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388

  正堂平时都是关着的,只有遇上重大事情才开启。
  傅云英先回东斋换了身衣裳,匆匆赶到正堂。
  正堂却没开,只开了第一重院门,姜伯春站在大牌匾下,遥遥朝她微笑。
  仿佛预感到什么,她突然紧张起来,心跳如鼓,一步一步走到台阶下。
  “傅云。”姜伯春微笑着道,“不久前我和众位教授约定,如果你次次考试都能拔得头筹,就把去国子监的名额给你……”
  傅云英心跳加快了一瞬,没说话。
  按例,地方每隔三、五年可以选拔一名年轻有为的人才送往京城入国子监学习,听起来只是换一个地方读书,但天下人都明白其中的不同,去国子监的人不必上学,他们只是走一个形式,为入仕打基础。
  人人都晓得想当官必须考科举,想当大官必须考进士,所以天下文人寒窗苦读,读到头发花白也要挣一个功名在身,没有功名就没法做官,没法出人头地。
  但凡事总有例外。
  比如某位大臣,从来没考过进士,他只考中秀才,先从芝麻小官做起,一点一点熬资历,后来因为政绩突出,慢慢被提拔上来,几十年后朝廷任命他为主考官,让他写一篇八股文,算是象征性给他一个功名。
  这种例外一两百年来只有那么寥寥几个。
  通常来说,举人会试落第后谋个官做,慢慢熬资历,熬到白头也只不过是个知县。
  国子监是另一个例外,它是未得科举而想要入仕做官的人最好的选择,它几乎就是为权贵功勋子弟而设的,一般老百姓想入国子监读书,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还不如去考科举实在点。
  地方举荐人才听起来很公平,其实早就作废了。
  江城书院这些年并未举荐人才去京城,为什么姜伯春会忽然提起这个?
  作者有话要说:
  国子监在不同时期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明初做官其实有三个途径:考科举,举荐,国子监。
  文中的设定和明清任何一个时期的都不同,简单来说,就是进入国子监的话,等于不用考科举就可以做官。
第85章
噩耗
  春雷阵阵,一夜骤雨。
  翌日早起,庭院里落了一地的残花败叶,青石板上湿漉漉的,枝头叶片被春雨洗过,肥厚鲜润,绿得流油。
  学生们在袍衫外加了一件罩衣,拿着扫把、簸箕,清扫石阶前的泥泞,说笑声起此彼伏。
  王大郎穿过院子,踏上石阶,擦干净麻鞋上的污泥,推开门,拐进书房,“少爷,您的信。”
  伏案书写的傅云英抬起头,接过信。
  是傅云章写来的。
  她笑了笑,搁下笔,展信细看。
  信上却并没有提起会试的事,只说了些他在京城附近游玩的经历,说北方的雪下得非常大,比南方的大多了,他以前读诗,不懂“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句,现在总算明白了,大雪簌簌下坠时的情景和南方的轻舞飘扬完全不一样。又说他结识了许多赴京赶考的举子,大家一起畅游京城,吃了很多以前从未吃过的新鲜吃食。都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果然如此,一群人常常为一道菜的口味争执不休。认识的人多了,免不了碰到口角纷争。不知是不是因为湖广人常腌腊鱼腊肉,外地人嘲笑湖广人为“干鱼”,他曾被其他人骂作“咸鱼”,河南人的外号是“偷驴贼”,浙江人富裕,会过日子,被叫做“盐豆”,笑其吝啬小气。
  说了许多日常琐碎,然后就是问她的近况,最后一如既往叮嘱她遇到难事一定要告诉他,莫要自己逞强。
  从头到尾,完全没说和会试相关的事情。
  这封信很可能是傅云章在会试之前写给她的。
  傅云英反复读了几遍,没有找到其他特别的地方,确定了这一点。
  大概是怕她担心考试结果,他特意抽出时间,百忙之中给她写信,不说他临考之前的紧张忐忑,只说平时的吃喝玩乐,连笔迹也有些漫不经心的懒散,仿佛他去京城真的就是为了到处逛一逛,考试一点都不重要。
  她合上信,望着窗外已经抽出绿芽的树枝,出了会儿神。
  傅云章刚刚考中贡士,马上就要殿试面圣,殿试结果关系到他将来的仕途能走多远,虽然他以前说过不想做官,但从他后来和姚文达的书信来往来看,他改主意了。那么殿试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国子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别人求都求不来。其他地方再好,终究比不得京城,那里是权力的中心,唯有在京城扎稳脚跟,才能有更大作为。
  同样的,风险也大。
  她姓傅,和傅云章是连在一起的,在别人看来他们是堂兄弟,如果她在国子监期间暴露身份,一定会连累到他。
