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371

  长史轻咳一声,挥挥手,一派高人姿态,仿佛刚刚摔倒的人不是他,“无事,无事。”
  脸上云淡风轻,昂头踏上台阶,等走到别人都看不到他的角落里,长史哎哟一声,弯腰捶捶肩背,刚才摔得好疼。
  ※
  世家们百折不挠,能屈能伸。
  李旦的路子走不通,他们立刻放弃美色贿赂的老套法子,一车车给裴英娘送礼。
  珍宝玉石,彩帛锦缎,饶是裴英娘见识过天南海北的奇珍,还是被琳琅满目的礼物闪得睁不开眼睛。
  这就对了嘛,送美人那一招她都看腻歪了,偶尔换个招数多好。
  阿禄领着宫人登账造册。
  裴英娘扭头问李旦,“阿兄喜欢什么?随便你挑。”
  李旦一笑,揉揉她的发顶,俯身从背后搂住她,“消气了没有?”
  昨晚他也是在侧间睡的。
  忍冬捧着一匣子珍珠走过来,裴英娘挣开李旦,拈起珍珠看,“合浦珠?十几颗品相不错的已属难得,他们家竟然能一下子拿出几十颗来,记下这家的名字。”
  从世家们送的礼物入手,可以摸清世家们的底细,小小一颗珠子,追根溯源,能查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要知道,这些珍宝,其中有一大半是用她的船只运送的。
  阿禄恭敬应答,分门别类整理世家们孝敬的礼物。
  李旦看裴英娘实在忙,摸摸鼻尖,走到隔间来,唤冯德问话。
  “之前送来的几个美人怎么样了?”
  柳家的和江氏只是出头的,还有几个没出头的。
  所有以进献的名义送进上阳宫的使女原样送回去,自此以后,柳家和其他几家的郎君、女眷不能踏进上阳宫和皇宫一步,但凡宫中宴请宾客,谁敢偷偷带那几家的人混进宴席,也会得到同样的待遇。
  冯德小声说,“几家的夫人火冒三丈,把人打死了。”
  李旦嗯一声,“不必告诉王妃。”
  这种血腥的事他来做就行了。
  冯德垂首道:“是。”
  这时,庭院外传来一片嘈杂声,马蹄哒哒响。
  “谁敢在宫中纵马?”冯德出去查看状况,不一会儿白着脸掀帘进殿,“郎君,是郭校尉。”
  李旦皱眉,说话间郭文泰已经快步入内,走到他身侧,小声说,“圣人禅位,改元开耀,太子登基,追封赵氏为皇后,尊天后为皇太后,临朝听政。”
  庭中蜻蜓低飞,暮夏初秋的天气,微风拂过,皱起一池碧水,水波潺潺流动,一片金光闪烁。
  李旦沉默了很久,袖中的手缓缓握拳。
  作者有话要说:
  开耀和历史上的开耀没有联系……
  
第185章
  蓬莱宫。
  近侍吹灭烛火,
合拢帐帘。
  已是初秋,
仍旧暑气蒸腾,
大部分人还在为炎热烦恼,
李治的寝殿已经撤下簟席、竹帘,换上锦褥、纱帘。
  帘下的梅花小几上一对雀绕花枝石榴瓷瓶,
瓶中供着几枝茉莉花,
鎏金狻猊炉里焖了一炉据说可以祛除一切恶气的必栗香,
茉莉花香亦能辟秽和中,两香相辅相成,
互不干扰。
  之前宫中大多烧瑞龙脑、郁金香、四叶饼子香,
因为武皇后这两天睡得不大安稳,
宫人们才换上必栗香。
  李治知道武皇后为什么睡不好,他的退位和李显的登基太突然了,她原本运筹帷幄,安安稳稳做了许多年的天后,
临到老,一下子陷于被动,
自然会惊慌失措。
  不过她是冷静而理智的,深知他主意已定,没有激烈反对,反而极力赞成,前几天裴公在朝堂上宣读诏书时,她满面微笑,看不出一丝不豫之色。李显受命时,
她看着身穿冕服的儿子,眼底俱是温柔慈爱。
  这就是她了,深不可测,喜怒哀乐仿佛都和她没有关系,她高高在上,凡人看不懂她。
  她已经沉迷权势,不愿抽身。
  李治没有睡,坐起身,掀开床帐,内侍蹑手蹑脚迎上前,扶他起来。
  “大家,可是要吃茶?”近侍唤他,然后意识到要改口,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叫,干脆含混过去。
  李治微微一笑,他现在是太上皇了。
