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71

  房氏捂嘴轻笑,“了不得,我们令月也当姐姐了。”
  李令月愈加骄傲,拉着低头做羞涩状的裴英娘,在侧殿的所有女眷席位间转了一个大圈,挨个上前介绍自己的新妹妹。
  太平公主是李治和武皇后的宝贝疙瘩,众人们不敢怠慢,跟着凑趣,把裴英娘夸了又夸。
  一圈转下来,李令月兴奋异常:当姐姐的感觉真好!
  裴英娘悄悄舒口气,她的脸都快笑僵了,两只手腕上摞了不下七八只镶金八宝玉镯子,身后的忍冬怀里还抱着一堆金银宝石串坠子,都是各位公主、夫人送她的。
  累归累,不过收成好啊!随便一只宝石镯子,都是价值不菲的宝贝,今天算是小赚一笔。
  李治身体不好,不能久坐,和众人说笑了几句,便回内殿去了,武皇后也跟着过去照应。
  帝后前后离开,席上众人开始大着胆子奉承太子李弘和太子妃裴氏。
  尤其是东宫的几位属臣,当众说太子宽和大度,有昔日太宗之风。
  太子秉性纯良,没觉出什么。倒是太子妃裴氏吓得脸色苍白,借口不胜酒力,扶着婢女的手去侧殿休息。
  众人各怀心思,宴会不欢而散。
  李令月急着去找六王李贤,想提醒他离赵观音远点,匆匆对裴英娘道:“英娘乖,在这儿等着我啊!”
  不等裴英娘答话,她已经走远了。
  裴英娘怕李令月回来找不到自己,只好站在廊檐底下等她回来。
  左等右等,始终不见李令月的人影。
  来来往往的宫女、宦者行色匆匆,没人停下和裴英娘说话。
  直到晚霞漫天,把廊芜楼阁的飞檐琉瓦映得通红时,才有一道身影缓步踱到裴英娘身边。
  裴英娘抬起头。
  李旦背光而立,眉峰轻蹙,面容看起来有些模糊,“怎么不回去?”
  裴英娘觉得李旦好像有点不高兴,不敢嬉皮笑脸,小声说:“阿姊让我在这里等她。”
  李旦轻声道:“等多久了?”
  裴英娘看一眼天色,“没,没多久。”
  李旦转过身,示意裴英娘跟上,“你阿姊性子散漫,肯定早把你忘了。下次别傻傻等她,留一个宫女守着,也就罢了。”
  裴英娘点点头,“我记住了。”
  看李旦身上的衣袍,和白天宴席上穿的不一样,难道他是特意折返来接她的?
  裴英娘有些受宠若惊,脸上刚浮出一丝笑容,李旦指指宫殿的方向,“阿父过几天要考校你的学问,回去好好温习功课。”
  言罢,转身离去。
  裴英娘垂头丧气,果然不该高兴得太早,李旦只是顺路经过,刚好看到她,才过来的。
  等等,考校学问是什么意思?
  回到殿里,忍冬告诉裴英娘:“不止各位亲王、王孙,太平公主也上学,现在宫里事务繁多,一时顾不上这头,等明年闲下来,圣人多半要贵主和太平公主一起上学读书。”
  裴英娘有些发愁,裴拾遗没有想过要教导她的学问,也没为她延请启蒙老师,还是张氏看不下去,亲自教她背诵《急就篇》,她才不至于沦落成文盲。
  李治根本不需要考校她的学问,因为她肚内空空,没什么墨水,完全不需要考校啊!
  忍冬安慰裴英娘:“公主们读书,只是为了闲来陶冶性情罢了,贵主不必担忧,女先生们很随和。”
  裴英娘唉声叹气,公主上学,肯定不只是研读启蒙课本那么简单,诗、书、礼、乐,样样都要学,她以后恐怕得天天早起!
  那些睡到日上三竿才起身的懒散日子,注定一去不复返。
  “太平公主最擅长什么?”裴英娘问忍冬。
  忍冬面露赞许之色,“回贵主,太平公主不喜欢读书,只爱研习乐理,教授她琵琶技艺的龟兹奴是位鼎鼎有名的琵琶国手。”
  裴英娘点点头,既然李令月爱琵琶,那么她当然不能选琵琶。时下皇亲贵族虽然都欣赏歌舞,但世家贵女们不会自降身份跑去学跳舞,舞蹈属于伶人贱艺,只能歌舞助兴,终究上不了台面,所以跳舞更不可能。
  学古琴?阮咸?箜篌?羌笛?