  当闲云野鹤的丹映公子和去国子监不同,前者就算身份被揭穿,影响不到朝政,去了京城,万事都能和前朝扯上关系,没有人能逃脱那张大网。
  春风吹进房里,风里满蕴泥土的潮湿腥气。
  傅云启和袁三为了谁干的活儿更能帮助她小声拌嘴,雨后太阳出来了,日光漫进长廊,罩下斑驳光影。
  竹帘微微晃动,影子如流水一般潺潺流动,她嘴角微翘,做了个决定。
  ……
  姜伯春很诧异。
  去国子监不仅代表不必科举就能入仕,还能结交到京城最炙手可热的权戚子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积累人脉、扩充交际圈子,傅云竟然不动心,拒绝了这个奖励。
  “你可晓得自己错过了什么?”姜伯春眉头紧皱,看着她,正色道,“你既然擅于制艺,应该是想入仕的。”
  去京城的办法有很多……但现在去国子监太冒险,她的轻率将会导致无法预知的严重后果,真要去,也该是她自己去,而不是由书院推举。
  傅云英垂目道:“学生辜负了老师的厚爱。”
  姜伯春沉默半晌,脸上浮起一丝笑,摇摇手,“不至于如此,你很有志气。”
  有人想走捷径,也有人不愿投机取巧,要靠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完成目标。国子监出来的学生,如果没考过科举就做官,通常会被其他科举出身的官员看不起。当然能从国子监直接踏入官场的都是世家之后,升官速度就像春笋一样,蹭蹭往上窜,根本不在乎低级官员的白眼。
  傅云英挑挑眉,知道姜伯春误会了。她没有解释什么,笑笑不说话。
  “刚好国子监司业在咱们书院读过书,朝廷决定重新恢复贡举制度,今年湖广和南边分到几个名额,只要十五岁以下的学生……傅云,如果你拒绝,那书院就推荐苏桐入国子监读书。”
  苏桐?
  傅云英迟疑了一下,道:“那学生得备一份礼恭喜表兄。”
  见她反应平静,并无怨恨之态,姜伯春满意地点点头,又叹口气,“明天我会告诉苏桐这个消息,在那之前,如果你改变主意了,可以来找我。”
  傅云英抬起头,微笑道:“学生连送表兄什么都想好了。”
  从姜伯春的住处出来,她回到东斋,没回自己住的丁堂南屋,径直往甲堂走来。
  《制艺手册》已经一版再版,除了作者傅云的署名,每一版上面还详细列出所有助手的名字,其中包括书院的教授,学生,这其中自然也有杜嘉贞。
  和傅云英来往越来越多,杜嘉贞对她的成见慢慢消融,整个人都平和了很多。现在其他三堂的学生可以自由出入甲堂,没人阻拦。
  傅云英直接走进甲堂,来来往往的学生看到她,吓得抱头鼠窜。
  原因无他,下午就是一场平时考课,她是考官。前几次的考课她出的题非常刁钻,刁钻到学生们看到考题就泪流满面,这会儿学生们看到她,心发慌、脚发软,下意识就躲开。
  她乐得清静,一路畅通无阻,找到在房里温习功课的苏桐。
  苏桐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看到她,挑了挑眉,眼神询问她的来意。
  她没有迂回,直接道:“苏桐,我们来做一个交易。”
  苏桐愣住了。
  片刻后,听傅云英说完国子监名额的事,他脸色变了变,垂下眼帘,飞快思考,“为什么把机会让给我?”
  不等傅云英回答,他想通其中关节,皱起眉,态度一下子变得强势起来,“你怕了?所以才拱手让出名额。”
  傅云英站在他面前,嘴角一扯,笑道:“不管我怕不怕,只要我开口,你就得不到这个名额,而我拿到名额以后去不去,你管不着。期限只有几个月,而且只要十五岁以下的学生,错过这次机会,下一次的人选会给年纪比你小的人。”
  她顿了一下,轻声说,“苏桐,你要明白,主动权在我手里。让还是不让,只在我一念之间。让了,你从此平步青云,不让,对我没什么损失。”
  苏桐脸色微沉。
  傅云英道:“我只问你一遍,你考虑好。一炷香后,我就去找山长,不会再问你第二次。”
  苏桐双眼微微一眯。他知道,傅云英做得出来这样的事。
  他没有考虑很久,几乎只是眨了眨眼睛,就做出选择。
  荣华富贵对他来说诱惑太大了,为了躲避和傅家的亲事,他已经错过一次考试,导致傅三老爷开始怀疑他……他现在没法保护自己和家人,迫切需要往上爬……
  他下定决心,脸上渐渐露出一丝讥讽的笑,也不知是在笑谁。
  “你想要什么?”他问傅云英。
  傅云英平静道:“我只想要一个安心。”
  苏桐会意,翻出纸张,提笔写了封信,最后按下指印,盖了印章。
  “英姐。”他把信交给傅云英,看她收好信转身要离开,叫住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3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