  他不是第一个太上皇,蓬莱宫原本是阿耶李世民为阿翁李渊修建的,阿翁退位后长居此处,那时蓬莱宫只是一座离宫,宫殿没有现在这么宏伟齐整。
  李显仍然住在东宫,每天一早进宫看望李治和武皇后,虚心问政,下午回去和臣属们商议政务。
  他登基为帝,还没从狂喜中缓过神,想尽力做到最好。
  态度是诚恳的,可惜他还是个孩子,以为当皇帝就和当太子一样,只要听话就够了。
  确实要听话,但李治希望他听武皇后的话,尽量安抚武皇后躁动的野心,可李显谁的话都听,他的,武皇后的,东宫属臣的,朝中所有大臣的,韦氏的……
  他的耳根子太软了,经不得别人哀求,谁的话说重一点,他就诚惶诚恐,恨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
  昨天李显请安时支支吾吾,问起李裹儿的封号问题,他想册封李裹儿为公主。
  李治冷笑,驳回了李显的请求。
  册封公主是假,韦氏想当皇后才是真。
  一般来说,受宠的公主甫一出生就能获得公主之尊,其他庶出的公主没有这个福运,可能到出嫁时才有封号。
  李裹儿是庶出,李显没敢提李令月,拿小十七和李裹儿对比,想给李裹儿赐号安乐。
  意头是好的,平安喜乐。
  李治听说小十七和韦家有些龌龊,韦氏做了蠢事,自知身份低微,不敢拿小十七怎么样,多次托人说和,想要赔礼道歉。李显一登基,韦家人不提赔罪的事了,这么急不可耐,想借李裹儿册封一事压小十七一头,以后等他走了,是不是还想让小十七给韦氏赔不是?
  小十七外柔内刚,当然不会轻易被韦氏欺负,可李显竟然看不出韦氏的心思,巴巴的跑来找他。
  李显护不住弟妹。
  夜空中无数繁星簇拥着一轮皎月,万里无云,夜晚的星空明澈璀璨,一伸手,仿佛可以掬一捧细碎星光。
  李治叹息一声。
  不由想起年轻时,刚接武皇后回宫的时候,碍于她的身份,只能把她安置在王皇后身边。她那时候贴心温柔,为奴为婢也没有怨言。
  夜里他避开人,偷偷去侧殿看她,她白天忙了一天,累得手脚酸软,他拿起小几上的美人捶,帮她捶肩膀。
  “媚娘。”他拂去她鬓边沾上的灰尘,柔声说,“你暂且忍耐,我不会让你受苦的。”
  她握住他的手,“陛下,能回到您身边,我已经知足了。”
  王皇后对她的看守很严,侧殿的窗户总是支起来的,夜色漏进室内,一地霜色月光。
  这霜色慢慢爬满他的鬓边,岁月流转,曾经青春年少的他和武皇后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垂垂老矣,时日无多,武皇后却精神旺健,蠢蠢欲动。
  定下她太后的身份,是为了防备她,其他的只能听天由命。今时今日,他动不了武皇后的地位,真的拼得你死我活,只会两败俱伤。
  唯一能让他安慰的,是李旦和小十七长大了,成熟了。这一次瞒着小十七,她固然生气,但还是让人传话回来让他宽心,她会按着他的吩咐行事,不会莽撞跑回长安。
  这对她来说非常残忍,等他准许她回长安的时候,不知道来不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
  还好她没有把他给她画的扇子拿出去送人,他这几天连筷子都握不稳,不能再提笔帮她画扇面了。
  夜风吹过长廊,如泣如诉,呜咽不止。
  近侍劝李治回殿安置,“大家,更深露重,您身子娇弱,早些歇息为上。”
  他拢紧披风,转身回内殿,迎面看见一点朦胧的灯光由远及近,灯光照出武皇后略显焦急的脸,她头发披散着,凤目四下里逡巡,没有簪环妆粉装饰,也是威仪赫赫,不怒自威。
  “陛下去哪儿了?深更半夜,别吹了风。”武皇后过来搀扶李治。
  她没改口,依然叫他陛下,李治余光看见她鬓边的几缕白发,顿了顿,没有纠正她。
  夫妻俩吃了杯热汤茶,各自睡下,李治病中一直和武皇后分榻睡,中间隔几道屏风。
  月光透过纱帘,笼下一地朦胧晕光。
  李治望着帐顶层层叠叠的仙鹤芝草纹,浑浊的双眼里浮动着难以纾解的忧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