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71

  武皇后笑道:“七郎怎么不戴上画具?”
  青年神色骄矜,“某自胸有成竹,无须画具。”
  裴英娘看青年态度傲慢,有些诧异,敢在武皇后面前这么狂放不羁的,她还是头一回见。
  李令月撇撇嘴,“那是崔家七郎,字奇南。”
  裴英娘恍然大悟,崔奇南风采出众,年纪轻轻便当选宫廷画师,武皇后又对他颇为亲近,而且姓崔,不必说,又是一个出身高贵的世家之子。
  李令月左右看看,见宫婢们都盯着崔奇南,目露痴迷之色,心中警铃大作,回头对裴英娘说,“小十七,你别看崔七郎生得俊秀,其实是个草包!以后记得离他远一点。”
  裴英娘挑眉,难得李令月面对俊俏少年郎时,能保持清醒。
  武皇后看到昭善手里一直抱着一个锦盒,忍不住问:“那是什么?”
  李令月连忙挡在昭善跟前,挺起胸膛:“阿娘,这是我寻来的好宝贝,樱桃宴上才能打开。”
  武皇后笑着摇摇头,没多问,摇手打发她们出去,“你们姊妹俩先去外面等着。”
  裴英娘听了这话,心口一跳,武皇后也要去曲江池?
  半夏偷偷和裴英娘解释,“天后这几年每年都会在芙蓉园接见及第士子。”
  及第进士是未来的朝堂栋梁,武皇后推崇科举取士,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拉拢年轻士子的好时机。
  裴英娘暗暗佩服。武皇后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她怎么说也是四十多岁的年纪了,在这个时代,妇人年过四十,早就该以“老身”自居,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武皇后却不服老,还能如此面面俱到、雄心勃勃,果然精力旺盛,难怪她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
  从含凉殿出来,李令月把裴英娘拉到一边,“小十七,我晓得你好奇锦盒里的宝贝,先给你看一眼好了。”
  裴英娘叹口气,她真的一点都不好奇。
  李令月急着炫耀,连声催促昭善打开盒盖。
  盖子轻轻打开,大红锦缎上卧着一只巧夺天工的五色琉璃碗,流云漓彩,晶莹剔透,简直不像人间之物。
  尤其是当晨辉穿过层层云霞,落在琉璃碗上时,光彩璀璨夺目,让人不敢直视。
  周围的宫人们齐声赞叹。
  李令月合上锦盒盖子,得意洋洋,“波斯水晶碗难得,五色琉璃碗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裴英娘干巴巴跟着夸几句,心里有点纳闷:李令月怎么就那么执着于各种碗呢?
  不一会儿,李显和李旦也从含凉殿的方向走过来。
  李显前不久被房瑶光当面讽刺一顿,好几天抬不起头,今天看起来还有点蔫蔫的。
  裴英娘见他没有取笑自己,心中纳罕:房瑶光果然厉害,竟然能把盲目自信的李显给骂成这样。
  李旦今天穿一件团窠纹窄袖胡服,长身玉立,身姿挺拔。
  不知道是不是裴英娘的错觉,她觉得李旦好像对自己有点冷淡。
  她试探着去抓李旦的袖子,“阿兄?”
  李旦没理会她。
  裴英娘怕再多嘴会惹他厌烦,只好放开他的袖子,默默退开。
  等李旦心情好了,再过来找他吧。
  刚抬起腿,李旦眉头紧皱,抬起胳膊,手掌朝下,盖在她头顶上,微微用力,止住她抬脚的动作,“去哪儿?”
  裴英娘仰起晕红的脸蛋,大眼睛里写满茫然,“我,我去找阿姊?”
  明明应该是肯定的回答,因为李旦冰冷的脸色,她不由自主把肯定变成疑问,或许李旦有话对她说?
  李旦低头俯视着她,看她脸上怯怯的,眼睛却骨碌碌转来转去,不知在动什么心思,脸上渐渐浮出一丝笑容,仿佛阴霾过后的雪后初霁。
  松开手,轻声道:“去吧。”
  裴英娘云里雾里,被半夏抱进卷棚车里时,还晕乎乎的,李旦这到底是生气了,还是没生气?
  想了半天,还是毫无头绪。干脆丢下不管,她这么乖,惹李旦生气的人肯定不是她。
  旭日初升,霞光万丈。戴高冠、着锦绣襦衫、腰佩长刀的金吾卫们迎着朝阳,开启朱红宫门。
  浩浩荡荡的队伍纵横排开,像一条金碧辉煌的游龙,由北至南,顺着启厦门街,缓缓舒展开威武神骏的身躯。
  香车宝马,川流不息。
  还没到开坊门的时候,密如蛛网的里坊内人声鼎沸,但里坊外的几条大道寂静冷清,道旁只有来回巡逻的武侯和清扫街道的老丈。
  宫车驶过宽阔岑寂的长街,旌旗在晨风中飞扬漫卷,猎猎作响。
  李令月趴在车窗旁,“小十七,你看,外边的花都开了。”
  裴英娘顺着李令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路边两人合抱的大树上堆云砌雪,一树树繁华争相绽放,春意浓烈。
  她皱起眉头,这些花儿,怎么看起来有点古怪?
