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371

  李旦不动声色,翻开绢帛,这是一封措辞非常客气的国书,看笔迹,应当是鸿胪寺卿抄录的。
  “吐蕃想要求亲?”
  庭间香烟袅袅,僧侣坐在树下念诵经文。李令月带着宫婢们趴在小池子前的栏杆旁,看知客僧放生乌龟。
  满蕴着浓厚佛香的风里时不时传来她的嬉笑声。
  武皇后拈起一束香,腕上的珠串滑落至手肘处,“不错,吐蕃的国书还在路上。这一封是我命人悄悄抄下来的,吐蕃指名要求迎娶令月。”
  从文成公主入吐蕃,一晃已经几十年了。
  吐蕃第一次求亲时,太宗李世民婉言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吐蕃赞普找了个借口,率兵攻打吐谷浑,直逼剑南,并叫嚣要一路打入长安,夺走公主。
  唐军大败吐蕃,吐蕃遣使谢罪,献上大笔金银珍宝,再次请婚。
  这一次李世民答允了他们的求亲,择选一名远支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现如今,文成公主早已病逝,当年随她一起出嫁的宫人也大多撒手人寰。
  李旦合上绢帛,冷声道:“母亲,文成公主守了几十年的寡。”
  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时,赞普已经迎娶了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并非他的正妻。婚后没几年,赞普就离世了,文成公主的青春韶华,基本在寡居中度过。
  公主和亲,重要的是象征意义。公主嫁过去以后,和丈夫的感情亲密与否,不会影响双方的关系。文成公主和吐蕃赞普只做了几年夫妻,依然完美地发挥了她的政治作用。
  可是作为李令月的兄长,李旦更关心妹妹出嫁以后能不能过得舒心如意,她是嫡出公主,不可能与人做妾——平起平坐的宗妇也不行。
  何况李令月早已认定了薛绍。
  而且文成公主性情坚忍,以宣扬中原文化为己任,不在乎吐蕃赞普是否喜欢她,她明白自己的身份。李令月不一样,她从小娇生惯养,根本不可能适应吐蕃的生活。
  男装打扮的上官璎珞接过武皇后燃起的香,供在佛前。
  武皇后看一眼鼎中弥漫的青烟,合上双目,“旦儿,你以为我们有拒绝的余地吗?”
  其实,当年李世民应允吐蕃的求亲,是不得已而为之。
  什么吐蕃谢罪,两国结为姻亲之好,都是遮羞布而已。吐蕃崛起,唐军无法攻入高原,只能和吐蕃交好,送出公主,换来边界安定。
  年轻的吐蕃赞普非常聪明,先兵后礼,陈兵边境,以武力威慑大唐,逼迫李世民答应和亲的请求。既能最大限度保存兵力,又能成功达到他的目的,和唐达成盟约。
  文成公主出嫁时,陪嫁非常丰厚,不仅有数不清的财物珠宝,还有几千能工巧匠。
  外人不知道,朝臣们心里却一清二楚,据当时送文成公主出嫁的宗室王亲说,吐蕃将文成公主视作唐求和的象征。文成公主一行人刚到吐蕃时,尺尊公主就悍然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公然和文成公主争夺嫡妻身份。
  文成公主纵然心中委屈,又能如何?
  “王兄来了!”
  李令月看到李旦,欢欢喜喜迎上前,手里托着一只绿壳小乌龟,“英娘呢?你们不是一起出宫去了么?我正想着捉只小乌龟给她玩。”
  礼佛单调沉闷,无聊透顶,她耐着性子在佛寺逛了几圈,已经把好玩的地方玩遍了,如果小十七也在就好了!
  李旦收起绢帛,轻声道,“她在隆庆坊。”
  李令月咬了咬嘴唇,悄悄瞥一眼武皇后。
  武皇后但笑不语。
  上官璎珞示意身旁的扈从:“送公主去隆庆坊。”
  “真的?”李令月欢呼一声,小心翼翼收起乌龟,“母亲,下次我和英娘陪你一起来。”
  她生怕武皇后反悔,迫不及待地催促扈从,转眼就带着宫婢们出了寺门。
  “这一次吐蕃想求娶令月做赞普的正妻。”等李令月离开,武皇后接着道,“他们准备充分,我们断然拒绝的话,只能刀兵相见。”
  如果吐蕃只是求亲还好,但他们点名要求娶李令月,这就难办了。
  武皇后还没有完全掌控朝堂,尤其是在军事部署方面,李治异常坚决,她插不进手。
  “母亲担心阿父会为了长久计,应允吐蕃求亲?”李旦皱起眉头,“阿父知道吐蕃想求娶令月么?”
