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校对)第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388

  深宅大院才能彻底隔绝市井。
  傅云英安顿好韩氏,回房安排行李箱笼,后来也不知多晚才囫囵睡下。
  次日还未睁眼,却听窗外传来一阵吵嚷,接着“吱嘎”一声,芳岁推门进房,“少爷,启哥来了!”
  傅云英以为自己听错了,披衣起身,侧耳细听片刻,果然听见屋外傅云启说话的声音。下床趿拉着睡鞋走到槅扇边,倚着槅扇往外看。
  院子里,哭丧着脸的傅云启一边顺着碎石铺就的甬道往里走,一边抹泪,形容狼狈,可怜兮兮。丫头们围在一边温言软语安慰他。
  “怎么回事?”
  傅云英随意挽了个简单的男式发髻,推门走到长廊前,一面低头整理衣襟,一面问。
  傅云启看到她,抽抽鼻子,委委屈屈地大喊一声:“我昨天就到了!”
  原来傅云英那天前脚刚离开黄州县,赵家的人后脚便带着丰厚的礼物登门。赵琪是为丹映公子而来,赵叔琬则是要当面和傅云英赔不是。
  傅四老爷出面接待赵家人,赵琪礼数周到,真心道歉,冤家宜解不宜结,他代傅云英敷衍过去了。
  但那赵叔琬却不好打发。好在张道长名声在外,傅四老爷抬出张道长来,赵琪和赵叔琬不疑有他,连道可惜,吃了几杯茶后告辞走了。
  傅四老爷送走赵家人,眼珠一转,吩咐下人打点行李,把赵家送来的礼物送到武昌府傅云英这里。东西收拾好了,他一拍大腿,“就让启哥和泰哥送过去得了。”
  兄弟俩面面相觑,傅四老爷怕大吴氏反应过来,一叠声催促二人赶紧动身。
  不料下人嘴快,大吴氏听到消息,拄着拐棍追了出来,傅云泰又被大吴氏哭着抓回去了。傅云启腿脚快,已经出了东大街,傅四老爷想着能走一个是一个,先把启哥送出去,以后傅云泰想走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于是不许傅云启转身回家,硬逼着他和铺子里押送货物的伙计一起走陆路去武昌府。
  天气晴好的时候,陆路其实比水路还快,就是路上要爬山涉水,极为不便,一般人出行不会选择陆路。
  傅云启出发比傅云英晚,却比她先到武昌府,孤零零在大朝街那边等了大半天,一早听说傅云英也到了,立刻赶过来和她厮见。
  “英姐,我和你一起住吧,大朝街那边就只有我,怪没趣儿的。”
  傅云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诉自己走陆路经历了多少艰辛,吸吸鼻子道。
  傅云泰来不了,傅云启一个人住大朝街确实不妥。
  傅云英点点头。
  傅云启立马转悲为喜,欢呼一声,大踏步走到长廊下,仰头看她,“英姐,赵家少爷也要去江城书院,他还说要和你切磋,你得当心。”
  傅云英一笑,“晓得了。”
第57章
江城书院
  三日后,赵师爷找上门来,带傅云英前去江城书院拜见书院山长姜伯春。
  江城书院原来是座不起眼的小佛寺藏书之所,第一代楚王就藩武昌时,为响应当时太、祖皇帝培育人才的号召,从僧人处购下藏书楼,广植花木,筑亭台楼阁,建学舍百八十间,效仿白鹿洞书院,制定教规,延请大儒担任教师、管干,聚集藏书,招收生徒,划拨田产,将之改建为书院。
  起初江城书院和全国各地的其他书院一样,曾辉煌一时。后来因士风糜烂,书院频频传出龌龊之事,有识之士上告朝廷请求查办,朝廷以耗费财力,影响官学教育,打击邪学为由,禁止书院学子批评时政,更曾几度大肆焚毁全国书院,曾兴盛一时的书院自由讲学从此一蹶不振。
  现如今,那些重讲学、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已不复存在。各大书院心有余悸,不敢再轻易针砭时政,亦不敢质疑正统理学学派,改而精研儒经,不提倡广泛涉猎、率性读书,重授课、考试,学生的全部精力投诸《四书》、《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们答疑解惑,言必称孔孟,奉程朱理学为圣贤的金科玉律,不敢妄生议论。
  也就是说,书院沦为科举的附庸,实质上就是专为科举考试开设的考课式书院。
  养士在学校,取士在科考。
  学校广收生徒只为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学生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考科举,当大官。