  长安城内的几条主干道旁种植的是一年四季都翠色青青的高大树木,应该不会开出这么大颜色这么艳丽的花吧?
  凝神仔细一看,果然和她猜测的一样,道旁树上的那些“花朵”,全部是用彩绸丝绢扎出来的假花。
  裴英娘摇摇头:一匹绢能买五十斗米,足够吃八九个月,如今却被底下那群阿谀奉承的官员用来假充百花讨好武皇后,真是暴殄天物。要知道,武皇后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些假花!
  有这种玲珑心思,还不如以武皇后的名义给老百姓送些衣食农具,既体贴了老百姓,还能赚个好名声。
  芙蓉园风景秀丽,烟波浩渺。自唐建立以来,官员们前前后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城外引水入曲江,沿着地势高低,筑台凿池,修建楼阁,逐步使芙蓉园成为名冠京华的游春胜地。
  车驾停在曲池坊前,武皇后领着一众贵妇女眷,挑了块景色最好的池畔。
  年轻的贵族男女们立刻四散开来,蹴鞠的蹴鞠,斗鸡的斗鸡,打球的打球,斗花草的斗花草,也有人骑马窜进林间深处,或是三三两两在浓荫中闲庭漫步。
  静谧幽深的芙蓉园,霎时变得热闹欢腾,处处欢声笑语。
  宫人立刻支起帷幔行障,将三面全部围拢起来,防止老百姓窥视贵人。
  宫婢们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安排布置,草地上铺设簟席、波斯毯,中间摆一张大长条桌,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果品菜肴,四周摆上胡床、坐墩。
  眨眼间,已经把芳草萋萋的曲江池畔变成一座用行障围起来的临时宫殿。
  行障三面高高竖起,唯独面对着曲江池的一面是开阔的,方便贵人们欣赏风景。
  到处是香风细细,环配叮当。
  俊朗的少年郎和秀美的小娘子们出出进进,随意走动。
  端庄的贵妇们不像年轻人那样兴奋,或坐或卧,意态闲适。
  李令月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裴英娘环顾一圈,花红柳绿,水波潋滟,一眼望去,梳高髻、穿纱罗衫、石榴裙的贵族少女们全是一个样,个个妆容华丽,明艳照人,想在其中找到李令月,必须一个个走过去细看。
  她放弃找到阿姊的打算,留在帷幕内,端端正正坐在胡床上,专心吃长条桌上的各色美食。
  雪白香软的玉露团,精致小巧的冻酥花糕,半透明的透花糍,鲜红的酪樱桃,香脆的巨胜奴,松软的千层酥,应有尽有。
  这边是点心,另一张长条桌上是各种生冷菜肴。其中有一盘晶莹剔透的切鲙,是主膳当场宰杀鲜鱼做的,薄如蝉翼的生鱼片铺在碧绿色的荷花盘上,光看着就赏心悦目。
  还有宫人在附近清理出一块地方,炙肥鹅、烤羊肉,忙得不亦乐乎。
  裴英娘让半夏过去传话,第一批烤出来的烧鹅中,必须有她的份!
  宫婢以为所有贵女都天生胃口小,只给裴英娘送来一只巴掌大小的烤鹅腿。
  裴英娘朝半夏竖起一根手指:“一只!”
  半夏会意,亲自找主膳讨来一整只烤鹅,挽起袖子,把烤鹅撕成一条条的肉丝,拌上昂贵的胡椒,卷在细薄的面饼里,撒上芫荽、细葱、芥末,盛在葵口盘里,递到裴英娘跟前。
  “公主好胃口。”
  一个头梳双鬟,穿丁香色齐胸襦裙的少女在裴英娘旁边坐下,双手撑着下巴,“看得我都馋了。”
  裴英娘认得双鬟少年,记得她好像是千金大长公主的孙女。千金大长公主是武皇后的头号跟屁虫,郑六娘受祖母影响,不像其他李唐宗女之后那样对武皇后抱有敌意。
  她把葵口盘推倒郑六娘面前,“六娘一起吃吧。”
  两人年纪虽然不大,但从小耳濡目染,教养早就浸透在骨子里,吃东西的动作很优雅。
  两个优雅的小娘子,很快把一只烤鹅吃完。
  宫婢们目瞪口呆。
  郑六娘在宫婢准备的香花水里洗净手,拉起正捧着一盏波斯三勒浆慢慢啜饮的裴英娘,“太平公主和赵娘子她们在斗花草,还没分出胜负,咱们也过去瞧瞧热闹!”
  裴英娘差点把茶盏打翻,郑家六娘,果然和传说中的一样,是个自来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