。他身边连个亲近的丫头都没有,正经着呢!而且他亲口跟我和二弟保证过,将来绝不会纳妾。“
  周氏触动心事,怔了半晌,咬着唇儿不说话。
  李大伯轻叹一口气,手中的蒲扇换了个方向,给周氏送去几丝凉风,“我晓得你的心事,你放心,九郎不是哄人玩的,二弟收着他亲笔写的誓书,不然二弟当初怎么会松口?“
  蚊子在咫尺之间的帐外嗡鸣,明明蚊帐掩得严严实实的,周氏还是觉得仿佛被叮了一口,胳膊有些发痒,伸手去抓,不小心抓到李大伯裸/露的手臂,曾经肌肉饱满,能一手扛一麻袋稻谷,如今也只剩一把枯瘦老骨。他们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几十年,酸甜苦辣都尝尽了,膝下总算有了一子二女,也不枉夫妻一场。
  李大伯继续摇着蒲扇,胳膊揽住周氏,把人往怀里搂了一下,柔声道:“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三娘心里明白着呢,与其担心这担心那,还不如先把眼前顾好,我看他们情投意合,以后肯定过得和和美美,你别多想了,早点睡吧。“
  闷热得厉害,两人搂在一起睡,像贴着暖炉,更是难熬,可周氏还是靠在李大伯怀里,闭上眼睛,渐渐沉入梦乡: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能做的,就是好生看顾儿女们,让他们能走得平一些、稳一些,不被弯路迷花眼睛。说到底,日子总得他们自己去过,谁也不能代替谁。
  裁缝家几个绣娘连夜赶制,衣裳很快裁好了,送到李家,除了袄裙衫袍
  以外,剩下的布料尺头也没浪费,做成鞋面、袜子、方巾、包头,还有一盒各式各样的堆纱花。
  李绮节领着宝珠,把衣裳送到各人房里。
  到正院时,周氏正和几个小丫头在小间里熨衣服,铜熨斗烧得滚烫,周氏怕烫坏纳绣衣襟,动作小心翼翼的,“挑几个包头给十八娘送去,她受不得风。“
  李绮节依言挑出几个颜色老成、花色简单的包头,想着丫头说张氏这几天能起身了,正好可以顺道过去探望,让宝珠装了一篓子鲜桃,出了李家门,往张家小院走去。
  后院原有小门相接,为了避嫌,小门被封住了,即使李南宣搬到李家,小门也没重开。出入小院,必须从前门走。
  走到前院时,听得一阵笑闹声,丫头们提着篮子,拿着小银剪,围在葡萄架下,抢着摘葡萄。
  葡萄还没熟透,不过家里女眷们都爱吃微带酸味的葡萄,熟烂了的反而没人喜欢,这时节正是吃葡萄的好时候。
  丫头拎起一串葡萄,在墙角的大水缸里舀一瓢清水,淅淅沥沥泼在葡萄串上,冲干净,送到李绮节跟前。
  宝珠揪下几颗水灵灵的葡萄粒,“三娘尝尝好吃不好吃。“
  李绮节吃了两颗,酸中带甜,涩味很淡,家里的葡萄苗是特意从北边菜户家买的,结出的葡萄比本地的葡萄厚实饱满,味道也滑润甘甜些。
  她随手翻出一张丁香色绘山梅喜鹊的生罗软帕,包起两串葡萄,双手捧着:“正好给十八姨送些去。“
  小院里冷冷清清,墙角的樟树底下支着药炉,丫头结香蹲在药炉前扇风,天气热,她一直在不停擦汗。
  屋子里有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张氏从不见外人,今天周氏没来看她,里头的人只可能是李南宣。
  李绮节怕打扰母子俩说体己话,脚步放慢了些,“结香,十八姨好些了么?“
  结香放下蒲扇,起身迎上前,“多谢三小姐惦记,前些天换了副药方子,吃着还好,夜里睡得安稳些,不像之前那样,一到半夜就咳嗽。“
  屋里说话的一声微微一滞,继而是衣袍划过椅凳的簌簌声,李南宣迎面走出来,“三娘来了。“
  因是家中,他头上只笼着粽丝网巾,着一件素面盘领窄袖玉色秋罗单袍,缓步走到李绮节跟前,眼眸低垂,视线落在她手里捧着的葡萄上。
  “三哥。“
  李绮节把葡萄往前一递,笑道:“这是家里种的葡萄,我尝过了,甜丝丝的,不酸。“
  微风拂过,吹动樟树枝叶,飒飒作响,恍若落雨缤纷。李南宣没说话,接过葡萄,嘴角轻轻皱起一个细微的笑。
  结香跑进屋筛茶,张氏过的是居士生活,家里没有好茶叶,她干脆盛了几盏解暑的卤梅水。端着托盘走到厅堂,却见张氏倚在门沿边,双眼定定地盯着门外,脸色恍惚,已是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