  裴英娘掰着指头一一数过去,眉头拧成疙瘩一般:她一个都不想学。
  忍冬看裴英娘为难,建议道:“贵主可以学书法。”
  裴英娘眼前一亮:这个好!
  太宗李世民是书圣王羲之的脑残粉,为了投其所好,也为了陶冶情操,李唐皇室的公主、王子们大多会写一笔好字。
  长孙皇后生前也以擅长书法闻名。在她逝世后,李世民伤痛不已,亲自抚养少年失恃的李治和晋阳公主兄妹。兄妹俩跟着李世民,都学会一手飞白书,尤其是晋阳公主,笔迹和李世民的几乎一模一样。
  书法风雅高尚,褚遂良当年也是因为擅长书法而被李世民赏识的,裴英娘顶着褚遂良外孙女的名头,效仿外祖父学习书法,既能讨好李治,又不会显得太谄媚,而且和李令月的爱好不冲突。
  一举多得。
  至于怎么学,宫里不是正好有位现成的老师么!
  
第11章
  李旦是诸位亲王中书法最好的,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
  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找他拜师学艺,岂不是浪费?
  不过拜师之前,总得先打好基础,才不会被师父嫌弃。
  学书法,一般是从欧阳询的楷书开始练起,三年之后再学颜柳。把横、竖、撇、捺、点、折、勾、提八个基本笔画学得炉火纯青了,学其他字体基本上水到渠成。
  这是裴英娘上辈子练字的经验,不知道适不适用于现在,她记得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期好像镇守平原郡,那他这会子可能还没出生?
  裴英娘厚着脸皮找李旦求教,李旦盯着她看了许久,表情有点匪夷所思的意思。
  裴英娘冷汗涔涔:我只是想练字而已,用不着这么严肃吧?
  李旦站起身,从架子上一堆堆的卷轴中抽出一卷书。
  时下造纸术早已经普及中原大地,但装订成册的线装书本还没出现。宫中的书籍典章全是一卷一卷的纸轴,打开的时候,像展开一幅画似的,要徐徐卷动书轴,一点点展开。
  所以古人才有“读书破万卷”的说法,而不是什么“读书破万本”。
  裴英娘解开书卷的绳子,打开卷册,发现是一篇手抄的《雁塔圣教序》。
  李旦修长的指节在书卷上滑过,指尖刻意在题序上停留了一会儿,轻笑出声。
  笑声里有几分促狭意味。
  裴英娘双颊通红。
  褚遂良是真正开启唐代楷书门户的书法大家,他的《雁塔圣教序》被人称作是有唐各碑之冠,后来的颜真卿正是受褚遂良影响,开创出自己风格的。
  外祖父的《雁塔圣教序》是楷书范本,她竟然还跑来问李旦应该先临摹哪本经书小楷!
  难怪李旦会用那种诧异的眼神看她。
  裴英娘羞臊不已,觉得自己快被烧熟了。
  李旦看一眼她发红的耳根,嘴角微微弯起,找出另一本书册,“这是《九成宫醴泉铭》,这一卷更适合打基础,练字要有恒心,不用急于一时。”
  裴英娘乖乖答应,抱着两卷书册,落荒而逃。
  回到自己的小阁子。一叠声让半夏铺纸研磨,不能让李旦小瞧了!
  夜里,李旦忽然把近身伺候的宦者冯德叫到内殿。
  冯德小心翼翼道:“大王有何事吩咐?”
  李旦指指书案,“送到永安公主那里去。”
  冯德躬身应喏,飞快瞥一眼书案,发现漆盘里放着几支宣城紫毫笔,一尊白瓷辟雍砚,一块上好的墨锭。
  他认出那几支紫毫笔是今年江南西道进贡的贡品,八王院拢共只得四管,八王竟然一管不留,全部送给永安公主。
  冯德心思电转,很快摸清永安公主在李旦心中的分量,往东阁去的时候,笑容格外灿烂。
  一刻钟后,冯德去而复返,“公主谢过大王的馈赠。”
  他顿了一下,有点心虚,吞吞吐吐道:“这是公主回赠给大王的谢礼。”
  李旦抬起眼帘,什么谢礼,让冯德的脸色这么难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