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371

  蔡净尘站在街角,斜靠坊墙,俊秀的脸掩在阴影中,斜挑的凤眼愈见冷冽,眼见着秦岩带领二十几人大咧咧穿过巷曲,等了一会儿,没看到跟踪的人,这才转到秦府后门,吩咐左右扈从,“出发。”
  这一趟出行,路上换了三四个落脚的地方。回到永安观,裴英娘立刻去净房梳洗换衣裳。
  出来的时候天已黑透,廊檐前挂起竹丝灯笼,凉风袭来,寒秋已深。
  她靠坐在窗下的软榻上,半湿的长发铺洒开,月光下像一泓墨黑色的深泉。
  忍冬和琼娘坐在一旁,一个用干燥的布巾拧干发丝,一个手持小钵和毛刷,为每一根发丝细细刷上润发的兰脂。
  兰脂香气馥郁,但空气中另有一种清淡的甜香,若有若无,仔细闻还能嗅到草木的清苦气味。
  房里没有点香炉。
  裴英娘让半夏支起窗户,窗外几株木樨树,静静矗立在如银月色中。烛光透过薄薄的纱纸,笼在树冠上,晕光照出藏在枝叶间的一簇簇花朵。
  木樨花已经开了。
  裴英娘微微一笑,手指轻轻抚过腕上的镶金玉镯子。
  秋高气爽,风高日丽,田间地头,果实累累,山中万木争荣,鸟兽丰肥。
  很快到了禁苑狩猎的日子。
  长安城的贵族子弟、王孙公子们,在二圣的带领下,倾巢出动,带着甲士、豪奴,赶着猎犬、野豹,前呼后拥,犹如风卷残云一般,飞驰向禁苑。
  禁苑非常大,可以供数万人跑马游猎,锦衣绣袍、矫健豪迈的年轻儿郎们如同鱼归大海,纵情策马奔腾。
  马鸣嘶嘶,犬吠阵阵,猎鹰和白鹞的尖利声回荡在碧空层云之间,猎手们的呼喝声此起彼伏。
  数百骑人马奔腾呼啸,呈现围拱环绕之势,冲入密林之中。
  烟尘四起,鸡飞狗跳,正低头吃草的羊群猝然受惊,四处逃窜,灵鹿听到嘈杂的人声、马蹄,迅疾钻入更茂密的丛林深处,身姿优美。
  勇武健壮的郎君们前去打猎,弯弓搭箭,挥洒汗水。
  穿红着绿、簪花敷粉的美貌小娘子们骑着马,在仆从们前呼后拥的殷勤服侍下,围着禁苑猎场悠闲地晃荡。
  偶尔有几只慌不择路的兔子钻出包围圈,冲到道路中间。
  小娘子们兴致勃勃,纵马围着野兔逡巡,比赛谁先猎得野兔。
  李治多年不曾见过此等热闹景象,走下宝盖马车时,望一眼烟尘滚滚的山林,感慨道:“昔年禁苑狩猎,朕也曾猎得一头山豹。”
  那豹子是宫中四坊豢养的家豹,性情柔顺,由护卫们驱赶到他面前,供他取乐。
  他知道其中缘由,一箭射中山豹时,还是忍不住高兴。
  几位兄长身体强壮,弓马娴熟,长兄不利于行,也能拉弓射箭,唯有他体弱多病,自小养在深宫。
  第一次随父狩猎时,他只打到几只野兔、鹌鹑。
  他瞥一眼魏王李泰身后的扈从马上堆成小山包的猎物,颓丧不已。
  阿耶没有失望,亲自把他猎得的猎物分送给亲近大臣。
  他心里既高兴又愧疚,高兴阿耶没有因为他的瘦弱看轻他,愧疚没能猎得更多猎物为阿耶增光。
  后来他猎得山豹,那时兄长们已经被阿耶赶去封地,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群臣恭贺夸赞,说他勇武不输阿耶壮年时。
  阿耶笑了笑,命人当场宰杀山豹,烹制佳肴,供席间众臣共享。
  那只山豹到底有多大多威猛,他早忘了,唯独记得阿耶盘腿而坐,捋须微笑的慈爱模样。
  内侍在他耳边含笑道:“大家,几位郎君来了。”
  李贤、李显、李旦俱穿着一袭翻领窄袖缺胯袍,英姿勃发,策马行到李治面前。
  李治收回思绪,含笑看着三个儿子,“让为父看看你们的本事。”
  李贤面露喜色,胸有成竹。
  李显左顾右盼,偷偷打了个哈欠。
  李旦则漫不经心,手握缰绳,低头沉思。
  至于太子李弘,病势沉重,不能上马,今天没有随行。
  李治暗叹一声,看着各怀心思的三个儿子引马离去。
  一旁临时搭建的高台前,李令月正嘱咐驸马薛绍,“前几年有老虎,去年有野豹,谁知今年会突然窜出什么来,你别贪功跑得太远了。”
