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371

  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是后世提出来的,当时没有这个称呼,不过小说里就不讲究了哈。
  话说唐朝时,借着丝绸之路发财的其实不是大唐子民,而是控制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一部分胡人(后世称之为粟特人),粟特人有钱到长安的王公贵族都羡慕嫉妒恨。
  初唐时商人的地位还是可以的,武则天的父亲就是靠投机经商发家的,但总体还是以抑制为主,当时生产水平比较低下,一个农耕国家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养活更多的人口,确实不能太鼓励商业,这一点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考虑的,不是朝廷傻白甜,非看商人不爽。
第34章
  回到蓬莱宫,
裴英娘把装在水瓮里的鱼献给李治,
“这是阿兄钓的。”
  李治看她捧着黑漆水瓮,一脸认真严肃的神情,摇头失笑,示意宦者上前抬走水瓮。
  “是旦儿钓的鱼?让膳房做一道切鲙吧。”
  李旦这才明白裴英娘为什么坚持把几条半死不活的鱼带回宫,看她一眼,
垂下眼眸。
  李治再问起他宴会上的情形时,
他顿了一下,
不想辜负裴英娘的苦心,
掩下厌烦,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舒缓平和,“热闹是热闹的。”
  简单一句,其他的不肯多说了。
  李治早猜到会是这个结果,轻轻叹口气。姑母的打算是好的,但李旦和李显不一样。
  李令月无知无觉,专心致志埋头吃一盘泛着丝丝凉气的酥山,时不时被冰凉的酥酪凉得哎呦一声。
  裴英娘甩甩酸疼的胳膊,
悄悄舒口气,
李治和李旦最近似乎起过争执,
父子关系有些紧张。那几条鱼是她为父子俩搭建的台阶,哪怕只能让他们稍微缓和一点点,也不枉她一路抱着水瓮的辛苦。
  日暮苍山,晚霞漫天,半边天际烧得红彤彤一片,
琉璃瓦在暮色中泛着粼粼光泽,仿佛荡漾的水波。
  李旦披着一身璀璨霞光,把哈欠连天的裴英娘送回东阁。
  “明天散学后在东亭等着。”
  裴英娘没有多问,回去倒头就睡。可能是白天出了一趟门,有些劳神,这晚她睡得很沉,连忍冬不小心把扇子砸在簟席上的声音都没能惊醒她。
  李旦让裴英娘等,第二天散学后,裴英娘就真的老老实实坐在栏杆前等。
  李令月午后一般会待在寝殿练习琵琶或是午睡,散学后直接回去了。
  攀援在粉墙上的凌霄花已经开败了,花苞只剩下零星几朵,郁郁葱葱的藤蔓枝叶爬满半边院落。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工匠搭了一座新的绿墙。
  墙角栽有几丛据说从剑南道移植来的芭蕉,长势泼辣,阔大的叶片绿得肥润,看起来汁水丰沛。
  裴英娘不由得想起盛暑时节常吃的绿豆糕,看起来明快清爽,但吃起来却甜腻腻的,甚至甜得微微发苦。
  明明知道不好吃,但只要看到那点清透的绿,还是想吃。
  裴英娘越想越觉得馋,喝了几盅牛酪浆,才觉得好些。靠着栏杆看了会儿书,颇觉无聊。让半夏为她取来一管紫竹羌笛,试着吹奏,呜呜吹了半天,一个气音都发不出来。
  她有些气馁,随手把紫竹羌笛撂在一边。
  前不久她开始学乐理,儒学士建议她学一种乐器。
  公主身份尊贵,不必学成才女,但养在宫里的金枝玉叶,不可能粗莽无知,什么都不会。
  比如舞蹈和音乐,公主可以自己不会,但一定要会鉴赏,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时下王公贵族家都会豢养舞伎歌女,有些艺伎的水平之高,连宫廷国手都不得不退一射之地。
  世家妇人参加宴会时,舞姬们翩翩起舞,观舞的人有时候得认真品评,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不能看到什么都赞一声好,那是会被笑话成粗鄙小家子气的。
  裴英娘见识短浅,和自小耳濡目染、从会走路起就知道该用什么方式享乐最风雅的李令月不一样,必须从头学起。
  其他高雅的如文章诗赋,琐碎的如吃喝玩乐,各个方面,她的课程全部都要涉猎。这样才能保证她将来能够随时和其他女眷有话题可聊,不至于长成一个呆笨无趣的小古板。
  裴英娘挑来挑去,觉得羌笛最方便携带,干脆选了这个。
  谁知她学了七八天,还没吹出一个调来!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越过她的肩头,拾起羌笛,放在唇边,十指随意翻飞,一曲悠扬的曲调如潺潺水流一般,从羌笛中逸出。
  裴英娘目露崇拜之色,李旦怎么什么都会!
