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校对)第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88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别说很少出远门的傅月、傅桂,连自认为见多识广的傅云启和傅云泰两个皮猴子都被武昌府的繁忙景象惊得目瞪口呆。
  作者有话要说:
  姚广孝:法名道衍,曾出家当僧人,辅佐燕王朱棣,学神。为了掩盖朱棣篡位的事实,监修史书的时候篡改了很多历史。
  文中姚文达的破题之法参考的是永乐二年一位进士的试卷。
  “君子贤其贤”这一句有不同的解读,文里的解释只是其中一种。
  八股文的格式参考相关资料。
  不同时期八股文格式是有变化的,比如明初八股文格式松散,后来格式要求越来越严格,每一部分写几句话都有严格规定。万历年之后的八股文没有“原题”这一部分。
  文里采用的要求比明初的严格,比明中期的稍微宽松一点。
第35章
高人
  渡口早有傅家仆从车马轿子前来迎接。
  傅云章曾在武昌府求学,几年前他在贡院街附近买了所二进小宅子,因他不常来,其中一半租赁给相熟的学子租住。
  贡院街和考试的贡院离得近而得名,寸土寸金,乡间三十几间平房的大宅院只要一百两银子,在这里要八百多两。贡院街的房屋都是如此,一半自己住,一半出租给赶考的学子。
  房租不便宜,每月一两银子,不包括柴米菜蔬的花费,这些赁屋居住的学子一般出手阔绰,不吝惜这几个钱。大部分学生选择借住在寺庙道观里,寺庙的租钱少不说,知客僧也殷勤周到。
  傅四老爷常来武昌府,自然也有落脚的地方,不过不在贡院街。
  “晓得大朝街不?咱们的宅子就在大朝街。”
  傅四老爷捋捋美须,笑着说,脸上不无得意。
  傅云启和傅云泰眼前一亮,差点蹦起来,“是不是可以看到王城?”
  本朝开国之初,太祖吸取前朝灭于“主弱臣强”的教训,将自己的儿子、侄子们分封至各地为王,藩王们可以主持地方军务,希望以此巩固皇权,防止权臣篡权,抵御外敌入侵。
  分封藩王本是为拱卫皇权,但是藩王势力过大,却反过来对皇权造成了威胁。
  后来身为藩王的成祖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采取豢养藩王的策略,逐步削弱各地藩王的势力。此后,各地藩王不能参与朝务,不能干涉地方内政,不得结交大臣。
  藩王没了实权,虽侯服玉食,穷奢极侈,但终身不能踏出封地一步。
  弘旿十四年,太祖第六子朱桢就藩于武昌。楚王府位于蛇山南麓,坐北朝南,朱甍绣瓦,雕梁画栋,东西宽约二里,南北约四里,几乎占了主城的一半。
  寺庙道观、省府衙署均环绕楚王府而建。
  武昌、汉口、汉阳、江夏等地的官吏表面上和楚王府为从属关系,实则受命于朝廷。人人都知道武昌的官员赴任时都担负监视楚王一宗的重责,但这并不表示楚王活得战战兢兢,事实上楚王仍然是武昌府说一不二的土皇帝,本地望族基本都是世代伺候楚王一宗的高级官吏之后。
  大朝街就在楚王府对面,可以看到楚王府高大的城墙和塔楼。
  楚王府垒石为城,宫门朱漆,雕栏玉砌,金碧辉煌,威严豪壮,犹如宫殿,本地人没见过京师的紫禁城是什么模样,料想应该和王府差不多,于是私底下管王府叫“王城。”
  大朝街就在楚王府对面。
  “不止能看到王城,明天带你们去广阜屯,说不定能看到屯兵出操练兵。”
  傅四老爷说完,看到侄子和儿子激动得语无伦次,拍拍两人的肩膀,叮嘱道:“这里是府城,和县里不一样。别到处跑,紧跟着我。王城戒备森严,被王府的卫兵抓去可不是好玩的!”