  书院不断向朝廷输送人才,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背八股,写八股,直到科举登第,金榜题名。
  如是周而复始。
  赵师爷站在山门之前,仰望大门正上方悬挂的由太、祖皇帝亲赐的“江城书院”御匾,感叹道,“当年各大书院百花齐放,名儒学士云游各地讲学,学风浓厚,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谈论时事,争鸣辩论,令人心潮澎湃,神往不已,我至今还记得翊阳先生于岳麓书院讲学期间的盛况……”
  沈介溪入阁后为推行新政下令拆毁全国书院,四大书院首当其冲,最后虽然勉强保住书院,但山长教授全被逐出,改由学官担任教职。学术最为繁荣之地,成了一潭死水。
  赵师爷摇摇头,最后道:“可惜了。”
  书院曾是独立于官学的私学,颇有遗世而独立、傲然物外的道家之风,从书院教授到求学生徒,无不重视清谈,蔑弃典文,以至于空谈阔论,轻视技艺实干,虽然满腹学问,却无所用之,这不符合太、祖皇帝鼓励兴办学院的初衷,他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人才,而非钻研名理的学痴。
  先帝即位后,担忧糜烂士风影响到广大学子继而动摇朝廷根基,连下几道谕旨打压地方书院,规定学校开支全部由各地州学划拨,书院山长只能由朝廷选派,官府对书院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朝廷是为江山社稷计,但却忽视了理学一家独大带来的弊端,过于推崇清谈的确会导致士子们沉湎享乐,浮于表面,败坏士风,可八股的单一性同样会消磨士子的精神志气,造成士子死背程文,食古不化,学风空疏而不实的局面。
  早就有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隐忧并试图做出改变,然而即使才高八斗,多智近妖,算无遗策的诸葛孔明再世,也想不出应对之法。
  只有经过科举取录的人才能授官,能不能考得上,主要看八股文写得好不好。这个道理浅显直接,妇孺皆知。天下学子受功名利禄驱使,为了出人头地一头扎进程朱理学的藩篱之中,大趋势无人可挡。
  赵师爷告诉傅云英,姜山长就是其中一位担忧八股取士走进死胡同,希望将书院从沉迷科举中剥离出来的有识之士。
  “上一任山长只让教授教学生四书五经,钻研古籍,姜伯春就任后,秉承古风,学生入学需习君子六艺,另除礼、乐、射、御、书、数外,还设有医学。”
  傅云英扬扬眉,礼、乐、书、数这些就算了,孙先生教过她,但赵师爷之前可没说过她入学以后还要学射和御。
  她目光平静,赵师爷却被她看得心虚,眨眨眼睛,嘿然道,“我可以帮你说情,姜山长通情达理,看你生得瘦弱,或许会免除你这两门功课。”
  “不必了。”
  傅云英摇摇头道。
  射是射术,御是驾驶之术。古时读书是贵族的特权,所谓君子,一定出身高贵,不止学富五车,还需通武艺,如此方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那时天下并未一统,战事频发,君子随时可能奔赴战场,如果不懂射箭、御车之术,怎么带领名下部曲将士冲锋陷阵?
  沧海桑田,时移世易,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六艺中的射、御、数也渐渐被士大夫们所摒弃。
  江城书院教授六艺应该只是个噱头,主要还是以辅导科举应试为主,不可能真的让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撇下书本去研究驾驭马车的技术。
  …………
  两人在书院大门前站了一会儿,身后的仆从书童在一旁等待,很快有身穿绢布襕衫、头戴儒巾,管事模样的人迎了出来,得知赵师爷身份,面露笑容,“久仰先生盛名,先生屈尊江城书院,学生们不胜欣喜,翘首以盼数月,总算把您盼来了。”
  赵师爷向来随意,哈哈大笑,和管事寒暄几句,领着傅云英往里走。
  书院坐落于林麓幽深的山谷之中,面朝浩瀚大江,背倚如黛青山,春来桃杏竞放,绿柳扶风,盛夏菡萏喷芳,香浮碧水,秋高桂子伴霜菊,馥郁十里,寒冬瑞雪覆松,红梅凌寒,一年四时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书院大致分为教学区,藏书区,祭祀区和供学生游玩休憩的后山山谷。
