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371

  差不多到时候了,李旦放下酒杯,给裴英娘夹菜,靠近她身侧,沉声道:“英娘,好好想想,回去我会找你讨要报酬。”
  他起身走了。
  裴英娘耳畔发烫,赶紧环顾左右,还好宫婢们离得远,没听清李旦刚刚说了什么。
  台阶下,宫人把射烂的兽皮箭靶撤下,换上一只新的箭靶。
  哐当几声,大臣们手中的酒碗银箸落地,有几个激动的,把几案都碰倒了。
  看清宫人抬上来的新箭靶,众人愀然变色。
  台下议论纷纷,气氛诡异,闷头专心吃醍醐饼的裴英娘抬起头。
  广场上风声呼啸,彩幡飘扬,箭靶上传来一声声惨叫——上面竟然绑了个大活人!
  宴席上的大臣们心头惴惴,暗道不好,原本以为射礼专为赏赐群臣而举办,应该能风平浪静,吃吃喝喝就过去了,顶多谁运气不好把箭矢射到坐席间被人耻笑两三年,没想到连射礼都能横生波折!
  魏王武承嗣双手握拳,牙关咬得咯咯响,“是王庆之!”
  他抛开酒杯,回头找到年轻俊秀的侍御史,“你不是推事院主事吗?王庆之怎么会出现在这儿?”
  王庆之是武家的人,他号召洛阳坊民上书请女皇改立太子,积极为武承嗣造势,诬告李旦意图谋反。前不久推事院将王庆之收押,通过这种手段把他的陈书呈送给女皇,女皇看过坊民陈情后,没有公开表态。
  蔡净尘凤眼微微一眯,扫一眼慢慢走下长阶的李旦,脸色微沉,“我不知情……出发之前我去过推事院,王庆之当时还在丽景门内。”
  武承嗣挥挥手,叫人下去打听。
  仆从很快折返回来,“郎君,太子亲卫奉圣命带走王庆之,推事院的人不敢阻拦。”
  李旦经过姑母的同意?
  武承嗣面色紫胀。
  蔡净尘不动声色,一杯接一杯饮酒。
  射礼有完整的仪式,步骤清晰,有人射箭时,伶人们要奏乐配合……但是太子命人把大活人绑在箭靶上,前所未闻,龟兹乐人面面相觑,不敢继续奏乐。
  没有乐声,场中一片寂静,唯有西风扯动彩幡的哗哗声响。
  李旦接过千牛卫奉上的箭矢,搭在弦上。
  朝臣们屏气凝神,在场数百人,大气不敢出,眼睛瞪如铜铃,一眨不眨,目光有如奔涌的海潮,汇集到李旦身上。
  日光下,箭尖散发出粼粼光泽。
  一声锐响,破空之声仿佛带着雷霆之势,震得所有人耳膜嗡嗡响。
  这一支箭并没有射中王庆之的要害,而是扎进他的大腿里。
  王庆之猛然挣扎,口中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他被灌过药……”蔡净尘一边吃酒,一边低声和武承嗣解释,“一种特质的汤药,服用过后,他全身无力,求死无门,偏偏会一直保持清醒,所有知觉无限放大,一点点针扎一样的小刺痛,变成挖心挠肝一样的剧痛,比一刀一刀凌迟还痛苦,但是不会致死,哪怕痛入骨髓也不会死……他还能活很久,直到最后一滴血流干,生不如死……”
  武承嗣的脸由红转青,又由青转白,“别说了!”
  蔡净尘从善如流,自顾自吃酒。
  这时,千牛卫走到武承嗣的席位前,做了个拱手的姿势,“殿下请魏王射。”
  众人连忙低头吃菜,假装看不到武承嗣几欲噬人的阴沉脸色。
  武承嗣咬咬牙,推开身旁侍酒的宫婢,大步走到广场前。
  李旦居高临下,俯视着他。
  两人目光交汇,武承嗣睚眦欲裂,抄起长弓,拉开弓弦,一箭射出。
  他想一箭把王庆之射死,反正留着也没用了。
  可惜事与愿违,一枝铁箭不知从哪里激射而出,撞开他的射出的竹箭,箭尖颤了两下,委顿在地。
  武承嗣回头怒视李旦,欺人太甚!
