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371

  裴英娘回头吩咐半夏,“你记得待会儿送两盒过来。”
  半夏点头应承。
  李令月婚期将近,到底是十几岁的小娘子,虽然是地位尊崇的嫡出公主,还是免不了会忐忑不安。哪怕她确定自己喜欢薛绍,愿意和薛绍携手共度一生,真到要嫁人的时候,依旧害怕紧张。
  裴英娘虽然没有嫁过人,但是很理解李令月的心情——简单来说,就是婚前恐惧症嘛!
  为了转移李令月的注意力,减轻她的紧张惶惑,裴英娘使出浑身解数哄李令月开心。
  染指甲,捣胭脂,做面脂,调香粉,绣锦帕……这几天李令月调理身子,鼓捣妆粉之物,忙得团团转,终于不再沉浸于惶恐不安中了。
  裴英娘陪着她忙活,连日心神交瘁,也累得精疲力尽,筋骨酸软。
  好在婚宴的准备工作自有内侍省、宫廷女官和礼部官员操心,不需要她们亲自张罗,不然裴英娘绝对会撂挑子不干的。
  不管哪朝哪代,结婚都是一桩甜蜜而麻烦的事。
  这会儿看李令月睡得恬静,裴英娘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抱着绣满散点小朵花的隐囊,眼皮开始打架。
  凉风习习,花香浮动,她不知不觉间合上双眼,朦胧睡去。
  梦中听到廊下一片窸窸窣窣的响动,似乎有人在她身边压低声音说话。
  声音时而温和,时而严肃,时而略微拔高一些。
  李令月偶尔低声笑回一两句。
  裴英娘半梦半醒,男人说话的声音像夏夜里的凉风,透着露水的清凉和木樨花的浓香味道。
  她在模糊不清的对话中酣眠,觉得安稳而舒适。
  可能是怕吵醒她,说话的声音很快停下来了。
  裴英娘嘤咛一声,在睡梦中哼了两下。
  耳畔传来两声低笑,继而响起一阵织物摩擦的声音,一张轻而薄的添花锦披帛盖在她肩头。男人怕锦帛滑落,小心翼翼掖住锦帛一角,缠在隐囊上,动作笨拙而生疏,粗糙的指节不经意间碰到她的胳膊,很快缩回去。
  她缓缓睁开眼睛,光线穿过卷翘的浓睫,一点点漏进澄澈的眼瞳里。
  男人坐在她身前,背着光。一袭丹朱色圆领袍衫,衣襟解开半边,衣带随意散落,姿态闲适,头戴玉冠,微染霜白的头发掩在玉冠底下,梳得整整齐齐,面容清矍,眉宇之间带了几分忧郁之色。
  轻风拂过,落花扑扑簌簌掉落。
  昭善跪坐在廊下烤茶饼,半夏蹲在红泥小火炉前煮茶,梅花小几上琳琅满目,醍醐饼、红绫馅饼、千层酥、粉糍、透花糕盛在高足金花银盘里,琉璃壶波光潋滟,黑色的龙膏酒轻轻晃荡。
  他和李令月相对而坐,在浮动的幽香中静静品茶。
  这一幕温馨恬淡的情景深深篆刻进裴英娘的记忆里,直到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阿父。”她下意识轻声喊他。
  李治和李令月听到她醒了,不约而同扭过头,看着她微笑。
  一个唇角带笑,温柔和蔼。
  一个如花似玉,娇媚妍丽。
  裴英娘揉揉眼睛,坐起身,宫人端来温水、香脂,服侍她洗脸。
  香花温水让她略微清醒了一点。
  “英娘累坏了。”李令月直起身,接过半夏递来的一杯热茶,送到裴英娘跟前,等她抿两口,含笑接着道,“比阿奴睡得还香。”
  阿奴仿佛能听懂李令月在说什么,竖瞳微缩,尾巴甩了两下,很不高兴的样子。
  李治轻笑两声。看裴英娘睡得两颊红扑扑的,剪水秋瞳,粉面桃腮,因为刚睡醒,眼神茫然,傻呆呆的,像是陡然间回到十一二岁时迷迷糊糊的模样,不由心生怜爱,柔声道:“困倦的话再多睡会儿。”
  裴英娘摇摇头,不慌不忙喝完一盏茶,凑到梅花小几旁,低头挑茶食吃,“有没有岭南的绿蚁酒?浊酒虽然粗俗,吃醍醐饼的时候配它最好。”
  说到吃,她身上的迷糊劲儿顿时烟消云散,又成了随遇而安、整天朝气蓬勃的小十七。
  李治往旁边扫了两眼。
  宦者心中暗暗叫苦,贵人们平常吃的是最上等的清酒,绿蚁酒连清酒都算不上,是下等浊酒,平民老百姓才拿它待客,宫里哪会备着这样的东西啊!
  抱怨归抱怨,公主想吃酒,圣人要他去膳房寻酒,正是他表现的大好时机,别说是绿蚁酒了,仙酒他也得想办法弄来!
