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371

  他真不喜欢她了,她不会勉强留在他身边。
  她攒了那么多金子,认识了那么多人,很快就能把他忘掉。
  她叹口气,微笑道:“我记下这话了。”
  琼娘顿了顿,话锋一转,语重心长,“老身并不是责怪娘子,娘子没有失礼的地方。像娘子这样身份的人,不必严格恪守规矩礼仪。京兆府的高门贵女真的一板一眼按那套规矩来行事,反而会被人笑话不知变通。娘子身份贵重,用不着畏手畏脚,相王已经和娘子订亲,比娘子年长七岁有余,娘子有时候确实不能一味矜持,那样倒流于刁钻了。小郎的心经不得一再泼冷水。”
  裴英娘挑眉,琼娘这话,怎么和她一贯的行事风格不一样?
  琼娘看到她脸上的讶异,扯起嘴角,想挤出一丝温和的笑容,可惜却成了皮笑肉不笑,“不怕娘子笑话,老身昔年青春年少时,亦曾打马曲江池畔,和闺中姐妹们为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们吃醋闹别扭。那时候小娘子们为了某位风流倜傥的郎君争吵,一言不合扭打起来也是常事,传出去别人也不过笑笑而已。娘子年纪小,头一次经历这种事,纵使偶尔有想不到的地方,也属平常。老身但凡能提点的,一定会知无不尽、尽无不言,但夫妻相处,外人的话终究只是雾里看花的建议,到底如何,全看娘子自己拿捏。娘子尽可按着自己的心意便宜行事,不必为此烦恼,更不必畏惧旁人的眼光。”
  裴英娘暗叹一声,难怪琼娘前面要说那些话。
  原来琼娘看出她的踌躇不安了。
  解决了暗中反扑的敌人,接下来她要忙的事,就是出阁嫁人。
  两辈子第一次嫁人,之前她一点都不怕,狩猎之后,不必分心想其他事,担忧才一点点浮上心头。
  她没和别人说起,忍冬和半夏没嫁过人,长史、管家们是男人,不可能窥出她的忧愁,满脸凶相的琼娘竟是第一个看出来的。
  一阵轻风扫过庭院,落叶簌簌飘落,开败的芙蓉花整朵整朵坠落在泥地上,时不时响起一两声钝响。
  裴英娘有一下没一下地揪着裙间的彩绦,回想往昔种种,心里渐渐平静下来。
  没什么好怕的,她是第一次嫁人,难道李旦就不是第一次娶亲吗?说不定他也惶恐不安呢?
  半斤八两,摸索着相处吧!
  这么一打岔,她忘了问李旦执失云渐和他说了些什么。
  第二天她晨起梳妆,半夏扶着她坐进梳洗床,花鸟纹铜镜映出她瞌睡不醒的脸孔,眼睛微微有些肿。
  不远处隐隐传来呱呱叫声,她扭头问忍冬,“院子里什么时候养鸟雀了?”
  她不爱把鸟雀养在笼子里,长史深知她的喜好,从不会豢养画眉、鹦鹉之类的鸟雀讨好她。
  忍冬出去问了问,回来时笑着说:“不是鸟雀……是昨天相王打猎捉的大雁。”
  裴英娘愣了一下,想起来自己说过要做羽毛扇子,“有多少只?”
  忍冬比了比,“满院子都是,奴数不清呢,这还是活的。”
  裴英娘瞪大眼睛,李旦不会把那天飞过的大雁全打下来了吧?
  罪过罪过,她只是随口那么一说。
  “活的都放了。”她对着铜镜理理黄冠陂巾,“昨天的鹿肉,都送去公主府了?”
  “送去了,按着娘子嘱咐的,一点没剩下。”
  裴英娘满意地点点头,吃过朝食,命人在正厅设下香榻几案,备好笔墨纸砚和算筹。
  她得理一理自己的嫁妆。
第122章
  算筹这种东西,
不管学了多少次,裴英娘还是用不习惯,
不晓得工匠什么时候按照她的要求做出算盘来。
  书案上的账本一本摞一本,堆得满满的。
  书坊、瓷坊、油坊、织坊、南北东西纵横的商队……一家家分门别类,
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工坊。
  亏得账本是刊印成册的线装本,
如果还是卷轴装,起码得有几百卷,
她看一个月也看不完。
  她一边喝茶吃茶食,一边翻看账本,一盘双拌方破饼吃完,
才看完两本。
  她估算了一下利润,
茶也不喝了,
点心也不吃了,
立即让人去传唤长史和管家。
  长史是李治送给她使唤的宫人,管理宾客事宜和内外事务,
管家是她亲自任命的心腹,
只负责商队和工坊的事。
  商队踏足的范围一年比一年大,
去年终于和胡人搭上关系,
裴英娘知道其中好几桩生意是暴利,
自己不差钱,但是算着算着,还是忍不住惊叹,这也太多了吧?
  这还没算上今年的汤沐邑呢!