  “他很快就会知道。”武皇后回头看着李旦,“旦儿,你的两位兄长心思太多了,至于显儿,他说的话没什么用。如果朝中有人敢劝谏你父亲答应吐蕃的求亲,你知道该怎么做。”
  李旦沉默了一会儿,“儿子明白。”
  武皇后缓缓道:“你也去隆庆坊吧,不要告诉令月,让她好好玩一天。”
  李旦捏紧藏在袖子里的绢帛,大踏步离开。
  武皇后看着幼子离去的背影,细长眉眼渐渐舒展开,勾起唇角,微微一笑,“还是太年轻了。”
  一旁的上官璎珞垂眸不言。
  武皇后扫她一眼,淡笑道:“你和永安公主交情很好?”
  上官璎珞老老实实道:“永安公主与奴有救命之恩,奴一日不敢忘怀。”
  在武皇后面前,不必有太多心机,她是上官仪的女儿,武皇后能破格录用她,看重的是她的才学本事,并非她的手段。
  武皇后点点头,很满意上官璎珞的坦诚。她微笑着道:“相王刚刚一直不敢提起英娘,令月问起英娘的时候,他脸色都变了。”
  上官璎珞心里一动,没说话。
  武皇后淡笑道:“他以为不提,我就想不到英娘身上吗?”
  庭院里静了一静,香烛熏熏,梵音飘扬,金佛似喜似悲的笑容越过朦胧烟雾,笼罩在众人身上。
  上官璎珞有点紧张,直接问:“殿下莫非想让永安公主代太平公主和亲吐蕃?”
  难道武皇后当初接裴英娘入宫时,就有这个打算?
  “你觉得我的主意怎么样?”武皇后眸光流转,脸上的精明算计之色一览无余。
  作者有话要说:
  删除争议内容,评论里有详细解释。确认了一下,松赞干布当时很年轻,不小心把他的年龄算错了……
  前面说过,文中时间线和历史不符,人物年龄不符,如果按太平的角度来说,历史上的文成公主这时候其实还在世。
  …………
  文里有个地方写得比较隐晦,有点绕,解释一下,在秦岩看来,是武皇后想要害死太子,李旦救了太子,那么事情没有得手,武皇后肯定知道李旦受伤了,只有李治不知道。
  而事实真相是,李旦和裴英娘都知道太子曾经想过用自己做诱饵陷害武皇后,所以李旦觉得太子这次惊马不是武承嗣做的,救下太子以后,在场的人出于自保,隐瞒了这个小风波,武承嗣为了撇清嫌疑(姑母没让他害死太子),也没说出去。
  所以事实上李治和武皇后都不知道李旦受伤,李旦也不想让武皇后知道。
第72章
  一声梵唱响起,
身披袈裟的僧侣敲响木鱼,
其余僧众紧随其后。
  半刻钟后,钟鼓齐鸣,
诵声戛然而止。
  钟声渐歇,余音庄严肃穆,
缭绕在殿前阶下,盘旋徘徊。庭中经幡随风飘扬,
两名比丘僧默然伫立在石塔旁,聆听风中若有若无的佛音,姿态虔诚。
  上官璎珞汗湿衣衫,定定神,道:“殿下,永安公主非寻常贵女,
和亲怕是不妥。”
  武皇后嘴角带笑,“你都吓成这样了,
何况旦儿……”她顿了一下,
回首看一眼殿中威严的金佛,“关心则乱,心之所系,才会格外忧虑。只有神佛能笑看世间悲欢离合,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成不了佛。”
  即使是她,也有失去冷静的时候。李旦做了二十年心如止水的贤王,让她既欣慰又隐隐不安。
  如今,
她终于明白小儿子的弱点在哪儿了。
  隆庆坊。
  裴英娘发现相王府四角竟然修建有供甲士警示巡逻用的望楼,不由咋舌,李旦的警惕心如此之高,简直不像个养尊处优的亲王。
  相王府占地颇广,隆庆坊中靠近春明门方向的中曲和下曲全被王府囊入其中。府中回廊相连,殿宇空阔,亭台楼阁,轩昂别致,比不上蓬莱宫恢弘壮观,胜在曲桥流水,风景秀丽。
  几座主殿临水而建,周围廊庑环绕,飞桥跨水相接,围出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庭院。
  庭中豢养有仙鹤、孔雀和一些裴英娘认不出来的珍禽异兽,水鸭、鸳鸯在池中优哉游哉地游来游去,脚掌划出一圈圈涟漪。
  杨知恩尽职尽责,带着裴英娘里里外外闲逛,连空着的后院寝室也大咧咧让她随便看。
  裴英娘凭栏远眺,廊前凉风吹拂,甚为凉爽。
  杨知恩说:“星霜阁建好以后,除了郎主以外,公主是头一个登上望台的。”
  星霜阁建在高台之上,四周飞桥拱卫,楼高五层,夜里可在阁楼最高层的露台观星,星夜下俯瞰楼前盛开的花海,犹如霜雪,所以取名星霜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