  傅云启和傅云泰纵然年纪小,但天生对皇权的敬畏比老师和长辈的耳提面命要有用多了,加上府城人头熙攘的热闹场面带来的震慑,两人不敢调皮,乖乖点头,“晓得了。”
  老实得不得了。
  那头傅云章下了船,直接坐进马车里抱着楠竹刻花枕头打盹,脸色略有些苍白,似是还未酒醒。
  傅云英想了想,没有叫醒他,和傅四老爷打了个招呼,往贡院街这边行来。
  傅四老爷嘱咐她几句,让王叔、王婶子几人跟着她,径直带着傅月、傅桂和傅云启他们去大朝街。
  江城主城内河流蜿蜒,隔一二里路便有闸口、渡口、石桥,居民大多沿江而居,繁华昌荣。百姓们往来出行,大多乘船,坐船不仅比走山路便宜,还能节省花费。
  坐船省时,但需要时不时登岸换乘马车轿子,太折腾了,傅云英看傅云章精神不济,眼圈青黑,干脆不叫他,让莲壳绕远路去贡院街。
  城内几条主要街道横平竖直,平坦宽阔,都由条形青砖铺就。为了便于排水,中间略微隆起,两边砌有石栏杆,行人不许街道中走,只能尽量靠道路左右两边行路,车马轿子走在最中间。
  马掌落在路面上的哒哒声中,间或响起独轮车的车轮飞快轧过地面的嘈杂声响。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南北商人云集于斯,天南海北的货物源源不断从渡口停泊的船只上卸下,经由大小商贩转运,销往各地。
  杭粉画脂官皂、川广杂货、福广海味蜜饯、西洋稀罕货、南北直隶奇珍,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王叔常常跟着傅四老爷外出跑生意,隔着车帘,一板一眼向傅云英介绍武昌府。
  本地造船、冶金、铸造和瓷器都很发达。瓷窑主要集中在梁子湖和斧头湖一带,最著名的瓷器是影青瓷,明澈丽洁,温润如玉,驰名各省,甚至远销西洋。城内的店铺售卖的主要是外地货物,南货北货都有。油坊、染坊、酒坊在城西,牛行、猪行、羊行、骡马行、鸡鸭行太腌臜,全部在城外。
  主城依水而建,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星罗棋布,镶嵌其中,和数座隆起的青山一道,将主城分割成一块块平坦的市镇,山中浓荫蔽日,松柏樟树最多,梅、竹、桐、柏、桃、李夹杂其中。
  艳阳三月时满山桃李盛开,衬着澄澈湖水,璀璨绮丽。盛夏时山里浓阴幽凉,翠柏森森,幽泉甘甜清冽,达官贵人建有山庄别墅,常在山中避暑。
  傅云英掀开车帘一角往外看,人烟阜盛、繁荣喧闹之景,让她不由得想起北地京师。
  店铺前熙熙攘攘,有说北京官话的,有操苏白口音的,有说福建方言、两广方言的。
  当然,最常听到的是各种湖广本地方言和武昌府官话。
  傅云英会说湖广官话和北方官话,苏白口音只能连蒙带猜,福建方言和两广方言完全听不懂。
  不过这并不妨碍商贩们操着不同的方言买卖货物,那些左右逢源、能熟练用不同方言和其他人交流的自然就是中间商牙人了。
  坐在马车外面的芳岁和朱炎眼睛都不够用了,看了这个觉得稀奇,看了那个觉得稀罕,武昌府妇人们梳的发式、穿的衣裳式样也新鲜,她们从未见过。
  到了贡院街,莲壳下车叩门。
  门房迎出来,满面带笑,“饭蔬都预备好了,官人辛苦。”
  见了傅云英,照着以前看到傅容时一样行礼,“五小姐。”
  “先送二哥回房歇息。”
  傅云英眉头轻蹙,傅云章昨晚到底喝了多少酒?走路都要莲壳搀扶。
  门房连忙道:“房里备有香汤。”
  忙乱一场,各自安置。
  傅云英洗漱毕,换了身干爽衣裳,坐在窗下读书。
  忽然听到院墙背后传来一阵欢快的说笑声,紫薇花丛里的鸟雀扑闪着翅膀,刺啦刺啦飞出花丛。
  芳岁出去打听,不一会儿折返回来道:“住在这里的几位相公听说二少爷来了,约齐过来拜望。”
  傅云章不缺钱钞,之所以把宅子租出去,其实是为了接济几位囊中羞涩的同窗,他不仅租金收得极低,还让仆从照顾几位相公的饮食起居。那几位相公感激他的帮扶,每次他来,都立刻过来看望。
  认识越久,傅云英对傅云章了解更深,他看似不在意人情往来,其实笼络人心的事对他来说驾轻就熟。
  孔秀才对他死心塌地,这里的相公们同样如此,他人不在武昌府,但武昌府但凡有风吹草动,这些人一定会主动替他留心。
  他只是个举人,可却能一次次顺利把自己的文章送到提督学政姚文达的案头上。
  傅云英出了会儿神,丫头端着竹丝攒盒走进院子,轻柔的脚步声将她唤醒,“五小姐,少爷说让您先用饭,吃过饭他带您去长春观。”
  长春观?
  她一怔,继而失笑。
  这是想带她去算命,还是驱邪?
  她让芳岁准备蒲鞋和绸伞。吃过饭,又换了一身袄裙。山中虽然幽凉,但暑天爬山还是免不了辛苦,穿透风纱的袄子凉爽。
  傅云章打发走几位相公,过来找她。他脸色仍然有些憔悴,但精神好了许多,清俊的面孔上浮着一丝温和的笑,穿一件月白暗纹宽袖圆领道袍,系丝绦,戴儒巾,手中一柄洒金川折扇。
  “搽了药膏不曾?”
  他看傅云英穿戴整齐,戴了防风的纱帽,脚上穿的是轻便的蒲鞋,点点头,转身问王婶子。
  王婶子答道:“搽过了。”
  山中浓荫蔽日,蚊虫奇多,白天也到处是蚊子,进山不搽防虫的药膏,绝对会咬得满身红疹子。
  “拿着,山里蚁虫多。”
  傅云章从宽袖里摸出一柄细竹折扇递给傅云英。
  “谢二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