  随即想到太子李弘和六王李贤,都是弱冠少年时就掌握琴、棋、书、画、诗、乐各种技艺,天家的皇子们,个个饱读诗书,可不是什么绣花枕头。
  李旦吹了半支曲子,撇下羌笛,抽走裴英娘手上的书卷。展开来,发现是一卷手抄的《列女传》,翻开的部分是一篇《黎庄夫人》。
  武皇后为了谋求政治资本,收揽人心,早年曾命北门学士重新编撰《列女传》。
  儒学士见裴英娘进步飞快,从太液池的荷花开始打苞时起教授她《列女传》,目前已经学到贞顺篇了。
  李旦以前不觉得《列女传》如何,但从头到尾把《黎庄夫人》扫过一遍后,想到儒学士平时肯定教导裴英娘效仿书中的女子,忽然觉得字字句句都大为刺眼。
  合上书轴,把书卷抛到宫婢手中,“这种书,是写来哄你们小娘子玩的,以后不必读了。”
  阿娘的一言一行,哪一点符合《列女传》宣扬的贞顺仁爱?
  就连因睿智聪慧、谦恭柔和而美名远扬的祖母长孙皇后,平生所为,也并不符合她所著的《女则》。
  上位者说的什么,写的什么,都不可信,唯有他做了什么,才是实打实的。
  裴英娘其实不怎么想学《列女传》,之所以天天背诵,是为了应付头发花白的儒学士。
  不过李旦不让她学,还真是出乎她的意料。
  看来,李旦绝不属于那种墨守成规的酸腐文人。
  裴英娘抿嘴一笑,紧紧拽着李旦的手,感觉到他指间一层薄薄的茧子,有些粗砺,但莫名让她觉得安心。
  李旦领着她往西边走。
  蓬莱宫的主体建在龙首原的南坡上,宫殿东北方向地势最高。每年冬至大朝时,大臣们从丹凤门进入蓬莱宫,要爬上高高的台阶,才能到达含元殿。站在龙首山顶峰,可以俯瞰整座长安城的长街坊市。
  越往西,地势则越平缓。
  几名马奴已经在围场等候,四匹油光水滑的纯色宝马正低头吃草料。每一匹都膘肥体健,神骏威武,马鬃梳成几条整齐的辫子,辫子上还扎了漂亮的珠串绸带。
  裴英娘想起李旦说过要送她一匹马的事。
  李令月忘性大,当初信誓旦旦说要教会她骑马,结果在送她一匹果骝马之后,就再也没提起骑马的事了。
  没想到李旦倒是还记得,裴英娘还以为他那天只是随口一提的呢。
  她提起裙角,露出石榴裙底下一双高齿木屐,有些为难,“阿兄,我今天就要开始学吗?”
  李旦示意马奴牵马上前,把一只糙豆饼塞到裴英娘手心里,“别怕,今天先和它玩一会儿,让它熟悉你的指令。”
  裴英娘看着黑马湿漉漉的大眼睛,鼓起勇气,上前一步。
  黑马低下脑袋,舔舐她的掌心,吐出舌头,把豆饼卷走。
  裴英娘忍不住咯咯笑,黑马喷出的气息热乎乎的,又潮又痒。
  半夏和忍冬跟在她身后,一眨不眨地盯着马蹄,一脸紧张。
  马奴牢牢牵着缰绳,细声细气教裴英娘怎么和黑马打交道。
  李旦默默站在一旁,看裴英娘不像刚才那么怕了,拍拍她的脑袋,“英娘,你自己慢慢玩,申时我过来接你。”
  裴英娘点点头,黑马温顺,她巴不得早点学会骑马,这样她就能和李旦、李显、李令月一样,去禁苑跑马啦!
  李旦走之前,叮嘱马奴,“小心侍候,不许永安公主上马。”
  马奴躬身应喏。
  裴英娘没有闹着今天就上马,她可不敢拿自己宝贵的小胳膊小腿开玩笑。牵着梳辫子的五花马,慢慢绕着围场徐行。
  马奴把四匹马一一牵出,让裴英娘挑选,她来回看了看,还是喜欢第一匹。
  五花马很快记住她的气味,时不时拿脑袋拱拱她,找她讨食吃。
  墙外人声嘈杂,间或传来纷杂的呼喊清喝和清脆的马蹄声,偶尔还会响起一阵阵热烈粗豪的欢笑。
  忍冬告诉裴英娘,不远处是皇子们平时比赛波罗球的球场。
  裴英娘回想了一下,李旦今天穿得简单利落,一身半新不旧的绀色窄袖圆领袍,裹幞头,戴护臂,原来是为了和李贤、李显他们一起打波罗球。
  过了小半个时辰,宫婢把坐褥、几案挪到廊檐下,请裴英娘去廊下休息。
  裴英娘把脱下的木屐搁在台阶边沿,矮身坐在簟席上,捶捶腿,半夏跪在她身后,为她揉肩。
  忍冬送上茶点和酪浆,酪浆是冰水里湃过的,揭开盖子,杯口水汽萦绕。
  裴英娘吃着茶点,喝着甘冽的酪浆,想起李旦,“八王他们还在比赛?”
  忍冬去球场打听,回来时说:“还没分出胜负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