  进大门,过二门,再往里是书院举行重大活动的讲堂,共有六间,两边过道分别通向教授、管事办公之所和学生日常起居住宿的斋舍。北斋是山长、主讲、副讲住的地方,南斋则是学生斋舍。
  讲堂之后建有藏书的尊经阁,江城书院规模自然比不上四大书院,但藏书也算丰富,共有七千余卷书册。
  “我主要是冲着江城书院的藏书来的。”
  赵师爷趁管事和看守尊经阁的学生说话,悄悄朝傅云英挤挤眼睛,小声道。
  书院的藏书主要有四个来源:朝廷赐书、本地名儒学者私人捐赠、书院出资购买和书院自行刻印。
  姜伯春出任江城书院山长时,不仅携家带口前来武昌府,顺便把姜家流传几代的藏书全部捐献给书院,其中有好几本赵师爷眼馋多年却无缘一观的孤本。听说姜家藏书现今全都搬到书院藏经阁里保存,赵师爷才会那么爽快地应承姜伯春的聘请。
  傅云英莞尔,她和赵师爷的目的差不多。
  她不考科举,书院最吸引她的,除了与世隔绝的读书环境和绝佳的读书氛围,另一个就是浩如烟海的丰富藏书。书院藏书号称对外开放,自由借阅,其实有严格限制,只有本院教授、本院生徒和本地籍贯的举人可以借阅藏经阁的藏书。
  …………
  书院规矩,每月一、三、六、八由山长本人亲自授课。今天正好是初六,山长姜伯春在东斋课堂向童生们授讲《孔子家语》。
  北斋是师长住的地方,南斋是学生斋舍,东斋是学生们平时上课的课堂,西边的祭祀之所自成院落,供奉孔子圣象及先贤。
  朗朗读书声透过槅扇传到几人耳边,管事引着赵师爷和傅云英穿过长长的回廊,往南斋的方向走来,含笑低声道:“书院每年招录童生一百名,三十名为正课生,七十名为附课生。”
  正课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院的遴选考试正式入学的学生。而附课生是那些在入院考试中发挥不理想、名次稍微低于正课生的学生,和家境背景不一般,被各方官宦老爷强行塞进书院,书院不好拒收的富家子弟。正课生和附课生分别住宿,平时一样上课考试,正课生如果屡次旷课,成绩不能保持前列,亦有可能降级为附课生。同理,附课生中表现优异者也能升级为正课生。
  全国书院招生秉承“有教无类”的圣人之言,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如果真这样,那学子们早就一窝蜂涌向天下四大学院了,谁还甘心留在文风不盛的家乡求学?书院对外宣称不设门槛,事实上不仅有门槛,这门槛还挺高,首先必须通过考试,然后教授们还要一一见过,确认学生尊师重道,礼仪过关,人品值得信重,家世上没有什么污点,才予以录取。
  一般来说,默默无闻的书院大多更偏向招收本地学子,只有名声响亮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可以挑肥拣瘦,甚至直接提出只有举人可以入学的要求。
  江城书院虽然建院多年,但至今还未出过名扬四海的大儒,不敢拿大,对学生没有特殊要求,通过考试、家世清白者便能在此进学。
  书院的生徒分为两拨,一拨是才刚刚开蒙的童生,年岁大多在十三岁以下。一拨是专心准备科举考试的年纪较长的学生,这类学生年纪从十七八到二三十的都有。这两种学生都分正课生和附课生。
  “老师,入院考试是什么时候?”
  傅云英问赵师爷。
  赵师爷嘿嘿一声,得意洋洋,“我应姜山长之邀担任主讲,哪能不讨点好处?你不用考试了,可以直接入学。”
  傅云英眉头轻蹙,“何必让老师欠下一份人情,既然书院也招收蒙生,考试应该不难,我提早做些准备,未必不能通过。”
  赵师爷怔了怔,继而微笑:“倒也不是人情,书院的主讲都可推荐一名子侄入学,一年后若考试不合格,还是会被中途赶出去。我那几个族侄门路多着呢,用不着我,你是我学生,名额正好给你,空着多浪费!”
  傅云英余光注意到前面领路的人脚步似乎放慢了些,笑了笑,声音略微拔高了些,道:“我却不愿劳老师费心,入院考试有何难?愿意一试,如若不能通过,到那时再厚着脸皮请老师帮忙就是了。”
  赵师爷会意,扭头和她做了个鬼脸,轻咳两声,道:“也罢,再过半个月就是入院考试,等你的考试结果出来了再说。”
  两人不再克制声音说话,管事模样的学生分明听得清清楚楚,却始终面色如常,目光平视前方,眼角风扫都不扫师徒二人一下,到南斋前,指指其中一处空置的院落,笑着道:“这就是新入学的学生即将入住的斋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3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