  薛绍笑着道:“我记住了,你前几天不是说想要鹿角做饰物吗?我为你猎几只来。”
  李令月心里微甜,咬唇低笑,“哪里就缺这个了……”
  她忽然压低声音,“待会儿离我那几位王兄远一点,尤其是八兄,不要靠近他,他朝哪个方向走,你就掉头去另一个方向。”
  薛绍愣了一下,环顾一圈,李旦早已经领着扈从一头扎进山林中了,“公主……”
  “听我的。”李令月严肃道。
  薛绍点点头。
  李令月回到李治身边。这里是山坡下一处地势平缓的草原,临着一条清澈的溪涧,山花烂漫,风景秀丽,宫人在水边搭设起围幛,铺设绒毯,陈设长桌、几案、软榻,很快建起一座供女眷们游乐修葺的小型宫室。
  李治不能出去行猎,留在帐中休息。
  一座座大帐按着严格的次序排列开来,留出中间开阔的草地,架起篝火,烹调野味。
  龟兹乐人吹奏起箜篌、琵琶、笙、笛、箫、筚篥,悠扬的乐声中间或夹杂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的嗡鸣,乐曲轻柔婉转,在山野间回荡徘徊。
  舞伎们身着赤橙红绿青蓝紫的彩色裙裾,手执琉璃莲花,和着乐声,翩翩起舞。
  场中分设席案、胡床,年老的大臣们坐在胡床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乐舞,好不自在。
  宫婢、内侍们穿插其中,一眼望去,处处是彩衣彩袖,一派和乐景象。
  酒香、脂粉香、烤肉时胡奴撒的胡椒刺鼻气味夹杂在一块儿,说不出是好闻还是不好闻。
  英王妃赵观音掀开帐幔一角,看一眼广场上开怀畅饮的重臣们,“奇怪,永安真师今天怎么没来?”
  宫里人都说裴英娘当初学骑马,是为了能早日在禁苑任意驰骋。如今大好机会在眼前,却没有看到她的人影。
  方才出发时,武皇后特意当着群臣、女眷们的面问起她。
  李旦说她病了,只能缺席。
  武皇后似乎很关心她,闻言立刻让羊仙姿带着礼物去永安观探望她。
  众人没有深究,自从太平公主的婚宴过后,永安真师一病不起,再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过,无法参加狩猎,也是正常的。
  赵观音却觉得不对劲,圣人、相王、太平公主和永安真师感情深厚,她病了,这三个人怎么一点不见担心忧愁?
  她的母亲,常乐大长公主卧在帐中榻上,抬起眼帘,讽笑道:“未出阁的小娘子,碰到那种事,还敢出门见人吗?”
  赵观音一阵心悸,眼皮跳了两下。
  帐外,一名衣衫凌乱、满身浴血的甲士跌跌撞撞冲进歌舞升平的广场,倒在锦绣绒毯上。
  舞伎们发出刺耳的尖叫,狼狈奔逃。
  席间众臣骤然变色,哐哐数声,金杯银碗跌落一地。
  作者有话要说:
  乐器参考《音乐志》
第114章
  “阿娘!”
  赵观音疾步奔至软榻前,
挥退帐中侍女,
焦急道:“你答应过我,
不会再为难永安真师的!”
  常乐大长公主手里拈着一枚紫葡萄,冷哼一声,漫不经心道:“我可没为难她,
她得罪的人太多了,连我们这些知情的都不知道到底是谁下的手,相王能查得出来?查出来也和我不相干,
我看他能拿出什么证据。”
  帐外的喧闹声越来越近,
赵观音心急如焚,
“阿娘糊涂!相王根本不需要证据!您忘了公主府死得不明不白的那些家奴吗?”
  等驸马赵瑰和常乐大长公主病愈后,
赵观音仔细查过暴病而亡的仆从们的身份和领的差事,他们无一例外全都是曾奉命跟踪或是试图接近裴英娘、相王府的人。
  有几个还曾和裴英娘的护卫接过头,试图往她身边安插人手。
  相王的警告已经如此明显,他一直养着那几个巫师,
随时能在武皇后面前告她一状,母亲却如此糊涂!还妄图朝裴英娘撒气!
  赵观音以前觉得阿娘是这世上最尊贵、最傲慢、最雍容的女子,
不管她闯了什么祸,阿娘总能庇护她,
人命在阿娘眼里,还不如园中一朵精心培育的牡丹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