  宦者小跑至膳房,连声催促。
  宦者运气好,很快找到绿蚁酒,宫中有专管酿酒的博士,他那儿藏有不少过滤前的浊酒。
  裴英娘脸上睡出来的春意还没消退,吃了几杯浊酒后,眼圈泛红,眸光水润,像是要吃醉的前兆。
  她当然不会醉,先醉的是看她吃酒也跟着一起豪饮的李令月。
  “我没醉……”李令月摇晃了几下,绑着丝帛的指尖挥舞了两下,还要接着喝。
  裴英娘啼笑皆非,想吃酒的人是她,为什么喝醉的却是李令月?
  她和昭善一起把李令月扶到软榻上,低声细语哄她。
  李令月合起眼帘,沉入黑甜乡。
  裴英娘让昭善留在软榻边为李令月打扇,回到李治身边,盘腿而坐。
  她穿的是月华裙,做这个动作本来是有些不雅的。但她一脸坦然自若,正经端庄,看上去就像是老老实实跽坐一样。加上她把刚才李治盖在她身上的锦帛展开系在腰间,锦帛合起来只有拳头大小,握在掌心像是没有一点分量,全部张开来却比铺地的毡子还大,笼在纱裙上,像展开的蝶翅。有锦帛挡着,没人看得出底下一双腿正大咧咧盘着。
  李治余光看到她竟然老老实实跪坐,喝茶的动作顿了一下,忍不住瞟她一眼,很快猜出她肯定在偷懒,摇头失笑,任由她折腾。
  裴英娘继续一杯杯吃酒,扭头看李治,直接道:“阿父想和我说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
  忘了说,前面没有改成李英娘,后面也不会改成武英娘,作为第一章开始的叙事角度,从头到尾都是裴英娘~
第78章
  李治欲言又止。
  敕书小十七出家为荣国夫人杨氏祈福的书简已经由中书省签名,
发往门下省存档、审核了。
  从裴姓改为李姓,又从李姓改为武姓,
小十七会不会以为他不再喜爱她而惶恐不安?
  他从宽袖中抽出卷起来的绢帛,
递给裴英娘,语气柔和,
试图用这种谈笑家常的语气来安抚她,
“这只是权宜之计。”
  裴英娘展开绢帛,从头到尾细细浏览一遍,
吃了一惊,茫然道:“母亲要我认在武家门下?”
  李治低头看着她,缓缓道:“不是要你改认周国公为祖,而是已经认了。十七,
从诏书下发的那一刻开始,
你就是武家人了。”
  裴英娘哑口无言。
  不是出家就好了吗,
为什么连姓氏也要改?李治和武皇后虽然苦恼吐蕃使臣的求婚,但还不至于怕成这样吧?
  又不是吐蕃兵临城下,
必须做出决断的时候。帝后之所以忙着发嫁李令月,只是懒得寻其他借口,
不想打破和平局面、交恶吐蕃罢了。如果吐蕃非要胡搅蛮缠,
尚武的文臣武将们不怕和他们打一仗。
  李治踟躇,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李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李旦几乎是逼迫着他作出这样的决定。
  他想不出该怎么开口,
小十七还小,分不清什么是喜欢,什么是感激……而且她乖巧顺从,
万一糊里糊涂应承了李旦,将来后悔怎么办?
  以李旦的性子,绝不会放手的。
  知子莫若父,何况李治也是曾经经历过情爱的男人,李旦排除万难,一点点解决阻挠他的麻烦,费尽心思才获得武皇后和他的认可,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小十七。
  他希望他们能互相扶持,做一辈子的兄妹,而不是因为感情纠纷变成互相仇视的怨偶。
  裴英娘心中思绪万千,望着庭中百花齐放的妖娆盛景,走了会儿神,轻咳两声,莞尔道:“下旨册封哪有我自己主动上书要求为荣国夫人祈福虔诚,我立刻去信卢雪照,让他为我写一篇上表。”
  以卢雪照的才华和脸皮厚度,肯定能把文章写得情文并茂、感人肺腑,令观者无不潸然泪下,痛哭流涕。吐蕃使臣中懂汉字的译者看完卢雪照的文章后,也得哭着为裴英娘的孝心鼓掌。
  绝对的发人深省——也就是后世说的洗脑。
  骆宾王因为一篇声讨武皇后的檄文而名扬天下,正好卢雪照需要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
  她越想越觉得自己的主意精妙绝伦,立刻让昭善取来李令月殿中的纸笔墨砚,刷刷几下,伏案写下一封短信,命人送去醴泉坊,“要卢郎君先放下其他事,尽快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宫人连声答应,带着书信离开。
  李治沉默了一会儿,拧起的眉头渐渐舒展。小十七已经长大了,知道怎么做对她自己有利,不需要他再手把手教她怎么应对武皇后和太子。她确实柔顺,但唯独在感情之事上异常坚定。她几乎百依百顺,但得知赐婚的旨意后,立刻和执失云渐划清界限,这样的十七,不会在婚姻大事上委屈她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