  长史和管家不知道裴英娘为什么忽然传唤他们,以为出了什么大事,
急急忙忙赶到正厅,才知她疑惑自己的私房钱,两人都松了口气。
  长史笑呵呵道,“十几家工坊每年的进项就很可观了,另有圣人添的,还没记在账上呢。”
  裴英娘意会。李治和武皇后给她很多特权,所以她的商队和工坊不需要应付各种苛捐杂税,几年积累下来,自然是一大笔财富。
  有些税可以免,打点各处关卡的花费少不了。不过她知道树大招风,主动让出部分利益,随着各方势力的慢慢渗入,那些事不需要她操心,自有各大世家出面料理。
  她蹙眉沉吟片刻,“拿出百万钱,沿路铺路修桥,抚育鳏寡孤独,资助读书人,尤其是诸羁縻州那边,多建几座渡口……怎么使都行,一笔笔详细记清账目,我要看的。”
  长史和管家对视一眼,应承下来。
  长史笑着说:“娘子不必烦忧。阿福、阿禄每次南来北往,一路上修筑道路,雇人开垦土地,碰到灾荒捐钱捐物,做了不少善事,娘子乐善好施之名远扬大江南北,无须忐忑不安。”
  简而言之,这种需要挣名头的事,阿福和阿禄做起来驾轻就熟。
  兄弟俩笼络人心,笼络不住时让蔡净尘走一趟,煞神所过之处,再硬的刺头也得服软,这时候兄弟俩再适时出现,保管把那些人收拾得服帖顺从。
  武力威慑和春风化雨般的怀柔双管齐下,纵使嫉妒永安观名下利益巨大的人想挑拨,也挑不出什么大风浪。
  那些想直接下手除掉她的,已经收拾行李,狼狈离开长安。
  裴英娘轻舒一口气。
  她接着看账本。
  库房的绫罗绸缎够她几辈子穿用,金玉、宝石、珍珠,琉璃、瑟瑟、鸦忽什么的,数不胜数,名下的田亩山地写满整整一本册子,兽舍的健马、壮牛排成排,豪奴甲士那些就不说了。
  她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比李旦有钱……
  而且李治还没颁赐嫁妆!
  她刚想到这一点,那头蓬莱宫的内侍登门求见,轻甩拂尘,笑嘻嘻道:“圣人请真师入宫一趟。”
  忍冬塞了一枚金铤给内侍。
  内侍没有推却,熟练地掩进袖子里,眨眨眼睛,促狭道:“圣人有赏,真师得预备几架宽敞的牛车才行。”
  使女们都笑了。
  长史是从宫里出来的,笑着提醒裴英娘,“圣人有时候高兴,赏赐大臣不用布帛,叫人开了私库,由大臣们自己挑选赏赐,能拿多少,全凭各人本事。那年裴相公硬是背了一袋金饼子出来,宰相夫人夸他好计算。袁相公体弱,搬不动大物件,只抱了几匹布帛,被府中夫人好一顿捶呢!”
  原来李治还有这样的恶趣味,裴英娘摇头失笑。
  她换了身稍显正式的衣袍,乘坐牛车进宫,到了含凉殿,李治和李令月同时扭头看她。
  李令月捧着琉璃酒杯,抿嘴笑,“英娘,阿父让人开了库房,里头的金银财宝,你能拿多少拿多少,不要和阿父客气!”
  李治微笑着说,“十七娇弱,一个人怎么抬得动那些黄金玉石?”他示意殿前的千牛卫和裴英娘一起去库房,好帮她搬运财宝,“看中什么拿什么,牛车备好了,用过午膳,让秦岩送你回去。”
  李治连护送她的人都挑好了,裴英娘再婉拒,未免太见外。
  秦岩和十几个人高马大的千牛卫簇拥着她进私库。
  宫中的财宝自然不必说,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满室珠光宝气,光华折射,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裴英娘能听到千牛卫们吞咽口水的声音,文武全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千牛卫们,也抵挡不住财富的诱惑。
  她斟酌着选了一些特别占地方的大件,很快把牛车装满。
  李令月担心裴英娘不会选,特意打发昭善跟着她。
  昭善看她直接忽略珍珠宝石这些最讨小娘子喜欢的首饰,小声问她,“真师怎么专挑大物件拿?”
  难不成是为了装点喜房?
  裴英娘指挥秦岩把几匹金线锦搬出去,“难道真要把圣人的库房搬空?大件就够了。”
  昭善点点头,圣人宠爱永安真师,自然觉得真师什么都好,巴不得把财宝捧到她面前任她选,别人就不这么想了。
  真师知道分寸,不得意忘形,才能在宫里过得顺风顺水。
  当初她也是因为真师真心孺慕圣人、亲近公主,才会把真师当成自己人的。
  秦岩一肚子小心思,偷偷和裴英娘支招,“那只钿螺漆盒瞧见没?是羁縻州送来的贡物,里头全是珍珠,最大那颗珍珠有葡萄那么大,我亲眼见过的,真师拿那个罢!”
  裴英娘呵呵笑,“要拿你自己拿。”
  宫中品相最好、色泽最圆润的珍珠,一般是武皇后用来赏赐内外命妇的,她宁愿大摇大摆抬几块金砖出去,也不会动武皇后的东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