  李旦负手而立,没看他。
  朝臣们左看看,右看看,很快弄清楚现在的状况:太子想要当众处置诬告他的宵小,杀鸡儆猴,警告心怀不轨之人,陛下默许。
  魏王的箭支没有射中,显然太子不想让王庆之死得太干脆,他们待会儿射箭的时候,最好朝王庆之的手啊脚啊之类的地方瞄准,不要让王庆之死得太早。
  其实只要把王庆之的要害多垫几层防护就好了,太子偏偏不那样做……分明是故意气武家人……
  朝臣都是人精,想明白来龙去脉,慢慢冷静下来。
  接着,千牛卫按照顺序,依次请大臣们“试试身手”。
  王庆之身上扎满箭簇,成了一只刺猬。
  他的嚎叫声响了很久,不知宫人喂他喝了什么,他没法咬舌自尽,只能一次次感受锥心刺骨之痛,着实凄惨。
  高台之上,女皇面色平静,满头白发并没有让她显得苍老,眉宇之间只有岁月沉淀的睿智精明。
  裴英娘微微蹙眉,她倒是不怕……不过王庆之的叫声实在太惨了,真的很倒胃口。
  难怪李旦担心她会害怕反感。
  余光感觉到有人注视自己,她抬头四顾,李旦站在高阶前,回头看她,眼神幽深,隐隐夹杂一丝郁色。
  她一摊手,做了个只有两人才懂的手势。
  除非之间横亘着血海深仇,通常她不会用这种手段折磨敌人。但是李旦和她不同,他既要展示出他的强硬,和武家人抗衡,又要注意分寸,尽量不惹怒女皇,其中的艰难辛苦,非常人能够想象。
  她不会因为他手段狠辣而改变对他的看法。
  看懂她的意思,李旦眼眉舒展,笑了一下。
  这一笑彷如云销雨霁后晴朗的碧空,澄澈清朗。
  她不怕就好。
  射礼过后,武承嗣气急败坏,领着武家人求见女皇。
  女皇不咸不淡安抚武承嗣几句。
  裴英娘眼观鼻鼻观心,搀扶女皇,送她回寝殿。
  武承嗣气得跳脚,叮嘱蔡净尘,“我就不信抓不到太子的把柄,你去查,仔细查,太子身边的近臣属从,一个都不要放过!”
  蔡净尘冷淡地应了声是。
  女皇没有马上就寝,她要裴英娘留下来帮上官璎珞整理卷册。
  裴英娘愣了一下,躬身应喏。
  裴宰相和张宰相走进内殿的时候,吃了一惊。
  女皇端坐在胡床上,手执奏本,低头翻阅,太子妃裴英娘侧坐在她身旁,手里拈着一枝紫毫笔,在为女皇批注一本轴装帛书。
  两人对视一眼,不动声色,上前通禀事情。
  裴英娘负责记下两位相公禀报的政事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和大致事件,按照花名册查清相关官员,理清背景,呈送给女皇看。
  这种差事其实她并不陌生。
  以前在长安时,李治身体不好,她去含凉殿陪伴他的时候,李治偶尔会把奏疏交给她,让她大致浏览一遍,然后用简短的话复述给他听,他头晕目眩,没法阅卷。
  现在女皇让她做的事有点像会议记录,她驾轻就熟,很快抓住两位相公的重点,根据上官璎珞的提示,拟好大致内容后,重新誊抄一份。
  女皇接过她抄写好的那一份,匆匆翻阅一遍,点点头,询问裴宰相剑南闹光火贼的事。
  她思路清晰敏捷,问出一连串问题,裴宰相和张宰相全神贯注,不敢走神。
  裴英娘安静旁听。
  有时候她不得不佩服女皇,平常人到她这个年纪,老态龙钟,垂垂老矣,再多的雄心壮志,也被岁月消磨光了,她却不甘于安享晚年,还能保持清醒,改唐为周,把朝臣们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射礼结束后,李旦没有立刻走,他命人把王庆之的尸首抬出宫去,“割下首级,挂在皇城门前,找一个出入的官员都能看得见的地方。”
  杨知恩嘿嘿一笑,抱拳道:“是!”
  薛绍脸色苍白,走到李旦身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十七娘再三交代,要公主留在府里……”
  李令月有孕在身,如果今天在场,一定会被吓坏。
  李旦瞥薛绍一眼。
  薛绍一直挺怕他的,今天之后,对他的畏惧又更上一层楼,看到他冰冷的眼神,讪讪笑了一下,说起正事,“殿下,剑南进贡的瑞兽暂时养在禁苑里,是送到上阳宫,还是继续关着,由狸奴看守?”
  李令月给他安排了一个闲职,各道诸州进贡的珍奇宝贝有他负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